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其實不養生
中醫最古老的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的開篇是什么?黃帝問與天師······,黃帝問與岐伯·····,黃帝問與廣成子·····,這個“岐伯、廣成子、雷公”都是誰?這些人都是修道有得的人。在《上古天真論》之中,把古今修道的人分成五類,第一個是上古真人他們是怎么樣的,提攜天地,獨立守神,能形與神俱,普通的人呢,從圣人中再變成一般的賢人、圣人、智人,就是對人生,社會、自然與宇宙之間的大智慧也就是大道的認識與運用的不同,,就帶來他成就的不同,所以他們享受的天年也不同,健康也不同,這才是真正的對“養生”這個詞義的理解。
我們隨時隨刻都接觸道醫,因為道醫跟中醫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今天所說的“中醫”,應該是中國道家養生思想中的一個獨特的分支,
道家養生和我們平時理解的中醫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的答案是:只有治病的中醫,沒有中醫的養生。
因為只有道家是關注養生的。道家養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成仙,至于能不能夠成為神仙,暫且不去評論,但是道家幾千年研究的就是如何長生不老的事情,至少總結了一套可以進行自我保健的方式,這套方式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記載,就是吐納、導引、按蹺和砭、針、灸、藥。
吐納是什么?是吐故納新,就是呼吸,也就是說,它要通過呼吸的方式,提練精氣,導引是身體的動作,比如說大家看到的五禽戲、太極拳這是導引動作,按蹺,按是用手,蹺就是用腳踩,來幫助你氣血的運作,如果以上的這些手段還不能夠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態,那就要依靠特殊的專業化手段作用于相應的環節,糾正偏差,所謂的“補其不足,損其有余”,這就是醫術,道家的目的是為了成仙,也就是成為洞明天地宇宙萬物的真人,想成為神仙,最起碼要身體健康,凡夫俗子還是疾病折磨啊,咳嗽、拉肚子、胃痛的,所以要,就需要進行自我修復,借助各種手段來恢復健康。
《黃帝內經》為什么說的是四大醫術而不說七大醫術呢?為什么沒有把呼吸吐納和按蹺放到醫術里面去呢?因為吐納就是你的呼吸,導引、按蹺在古人認為這是屬于自我修煉、自我修養的范疇,更加的符合天道人性。
但是“砭、針、灸、藥”這些醫術各有側重點,“砭”是什么?以石頭來治病的技術,針就是扎針,灸用火來治療,藥就是食用不同的動植物或是礦物質,利用這些物質各自的偏性來糾正身體內在紊亂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糾偏”。這需要高度的專業性,所以醫療是非常專業化分工的養生方式,它會動用一些手段,是帶有創傷性的手段。比如說用灸,容易把人燙傷,吃藥是以藥性之偏,糾正體性之偏,吃不好把人給吃死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三百毒”啊。不亞于在你的體內打一場戰爭,有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建設與發展問題的道理嗎?!答案是不可能,同理,沒有哪個人天天吃藥,給自己扎幾針、放點血、就生活的無比幸福,那不是自虐嗎?首先就是病態表現,絕對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古人的特點是在著書立說時候,一開篇首先要把整本書的核心首先呈現出來,后文才是對這個命題的闡述。《黃帝內經》讓人的印象是記載醫術為內容,但是一開篇就把最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都首先描述了一篇,這就是《上古天真論》的內容,這是一個綱領,是黃帝內經作者對養生的目的和方式的完整表達。那么多描述醫術的用意蘊藏著度化世人,由醫入道的一片苦心啊。
您還想通過中醫來養生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