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愛描繪的對象,從40年代開始,一直到他生命結束,他畫的牛不計其數,人們把他的牛,同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并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他的牧牛圖系列以輕松愉悅的節奏,編寫了賞心悅目的田園之歌。
《牧童牛背畫中行》正是可染先生牧牛圖中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描繪的是水牛在乖順地吃草,一牧童坐在牛背上,一手握著韁繩,一手提著小斗笠,深深遙望著巍巍青山的情景。李可染先生曾經說過“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即是寫情。”而此幅《牧童牛背畫中行》正是情景交融的最好詮釋。
此作為可染先生七十年代所寫,作品用筆尚未形成晚期作品中刻意顫筆斷筆,強化積點成線的用筆習氣,下筆較為自由灑脫隨意自然,信手一揮,筆隨意走。作品中牛的形體結構雖然只是由淡墨描繪,但是墨塊交代清楚,蒼老勁健,再用略濃的墨線鉤勒牛背,用濃墨繪畫牛角、嘴和眼,極富力度,充分體現了水牛強韌的筋骨,和牛形體的厚重。可染先生畫牛喜用凝重緩慢的筆法勾畫出軀體的輪廓線條,而這正是書法入畫的表現。牧童騎在水牛背上的天真爛漫,組成一幅“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田園景致,抒發了牧童與水牛間的親密感情。畫家只有在充分體味到農村生命的綠色意境,才能找尋出如此絕妙質樸無華的繪畫語言。
而山水一直是可染先生終生探索和反復研習的畫種,成就也是其最大的。畫面的右上方為巍巍山川,山勢迎面而來,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密密麻麻地深入到畫面右上方的每一個角落,在小小的空間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畫面署“牧童牛背畫中行。一九七九年可染。蕭蕭兒媳存藏,可染時在北京。”,寥寥數字既概括了畫中表現的主題,也說明此幅作品曾為可染先生送給兒媳婦的精心之作。整幅既有氣勢,亦有情景,筆墨厚重而通透,當為精品之作。
曾有人這樣評價李可染的牧牛圖:在牧牛圖中的筆墨是最大膽和豪放的,因為畫牧牛圖的時候,他的心情是最放松的。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筆精墨妙之作,常常出現在牧牛圖系列之中。可染先生曾說:“天下學問唯老實而勤奮強毅力者得之,機巧不能得也。”這正是李可染一生為人為藝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