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糧到底包括哪些?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 王興國糙米、全麥粉、小麥粒、大麥粒、完整小米粒、燕麥粒、完整燕麥粒壓片(燕麥片)或打碎(燕麥碎)、玉米粒、完整玉米粒磨粉(玉米粉)或打碎(玉米碴)、青稞、高粱、黑麥、裸麥、蕎麥等“全谷物”是最典型的粗糧。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全谷物的定義是指谷粒完整的,經碾磨、破碎或制成薄片的整粒果實,其主要成分是胚乳、胚芽和麩皮(谷皮 糊粉層)的相對比例與天然谷粒相同。全谷物保留了谷粒的外層,這些部分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植物化學物等),有助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但口感較粗硬,顏色深,不如精制谷物(細糧)口感細膩,顏色白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米、玉米、蕎麥、燕麥、高粱米等谷物也千方百計碾磨加工去掉谷粒外層(谷皮、糊粉層和胚芽),只保留胚乳,那就會變成精制谷物,不再是粗糧,健康價值大打折扣。
紅豆、綠豆、扁豆、豌豆等雜豆類也屬于粗糧。雖然它們不是谷物,但營養成分與谷物很接近(高淀粉少脂肪有蛋白質),而且基本都保留了豆粒外層的營養物質,最關鍵的是,研究表明它們的健康效益等同于全谷,所以理應包括在粗糧之內。不過,市售豆沙(豆沙餡)大多數都經過脫皮處理(去掉了豆粒外層),還添加淀粉充數,當然不能算作粗糧或全谷。此外,大豆類(黃豆、黑大豆和青大豆)營養成分與谷類相去甚遠,高蛋白無淀粉,不屬于粗糧。
藜麥也屬于粗糧,但它既不是麥,也不是谷物(大多是禾本科),更不是豆類(豆科),而是藜科(該科還包括菠菜和甜菜),大致相當于蔬菜種子。藜麥營養成分(高淀粉有蛋白質少脂肪)和健康效益(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性)與全谷相當。藜麥近年大火,各種神奇作用流傳坊間,別太當真,當粗糧吃就行了。
地瓜、土豆、山藥、紫薯、芋頭等薯類一度被列入粗糧范圍,但實際上薯類的健康效益遠不及全谷,不能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所以薯類不是/不能代替粗糧。當然,薯類與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相比,營養價值更高,可以防治便秘,還是更勝一籌。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吃50~100克薯類(代替一部分精制谷物)。
全麥面粉、全麥面包、全麥掛面、全麥餅干等全麥(全谷)制品日益流行,但因為目前沒有“全麥面粉”或“全谷制品”的國家標準,市面上絕大多數此類全麥(全谷)制品都只含有一部分或少量全麥(全谷),有些全麥面包里所加“全麥粉”比白砂糖還少!用全麥作噱頭而已。好在大多數全麥(全谷)制品不是如此不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全谷食品是指全谷原料重量不低于51%的食品,其全谷原料為100%全谷。可惜這并非國家標準,沒有強制性,市面上宣稱是全谷(全麥)食品的并不遵從這一定義。
當然,即使不是純正的100%全麥(全谷),即使只含有一部分全谷或粗糧,即使是不屬于粗糧的薯類,也都比白米飯、白米粥、白饅頭、白面條、白面包等純粹的精制谷物更有益健康,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區分純的全谷(粗糧)和不純全谷(粗糧),而是盡量少吃純的精制谷物。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精制谷物是純白色的,全谷、雜豆等粗糧都帶有深淺不一的天然顏色,因此,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盡量少吃“白食”(白色谷類制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