咚咚是9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在班級里她年齡偏大。當她的老師向我表揚咚咚平時的良好行為習慣,并問我是否可以寫一篇如何進行孩子的行為規范教育的文章時,我有些受寵若驚了,覺得自己并未做得很好,而且即便咚咚平時表現好,那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她是同學們的咚咚姐姐。當然,受到贊賞,得到表揚,自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我也希望自己和咚咚都能做得更好一點。
其實我們對咚咚的教育比較隨意,平時沒有刻意規定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允許做,一般情況只要她愿意做的,我們都會盡量滿足她,如果她不愿意做,我們也不會苛求她。記得她還不到3歲的時候,有一天她一定要幫爸爸洗碗,我們一向不打擊她對勞動的積極性,不會因為擔心碗會被打破而拒絕她的要求,所以幫她穿上圍裙,挽起袖子,她就很賣力的洗碗了,而爸爸在旁邊“打下手”,很顯然她很滿意那天的勞動成果。之后,但凡地上需要拖一拖啊,拿個臉盆拿個肥皂啊,曬衣服啊,包括幫忙包餛飩,搓湯圓等等,她跑得比誰都快,如果沒幫上忙,她反倒會很不高興。當然,有時候她的情緒也會不高,會心情不好,看到鄰居或者朋友,她會不理別人,也不叫人,大部分家長會認為這樣子很不禮貌,通常還會在旁邊不停的督促自己的小孩“叫人啊,快叫人啊,怎么這么沒禮貌啊”等等。這一點我們肯定不會去做,因為我們認為在公眾場合責備自己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對,這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傷害,反而會讓他更加抗拒當時你要求做得那件事情。至于有沒有禮貌,是不是一個會替人著想的孩子,并不是只看她會不會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所謂的素質其實應該在孩子日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培養出來,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尤其重要,所以我認為父母平時應該有意識地控制好自己的言談和行為,并且盡量將一些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灌輸給自己的孩子。
平時我們喜歡帶著咚咚到處旅游,我覺得走出家門,把很多說教的理論真正用到人與人的實際交往中去,才能讓她對很多的概念有比較具體的認識。咚咚從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往外跑,之后每年平均要去3~ 4個城市,有家庭旅游、朋友聚會等各種形式,能接觸到長者、同輩、親人、陌生人,明白了很多在家里光靠說不能理解的道理。我一直記得她那時候剛剛會說話,有一次在麥當勞,突然想去洗手間,她看見很多人在門口,就跟我說:“媽媽,那邊有很多人,我們要排隊。”我覺得她已經明白了什么叫等待,學會了有些事情應該或者可以去忍讓,而且要有耐心,當然我尊重她的想法,但同時我也教她,如果等待時間太長,小便熬不住的話可以和別人去商量,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先上?讓她明白每個人都有可能需要幫助,學會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去和別人商量,同時增強和別人溝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我們也多次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時我們會感謝,學會感恩,對這個社會增強一份信任,同時還有一份責任。當然也有無法提供幫助的,我們并不強求,學會感同身受,學會體諒。咚咚曾經在看見我釘紐扣的時候,皺著眉頭問我:“紐扣會疼嗎?”也會在看見我洗鯽魚籽的時候問我:“我們把魚寶寶吃了,它的媽媽就找不到了它了怎么辦呢?”雖然都是些童言稚語,但是很顯然,她學會了感同身受,學會了替別人著想。而這些價值觀的體現很多都是在咚咚與外界社會接觸過程中慢慢被感染并培養出來的,這對以后自己能規范自己的行為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每個小孩子都有調皮、任性、令人抓狂的時候,尤其自己的行為需要被約束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得比較叛逆,咚咚也不例外。在我們家里對咚咚的教育前提是尊重,并且保持意見統一,我們不會在公眾場合,外人面前批評或者數落她,除上述情況以外,一旦表現惡劣,我們也是先勸說,基本上也是用“請你……”或者“我覺得……”等盡量克制的態度來解決,勸說無效后,我們才會使用小小懲戒。在家里的客廳到房間有個小小過道,我們稱之為“反省道”。一般情況就是要求屢教不改、經多次勸說無效的咚咚同學站在過道,面壁思過3分鐘,把剛才自己做了什么,為什么站在這里想明白。她能明白這是懲罰,知道肯定是自己做錯了事,以后盡量避免。懲罰一般說到就要做到,從來沒有讓她感覺這是在開玩笑,當然懲罰對于教育來說也只是輔助的手段而已,其實我們家的“反省道”也只用過兩次,我覺得懲罰得太多反而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當然懲罰后的工作也很重要,及時地安慰和再教育,讓她明白懲罰不影響爸爸媽媽依然很愛她,但是懲罰是希望她能更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學會自我控制。
一年的學校集體生活讓咚咚學會了很多東西,她也能很好的適應了目前的狀態,作為學齡前兒童,在認知、社交、情感等諸多方面她還需要在老師的指引下更好的進行自我發展,還需要養成更多的良好習慣,作為家長,我非常愿意和學校一起努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