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但是對于究竟有多暖,融化了多少冰沒有概念。
于是科學家們用幾個數據來讓大家直觀感受一下,那就是利用大家都熟悉的面積為參照物。
從1994年到2017年,全球一共融化了28萬億噸冰,所增加的水量,相當于一個中國面積的湖泊,水深2.9米。
將這些冰放到喜馬拉雅山,可以堆出20公里高的山峰,碾壓珠穆朗瑪峰。
看到這樣的數據,是不是覺得觸目驚心,大吃一驚。
人類覺得這些都是因為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然而如果地球會說話,它一定會告訴人類,它不需要保護,因為變冷變熱是它的正常操作。
冰與火之歌
一個冷知識,理論上,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只有零下21℃左右,但是實際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為14℃。
那么地球是如何為自己保溫的?
答案就是我們今天一提起就皺眉頭的溫室氣體。
地球的溫室效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地球46億年的里程中還被摧毀了數次。
地球剛誕生的時候就是一個火球,科學家們發現,火球冷卻的時間遠比他們想象的長。
起初認為海洋誕生后地球就冷卻了,然而事實上,地球冷卻可能花了17億年,正是它漫長的冷卻,才讓生命誕生的。
前面說到過,地球的表面溫度理論上應該是零下21℃,是建立在沒有大氣的情況下,就像今天的火星一樣。
地球誕生初期,大氣十分稀薄,溫室效應不明顯,按理來說,這個時候的地球應該是冰凍星球才對。
但是地球卻在這個時候形成了液態海洋,保溫的關鍵就在于地球內部的溫度,由于地球沒有徹底冷卻,海底火山不斷輸送熱量,讓當時的表面溫度并不足以結冰。
這個時候地球上的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火山噴發的二氧化碳,和地球形成初期就存在的甲烷。
經過10多億年的積累,形成地球最早的溫室效應大氣層。
不過一切努力在26億年前結束,因為氧氣來了。
一種名為藍細菌的早期生命,因為搶不到當時大氣中的硫化氫分子,于是改用水分子來獲取氫原子,結果無意中釋放了一種致命的氣體。
氧氣會氧化生命組織,同時它也氧化了當時大氣中的甲烷,導致溫室效應變弱,地球迎來了一次大冰期--休倫冰河期。
這場冰期持續了整整3億年,3億年的時間里,火山不停地噴發二氧化碳,最終將平衡找回,地球迎來解封。
休倫冰河期摧毀了地球大氣中的甲烷,從那之后,甲烷就不再是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之一。
并且休倫冰河期之后,地球開始陷入一種循環,變冷、變熱、再變冷、再變熱,開始唱起了冰與火之歌。
地球自己唱得倒是挺嗨的,但是地球上的生命便開始遭遇周期性的滅絕。
叛逆的地球
地球雖然已經46億歲了,卻依然調皮,它總會在最熱的時候變冷,最冷的時候變熱,也不知道它究竟想干啥,反正就是玩!
在大約25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冰川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氣候開始變得寒冷干燥。
這也導致非洲大陸上的大片森林消失,一種靈長類人猿被迫下地,它們叫做南方古猿,從那一天開始,一場變革在生物演化中出現,一種具有智慧的生物將在之后200多萬年的時間里出現。
比起休倫冰河期,第四紀冰川的覆蓋范圍僅停留在南北極和中高緯度地區,并未蔓延到中低緯度地區。
并且在12000年前,第四紀冰川開始結束,覆蓋在溫帶地區的冰川融化,引發了河流漲水,此時已經是南方古猿的后代智人當家,并且已經發展出了原始社會。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許多民族的傳說里,都有一段關于洪水的描述,比如西方神話的諾亞方舟、東方神話的女媧補天,或許這就是第四紀冰川結束時的場景。
冰川期結束,地球會朝著變暖期前進,本質上,我們的地球會一天比一天熱。
因此,全球變暖是地球的基本操作,尤其是經歷了200多萬年冰川期后,地球又會陷入下一輪的放飛自我。
冰川時期結束造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場滅絕,許多我們熟知的動物,比如猛犸象、披毛犀、中國犀等生物,都在這場氣候變遷中消失。
冰川結束氣溫開始回升,促進了人類農業的發展,在大約7000年前,人類文明開始誕生。
某種程度來說,人類是這場變暖的受益者,但是,人類不可能一直是受益者。
人類的推波助瀾
雖說地球變暖是自然趨勢,但是人類也在這其中發揮了作用。
這就好比地球在文火慢燉,但是人類嫌它燉得太慢了,于是加了一把火,直接把文火變成了猛火。
本來要燒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被人類縮短為幾百年。于是出現了短短23年的時間,燒化了28萬億噸冰川。
人類將文火變成猛火的主要途徑,就是將柴火,變成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增加了地球的溫室效應。
這種猛火亂燉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更快喝到湯,壞處就是,湯喝完不滅火,猛火就會把鍋燒穿,最后燒到房子。
人類現在面臨的就是這個局面,當人類享受完快速變暖的紅利后,就需要消化它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就是冰川融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會淹沒陸地,造成陸地面積減少,加劇陸地動物們的競爭,這其中也包括人類。
其次,冰川融化會改變海水的溫度,影響海洋中的洋流,導致原本的洋流出現紊亂。
魚群跟隨洋流更遷徙,冷暖空氣也會受到洋流的影響,極端天氣會增加,人類的漁業受到嚴重影響。
最后就是,冰川融化,原本被鎖在冰川里的一些物質會被放出來,這其中就是遠古時代的甲烷。
地球大氣的甲烷基本上在休倫冰河期之前就被氧氣破壞了,但是地球上仍有一部分甲烷以水固態的形式存在于兩極地區。
冰川融化釋放出甲烷,加劇溫室效應,讓地球提前進入下一個熱季。
加熱與冷卻
地球每次進入冰川或者熱浪,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比如第四紀冰川持續了200多萬年,而三疊紀的炎熱和干旱持續了2000多萬年。
所以,人類也不知道這次地球變暖之后,會持續多長時間。
根據南斯拉夫地理學家米蘭·柯維奇的理論,地球的變冷周期為40萬年、10萬年、4.1萬年、2.1萬年,或者它們的倍數。
假設這次的變暖只維持2.1萬年,這對地球來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對于人類來說,是漫長的。
如果地球再次持續三疊紀的高溫,那么人類很有可能無法熬過這場變暖。
人類無法逆轉這場變暖,唯一的辦法就是將猛火再次變回文火,讓地球恢復原本的升溫速度,而不是現在這樣200年的時間上升1℃。
這就需要人類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說得輕巧,做起來卻無比困難。人類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已經到了離開就活不下去的程度,因此我們不可能一點都不用。
好在人類正在尋找新的能源代替化石燃料,這樣既能保護環境,又能不讓人類受制于有限的能源里。
但是,人類永遠也猜不透地球的心思,或許哪一天,地球又變冷了,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