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針灸易學
書名:針灸易學
作者:李守先
朝代:清·嘉慶三年
年份:公元1798年
<目錄>
<篇名>繪圖針灸易學序
屬性:醫道閎邃,明其術者,可以保身利物,故名儒碩士,咸究肄焉。然治法有二∶曰針灸,曰方藥。灸法從針,其在于
古,針之所不及者,而后區之為方,劑之以藥,二者相輔而行,無偏廢也。獨其經絡竅會,尋之為難。自漢唐以來,業
斯術者,方家能手。專主方藥,而針灸之傳闕如。《靈樞》明文,治法徒存,識者惜之。吾邑李君善述,好學問,擢秀六
堂,嘗思所以利刺斯民者而未得也。固有志于此,主以黃岐,旁及諸家之說,按圖披籍,蓋揣摩者至五六年而后試手,
勤之至亦慎之至也。其試手又十余年,回生起 至于千百,閱歷之久,間有神明于法之外者,所謂隨氣用巧,惟熟則然
也。君今以老,念針法之失傳,爰取其揣摩所以,與閱歷之驗于己者,約為一業,名曰《針灸易學》。欲廣其傳,以登斯
世于仁壽之域,此亦仁人君子之用心矣。余嘉其志而樂道之,故于其將授梓也,為敘其事而弁之書首。
\x大清道光二十七年季春之望竹村許天錫謹序\x
<目錄>
<篇名>自序
屬性:針灸之法尚矣,惟圣于醫者能得其全,下此而能因易入難,推所已知,及所未知,當其
應手
奧難窺,一入認穴,繁而且碎,句不可讀,讀不可記,指歸要領,求之無從。兼怵其暈針之
說,手法不明,往往中止,業以難廢,此惟不由其序之過也。先少學針灸六年,未嘗一日少
懈,特無名師口授,總不信心,以為非吾能事也。至乾隆五十一年,先已五十一歲,時瘧疾
十人而九,擇其少壯醫之,治三效一,更日治五效三,由此復究其書,而無不效矣。計二十
二日,獲效四百三十七人。后學治雜癥,有效有不效,用針多則內有約略,且更考核諸先生
之書,醫十得三者有矣,醫十得五、得七者有矣,此亦因易入難,推所已知而及所未知者也
。至于深遠詳細,吾未有得,惟圣者能之耳。茲將古法著之于前,愚見列之于后,淺而易知
,顯而易明,名曰《針灸易學》,以為后之君子,便覽之資云爾。
附書一則∶
先少學針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
一病
五俞,易知也;八脈主穴,易知也。得一二穴,從此以尺量之,以類推之,由淺入深,因此
知彼,而醫亦成矣。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癥,而以尋穴為末務,蓋所難不在此也。
\x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季春李守先善述氏識\x
<目錄>卷上
<篇名>針灸源流
屬性:《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
非一
而與孔子、子思之言并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無非
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于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
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
無越于是書矣。然按《漢書·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白氏云《內經》凡三
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唐·
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注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張公所藏
,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
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于冰為有功。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人。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后人根據托扁鵲者。
《千金方》,唐·孫思邈所撰。至引導之要,無不周悉。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于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
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妙。
《神應經》一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
九穴,總成一帙,以為學人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國小》中,取關于針灸諸姓氏,
各見原書。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后人習學
,屢試屢效。
<目錄>卷上
<篇名>一手法
屬性:(手法歌、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法、退針、合法、暈針)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手法歌
屬性:三陰三陽氣血分,凝滯全憑用金針,左指點穴知真所,右手持針須靜心。補要久留虛不
虛,
秘訣深。誠欲勞心勞力學,必往愈明愈哲尋。譬如閉戶造車輛,出門合轍值千金。企望志士
細推此,機秘千載有知音。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修針
屬性:古針有九,先屢造總不如法,后得吾師口授,用縫衣大鋼針一個,長二寸,或一寸五分
,三
手法列后;三棱針刺而即出,出血,無手法,曰瀉針,醫百病。毫針去鋒,遇筋筋躲,逢骨
骨頂,不傷肌肉;三棱針不去鋒,便出血也。以金造針更佳。(外一針二穴,用長針五六寸
。)
又偶斷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刺一針補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針出。(磁石即吸鐵石。)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取寸
屬性:人有高低,因寸有長短。取病患手中指中節,屈指二橫紋頭為一寸,刺手足并背橫量用
之。
,去一寸,仍八寸,刺腹上下用之。病患兩乳間,以稻草量定,分為八寸,刺腹橫量用之。
病患前眉心至大椎,分為一尺八寸,刺頭面用之。病患目內 至外 為一寸,刺頭橫量用之
。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持針
屬性:將穴認真,醫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患覺麻木走氣,或動脈應
手,
刺,刺過幾人,成熟針也,不必溫。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定神
屬性:當刺時,醫言勿驚,虛點幾針,病家不懼而后刺之。醫家氣象從容,目無旁視,心無別
營,手如握虎,勢若擒龍,用針自無不妙。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四明高氏補瀉
屬性:《拔萃》云∶瀉法,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患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
澀,
,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令走氣也。)命之曰瀉。補法,令病患咳
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患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
轉針頭向病所,根據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所,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恐走氣也。)命之
曰補。(上言沉緊者,氣至也。古云∶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效遲,候之不至病危。)又云
∶呼不過三,吸不過五。
《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吸氣,口中呼氣,
病家
之處,病家自覺清涼矣。
《神應經》轉針瀉法∶針男女左邊,醫用右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HT 。
針男女右邊,醫用左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HT ,皆外轉HT HT
為瀉。補法∶針男女左邊,醫以右手食指向前,大指
向后HT 。針男女右邊,醫以左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后HT ,
皆內轉HT HT 為補。至于男背上中行
左轉為補,右轉為瀉。腹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女背中行右為補而左為瀉,腹中行左為
補而右為瀉,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男女不同,惟此耳。
凡瀉皆以六數,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有用三六、有六六,不同。凡
補皆
,三次三九,九九八十一數。又治熱針去疾,治寒針久留。提針為補為熱,插針為瀉為寒。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退針
屬性:先疼至不疼時宜退針,先不疼至疼時宜退針即先緊至不緊時出針,先不緊至緊時出針之
謂也。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合法
屬性:凡出針以指頭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氣,使不出血,復以土按穴上,多揉為妙。如血多揉
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患不時揉之,永無后患。
今人習針少而用藥多者,恐暈針也。獨不知暈針者無不獲效,用藥不當,難以保全。針
與藥較,針易而藥難也,胡不學。暈針詳后。
<目錄>卷上\一手法
<篇名>論暈針
屬性:神氣虛也。古云∶色脈不順而莫針,并忌風雨雪陰天,及醉勞房事,驚饑居喪之人。先
治三
,今以指甲掐病患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較前更捷。然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
之故,俗云,針不傷人,此之謂也。
南豐李先生治暈針法,暈針不可起針,宜以別針就旁刺之,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氣,與熱
湯飲之即醒,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
其病必愈,若起針壞人。
<目錄>卷上
<篇名>二認癥定穴
屬性:《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
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蓋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者
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四明陳氏曰∶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心聲笑
,脾聲歌,肺聲哭,腎聲呻。常則安,變則病,聞何聲,則知何經之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所欲者偏嗜、偏多食之物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所病在何臟腑也。王氏脈法贊曰∶脈有三
部,
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復寸口,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凡認真病名,詳察后書,諸先生認癥定穴,相對不二。病名之下,開用何穴,有二、三
、五
針幾分,或灸幾壯,或補或瀉,或迎或隨,或半補半瀉,以活經絡。或飛經走氣,引導氣血
。或久留,或去疾。或提或插,或出血、或不出血,俱在前手法之內也。先屢用屢效。
凡后言穴不言針灸者,以針刺之。言灸不言針者,禁針也。言針不言灸者,禁灸也。又
言三分五分者,針刺三分五分深也。言三壯五壯者,艾灸三壯五壯也。
《靈樞·雜癥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大腸;中部病,取足太陰脾經;下部病,取
足厥
可選一、二穴治之。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紀氏治法
屬性:紀氏曰∶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滿;榮之所治,皆主身熱;俞之所治,皆主體重節痛;經
之所治,皆主喘嗽寒熱;合之所治,皆主逆氣而泄。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行針指要歌
屬性: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針水∶水分、俠臍上邊取。
針結∶針著大腸、瀉水穴。
針勞∶膏肓及百勞。
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針咳∶肺俞、風門須用灸。
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翻胃吐食一般醫,針中奇妙少人知。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聚英先生百癥賦認癥定穴治法
屬性:頭風∶囟會、玉枕。 面腫虛浮∶水溝、前頂。 夢魘不寧∶厲兌、內庭。 帶下產
崩∶沖門、氣沖。 頭痛∶強間、豐隆。 耳聾氣閉∶聽會、翳風。 發狂奔走∶上
脘、神門。 月潮違限∶水泉、天樞。 目眩∶支正、飛揚。 目中漠漠∶攢竹、三間。
驚悸怔忡∶陽交、解 。 大腸不收∶外丘。 目黃∶陽綱、膽俞。 目覺KT KT
∶養老、天柱。 反張悲哭∶天沖、大橫。 偏頭痛∶懸顱、頷厭。 攀睛∶少澤、
肝俞。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 歲熱時行∶陶道、肺俞。 耳中蟬噪∶聽會。
淚出∶臨泣、頭維。 舌下腫痛∶廉泉、中沖。 風癇常發∶神道、心俞。 雀
目∶睛明、行間。 牙痛∶耳門、絲竹空。 鼻中衄血∶天府、合谷。 濕寒濕熱∶
下。 熱病不汗∶大都、經渠。 口 ∶頰車、地倉。 頷腫口噤∶陽谷、俠 。
厥寒厥熱∶涌泉。 腸鳴∶下脘、陷谷。 喉痛∶液門、魚際。 血虛口渴∶少
商、曲澤。 寒栗惡寒∶二間、陰郗。 胸脅滿∶章門。 轉筋∶金門、丘墟。
舌緩不語∶ 門、關沖。 煩心嘔吐∶陰 。 膈痛∶膻中,巨闕。 失音∶天鼎、
間使。 項強惡風∶束骨、天柱。 水腫臍盈∶陰陵、水分。 胸停瘀血∶腎俞、巨 。
脊強∶水道、筋縮。 兩臂頑麻∶少海、三里。 癆瘵傳尸∶魄戶、膏肓。 痙
病∶顱囟。 臍風∶然谷。 腋腫∶委陽、天池。 半身不遂∶陽陵、曲池。 中邪霍
亂∶陰谷、三里。 消渴∶行間、涌泉。 腿痛∶后 、環跳。 胸中苦悶∶建里、
內關。 倦言嗜臥∶通里、大鐘。 鼻痔∶ 交。 癲疾∶身柱、本神。 癭氣∶
浮白。 心下悲凄∶聽宮、脾俞。 咳嗽連聲∶肺俞、天突。 腸下新血∶長強、承
山。 發熱∶中沖、曲池。 脅肋疼痛∶氣戶、華蓋。 小便赤澀∶兌端、太陽。
白濁遺精∶三陰、氣海。 黃膽∶后 、勞宮。 胸滿噎塞∶中府、意舍。 食谷
不消∶脾俞、膀胱俞。 經事常改∶地機、血海。 五淋∶肓俞、橫骨。 胸滿項強
∶神藏、璇璣。 胃冷不化∶魂門、胃俞。 女子漏血∶交信、合陽。 盜汗∶陰
、后 。 背連腰痛∶白環、委中。 隱中熱極∶肩 、陽 。 痢疾∶中脘。
痔
癖∶沖門、血海。 唇 ∶太沖。 鼻內無聞∶通天。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繼洲楊先生勝玉歌認癥定穴治法
屬性:頭痛眩暈∶百會。 心痛脾疼∶上脘。 脾痛背痛∶中渚瀉。 膝腫∶行間。 頭風眼痛∶
上星。 頭項強急∶承漿。 牙腮疼緊∶大迎。 胃冷∶下脘。 頷腫喉閉∶少商。 中風
吐沫∶人中、頰車。 瘧后痞滿∶章門。 耳閉∶聽會。 目內紅腫∶絲竹、攢竹。 臂背
疼痛∶三里。 頭風頭痛∶灸風池。 瘰 ∶少海、天井。 大便泄瀉∶灸天樞。 一切氣
癥∶氣海針灸。 小腸氣痛∶歸來、中 。 筋疼∶支溝。 心熱口臭∶大陵。 胎衣不
下∶陰交。 遺精白濁∶心俞。 香港腳∶復溜。 五癇∶后 、鳩尾、神門。 腿股 ∶環
跳、風市、陰市。 黃膽∶至陽。 髀疼∶肩井。 眼疼∶清冷淵針。 筋拘攣∶尺澤針。
行步艱難∶中封、太沖。 腳背痛∶商丘。 脾心痛∶公孫針。 瘧多寒熱∶間使、大杼
。噎氣吞酸∶膻中七壯。 瘡∶血海。 手難執物∶曲池、合谷。 膝腫如斗∶膝眼、
委中。 兩股轉筋∶承山。 疝氣∶大敦灸。 肝血盛∶肝俞瀉。 跟骨痛∶昆侖、絕骨、
丘墟。 霍亂,心痛,吐痰涎∶巨闕灸。 痰涎咳嗽,小兒吼閉∶肺俞、天突、筋縮。 腎
敗腰痛,小便頻∶腎俞灸。 腰痛∶中空從腎俞下量三寸,各開三寸是穴。灸十四壯,向外
針一寸半。此即膀胱經之中 也。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長桑君天星秘訣歌認癥定穴治法
屬性:胃中宿食∶三里、璇璣。 脾病∶氣,合谷;血,陰交。 小腸連臍痛∶陰陵泉、涌泉。
手臂拘攣∶肩 。 肚腹浮腫∶水分、建里。 寒瘧面腫腸鳴∶合谷、內庭。 胸膈痞滿∶
陰交、承山。 小腸氣痛∶長強、大敦。 牙疼頭疼喉痹∶三間、三里。 冷風濕痹∶環跳
、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 香港腳 疼∶肩井、三里、陽陵泉。 轉筋眼花∶承山、內踝
。鬼邪∶間使。 足緩難行∶絕骨、條口、沖陽。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聚英先生肘后歌認癥定穴治法
屬性:頭頂痛眼不開∶涌泉。 哮喘不寐∶豐隆三分。 陰核腫如升大∶百會灸。 手背拘攣
不仁
∶靈道。 頭面疾∶至陰。 腳腿疾∶風府。 兩足兩肋難伸∶飛虎。 狂言盜汗∶間使。
心胸病∶少府。 臍病∶曲泉。 剛柔二痙,口噤目合面紅∶少商針出血,陰包。 膝腫痛∶
尺澤、曲池、風府。 破傷風∶患處多灸。 風痹痿厥∶大杼、曲泉。 肩背病∶中渚。 腰腿
痛∶大都。 腰背攣急∶曲池寸五。 膝股腫∶太沖瀉。 五痔,血熱也∶承山。 腰軟∶委中。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扁鵲先生玉龍歌認癥定穴治法繼洲楊先生注解
屬性:頭風嘔吐,眼昏花∶神庭補、瀉。 耳聾、瘰 ,痛癢、腫瘡∶翳風、聽會皆瀉。 寒濕腳
氣腫痛∶陰交、三里、絕骨。 腹中氣塊疼∶內關補、瀉。 如大便不通,瀉之。 腹中疼
痛,肋痛、閉結∶大陵、外關、支溝。 九種心痛及脾疼∶內關、上脘、中脘。 呆癡不識
尊卑罵人∶神門瀉。 夜夢鬼交∶心俞、白環俞、氣海兩旁灸。 翻胃吐食,黃膽∶腕骨針
,中脘灸。 傳尸勞,痰多氣喘∶涌泉、豐隆瀉,丹田灸。 滿手生瘡,氣攻心胸∶大陵瀉
,勞宮。 腎強疝氣如死人∶關元、大敦。 滿腹水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灸。 膝
蓋紅腫∶陽陵,委中、陰陵出血。 偏正頭風∶絲竹透率谷。如有痰飲,風池橫刺透風府,
補瀉,十一壯。如無痰飲,合谷針至勞宮,灸二七。 面上諸癥∶尺澤皆治。 傴癥∶不伸
也。補曲池,瀉人中。 僂癥∶不起也。補曲池。 中風不語∶囟會、百會皆灸。 腎弱腰
痛∶腎俞多灸。 腕中無力∶腕骨補瀉。 脾家寒熱∶間使透支溝,補瀉。 腿股風∶委中
出血,環跳、居 。 腳背痛∶丘墟出血,解 、商丘。 行步艱難∶太沖、中封。 寒痰
咳嗽∶列缺、太淵。 面紅心驚∶通里,驚補寒瀉。 吹乳腫痛∶少澤,向后補瀉,三分。
發熱盜汗∶百勞,椎骨也。 咳嗽噴嚏∶風門多灸。 哮喘不寐∶天突、膻中皆灸。 不
聞香臭∶迎香補瀉。 七般疝氣∶大敦出血。 氣喘不眠∶璇璣瀉,氣海灸。 五般癇癥∶
鳩尾灸七壯。 赤白帶下∶中極多灸。 周身疼痛∶痛即穴,名不定。 手不能伸∶尺澤出
血。 脾泄∶天樞二穴多灸。 膝腿無力難立∶風市、陰市。 鼻淵眼痛,不聞香臭,頭風
∶迎香補,瀉上星。 小兒慢驚∶印堂針一分,沿皮透左右攢竹。哭效、不哭難。急驚瀉、
慢驚補。 口眼 斜∶灸地倉,艾如綠豆。斜向頰車,頰車之針向透地倉。 膝頭紅腫痛∶
髖骨、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橫針透二膝眼。 脊背強痛,挫閃腰疼∶人中瀉,委中紫
筋出血。
歌曰∶穴法由來在指中,治病須臾顯神功,勸君要知諸般疾,何不當初記玉龍。
先治周身疼痛多矣,必病患先指出疼所,即以左大指或食指爪掐之,病患嚙牙咧咀,驚
顫變
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宜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以上言灸者,以穴下肉紅,較錢更大二分為度,定起泡矣。冬以貓毛,夏以竹膜,用麻
油調敷之,無妨。又不定穴,即痛處。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繼洲楊先生治癥總要認癥定穴治法
屬性: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沖、合谷、啞門、大敦。 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
合谷瀉。廉泉、人中。 口眼 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 婦人不生子
∶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 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
、印堂。 口內生瘡∶海泉、人中、承漿、合谷,后金津、玉液。 手臂麻木不仁∶肩 、
曲池、合谷、肩井、列缺。 舌腫難言∶廉泉、金津、玉液、天突、少商。 心胸疼痛∶大
陵、內關、曲澤、中脘、上脘、三里。 腹內疼痛∶內關、三里、中脘、水分、關元、天樞
。兩足麻木∶陽輔、陽交、絕骨、行間、昆侖、丘墟。 兩膝紅腫∶膝關、委中、陽陵、
中脘、豐隆。 足不能行∶丘墟、行間、昆侖、太沖、三里、陽輔。 腳弱無力∶公孫、三
里、絕骨、申脈,昆侖、陽輔。 渾身浮腫生瘡∶曲池、合谷、行間、內庭。 小便不通∶
陰陵、氣海、三陰交、陰谷,大陵。 小便滑數∶中極、腎俞、陰陵、三陰交、氣海。 大
便秘結∶章門,太白、照海。 大便泄瀉∶中脘,天樞,中極灸。痢疾如赤∶內庭、天樞、
隱白、氣海、照海、內關。 如白,里急后重,大痛∶外關、中脘、天樞。 臟毒下血∶承
山、脾俞、精宮、長強。 脫肛久痔∶二白、百會、精宮、長強。 翻胃吐食∶中脘、脾俞
、中魁、三里。 肺癰咳嗽∶肺俞,膻中、支溝、大陵、風門、三里。 久咳不愈∶肺俞、
三里、膻中、乳根、風門、缺盆。 消渴∶金津、玉液、承漿、海泉、人中、廉泉、氣海、
腎俞。 遺精白濁∶心俞、腎俞、關元、陰交、命門、白環俞。 陰汗偏墜∶蘭門、陰交、
歸來,大敦。 陰門忽紅腫痛∶會陰、中極、三陰交、百會。 發背癰疽∶肩井、委中、天
應、騎竹馬取之。 渾身發紅丹∶百會、曲池,三里、委中。肚中氣塊、痞塊、積塊∶三里
、塊中、塊尾。 口臭難近∶承漿、齦交、金津、玉液。 小兒脫肛∶百會、長強,大腸俞
。咳逆發噫∶膻中、中脘、大陵、三里、肺俞、行間。重舌腰痛∶合谷、承漿、金津、玉
液、海泉、人中。健忘失記∶列缺、心俞、神門、少海、中脘、三里。 小便淋瀝∶陰谷、
關元、氣海、三陰交。 牙關脫臼∶頰車、百會、承漿、合谷。 舌強難言∶金津、玉液、
廉泉、風府。 口吐清涎∶大陵、膻中、中脘、勞宮。 瘰 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
陽絡、陰陵泉。 發痧等癥∶水分、百勞、大陵、委中。 脅肋疼痛∶支溝、章門、外關。
如怒氣,刺行間。 腰腳疼痛∶委中、人中。 腰脊強痛∶委中出血。 腎虛腰疼∶腎俞、
委中、太 、白環俞。 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單蠱脹∶氣
海、行間。 雙蠱脹∶支溝、合谷、曲池、水分、三里、陰交、行間、內庭。 失志癡呆∶
神門、鬼眼、百會、鳩尾、齦交、承漿。 挫閃腰肋疼∶先尺澤、委中、人中,后昆侖、束
骨、支溝、陽陵泉。 小腹脹滿∶內庭、三里、三陰交∶后照海、大敦、補瀉氣海。此專治婦
人血塊疼痛,小便不利,諸般氣疼。 水不能進為五噎∶勞宮、中魁、中脘、三里、大陵、
支溝、上脘;后脾俞、胃俞,補多瀉少。膻中、太白、食關。 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
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后膏肓、氣海、關元、乳根。 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
、三里,后膏肓、腎俞、肺俞、乳根。 吐血等癥∶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
溝,后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 咽喉等癥,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雙乳蛾癥∶少商、金津、玉液。 單乳蛾癥∶少商、合谷、海泉。 癇癥∶上星、鬼祿、
鳩尾、涌泉、心俞、百會。 馬癇∶照海、鳩尾、心俞、百會。 風癇∶神庭、素 、涌泉
。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豬癇∶涌泉、心俞、三里、鳩尾、中脘、少商、巨闕。
或刺、或灸、或出血,分而治之。 四肢麻木∶肩 曲池、合谷、腕骨、風市、昆侖、行間
、三里、絕骨、通里、委中、陽陵,補多瀉少。如紅腫反之。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婦人門
屬性:婦人難產∶獨陰補合谷,瀉三陰交。 血崩漏下∶中極、子宮灸。 產后血塊痛∶氣海、三
陰交。 胎衣不下∶中極、三陰交。 血崩不止∶丹田、中極、腎俞、子宮;后百勞、風池
、膏肓、曲池、絕骨、三陰交。 無乳∶少澤、合谷補、膻中左右迎之,婦人覺氣行至乳頭
退針。乳癰∶膻中、大陵、委中、少澤、俞府。 月水斷絕∶中極、腎俞、合谷、三陰交。
婦女不生長子女者∶針合谷,行六六三十六數;針三陰交,行九九八十一數。此瀉氣補血
法也。灸中極一穴,多灸百病皆除。又至經至之日,再灸子宮二穴,其穴在中極兩旁,各開
三寸,重灸即有孕矣。世上斷無不生長之人,先遵此獲效多人。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小兒門
屬性:驚癇∶頂上旋毛中灸三壯,耳后青絡灸三壯,炷如小麥大。腎脹偏墜∶關元灸三壯,大
敦七
∶巨闕、灸三壯。 赤游風∶百會、委中。 豬癇如尺厥吐沫∶巨闕、三壯。風癇目戴上∶
百會、昆侖、絲竹空。 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 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 角弓
反折∶百會。 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 馬癇∶仆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
三壯。 脫肛∶百會、長強。 瀉痢∶神闕。 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
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雞癇∶足諸陽,各三壯。 夜啼∶灸百會三壯。 食
癇∶鳩尾上,五分三壯。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眼目門
屬性:子和曰∶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白屬肺金,赤屬心火,黑屬神光、
屬腎水,兼屬肝木。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
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肝火甚也。凡暴赤腫羞明,隱澀淚出不止,針神庭、上
星、囟會、前頂、百會。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眼紅澀爛∶睛明、四白、合谷、臨泣,后三里、光明。 血不養目∶肝俞補,三里瀉。
目
白,后太陽、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迎風冷淚∶先攢竹、大小兩骨空、后小骨空、三陰
交、淚孔上,此穴米大,艾灸七壯,中指半指尖一穴米大,艾灸三壯。 目生內障∶瞳子
、合谷、臨泣、睛明,后光明、天府、風池。 目患外障∶小骨空、太陽、睛明、合谷,后
臨泣、攢竹、三里、內 尖、灸五壯,即眼頭尖上。 眼赤暴痛∶合谷、太陽、三里、睛明
,后太陽、攢竹、絲竹空。 肉侵睛∶風池、睛明、合谷、太陽,后風池、期門、行間,
太陽。 怕日羞明,目 赤爛∶三棱針刺,目 外出血。 偷針,視背上有紅點,刺破出血
皆治∶小骨空、合谷、攢竹,二間,后睛明、行間、光明、太陽。 目內紅腫∶絲竹、攢竹
。眉間骨疼∶二間、攢竹。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瘧疾門
屬性:黃帝問曰∶刺瘧奈何?岐伯對曰∶瘧疾,《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即十宣穴也。)舌紅
紫,出舌下紫血筋也。
足太陽,先寒后熱,腰疼頭重,汗出不止∶刺委中,三分五壯。
足少陽,寒熱不甚,見人心惕,汗多∶刺俠 ,二分三壯。
足陽明,寒久乃熱生,汗出,喜見日光火光∶刺沖陽,三分三壯。
足太陰,寒熱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四分三壯。
足少陰,熱多寒少,嘔吐,甚欲閉戶∶刺大鐘,二分。
足厥陰,小腹滿,小便不利∶刺太沖,二分三壯。
心瘧神門,肝瘧中封,脾瘧商邱,肺瘧列缺,腎瘧太 ,胃瘧厲兌。
歌曰∶瘧疾將針刺曲池,經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針刺于二穴,瘧疾纏身便得離。未愈更
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憎寒熱,間使行針莫要遲。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傷寒門
屬性:傷寒一日刺風府,陰陽分經次第取。
一日太陽風府∶督脈。二日陽明之榮∶大腸二間,胃內庭。三日少陽之俞∶膽臨泣,三
焦中
中封,包絡間使。在表刺三陽經穴,在里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三里,古法
也。惟陰癥灸關元穴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內關、陰交杵。
汗法∶針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數,搓數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瀉法。汗止
,身溫出針。如汗不止,針陰市,補合谷。
吐法∶針內關,入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提氣上行,又推戰一
病患多呼幾次即止。如吐不止,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針,急捫穴。吐
不止,補足三里。
下法∶針三陰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針盤旋右轉,六陰數畢,用口鼻閉氣,吞鼓腹中。
將瀉,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瀉三十六遍,方開口鼻之氣,插針即泄。如泄不止,針合谷
,升九陽數。凡汗吐下,仍分陰陽補瀉。
寒頭痛∶合谷、攢竹、太陽。 無汗∶內庭、合谷、復溜、百勞。 胸脅痛∶大陵、期門、
膻中、勞宮。 狂不識尊卑∶曲池、絕骨、百勞、涌泉。 大熱不退∶曲池、絕骨、三里、大
椎、涌泉、合谷俱瀉。 退后余熱∶風門、合谷、行間、絕骨。 汗多∶內庭、合谷、復溜
、百勞。 大便不通∶章門、照海、支溝、太白。 小便不通∶陰谷、陰陵泉。 六脈俱無
∶合谷、復溜、中極。 發痙不省人事∶曲池、合谷、人中、復溜。 發黃∶腕骨、申脈、
外關、涌泉。 脅痛∶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 過經不汗∶期門。 如四肢厥逆冷∶
復溜順骨刺之。 如脈浮∶寒補絕骨,熱瀉絕骨。 如浮洪∶瀉之。 如沉細∶補之。 口
噤目閉藥不下∶合谷。 狐惑口生瘡∶黃連犀角湯。 蟲在內食∶地倉。 傷寒吐蛔∶烏梅
湯、灸中脘。 痞結脅積疼∶期門。 當汗不汗∶合谷。 自汗∶復溜。 牙關緊急,項強
反張,目直視∶列缺。 如痞氣結胸,兩目昏黃,汗不通∶涌泉三分出汗。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四總穴名
屬性: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千金穴歌
屬性: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頭項
不外千金穴。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屬性: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善通心腹脹,又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腫膝 酸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后,針灸眼重觀。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其二,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
,虛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針三分,灸三壯。)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骨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怕梳頭
,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實時瘳。(針五分,灸三壯。)
其四,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痛并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壯。)
其五,委中曲 里,橫紋脈中央。腰疼不能舉,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
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針五分,禁灸)
其六,承山名魚腹, 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香港腳并膝腫,輾轉戰疼酸,霍
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針七分,灸三壯。)
其七,太沖足大指,節后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
疝偏墜腫,眼目似云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八,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中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于此穴針。(針五分,灸三壯。)
其九,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腿胯連 痛,轉側重欷 。若
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針二寸,灸五壯。)
其十,陽陵足膝下,外 一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
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二壯。)
其十一,通里腕側后,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十二,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
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針三分,灸五壯。)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五臟募穴
屬性:中府∶肺募。 巨闕∶心募。 期門∶肝募。 章門∶脾募。 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凡病由七情所傷,胃氣不行,兼之勞逸飲食不節,以致元氣不足也。當從胃合三里穴內
,推
者宜此。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五臟俞穴
屬性: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于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 脾俞
∶十一椎下各開寸半。 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凡病始于外寒,終歸外熱,治在背之各臟俞穴,即暑、濕、燥、火,亦取背上各俞穴。
治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八會
屬性:臟會章門腑中脘,髓會絕骨陽陵泉,血會膈俞骨大杼,氣會膻中脈太淵。
言周身之筋會陽陵泉,五臟之疾,皆取章門是也。(絕骨,懸鐘也。)熱病取此八會。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論奇經八脈
屬性:《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答曰∶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
督、帶,
氣血相隨上下,如瀹濟漯,決汝漢,排淮泗之水,治十二經,即禹疏九河也。至于天雨過多
,各河暴漲溢出,溝渠皆盈,此所謂病入奇經也。若以十二經調治,則不應矣。宜以奇經八
脈主穴治之,即今疏通溝渠之謂也。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八脈交會八穴歌
屬性: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后 督脈內
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八脈配合歌
屬性:公孫偏與內關合,列缺能消照海 。臨泣外關分主客,后 申脈正相和。左針右病知高
下,以意通經廣按摩。補瀉迎隨分順逆,五門八法是真科。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奇經八脈
屬性:尋穴∶公孫二穴,脾經。足大指內側,本節后一寸陷中,舉足,兩足掌相對取之。針一
寸,主心腹五臟病,與內關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
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r沖脈\pd-d2.bmp\r
\r陰維脈\pd-d2a.bmp\r
尋穴∶內關二穴,心包經。去掌二寸兩筋間,緊握拳取之。針一寸二分,主心膽脾胃之
病,與公孫二穴,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
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瘧疾內關獨當。
尋穴∶后 二穴,小腸經。小指本節后外側骨縫中,緊握拳尖上。針一寸,主頭面項頸
病,與申脈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
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足麻木破傷牽,盜汗后 先砭。
\r督脈\pd-d3.bmp\r
\r陽蹺脈\pd-d3a.bmp\r
尋穴∶申脈二穴,膀胱經。足外踝下陷中,赤白肉際,直立取之。針一寸,主四肢風邪
及癰毒病,與后 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吹
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尋穴∶臨泣二穴,膽經。足小趾次趾外側,本節中筋骨縫內,去一寸是。針五分,放水
隨皮過一寸,主四肢病,與外關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
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遍,臨泣針時有驗。
\r帶脈\pd-d4.bmp\r
\r陽維脈\pd-d4a.bmp\r
尋穴∶外關二穴,三焦經。掌背去腕二寸,骨縫兩筋陷中,伏手取之。針一寸二分,主
風寒經絡皮膚病,與臨泣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
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尋穴∶列缺二穴,肺經。手腕內側一寸五分,手交叉沿指盡處骨間是。針八分,主心腹
脅肋五臟病,與照海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痔瘧便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
后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r任脈\pd-d5.bmp\r
\r陰蹺脈\pd-d5a.bmp\r
尋穴∶照海二穴,腎經。足內踝下陷中,令人穩坐,兩足底相合取之。針一寸二分,主
臟腑病,與列缺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喉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翻便緊。難
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十二經補瀉歌
屬性: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前,胃瀉厲兌解 補,脾在商邱大都邊,心先神門后少
沖,
膽瀉陽輔補俠 ,肝瀉行間補曲泉。(上穴俱瀉針,下穴俱補針。)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十二經分陰陽歌
屬性: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鄉,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當,少陰手心足為
腎,厥陰包絡足肝方。(上皆是手,下皆是足。)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十五絡脈
屬性:(橫行為絡)
小腸支正穴,膀胱飛揚中,大腸偏歷是,胃絡在豐隆,三焦在外關,膽經絡光明,肺絡
列缺
屏翳通,脾又有大絡,大包乃厥終。
十五絡穴,實則必現,虛則必下,求之不得,取之上下。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于臟腑者
也。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灸法
屬性: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 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
《千
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風者尤宜。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五月五日,采曝干,陳久
良,入臼搗細,去塵屑,再焙,大燥用之,如潤無功。田野生者可用,蘄艾更妙。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灸補瀉法
屬性:氣盛瀉之,氣虛補之。針之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針雖捷不如艾穩,艾雖穩不如針
捷。
瀉速吹其火,以開其穴孔。又,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用\r泥錢\pd-d6.bmp\r五個,俱內空三分,周流換之,上著艾如楝子大,灸疼急方去,肉
有汗起
達氣。若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可也。《短劇》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
邪,不宜大炷。王節齋云∶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取火法
屬性:火珠映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次鑌鐵擊階石亦可,不如麻油點燈更佳。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灸癥
屬性:傷寒結胸∶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個,不去油。共和一處,水調,納于臍中,用艾灸
腹中
用獨蒜片先灸,候發后灸母核,多灸自效。 灸痞塊根∶在十二椎下,旁開三寸半,灸之。
疝氣、冷氣、臍腹疼∶灸大敦二穴。 男女遺精∶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名精穴
。又方∶以桐油,男抹陽物,女抹陰物,邪不復來,善治遺精。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以言治病法
屬性: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圣人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諸病皆生于氣,分而
為九
為笑不休。悲則氣消,為酸鼻。恐則氣下,為暴下清水。寒則氣收,為冷。熱則氣泄,暴下
為汗。驚則氣亂,神無所歸,為癡為癇。勞則氣耗,男少精,女不月,喘息汗出。思則氣結
,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悲可以治怒,治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治以謔浪褻狎
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治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治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
可以治恐,治以思彼忘此之言奪之。五者必詭詐百出,無所不至,方可動人耳目,若無才之
人,不能用此法也。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勞可以治逸,習可以治驚。經
曰∶驚者卒然臨之,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習醫須知
屬性:(橫看豎推)
\r習醫須知\pd-d7.bmp\r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督任頭圖
屬性:\r督任頭圖\pd-d8.bmp\r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背部穴圖
屬性:\r背部穴圖\pd-d9.bmp\r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腹部穴圖
屬性:\r腹部穴圖\pd-d10.bmp\r
<目錄>卷上\二認癥定穴
<篇名>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屬性:\r口眼 斜\pd-d11.bmp\r
\r內障眼\pd-d11a.bmp\r
\r正頭風及腦痛\pd-d12.bmp\r
\r暴赤腫痛眼\pd-d12a.bmp\r
\r頭頂痛\pd-d13.bmp\r
\r羞明怕日眼\pd-d13a.bmp\r
\r外障眼\pd-d14.bmp\r
\r頭風目眩\pd-d14a.bmp\r
\r紅腫澀沿眼\pd-d15.bmp\r
\r偏正頭風\pd-d15a.bmp\r
\r迎風冷淚\pd-d16.bmp\r
\r紅腫疼痛眼\pd-d16a.bmp\r
\r眼生翳膜\pd-d17.bmp\r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尋穴歌
屬性:金針奧妙素稱奇,按經詳推夫何疑。十二經中十五絡,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經八脈陽陰
蹺,
虛用補法指里轉,實行瀉法指外馳。或補真陽元氣復,或瀉余邪病即離。誠能曉得個中妙,
天下歸仁稱上醫。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井滎俞原經合橫圖(聚英)
屬性:\r井滎俞原經合橫圖一\pd-d18.bmp\r
\r井滎俞原經合橫圖二\pd-d19.bmp\r
五臟包絡無原穴,六腑有原穴。五臟包絡木、火、土、金、水,六腑金、水、木、火、
土。生我者母也,我生者子也。本經如虛宜補其母,本經如實宜瀉其子,十二經皆然。
滑氏曰∶諸井肌肉淺薄,瀉井當瀉榮,補井當補合。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十二經〕穴目
屬性:后穴下有八,有十一、十二者,言火在八章、十一、十二章也。余皆如此。
肺經∶少商(八)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 云門 中府
大腸∶商陽(十一)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十二) 五里 臂 肩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 迎香
脾經∶隱白(十四)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沖門(十五)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 胸鄉 周榮 大包
胃經∶厲兌(二十)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 豐隆 下巨墟 條口 上巨墟 三里
犢鼻
關門 梁門 承滿 不容 乳根 乳中 膺窗 屋翳 庫房(十八) 氣戶 缺盆 氣舍
水突 人迎 大迎 地倉 巨 四白 承泣 頰車 下關 頭維(十七)
心經∶少沖(二十一) 少府 神門 陰 通里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
小腸∶少澤(二十三) 前谷 后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肩貞 天
宗秉風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顴 聽宮
腎經∶涌泉(二十五) 然谷 太 大鐘 水泉 照海 復溜 交信(二十六) 筑賓
陰谷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二十七) 神藏 中 俞府
膀胱∶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跗陽 飛揚 承山 承筋
陽委中 委陽 浮 殷門 承扶(三十一) 秩邊 胞肓 志室 肓門 胃倉 意舍 陽
綱魂門 膈關 噫嘻 神堂 魄戶 膏肓 附分 會陽 下 中 (三十) 次 上
白環俞 中膂俞 膀胱俞 小腸俞 關元俞 大腸俞 氣海俞 腎俞 三焦俞 胃俞 脾
俞(二十九) 膽俞 肝俞 膈俞 督俞 心俞 厥陰俞 肺俞 風門 大杼 天柱 玉枕(
二十八) 絡卻 通天 五處 承光 曲差 眉沖 攢竹 睛明
包絡∶中沖(三十五)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門 曲澤 天泉 天池
三焦∶關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會 肩 天 天牖 翳風(三十七) 脈 顱息 角孫 絲竹空 和 耳門
肝經∶大敦(三十九) 行間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里 陰
廉章門 期門
膽經∶竅陰(四十三) 俠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四十二) 風市 環跳 居 維道 五樞 帶脈 京門 日月 輒筋 淵
液肩井 風池 腦空(四十二) 承靈(四十一) 正營 目窗 臨泣 陽白 本神 完骨
竅陰 浮白 天沖 率谷 曲鬢 懸厘 懸顱 頷厭 客主人 聽會 瞳子 (四十一)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奇經八脈
屬性:督脈∶齦交 兌端 水溝 素 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后頂 強間 腦戶
府啞門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臺 至陽 筋縮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任脈∶承漿(四十七) 廉泉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
闕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沖脈∶幽門(四十八)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
帶脈∶帶脈 五樞 維道
陽蹺∶申脈 仆參 附陽 居 肩 巨骨 俞 地倉 巨 承泣
陰蹺∶照海 交信
陽維∶金門 陽交 俞 會 天 肩井 陽白 本神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日月 風府 啞門
陰維∶筑賓 腹哀 大橫 府舍 期門 天突 廉泉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經外奇穴
屬性:內迎香(四十九) 鼻準 耳尖 聚泉 金津 玉液 海泉 魚腰 太陽 大骨空 中魁
八
小骨空 印堂 子宮 蘭門 百蟲窠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屬性:\x手太陰肺經穴\x
\r手太陰肺經穴圖一\pd-d20.bmp\r
\r手太陰肺經穴圖二\pd-d20a.bmp\r
中府∶云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募
猶結募也,言經氣聚此。)手足太陰二經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云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各六寸。針七分、
三分,灸五壯。
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動脈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針四分。
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
尺澤∶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肺水穴也,肺實瀉之。針三分,
灸五壯。
孔最∶去腕上七寸,側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列缺∶肺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針二
分,灸七壯。
經渠∶寸口動脈陷中,肺金穴也。針二分。
太淵∶掌后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土穴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疏曰
∶脈病治此。灸三壯,針二分。
魚際∶大指本節后,內側白肉際陷中。又云∶散脈中。肺火穴也。針二分。
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肺木穴也。宜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泄五臟熱。
唐刺
臟熱也。
\x手陽明大腸經穴\x
\r手陽明大腸經穴圖一\pd-d21.bmp\r
\r手陽明大腸經穴圖二\pd-d21a.bmp\r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大腸金穴也。灸三壯,針一分。
二間∶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大腸水穴也,大腸實瀉之。三分,三壯。
三間∶食指本節后內側陷中,大腸木穴也。三分,三壯。東垣曰∶氣在于臂取之。先去
血脈,后深取手陽明之榮、俞,二間,三間。
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大腸原穴也。虛實皆拔之。三分,三壯。婦人妊娠,
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三陰交下。
陽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大腸火穴也。三分、三壯。
偏歷∶腕中后三寸,大腸脈別走太陰。三分,三壯。實瀉虛補。
溫溜∶在腕后五寸六寸間。三分,三壯。
下廉∶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斜。針五分,灸三壯。
上廉∶三里下一寸,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三壯。
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針三分,一壯。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大腸土穴也。針七分,得氣先瀉后
補,三壯。
肘 ∶大骨外廉,陷中。三壯,三分。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十壯。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之絡
,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三壯,三分。
肩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中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手陽明、陽蹺之會。七壯
、一寸。又云六分。唐·魯州刺史庫狄 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 ,針進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五壯,一寸半,瀉之勿補。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四分,三壯。
扶突∶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三壯,三分
禾 ∶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禁灸。
迎香∶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
\x足太陰脾經穴\x
\r足太陰脾經穴圖一\pd-d22.bmp\r
\r足太陰脾經穴圖二\pd-d22a.bmp\r
隱白∶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 葉,脾木穴也。三壯,三分。
大都∶足大趾本節后,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火穴也,脾虛補之。三壯、三分。
太白∶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土穴也。三壯、三分。
公孫∶足大趾本節后一寸,內踝前。足太陰絡脈,別走陽明胃經。三壯,三分。
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金穴也,脾實瀉之。
三壯,三分。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三壯,三分。
漏谷∶內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三分。
地機∶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 ,別走,上一寸,有空。三
壯,三分。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在膝橫紋頭下,脾水穴也。五分。
血海∶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五分,三壯。
箕門∶魚腹上越筋間。三壯。
沖門∶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府舍∶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三分。
食竇∶天 下一寸六分,去腹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五壯,四分。
天 ∶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大包∶淵液下三寸,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三壯,三分。
\x足陽明胃經穴\x
\r足陽明胃經穴圖一\pd-d23.bmp\r
\r足陽明胃經穴圖二\pd-d23a.bmp\r
頭維∶額角入發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
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
之會。三分、三壯。
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四分,得氣即瀉。七壯,炷
如小麥大。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灸三壯。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視取之。四分,七壯。
巨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下,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得氣即
瀉。七壯。
地倉∶俠口吻旁四分,外延,下有動脈。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得氣即瀉,
二七壯。
大迎∶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三分,三壯。
人迎∶頸大動脈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四分。
水突∶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三分,三壯。
氣舍∶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三壯、三分。
缺盆∶肩下橫骨陷中。三壯,三分。
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三分,五壯。
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五壯,三分。
屋翳∶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四分,五壯。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四分,五壯。
乳中∶當乳中是,微刺之。三分。
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五壯,三分。
不容∶幽門旁,相去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承滿∶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梁門∶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關門∶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太乙∶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八分。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八分。
天樞∶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百壯,五分。
外陵∶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三分。
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三分。
歸來∶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
氣沖∶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手,宛宛中,沖脈所起。七壯,炷如大麥,
禁針。
髀關∶伏兔后交紋中。三壯,六分。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
以此名。五分。
陰市∶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三分,禁灸。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三壯,三分。
犢鼻∶膝臏下, 骨上,俠解大筋陷中。三壯,三分。
三里∶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宛宛中,兩筋分肉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
動脈止矣,胃土穴也。三壯,一寸。
上廉∶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三壯,三分。甄權隨年為壯。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三壯,五分。
下廉∶上廉下三寸,兩筋骨 中,蹲地舉足取之。三壯,八分。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三壯,三分。
解 ∶沖陽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趾、次趾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胃火穴也。
三壯、五分,補之。
沖陽∶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骨間動脈,胃原穴也。胃虛、實皆拔之,三壯,五分
陷谷∶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后陷中,去內庭二寸,木穴也。三壯,三分。
內庭∶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胃水穴也。三壯、三分。
厲兌∶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胃金穴也。胃實瀉之,一壯、一分。
\x手少陰心經穴\x
\r手少陰心經穴圖一\pd-d24.bmp\r
\r手少陰心經穴圖二\pd-d24a.bmp\r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七壯,三分。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七壯。
少海∶肘內廉節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水穴也。三壯,三分。
靈道∶掌后一寸五分,心金穴也。三壯,三分。
通里∶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三壯,三分。
陰 ∶掌后脈中,去腕五分。七壯,三分。
神門∶掌后銳骨端陷中,心土穴也。瀉之,七壯,三分。
少府∶手小指本節后,骨縫陷中,心火穴也。七壯,二分。
少沖∶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心木穴也。三壯,一分,補之。
\x手陽明大腸經穴\x
\r手陽明大腸經穴圖一\pd-d25.bmp\r
\r手陽明大腸經穴圖二\pd-d25a.bmp\r
少澤∶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小腸金穴也。三壯,一分。
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小腸水穴也。一壯,一分。
后 ∶手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握拳取之,小腸木穴也。一壯,一分,補之。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小腸原穴也。三壯,二分。
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小腸火穴也。三壯,二分。
養老∶踝骨前上,后一寸陷中,手太陽 ,二壯,三分。
支正∶腕后五寸,手太陽絡。三壯,三分。
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腸土穴也。三壯,三分,瀉之。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 后陷中。三壯,五分。
俞∶俠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三壯,八分。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三壯,五分。
秉風∶天 外,肩上,小 后,舉臂有空。五壯,五分。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三壯,五分。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三壯,六分。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三壯,六分。
天窗∶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手,陷中。三壯,三分。
天容∶耳下曲頰后。三壯,一寸。
顴 ∶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二分。
聽宮∶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三壯,三分。
\x足少陰腎經穴\x
\r足少陰腎經穴圖一\pd-d26.bmp\r
\r足少陰腎經穴圖二\pd-d27.bmp\r
涌泉∶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白肉際,跪取。腎木穴也。三壯,五分,瀉之。
然谷∶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腎火穴也。三壯,三分。
太 ∶足內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腎土穴也。三壯,三分。
大鐘∶足跟后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三壯,二分。
水泉∶太 下一寸,內踝下,少陰 。五壯,四分。
照海∶足內踝下四分,前后有筋,陰蹺脈生。三壯,四分。
復溜∶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腎金穴也。五壯,三分,補之。
交信∶足內踝骨上二寸。三壯,四分。
筑賓∶內踝上 分中。五壯,三分。
陰谷∶膝內輔骨后,大筋下,小筋上,屈膝乃得,腎水穴也。三壯,四分。
橫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三壯。
大赫∶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三分。
氣穴∶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三分。
四滿∶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三壯,三分。
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一寸。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一寸。
商曲∶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五壯,一寸。
石關∶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三壯,一寸。
陰都∶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通谷∶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五壯,五分。
幽門∶俠巨闕兩旁一寸五分,陷中。五壯,五分。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四分。
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四分。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取。三壯,四分。
\x足太陽膀胱經穴\x
\r足太陽膀胱經穴圖一\pd-d28.bmp\r
\r足太陽膀胱經穴圖二\pd-d29.bmp\r
睛明∶目內 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一分半
攢竹∶兩眉頭陷中。三壯,二分。
眉沖∶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三分。
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際。針二分,灸三壯。
五處∶俠上星旁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承光∶五處后一寸五分,禁灸,三分。
通天∶承光后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絡卻∶通天后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玉枕∶絡卻后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際二寸。三壯,三分。
天柱∶俠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七壯,五分。
大杼∶項后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風門∶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肺俞∶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厥陰俞∶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七壯,三分。
心俞∶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督俞∶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
膈俞∶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肝俞∶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膽俞∶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二壯,五分。
脾俞∶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胃俞∶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三焦俞∶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腎俞∶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氣海俞∶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大腸俞∶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關元俞∶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小腸俞∶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膀胱俞∶十九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三分。
中膂俞∶二十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三分。
白環俞∶二十一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五分。
上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七壯,三分。
次 ∶二空俠脊陷中。七壯,三分。
中 ∶三空俠脊陷中。三壯,二分。
下 ∶四空俠脊陷中。三壯,二分。
會陽∶陰尾尻骨兩旁。五壯,八分。
附分∶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五壯,三分。
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去脊三寸。百壯至五百壯。
神堂∶五椎下兩旁,去脊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五壯,三分。
噫嘻∶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六分,七壯至百壯。
膈關∶七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開肩取之。三壯,五分。
魂門∶九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陽綱∶十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闊肩取之。三壯,五分。
意舍∶十一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胃倉∶十二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十壯,五分。
肓門∶十三椎下兩旁,去脊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三十壯,五分。
志室∶十四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九分。
胞肓∶十九椎下兩旁,去脊三寸,伏取。七壯,五分。
秩邊∶二十椎下兩旁,去脊三寸,伏取。三壯,三分。
承扶∶尻臀下,陰股上紋中。三壯,七分。
殷門∶浮 下三寸。七分。
浮 ∶委陽上一寸,展膝取之。三壯,五分。
委陽∶承扶下六寸。三壯,七分。
委中∶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面伏地取之,膀胱土穴也。五分。
合陽∶約紋下三寸。五壯,六分。
承筋∶ 腸中央陷中,脛后從腳跟上七寸。三壯。
承山∶銳 腸下分肉間陷中。五壯,七分。
飛揚∶外踝骨上七寸。三壯,三分。
附陽∶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三壯,五分。
昆侖∶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膀胱火穴也。三壯,三分。
仆參∶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七壯,三分。
申脈∶外踝下五分陷中。三壯,三分。
金門∶外踝下少后,丘墟后。三壯,一分。
京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膀胱原穴也。七壯,三分。
束骨∶足小趾外側本節后,赤白肉際陷中,膀胱木穴也。三壯,三分,瀉之。
通谷∶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膀胱水穴也。三壯,二分。
至陰∶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膀胱金穴也。三壯,二分,補之。
\x手厥陰心包絡經穴\x
\r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圖一\pd-d30.bmp\r
\r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圖二\pd-d30a.bmp\r
天池∶腋下三寸,乳后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三壯,三分。
天泉∶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三壯,六分。
曲澤∶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也。包絡水穴也。三壯,三分。
門∶掌后去腕五寸。五壯,三分。
間使∶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包絡金穴也。五壯,三分。
內關∶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三壯,五分。
大陵∶掌后骨下兩筋間陷中,包絡土穴也。三壯,五分,瀉之。
勞宮∶掌中央動脈,屈中指無名指兩間取,包絡火穴也。三壯,三分。
中沖∶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包絡木穴也。一壯,一分,補之。
\x手少陽三焦經穴\x
\r手少陽三焦經穴圖一\pd-d31.bmp\r
\r手少陽三焦經穴圖二\pd-d32.bmp\r
關沖∶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三焦金穴也。一壯,一分。
液門∶小、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三焦水穴也。三壯,二分。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后陷中,液門下一寸,三焦木穴也。三壯,二分,補之。
陽池∶手表腕上陷中,三焦脈過為原。三壯,二分。
外關∶腕后二寸兩骨間,與內關對,手少陽絡。三壯,三分。
支溝∶腕后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三焦火穴也。七壯,二分。
會宗∶腕后三寸,空中一寸。七壯。
三陽絡∶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七壯。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三壯,六分。
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 中,屈肘拱胸取,三焦土穴也。三壯
,二分,瀉之。
清冷淵∶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三壯,二分。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三壯,一分。
會∶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五壯,五分。
肩 ∶肩端 上陷中,舉臂取。三壯,七分。
天 ∶肩缺盆中,上臂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三壯,八分。
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二寸。
翳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先以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穴。七壯,三分。
脈∶耳本后雞足青絡脈。三壯,一分。
顱息∶耳后間青絡脈中。七壯,一分。
角孫∶耳廓中間,開口有空。三壯,八分。
絲竹空∶眉后陷中。三分,五壯。
和 ∶耳前銳發下橫動脈中是穴。三壯,七分。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三壯,三分。
\x足厥陰肝經穴\x
\r足厥陰肝經穴圖一\pd-d33.bmp\r
\r足厥陰肝經穴圖二\pd-d33a.bmp\r
大敦∶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肝木穴也。三壯,三分。
行間∶足大趾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肝火穴也。三壯,三分,瀉之。
太沖∶足大趾本節后二寸,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肝土穴也。三壯,三分。
中封∶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仰足取陷中,伸足得之,肝金穴。三壯,四分。
蠡溝∶內踝上五寸。三壯,二分。
中都∶內踝上七寸, 骨中。五壯,三分。
膝關∶犢鼻下二寸旁陷中。五壯。四分。
曲泉∶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肝水穴也。三壯
、六分,補之。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三壯,六分。
五里∶氣沖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五壯,六分。
陰廉∶羊矢下,去氣沖二寸,動脈中。三壯,八分。
章門∶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
七壯,六分。
期門∶直乳二肘端,不容旁一寸五分。五壯,四分。
\x足少陽膽經穴\x
\r足少陽膽經穴圖一\pd-d34.bmp\r
\r足少陽膽經穴圖二\pd-d35.bmp\r
瞳子 ∶目外去 五分。三壯,三分。
聽會∶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五壯,三分。
客主人∶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七壯,一分。
頷厭∶曲周下顳 上廉。三壯,七分。
懸顱∶曲周下顳 中廉。三壯,三分。
懸厘∶曲周下顳 下廉。三壯,三分。
曲鬢∶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七壯,三分。
率谷∶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取。三壯,三分。
天沖∶耳后發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七壯,三分。
浮白∶耳后入發際一寸。七壯,二分。
竅陰∶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七壯,三分。
完骨∶耳后入發際四分。七壯,三分。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際四分。七壯,三分。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三壯,三分。
臨泣∶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令患人直瞳取穴。三分。
目窗∶臨泣后寸半。五壯,三分。
正營∶目窗后寸半。五壯,三分。
承靈∶正營后一寸五分。三壯,五分。
腦空∶承靈后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三壯、五分。
風池∶耳后顳 后,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耳中。七壯,三分。
肩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五壯,五分。
淵液∶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三分。
輒筋∶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
。三壯,六分。
日月∶期門下五分。五壯,七分。
京門∶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三壯,三分。
帶脈∶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五壯,六分。
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五壯,一寸。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三壯,八分。
居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三壯,八分。
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五十壯,一寸。
風市∶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著腿,中指盡處是。五壯,五分。
中瀆∶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五壯,五分。
陽關∶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五分。
陽陵泉∶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蹲坐取,膽土穴也。七壯,六分。
陽交∶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三壯,六分。
外丘∶外踝上七寸。三壯,三分。
光明∶外踝上五寸。三壯,三分。
陽輔∶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上,去丘墟七寸,膽火穴也。三壯,五分,瀉之
懸鐘∶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摸尖骨是。五壯,六分。
邱墟∶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膽原穴也。三壯,五分。
臨泣∶足小趾、次趾本節后陷中,去俠 一寸五分,膽木穴也。三壯,二分。
地五會∶足小趾、次趾本節后陷中,去俠 一寸。一分。
俠 ∶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膽水穴也。三壯,三分,補之。
竅陰∶足小趾、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膽金穴也。三壯,一分。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奇經督任圖、奇經各穴
屬性:\x督脈經穴\x
\r督脈經穴圖\pd-d36.bmp\r
長強∶脊 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五壯,二分。
腰 ∶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重支額,縱四體乃取。七壯,八分。
陽關∶十六椎下坐取。三壯,五分。
命門∶十四椎下伏取。三壯,五分。
懸樞∶十三椎下伏取。三壯,三分。
脊中∶十一椎下俯取。五分。
筋縮∶九椎下俯取。三壯,五分。
至陽∶七椎下俯取。三壯,五分。
靈臺∶六椎下俯取。火到便愈。
神道∶五椎下俯取。七七壯。
身柱∶三椎下俯取。七七壯,五分。
陶道∶一椎下俯取。五壯,五分。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以年為壯,五分。
啞門∶項后入發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禁灸,四分。
風府∶項后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禁灸,三分。
腦戶∶枕骨上,強間后一寸半,禁灸,三分。
強間∶后頂后一寸半,禁灸,三分。
后頂∶百會后一寸半,枕骨上。五壯,二分。
百會∶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七壯,二分。
前頂∶囟會后一寸半,骨間陷中。三壯,一分。
囟會∶上星后一寸陷中。二七壯,二分。
上星∶神庭后入發際一寸陷中。五壯,三分。
神庭∶直鼻上入發際五分。二七壯。
素 ∶鼻柱上端準頭,此穴諸方闕治。禁灸,一分。
水溝∶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三壯,二分。
兌端∶唇上端。三壯,二分。
齦交∶唇內齒上齦縫中。三壯,三分。
\x任脈經穴\x
\r任脈經穴圖\pd-d37.bmp\r
會陰∶兩陰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三壯。
曲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七壯至七七壯,二寸。
子宮∶中極兩旁,各開三寸,經至灸起,連三日止,可以受胎,驗過。
中極∶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百壯,八分。
關元∶臍下三寸。七壯,一寸二分。
石門∶臍下二寸。七壯,八分。
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七壯,八分。
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百壯,八分。
神闕∶當臍中,三壯。
水分∶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七七壯,五分。
下脘∶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二七壯,八分。
建里∶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五壯,五分。
中脘∶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二七壯,八分。
上脘∶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二七壯,八分。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七壯,六分。
鳩尾∶在兩岐骨下一寸。三壯,六分。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五壯,三分。
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七壯至二七壯。
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五壯,三分。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五壯,三分。
華蓋∶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五壯,三分。
璇璣∶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五壯,三分。
天突∶在頸結喉下一寸,宛宛中。五壯,一分。
廉泉∶頸下結喉上中央,仰而取。三壯,三分。
承漿∶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三壯,二分。
\x沖脈穴\x
幽門∶巨闕旁。 通谷∶上脘旁。 陰都∶通谷下。 石關∶陰都下。 商曲∶石關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滿∶中注下。 氣穴∶四滿下。 大赫∶氣穴下。
橫骨∶大赫下。
\x帶脈穴\x
帶脈∶季脅下一寸八分。 五樞∶帶脈下三寸。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
\x陽蹺穴\x
申脈∶外踝下。 仆參∶跟骨下。 附陽∶外跟下。 居 ∶章門下。 肩 ∶肩端。 巨
骨∶肩端。 俞∶肩 后甲骨上廉。 地倉∶口吻旁。 巨 ∶鼻兩旁。 承泣∶目下七
分。
\x陰蹺穴\x
照海∶足內踝下。 交信∶內踝上。
\x陽維穴\x
金門∶足外踝下。 陽交∶外踝上。 俞∶肩后胛上。 會∶肩前廉。 天 ∶缺
盆上
正營∶目窗后。 承靈∶正營后。 腦空∶承靈后。 風池∶腦空下。 日月∶期門下。
風府。 啞門。
\x陰維穴\x
筑賓∶內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橫∶腹哀下。 府舍∶腹結下。 期門∶乳下。
天突∶結喉下。 廉泉∶結喉上。
<目錄>卷下\三尋穴
<篇名>經外奇穴
屬性:內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準二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生酒醉風。宜用三棱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壯。
聚泉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
灸則
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畢以清茶連生姜細嚼咽下。又
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
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
魚腰二穴∶在眉中間是穴。治眼生垂簾翳膜。針入一分,沿皮向兩旁是也。
太陽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用三棱針出血,其出血之法
,用
上刺出血,極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節上,屈指當骨節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目障。可灸七
壯。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節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壯。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岐骨間,左右手各四穴。
大都二穴∶在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一分,可治頭風牙痛。
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握拳取之。可治手臂紅腫,針一分,灸五壯。
中都二穴∶在手無名指本節岐骨,名液門。主治同上。
下都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后岐骨間。主治亦同上。
八風八穴∶在足趾岐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治腳背紅腫,針一分,灸五壯。
十宣十穴∶在手指頭上,去爪甲角一分,每指各一穴,治乳蛾。以三棱針出血,或用絲
線扎次節內側,以艾灸五壯。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灸五壯。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 ,可灸七七壯。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治瘰 ,灸七壯,治手不舉。
二白四穴∶即 門,在掌后橫紋中直上四寸,一手二穴,一在筋內間使后一寸;一在筋
外,二穴相并,治痔脫肛。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下橫紋中是穴。治小腸疝氣,又下死胎,胞衣不下。灸五壯。又
女人干噦嘔吐,紅經不調。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灸七壯,治下片牙痛,腳轉筋。
外踝尖∶治香港腳寒,外廉轉筋,以三棱針出血。
鬼眼四穴∶在手大指去爪甲如韭葉。用線將兩大指并縛,其間灸之,五癇正發時用。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陽 、陽池之間,陷中是穴。灸七壯,治心疼,腹中氣痛不可忍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節尖上。灸七壯,治手節疼、目疼。
印堂∶在兩眉中陷處。針一
子宮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針二寸,灸二七壯,治婦人久無子嗣。
蘭門二穴∶在曲泉兩旁,各開三寸脈中。治膀胱七疝奔豚。
百蟲窠(即血海)∶在膝內廉上三寸。灸二七壯治下,部生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