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肢體病證>>痙證
痙證是由外邪相侵,壅阻經絡,熱盛動風,陰虛血少以致筋脈失于濡養而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歷史沿革】
1.《黃帝內經》始有痙之稱。其發病與風寒濕有關。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靈樞·經筋》:“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
《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其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著不能仰。”
《素問·骨空論》又說:“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素間·氣厥論》載有“柔痙”之病名,由“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痙”。
《靈樞·熱病》說:“熱而痙者死。”
2.《金匱要略》在繼承《內經》理論的基礎上,明確了外感表實無汗為剛痙,表虛有汗為柔痙,并認為表證過汗,風寒誤下,瘡家誤汗以及產后血虛,汗出中風等誤治、失治也可以致痙,其有關傷亡津液而致痙的認識,不僅是對《內經》理論的發揮,同時也豐富了對內傷致痙的認識。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痙病成因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證狀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剛痙柔痙之分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脈象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治法表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里證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預后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痙病,有炙瘡,難治。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3.隋唐時期對痙證的觀察較為細致。
巢元方《諸病原候論·風痙候》認為痙證:“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痼狀”。
《千金要方》指出本病得之者多為“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枯竭,小兒臍風,大人涼濕。”
4.金元時期,朱丹溪對痙證有了新的看法,他認為痙非外來風邪所致,而由于氣虛所為,“氣虛有火,兼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朱丹溪《醫學明理·痙門論》: “方書皆謂感受風濕而致,多用風藥,予細詳之,恐仍未備,當作氣血內虛,外物干之所致。”認為痙證也可由于氣血虧虛所致·,切不可作風治而專用“風藥”。
《醫學原理·痙門論》則認為根本原因乃是津血有虧,“方書皆謂感受風濕而致,多用風藥,予細詳之,恐仍未備,當作氣血內虛,外務干之所致。”“是以有氣血不能引導, 津液無以養筋脈而治者;有因痰火塞窒經隧以致津液不榮者;有因真原本虛,六淫之乘襲,致血不能養榮者,雖有數因不同,其津血有虧,無以滋榮經脈則一。”
5.明·張景岳對痙之病因病機、證候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景岳全書·痙證》:“愚謂痙之為病,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痙之為病,即《內經》之痙病也,以痙作,蓋傳寫之誤耳。其證則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強,四肢拘急,或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抽攣僵仆者,皆是此證。如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陰之敗也;產婦之有此者,必以去血過多,沖任竭也;瘡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隨膿出,營氣涸也……凡此之類,總屬陰虛之證。”強凋陰虛精血虧損致痙。
6.清·溫病學說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痙證的病因病機理論。其熱盛傷津,肝風內動,引發本病的理論及濕熱致痙的理論,使痙證的病因學說漸臻完備。
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按語中,首先闡述了痙證和肝臟的關系,他認為:“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瘛瘋痙厥矣”。瘛,即抽搐.
吳鞠通則進一步將痙證概括為虛、實、寒、熱四大綱領,在《溫病條辨·痙有寒熱虛實四大綱論》中說: “六淫致病,實證也;產后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者,虛痙也。風寒、風濕致痙者,寒證也;風溫、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了氣虛血瘀可以致痙。
《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木旺由于水虧,故得引火生風,反焚其木,以至痙厥。”“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痙病古代亦稱瘛瘋、抽搦、抽風、反折。《張氏醫通,瘛瘋》說:“瘛者,筋脈拘急也;疚者,筋脈弛縱也,俗謂之抽。”《溫病條辨·痙病瘛病總論》又說:“痙者,強直之謂,后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后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瘛也。”可見,本節痙病討論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或陣發性抽搐發作的病證。至于如金瘡破傷,創口不潔,感受風毒病邪引發的發痙,名為“破傷風”,因與一般內科痙病不盡相同,不屬本節討論范圍,在外科加以討論。
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熱性驚厥以及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中毒性腦病、腦膿腫、腦寄生蟲病、腦血管疾病等出現痙證表現,符合本病臨床特征者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痙證的病因病機,歸納起來,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壅阻經絡,氣血不暢,或熱盛動風而致痙。內傷是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亢陽化風而致痙,或陰虛血少,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而致痙。
一、病因
1·外感風、寒,濕邪,壅阻脈絡,以致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失養,拘攣抽搐而成痙;外感溫熱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熱,邪熱消灼津液,筋脈失于濡養;或熱病邪人營血,引動肝風,擾亂神明,而發為痙證。
2.久病過勞
久病不愈,氣血耗傷,氣虛血行不暢,瘀血內阻,血虛則不能濡養筋脈;久病臟腑功能失調,或脾虛不化水濕,或肝火灼傷津液,或肺氣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產生痰濁,痰濁阻滯經脈,筋脈失養而致痙。先天稟賦不足,操勞過度,情志不暢,久之致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肝陽上亢,亢陽化風而致痙。
3.誤治或失治
誤用或過用汗,吐,下法,如表證過汗及產后失血,風寒誤下,瘡家誤汗等,導致陰精耗散;汗證,血證、體虛等病證失治,傷精損液,導致津傷液脫,亡血失精,筋脈失養,均可致痙證發生。
二、病機
痙證病在筋脈,屬肝所主,筋脈有約束聯系和保護骨節肌肉的作用,其依賴肝血的濡養而保持剛柔相兼之性。如陰血不足,肝失濡養,筋脈剛勁太過,失卻柔和之性,則發為痙證。如《景岳全書·痙證》說:“痙之為病,……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病變臟腑除肝之外,尚與心、脾、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如熱陷心包,逆亂神明,或脾失健運,痰濁阻滯,或胃熱腑實,陰津耗傷,或腎精不足,陰血虧虛等,均與痙證發生有關。
痙證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方面,虛為臟腑虛損,陰陽,氣血,津液不足,實者為邪氣盛。外感風,寒,濕,熱致痙者,病理性質以實為主。內傷久病、誤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質以虛為主。邪氣往往傷正,常呈虛實夾雜。如熱盛傷津,經脈失養,瘀血痰濁,阻滯經脈,則多為正虛邪實,虛實夾雜證。
痙證的病理變化主要在于陰虛血少,筋脈失養。外感因風,寒、濕邪壅阻經絡,氣血不運,陰血不得濡養筋脈;或熱盛傷津,陰血污乏,筋脈失于濡養。內傷由亡血、過汗,誤治失治,或久病傷正,導致陰虧血少,筋脈失養,發為痙證。故《醫學原理·痙門》認為痙證 “雖有數因不同,其于津虧血少,無以滋榮經脈則一”
1.邪壅經絡 多因外在風寒濕邪,壅滯經絡所致。若外感風邪,則“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脈絡失其精血津液的濡養,拘攣病作;若寒邪外客,以寒為陰邪,主收引又傷陽氣,寒客脈道,經脈拘急失養而成痙;若感受濕邪,濕性粘滯而困脾,繼則中焦呆滯,氣機不發,臟氣壅閉,脈道失養,演生痙病。
2.熱甚發痙 多由火熱熾盛所致,邪熱外而充斥經絡,脈道閉阻失養;內則灼傷臟器,生化失司,總因脈絡失養而發痙。或因邪熱熾盛,引動肝風,風火相煽,發為痙證。
3.陰血虧損 多由誤治或它病所致。誤治者,即汗、吐、下太過,陰精耗散;它病所致者即產后失血或汗證、血證、體虛等,傷精損液,導致津傷液脫,亡血失精,筋脈失養而成。
4.痰濁阻滯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肝火灼爍津液,肺失宣降等致痰濁內生,痰濁阻滯經脈,筋脈失養而發為痙證。
5.瘀血內阻 多因病久入絡,絡血不暢而瘀,或外傷瘀血內阻,新血不生,進而閉阻脈絡,血不養筋而成。
此外,臨床上因陽衰寒化所致者,亦不少見,即陽衰不能化精生血,液涸寒燥,筋脈失榮,漸生痙病。
綜上所述,本病常以督脈為本,筋脈為標。痙有表里,在表者,為外邪所傷;在里者,為臟腑受損,生化失司。邪壅經絡,傷津脫液,亡血失精,痰濁瘀血內阻為致病之因,陰陽失調,陽動而陰不濡。終致督脈失養,筋脈拘急,此為基本病機之所在。
【臨床表現】
肢體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痙病的證候特征。男女老幼均可發病,發病多數較急,也有慢性久病者。臨床表現多樣,輕者僅輕微項背強幾幾,或僅限于某一臟一腑、一經一絡出現一定范圍的拘攣、強急。邪壅經絡,以發熱胸悶,齡齒,腹脹便秘為主;溫熱致痙以噴射性嘔吐,自汗,口渴喜飲,兩目上視,昏厥,譫語,牙關緊急為主;陰血虧虛是因稟賦素虛或失血失液、病后而發,伴神疲,氣短,自汗等癥。
【診斷】
1.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征。
2.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或它病之后發病的病史。
3.必要時做做頭顱CT、MRI、腦脊液等檢查,有助于痙病的診斷。
痙證項背強急較甚者多與西醫學中的腦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張是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的臨床表現,見于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和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炎、腦炎、高熱驚厥、肝性腦病、尿毒癥以及腦寄生蟲病。臨證應根據不同疾病進行相關的檢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規、細菌學檢查,以明確感染的性質。進行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及肝腎功能等檢查,有助于一般內科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鑒別診斷。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和腦脊液檢查,有助于明確神經系統疾病的病變部位與病變性質。
【鑒別診斷】
本病在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癇病
癇病每發四肢抽搐,兩目上視,昏不識人,與痙病相似,但癇病多有反復發作史,發作前常無明顯誘因,發病突然,伴口吐涎沫,或有怪叫聲、或有遺尿,移時蘇醒,一如常人。痙病發作多有外感、內傷等病因,發時伴高熱、嘔吐等癥,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痙證癇證
主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張卒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有叫聲
昏迷無或有有
病程相對較長,難以自然恢復移時蘇醒,醒后如常
病機外邪相侵,壅阻經絡,熱盛動風,陰虛血少,筋脈失于濡養氣機逆亂,引動伏痰,閉塞腦竅,壅塞經絡
治法祛邪通絡,滋陰養血榮筋順氣豁痰開竅,熄風定癇
2.厥證
痙病可伴有神識昏迷,與厥證相似,伴發神昏時也有稱為痙厥者,實為痙與厥并見。痙病是以肢體抽搐、強急為主癥,神昏為其或有的伴發癥;而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癥,甚至也有一厥不復而歿者,一般無四肢抽搐和項背強直等表現。
痙證厥證
主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張突然昏倒,四肢厥冷,不伴四肢抽搐
起病相對較緩,多有原發病在先,可反復發作急,一般不反復發作
病程相對較長,難以自然恢復較短,移時蘇醒
病機外邪相侵,壅阻經絡,熱盛動風,陰虛血少,筋脈失于濡養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
治法祛邪通絡,滋陰養血榮筋順氣開郁、豁痰、活血、消食、補氣回陽、養血
3.中風病
該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經昏仆而漸進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癥,而痙病卻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癥,可資鑒別。
痙證中風
主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張 半身不遂,言語蹇澀為主
昏迷無或有,有原發病的證候有或無,多持續,醒后多有半身不遂等
病程相對較長,難以自然恢復急,病程多持續
病機外邪相侵,壅阻經絡,熱盛動風,陰虛血少,筋脈失于濡養氣血逆亂,風痰火瘀閉擾清竅,竄阻脈絡
治法祛邪通絡,滋陰養血榮筋清熱熄風化痰,祛瘀開竅通絡
4.痙證與顫證
顫證是一種慢性疾病過程,以頭頸,手足不自主顫動、振搖為主要癥狀,手足顫抖動作幅度小,頻率較快,多呈持續性,無發熱、神昏等癥狀。痙證肢體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續性,有時伴短陣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弛縱交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兩目上視,神昏等癥狀,再結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難鑒別。
5.痙證與破傷風
破傷風古稱“金瘡痙”,現屬外科疾病范疇。痙,臨床表現為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笑面容,逐漸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瘡破傷,傷口不潔病史,可與痙證鑒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別外感內傷
外感所致者,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即使熱邪直中,雖無惡寒,但必有發熱、肢體疼痛等表證。
內傷所致者則無表證。
2.辨別虛賣寒熱
痙病有寒熱虛實
一般外邪壅滯經絡、熱盛發痙、瘀血內阻屬實證,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大;
產后失血、汗吐下后、久病體虛屬虛證。
外感風溫、暑熱、濕熱,陽明胃熱等屬熱證,見身熱、煩渴、舌紅脈數等癥;
風寒、風濕致痙,陽衰寒燥屬寒證,見畏寒、舌淡脈緊等癥。
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較大者,多屬實證。,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濁所致;
手足蠕動,或抽搐時休時止,神疲倦怠,多屬虛證,多由內傷氣血陰津不足所致。
治療原則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應針藥并施,舒筋解痙。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而致痙者,祛邪為主,祛風散寒,清熱祛濕,擇而用之。
肝經熱盛者,治以清肝潛陽,熄風鎮痙;陽明熱盛者,治以清泄胃熱,存陰止痙;心營熱盛者,治以清心涼血,開竅止痙;瘀血內阻而致痙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痙;痰濁阻滯而致痙者,治以祛風豁痰,熄風鎮痙。病勢較緩則治其本,治以養血滋陰,舒筋止痙。津傷血少在痙證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養營陰是痙證的重要治療方法。
此外,各個證候之間,有時可以錯雜出現,例如熱邪中夾痰濁,氣血虧虛又感外邪等,應明辨虛實,標本兼顧,有常有變,靈活運用。
證治分類
1.邪壅經絡證
癥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
證機概要:風寒濕邪侵于肌表,壅滯經絡。
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代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別名 通氣防風散
羌活3克(1錢) 獨活3克(1錢) 藁本1.5克(5分) 防風1.5克(5分) 川芎1.5克(5分) 蔓荊子0.9克(3分) 甘草炙1.5克(5分) 上藥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大溫服,空心食前。
【功效】祛風勝濕。
【主治】
外感風濕表證。頭痛頭重,腰背酸痛,或一身盡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原書主治「手太陽經氣郁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者;足太陽經不通行,脊痛項強,腰似折、項如拔。」吳昆《醫方考?濕門》云:「外傷于濕,一身皆痛者,此方主之。」
【現代應用】
肌肉勞損、感冒、頭痛、頸項背神經痛、頸椎、腰椎增生、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
經曰:風能勝濕(1),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2)。若水濕在里,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
1.如物之濕,風吹則乾。
2.藁本專治太陽寒濕,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陰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
吳鶴臬曰: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水腫發黃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前藥所宜矣。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三因用此湯加柴胡五分,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泄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如淋加澤瀉五分,經曰:肝腎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風寒三經合病,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1.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曲、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本方有祛風、散寒、燥濕、解肌和營作用,適用于風寒濕邪阻滯經脈,四肢抽搐,項強頭痛。
方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祛風勝濕;川芎、蔓荊子祛風止痛,則邪祛絡暢,營和痙解而愈。項背強直,加葛根解肌。肢體拘急,加白芍柔筋緩急。口噤不語,加石菖蒲、遠志開竅。
若寒甚無汗,宜解肌發汗,用葛根湯治之。方中葛根味甘,生津滋養筋脈,以解項背肌肉之強急;麻黃、桂枝解表散寒;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緩急止痙;姜、棗調和營衛。
若風邪甚,發熱不惡寒,汗出,頭痛者,治宜和營養津,方用瓜蔞桂枝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散邪;瓜蔞根清熱生津,和絡柔筋。
若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溲短赤,苔黃膩,脈滑數,此濕熱人絡,宜清熱化濕,通絡和營,方用三仁湯清熱化濕,再加地龍、絲瓜絡、威靈仙以增強活絡通經之力。
三仁湯
杏仁15克(5錢) 飛滑石18克(6錢) 白通草6克(2錢) 白蔻仁6克(2錢) 竹葉6克(2錢) 厚樸6克(2錢) 生薏仁12克(6錢) 半夏15克(5錢)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溫病條辨》:「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2.肝經熱盛證
癥狀:高熱頭痛,口噤齡齒,手足躁動甚則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舌苔薄黃或少苔,脈弦細而數。
證機概要:邪熱熾盛,動風傷津
治法:清肝潛陽,熄風鎮痙,筋脈失和。
代表方:羚角鉤藤湯加減。本方有平肝息風,清熱止痙作用,適用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證。
常用藥:水牛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息風止痙;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以通絡;茯神寧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陰,補養肝血,緩急止痙。
口苦苔黃,加龍膽草、梔子、黃芩清肝熱,泄肝火;口干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麥冬以甘寒清熱生津止渴;痙證反復發作,加全蝎、蜈蚣、僵蠶、蟬衣,息風止痙;神昏痙厥者,選用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息風定痙,其中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力勝,至寶丹開竅醒神作用強,紫雪丹則長于息風鎮靜止痙。
羚角鉤藤湯
羚羊角4克 霜桑葉6克 川貝母12克 生地黃15克 雙鉤藤9克 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白芍9克 甘草3克 竹茹15克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主治】主要用于小兒高熱抽搐,見高熱,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甚至神昏,或妊娠,舌質絳而乾,脈弦而數者。
【現代應用】現代醫學認為本方降血壓,鎮靜,抗驚厥,解熱,抗病原微生物,消炎。用于驚厥、流行性乙型腦炎、原發性高血壓、小兒高熱、急驚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妊娠高血壓綜合癥。
3.陽明熱盛證
癥狀:壯熱汗出,項背強急,手足攣急口噤骱齒,甚則角弓反張,腹滿便結,口渴喜冷飲。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證機概要:陽明胃熱亢盛,腑氣不通,熱盛傷津,筋脈失養。
治法:清泄胃熱,增液止痙。
代表方: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加減。
前方清泄陽明實熱;后方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二方合用有泄熱通腑,存陰止痙作用,適用于陽明熱盛,熱結陰虧痙證。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玄參、生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濡潤筋脈;大黃、芒硝軟堅潤燥,蕩滌胃腑積熱;粳米、甘草和胃養陰。熱邪傷津而無腹實證者,可用白虎加入參湯,以清熱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龍、全蝎、菊花、鉤藤等息風止痙之品;熱甚煩躁者,加淡竹葉、梔子、黃芩清心瀉火除煩;熱甚動血,斑疹顯現,舌質紅絳,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附:溫熱致痙
癥狀:壯熱頭痛,嘔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張,甚則神昏,譫語,口渴喜飲,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清熱透絡,鎮痙止抽。
方藥:羚麻白虎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生津;羚羊角清熱解毒而鎮痙;天麻緩急止抽。方中可加銀花藤、鉤藤、絲瓜絡、木瓜透絡緩痙。角弓反張,抽搐甚者,可加全蝎、蜈蚣熄風止痙。熱勢盛者,加生地、玄參養陰清熱。嘔吐者,加竹茹、枇杷葉、代赭石降逆止吐。神昏譫語者,送服成藥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丹,清心開竅,醒神鎮痙,若用水煎劑,方中犀角應易以水牛角。
對熱甚發痙和溫熱致痙,都可選用下列藥物同時治療,效果較好。
1.復方連翹注射液(連翹、銀花、貫眾、龍膽草、黃連、生石膏、鉤藤、知母、板藍根、甘草等組成),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
2.清熱鎮痙散(由羚羊角30e。白僵蠶24g、蝎尾18S。蜈蚣12S。雄黃12S。琥珀128。天竺黃12S。辰砂6g、牛黃6S。麝香2g,共為細末)每服3g,日2-4次。
4.心營熱盛證
癥狀:高熱煩躁,神昏譫浯,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
證機概要:熱人心營,擾動神明,灼傷陰津,筋脈失養。
治法:清心透營,開竅止痙。
代表方:清營湯加減。本方有清心涼血解毒,泄熱養陰作用,適用于溫邪傳營,熱傷營陰證。
常用藥:水牛角、蓮子心、淡竹葉、連翹清心泄熱,涼血解毒;玄參、生地、麥冬滋陰養津。高熱煩躁明顯,加丹皮、梔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加全蝎、蜈蚣、僵蠶、蟬衣等涼肝息風止痙之品;伴有神昏譫語,躁動不安,四肢攣急抽搐,角弓反張,酌情選用安官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肢體抽搐無力,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氣短汗出,舌淡,脈細弱,證屬亡陽脫證,當予急服獨參湯、生脈散。
5.痰濁阻滯證
癥狀:頭痛昏蒙,神識呆滯,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胸脘滿悶,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證機概要:痰濁中阻,上蒙清竅,經絡阻塞,筋脈失養。
治法:豁痰開竅,息風止痙。
代表方:導痰湯加減。本方有運脾豁痰作用。適用于脾不化濕,痰濁壅阻證。
常用藥:半夏、石菖蒲、陳皮、膽南星、姜汁、竹瀝豁痰化濁開竅;枳實、茯苓、白術健脾化濕;全蝎、地龍、蜈蚣息風止痙。言語不利者,加白芥子、遠志以祛痰開竅醒神;胸悶甚者,加瓜蔞、郁金理氣行滯寬胸;痰郁化熱者,身熱,煩躁,舌苔黃膩,脈滑數,加瓜蔞、黃芩、天竺黃、竹茹、青礞石;痰濁上壅,蒙蔽清竅,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瀝加姜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6.陰血虧虛證
癥狀:項背強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視口噤,頭目昏眩,自汗,神疲氣短,或低熱。舌質淡或舌紅無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失血或傷津,陰血虧耗,筋脈失養。
治法:滋陰養血,息風止痙。
代表方:四物湯合大定風珠加減。前方以補血為主,用治血虛血滯,筋脈失養證;后方滋液育陰,柔肝息風,適用于熱灼真陰,陰血虧虛,虛風內動證。
常用藥:生熟地、白芍、麥門冬、阿膠、五味子、當歸、麻子仁補血滋陰柔肝;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息風止痙;雞子黃養陰寧心。
陰虛內熱,手足心煩者,加白薇、青蒿、黃連、淡竹葉;
抽動不安,心煩失眠者,加梔子、夜交藤、炒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陰虛多汗,時時欲脫者,加人參、沙參、麥冬、五味子;
氣虛自汗,衛外不固,加黃芪、浮小麥;
久病,陰血不足,氣虛血滯,瘀血阻絡,加黃芪、丹參、川芎、赤芍、雞血藤,或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虛風內動,肢體拘急攣縮,重用養陰潤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鉤藤。
大定風珠 來源 溫病條辨
白芍18克 阿膠9克 龜板12克 生地黃18克 火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牡蠣12克 麥冬12克 甘草12克 雞子黃2枚 鱉甲12克
水煎2次,入雞子黃攪勻,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滋陰熄風。
【主治】主要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心力衰竭,見后期神倦,手足蠕動,舌質絳,苔少,脈虛弱者。
【現代應用】
現代醫學認為本方鎮靜,抑制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抑制骨骼肌的顫搐反應,抗休克,強心,提高耐缺氧能力,抗菌,消炎。
7·瘀血內阻
癥狀:頭痛如刺,項背強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質紫暗,邊有瘀斑,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氣化瘀,活絡止痙。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中麝香、老蔥活絡通竅;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可加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若胸膈血瘀甚者,用血府逐瘀湯加味。兩方都可加全蝎、蜈蚣、僵蠶、·鉤藤通絡熄風止痙。若苔膩脈弦者,加半夏、白芥子、天麻化痰通絡止痙。
8.·氣血虧虛
癥狀:素體虛弱,或失血,或汗下太過,癥見項背強急,四肢抽搐,頭暈目眩,自汗,神疲,氣短,舌淡紅,苔薄而少津,脈沉細。
治法:益氣補血,緩急止痙。
方藥:圣愈湯。
熟地黃20克 生地黃20克 川芎20克 人參20克 當歸身15克 黃耆15克
補氣養血。
【主治】
1.惡瘡出血過多、心煩不寧、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躁熱、睡臥不寧。
2.瘡證膿水過多、五心煩熱、口渴。
3.虛損勞瘵、咯血多汗、又兼驚惕、口舌生瘡、其病在心。
4.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其質清稀、少腹有空墜感、心慌氣短,倦怠肢軟、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軟。
又本方所治之證,屬于氣血兩虛。氣旺則血自生,血旺則氣有所附。喻嘉言論本方說:「按失血過多,久瘡潰膿不止,雖曰陰虛,實未有不兼陽虛者,合用人參、黃耆,允為良法。凡陰虛證大率宜仿此。」臨床常用于出血過多,血虛而氣亦虛,以煩熱,煩渴,睡臥不寧,心慌氣促,倦怠無力,舌質淡,苔薄潤,脈細軟等為辨證要點。《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所載圣愈湯,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耆,治一切失血過多,陰虧氣弱,煩熱作渴,睡臥不寧者。
方中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益氣以生血;四物湯養血活血,全方合用,氣血雙補,能溫煦經絡、濡養筋脈而止痙。宜加天麻、鉤藤、葛根緩急平肝而止痙。若吐瀉后而抽搐者,可重用白芍,加烏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陰,柔筋緩痙。若高熱后陰傷,手足蠕動者,可用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滋陰潛陽而止痙。
破傷風
常先見牙關緊閉,頭痛,發熱,煩躁不安;繼則肌肉痙攣,四肢抽搐,項背強急,面呈苦笑;甚則角弓張,反復發作;苔多滑膩,脈多弦。治宜祛風解毒,活絡定痙,可用木萸散(木反、吳茱萸、防風、全蠍、蟑退、天麻、僵蠶、桂枝、槁木、蒺藜、朱砂、雄黃、豬膽汁)加減。新針治法可先針大椎、繼針風府、新建、下關等穴、留針3小時;第二次針陽白、頰車、地倉。以上兩組穴輪流使用。
小兒急驚風時,通竅用通關散噴入鼻內使發生噴嚏,或給服至寶丹(中成藥);高熱給服紫血丹;方劑可用鎮驚熄風,清熱除痰的鉤藤龍齒湯(鉤藤、龍齒、地龍、僵蠶、天竹黃、白芍、竹葉苡、杭菊、蟑衣、蛇膽、川貝);配合新針時,高熱可于中沖或十宣穴放血,止痙可針合谷、曲池、內關、委中、承山等穴,昏迷可針人中穴,如牙關緊閉時可針下關、頰車等穴。
小兒慢驚風多為脾腎陽虛引起,故治宜補脾溫陽,用附桂理中丸(附子、肉桂、黨參、白朮、乾姜、灸甘草);亦可選用以下各穴,如大椎、脾俞、腎俞、命門、關元、氣海、足三里、百會等進行灸治。
【轉歸預后】
感受風寒濕邪或熱邪熾盛而引起的痙證,為外感發痙,多屬實證。此時正氣未虛,只要治療得當,可以較快好轉。反之,寒濕郁久可以化熱,亦可以轉化為瘀血、痰濁,此時則屬病情進一步發展。由于熱盛所致的痙證,若治療不當,熱毒內陷,則痙厥并見,病情兇險,危及生命。又熱盛傷陰,肝腎之陰精衰竭,此時則轉為虛證。由于氣血虧虛所致的痙證,來勢一般不似實證之迅捷,可緩調治本。但在氣血虧虛的基礎上,每易感受外邪,此時則又屬虛中有實,本虛標實,需醫者明察。至于因瘀血內阻或痰濁阻滯而致的痙證,一般在久病后發生。瘀血痰濁雖為實邪,但多本虛標實。總之,痙病的轉歸較為復雜,內傷痙證可以感受外邪而變為外感發痙,外感發痙久治不愈,最后亦能導致內傷發痙。
痙病的預后一般較差。外感發痙若能迅速驅散外邪,痙病得以控制,則預后良好。內傷發痙,大多屬虛中夾實,治療較為困難,應細察病機,審慎調治。古代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認為痙病如見口張目瞪,昏昧無知,為肝脾精竭;若見戴眼反折,遺尿,為肝腎精液耗損;若見手足瘛疚,汗出如油如珠,為熱毒內耗心營,心液外脫;若見角弓反張,離席一掌,為肝之精血虧耗,筋脈失養,均屬預后不良的征象。
【預防與調攝】
痙病的預防十分重要。若能有效地預防其發病,對減少病殘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關鍵在于對易引起痙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如外感病初起,宜積極疏散外邪,避免其壅塞經絡;熱盛于里,應及時清解并注意護津;見到亡血失津等病證時,應及時養血滋陰以濡筋。痙病發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如發現雙目不瞬、口角肌肉抽動當立即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酌加羚羊角、鉤藤、全蝎等止痙藥物急煎頓服,或用針刺治療,防止發痙。
調攝方面首先強調病人居室要安靜,減少噪音刺激,減少探視;避免過涼或過熱,以免因冷熱刺激引起發作;床要平整松軟,應設床欄,以免跌落;發作時要保護舌頭,避免舌頭咬傷和后墜,去掉義齒,避免痰液和其它異物堵塞氣道;于發作階段宜給高熱量流質飲食,必要時采用鼻飼,病情穩定后可給半流質及軟食物。在發作停止后要保證病人安靜休息,護理與治療的時間要合理,不要隨便打擾病人。
[結 語]
痙證是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內經》曾以外邪立淪,《金匱要略》又分剛痙、柔痙。后世醫家結合臨床實踐,又提出內傷致痙理淪。其發病原因,外則風,寒、濕、熱之邪,內則臟腑失調,氣血虧虛、痰阻血瘀而筋脈失養。根據痙證的臨床特點,一般不難作出診斷。本病應與痼證,厥證、中風、破傷風,顫證等病證相鑒別。
痙證治療的原則是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同時,必須辨明外感與內傷,虛證與實證,切勿濫用潛鎮熄風之品。一般來說,外感發痙多屬實證,治當先祛其邪,如屬風寒濕邪,宜祛風、散寒,除濕;若邪熱熾盛,熱動肝風,風火相煽,宜清熱熄風止痙;若熱邪人里而實熱內結,消灼陰液致痙者,宜泄熱存陰止痙;熱人心營,擾動神明,宜清心透營止痙;痰濁壅阻經脈,蒙蔽清竅,宜熄風止痙,豁痰開竅。內傷發痙,多屬虛證,重在治本扶正,臨證當辨其損及臟腑而調之,若屬傷津脫液,陰血虧虛者,當增液,養陰、補血為主。臨證中還當根據病理轉化而兼顧其變證。
痙證多起病急,變化較快。外感發痙,屬邪實正盛,若能迅速祛散外邪,痙證得以控制,則預后較好。內傷發痙,多虛中夾實,治療較為困難,應細察病機,審慎調治。古代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認為痙證若見有口張目瞪、昏昧無知,或見有戴眼反折、遺尿,或見有汗出如油如珠等,均屬預后不良的征象。 ;
[臨床備要]
1.痙證必須詳辨外感與內傷、虛證與實證。外感發痙多屬實證,內傷發痙多為虛證,另外可從其發作的程度,頻度、幅度辨別虛實。在治療上,外感者,當先祛其邪,宜祛風,散寒,除濕;若邪熱人里,消灼津液,當泄熱存陰。內傷者,在臨床上屬陰傷血少者為多見,所以其治療以滋陰養血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風主動,故痙證治療,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常酌加天麻、鉤藤,石決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熄風止痙之品。
· 2,對痙證的治療還應結合辨病。痙證常常是一種臨床危急重癥的表現,大多發病較急,變化迅速,預后較差。因此,除必要的對癥處理外,其關鍵在于對原發疾病的治療,應盡快明確診斷,進行有效的病因治療。例如對各種高熱致痙,應積極查找引起高熱的原因,并針對原發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各種急性熱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均可出現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痙證的表現,此時應充分發揮
中西醫各自的優勢,積極治療其原發病,防止病情惡化。
3.痙證發病常有先兆,應積極采取措施預防。一旦發生痙證,則應積極救治病人的生命。病情較輕者,可根據辨證給以相應的方藥口服,如病情較重、較急者即服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以免貽誤病情。
【文獻摘要】
《靈樞·經筋》:“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
《靈樞·熱病》:“風痙身反折。”
《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骱齒,可與大承氣湯”。
《景岳全書·痙證》:“痙之為病,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傷筋”;“痙之為病,即《內經》之痙病也,以痙作痙,蓋傳寫之誤耳。其證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強,四肢拘急,或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
《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溫病條辨·濕痙或問》:“俗名痙為驚風,原有急慢二條。所謂急者,一感即痙,先痙而后病。所謂慢者,病久而致痙者也”;“以卒得痙病而論,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邪皆得風而人。以久病致痙而論,其強直背反瘛瘋之狀,皆肝風內動為之也。似風之一字,可以包得諸痙。要知痙者筋病也,知痙之為筋病,思過半也”。
《溫病條辨·痙有寒熱虛實四大綱論》:“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者,虛痙也。風寒、風濕致痙者,寒證也;風溫、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
中華針灸 痙證
《靈樞?熱病》中即記載用針灸治療本證:「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后世的不少醫著均提到痙病或其各種癥狀的取穴刺灸之法,諸如:《備急千金要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經摘英集》、《類經圖翼》、《神應經》及《神灸經綸》等。
現代醫學中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腦血管意外等引起的抽搐,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高熱或無熱驚厥,均可參照本證辨治。
【辨證分型】
痙證分型較多,大多急重。取常見且針灸治之有效者,辨為下列二型:
(一)熱甚發痙
為實證。證見發熱胸悶,口噤,項背強直,甚則角弓反張,手足攣急,腹脹便秘,苔黃膩,脈弦數。
(二)血不養筋
為虛證。證見頭痛神疲,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舌淡紅或暗有瘀斑,脈細弦或澀。
【治療】
(一)熱甚發痙
1.治則:泄熱止痙。
2.處方:大椎、委中、少商、陽陵泉、頰車。
3.方義:大椎屬督脈,又為三陽之會。督脈為病「實則脊強」(《靈樞?經脈》),故刺此穴,既可止搐鎮痙,又能清泄陽熱;少商,手太陽之井,為古人推崇之治痙要穴之一,《肘后歌》云:「剛柔二痙最乖張,口噤眼合面紅妝,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針刺少商」;委中系「血郤」,刺之可清血中之熱,又為膀胱經之合穴,故對角弓反張有效;陽陵泉乃筋會,用其緩解筋脈之拘攣;頰車屬局部取穴,治口噤不開。
4.治法:大椎、陽陵泉、頰車俱用瀉法留針。其中,大椎宜適當深刺(應避免過深誤傷脊髓),先使針體成60°角向下,以氣至法導出循督脈竄行之針感,施瀉法1~2分鐘,繼而提針至皮下,分別略偏向左和右深刺,復以氣至法導出針感向左、右上肢放射,各施瀉法1~2分鐘,留針期間可反覆間斷運針。少商、委中均以三棱針刺血。
(二)血不養筋
1.治則:培元養血,濡潤筋脈。
2.處方:命門、肝俞、脾俞、風府、后溪。
3.方義:命門屬督脈之要穴,能培元補腎,通利腰脊,為本方主穴。肝俞、脾俞為肝、脾兩臟經氣輸注之處,肝藏血主筋,脾統血而又為生化之源,用此兩穴可養血潤筋,亦系治本之法。后溪為八脈交會穴而通于督脈,針之以遏痙止搐;風府更可消虛風內動之候,用此兩穴,乃治標之舉。
4.治法:命門、肝俞、脾俞用補法,風府、后溪宜取瀉法。肝俞、脾俞留針時間3~5分針,余三穴留針至痙停搐止,其間可間斷持續運針。
【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五處、身柱、委中、委陽、昆崙主脊強反折、癲疾、頭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命門…里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四》:「腎俞:中膂俞、長強、主寒熱痙反折」,「肝俞: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
《類經圖翼?十一卷》:「角弓反張:百會、神門、間使、仆參(七壯)、命門。」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脊強反折,刺督脈啞門一穴,應時立痊。」
《神應經?鼻口門》:「口噤:頰車、支溝、外關、列缺、內庭、厲兌。」
《神灸經綸?卷三》:「五痙脊強:身柱、大椎、陶道。」
針灸逢源
卷五 證治參詳 痙病
痙者。強也。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蓋太陽中風。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
寒濕內襲。或重感天時之寒。地氣之濕。因而變痙。風挾寒則血澀無汗為剛痙。風挾濕。則液出有汗為柔痙。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筋急而縮為螈。筋弛而緩為縱。伸縮不已為螈 。俗謂之搐搦是也。(有補遺)百會 風池 曲池 合谷 復溜 昆崙 太沖
卷六 論治補遺 痙病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詳在金匱)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陽而傳六經。邪不盡傳即不已。故三陽三陰皆足致痙。如太陽之傳陽明。項背強幾幾 。少陽之頸項強。是知三陽皆有痙矣。海藏謂三陽太陰皆病痙。獨不及少陰厥陰。云背反張屬太陽。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屬陽明。或左或右一目牽斜。一手搐搦屬少陽。發熱。脈沉細。腹痛。屬太陰。以防風當歸湯治太陽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以柴胡加防風湯治少陽汗后不解。寒熱往來而成痙者。雖不及少陰厥陰。然其制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意原有在。觀其白朮湯下云。上解三陽。下解太陰。一種苦心無非謂傳入少陰厥陰必成死證耳。詎知傳經之邪。如風雨之來。而畫地以限其不至。豈可得乎。靈樞謂足少陰之經筋循脊內。俠膂。上至項與足太陽筋合。其病在此。為主癇螈及痙。在外陽病者不能俯。在內陰病者不能仰。是則足少陰之藏。與足太陽之府。兩相聯系。而以不能俯者。知為太陽主外。不能仰者。知為少陰主內。其辨精矣。仲景之以頭強脊強不能俯者。指為太陽之痙。原以該三陽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為少陰之痙以該三陰也。痙證之屬三陰者。及陽癥陰脈者。皆不可救。其證目正圓。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論三陽治法。而不及三陰也。
小兒之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后世妄以驚風立名。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勁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卒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背反張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妄投鎮驚之藥勾引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又如新產婦人血舍空虛。外風襲入而成痙病。仲景謂新產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為病痙。宜從血舍驅風。若稱產后驚風。
妄投湯藥亦千中千死也。
緩解帕金森癥 針刺四神聰穴
老年人三大疾病之一的帕金森氏癥,屬于中醫「痙證」、「肝風」范疇,臨床主要癥狀為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或是變得僵硬。中醫師表示,「痙證」多因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所致,初期患者應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蛋白質攝取,或是利用針刺「四神聰」穴位,緩解癥狀惡化。
帕金森氏癥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臨床觀察,此癥起病緩慢,逐漸進展,最先出現的癥狀是震顫或運動減少,且常會出現所謂「面具臉」和「寫字過小癥」。
《針灸四神聰 遠離震顫麻痹》
帕金森癥針灸治療多以震顫熄風為主,體針常用穴位為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太溪。雖然針灸能刺激動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有助于改善癥狀,不過帕金森氏癥為退化性疾病,針刺、藥物可以改善,惟無法根治。
1.四神聰:
位置:位于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后左右各相距一寸的位置,共計四穴。
功效:頭痛,眩暈,癲狂,癇癥,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后遺癥,內耳眩暈癥等。
2.風池:
位置: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后緣之間凹陷處。
功效:中風,感冒,頭暈,震顫,高血壓,頸項痛等。
3.曲池:
位置: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
功效:中風偏癱,疏風清熱,肘臂神經痛等法根治。
民間治療痙癥,也有一些有效的中草藥方,其作用是清熱解毒,活絡鎮痙,或內服,或外用均可。
1.燕子窩泥2個,乾梔子60克,雄黃10克,雞蛋2個前三藥共搗爛,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涂紗布上,敷前額、臍、手足心約1小時。
2.生石膏30-60克,魚腥草適量,雞蛋1個。前二藥共搗爛,用雞蛋清調勻,敷臍上。
3.九頭獅子草(全草)20克,過路黃(全草)20克,洗凈,共搗爛,酌加開水搗汁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