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繼任者為了宣揚自己是正統,必然對前朝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篡改。順治二年,清廷設立史館,準備編修《明史》。由于當年全國各地反叛勢力沒有平定,修撰《明史》只是處于準備階段,直到康熙十七年正式開始。這次官方修撰《明史》,歷時九十多年定稿并公開刊發。勝利者編修的史書,對失敗者來說就是“抹黑”,清朝對明朝自然有這樣的舉動。清朝編修的《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王朱以海,被鄭成功沉海而亡?!敝煲院?,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人,崇禎皇帝自縊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此時朱以海繼承了哥哥的魯王爵位。
清軍攻破南京城后,在錢肅樂、張煌言、張國維等大臣的擁戴下,朱以海初任監國魯王。朱以海深知,南明的殘存實力根本不是滿清的對手。為了生存下去,朱以海只能不斷向南邊逃亡。1646年,清兵趁著朱以海與唐王朱聿鍵就正統地位進行作戰時,擊敗兵部尚書張國維所部,朱以海所部也岌岌可危。唐王朱聿鍵被清軍殺掉后,朱以海成為明朝遺臣們的最大依仗,被奉為正統。文獻記載,朱以海以魯監國的名義為大明進行著最后的抗爭,后來輾轉臺州、溫州、紹興、寧波、舟山各地,甚至顛沛流離海上,被稱“海上天子”。走投無路的朱以海投奔鄭成功,后被安排在金門島生活。
前面提到,清朝編寫的《明史》說朱以海是被鄭成功沉海殺掉的,這完全是抹黑。1959年8月22日,有人在福建省金門島一座山上炸石頭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墓地,經發掘墓地主人就是朱以海。從出土的墓志銘《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中,我們終于找到了滿清抹黑的鐵證,“…魯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歷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
寥寥數語的記載,我們得知朱以海是因一口痰卡在喉嚨里,被活活憋死了。朱以海顛沛流離一生,墓志銘中說他“雖末路養晦,而志未嘗一日稍懈也”。即便如此,朱以海死后還是被滿清利用了一番,一聲嘆息。參考資料:《明代監國魯王壙志》、《明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