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對男性健康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注重養生,但男性對養生的關注度依然遠低于女性,一方面是男性對自身健康過度樂觀的解讀,另一方面則因男性往往專注于工作和事業,無暇顧忌自己的健康問題。
其實,男性比女性更需要關注自身的健康。跟女性相比,男性對身體的傷害更加“肆無忌憚”,勞累過度、飲酒、抽煙、熬夜、飲食不規律、縱欲等都會給身體健康埋下隱患,作為家中的頂梁柱,男性身上的責任更重大,身體健康關系到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關注男性身體健康刻不容緩,而男性身體常見的不適都可以艾灸相應的穴位來進行調理。
一、疲乏勞累、無精打采
背負事業和家庭雙重壓力的男士們,經常會感到深深的疲勞感,經休息后也無明顯改善,同時還伴隨有頭痛、抑郁、焦慮、失眠、多夢等。
現代中醫認為,疲勞為元氣耗傷之虛證與心理變化雙重因素所致,涉及的內臟主要以脾、肝、腎為主。可通過艾灸神闕、足三里、百會來補充人體陽氣,起到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作用。
【神闕穴】
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醫學源始》有云:“臍者,腎間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故艾灸此穴可以補充人體氣血,壯元補氣,起到消除疲勞,恢復人體活力和精力的作用。
艾灸神闕穴配天樞、大腸俞,可有效作用于慢性腸炎。
——《中國針灸學詞典》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可謂是最為人熟知的艾灸要穴之一,唐朝綜合性醫書《外臺密要》中有記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常灸此穴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的作用,可作用于氣血虧虛、精神不振。
艾灸足三里穴配曲池、豐隆、三陰交,可健脾化痰,作用于頭暈目眩;配風池,可有效緩解頭昏。
——《中國針灸全書》
【百會穴】
《會元針灸學》曾記載:“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意思就是百會穴是多條經脈匯集之處,所以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常灸此穴能夠安神定志,升陽固脫,熄風醒腦。
艾灸百會穴配印堂、太陽、合谷,可有效緩解頭痛;配神門、四神聰,可作用于失眠。
——《中國針灸學詞典》
二、腎虛精虧、脫發嚴重
腎虛大多是因為勞累過度、房事不節或久病虧損所致,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遺精早泄、陽痿不舉、發落齒動等,如果有艾友發現自己符合上述表現的,就要注意啦,因為你可能腎虛哦。艾灸關元、三陰交、涌泉、腰陽關能有效改善腎虛精虧。
【關元穴】
《針灸穴名解》有言:"關元穴內應小腸、膀胱和子宮的底部,具有大補元陽、溫腎、散寒之功,主治真陽不足、臟腑虛憊等證,以及婦科病、男性病和小便異常等。"故此穴具有培補元氣、回陽救逆、補虛益損等作用,腎虛引起的腰酸、陽痿、脫發等都可以通過艾灸此穴來進行調理。
艾灸關元穴配涌泉,有補腎氣、行水氣的作用;配太溪,可補益腎氣,主要作用于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醫學百科》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足部的三條陰經中的氣血交會的穴位,具有調脾氣、養肝血、益腎精的作用。
艾灸三陰交穴配陰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腎俞、光明,有益氣健脾生津,滋養肝腎,補腎填精的作用。
——《醫學百科》
【涌泉穴】
《黃帝內經》記載:“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這里的涌泉穴位于人體足底,為全身腧穴最下部,乃是腎經首穴,常灸此穴有益經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是男士補腎的要穴之一。
【腰陽關穴】
腰陽關穴位居腰背,《針灸穴名解》這樣寫道:“腰陽關有調腎氣、利腰膝、祛寒濕作用,遺精,陽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艾灸腰陽關穴配腎俞、委中、次髎,可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主要作用于寒濕性腰痛、腿痛;配腎俞、足三里、環跳、委中,可行氣止痛,溫經散寒,主要作用于坐骨神經痛、下肢痿軟無力。
——《醫學百科》
三、前列腺炎、尿頻尿急
因為工作、生活、應酬各方面的壓力,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成為前列腺炎患者,如今秋冬季節,晝夜溫差大,人體的氣血循環變弱,導致前列腺問題高發。
《中國針灸學詞典》指出,前列腺炎屬中醫淋病、遺精、精濁、白濁、陽痿等范疇,表現為濕熱內蘊、脾腎虧虛、瘀血阻滯等,艾灸調理應首選志室、秩邊、陰陵泉。
【志室穴】
志室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針灸甲乙經》有云:“腰痛脊急,脅中滿,小腹堅急,志室主之。”所以志室穴有補腎益精、利溲導濕的作用。
艾灸志室穴配腎俞、關元,有補腎益精,壯陽固澀的作用;配命門、委中,有強壯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
——《醫學百科》
【秩邊穴】
《針灸甲乙經》有記載:“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故此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的作用,主要作用于腰疼、五痔、尿赤等不適。
艾灸秩邊穴配曲泉、陰廉,可疏肝膽,清濕熱,理下焦,主要作用于陰痛,睪丸炎等;配環跳、腎俞、陽陵泉、足三里,作用于腰痛、下肢麻木。
——《中國針灸全書》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中國針灸全書》有言:“遺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腎虛精關不固,膀胱失于約束,或由于氣虛下陷,氣不攝精而致,取陰陵泉穴健脾益氣、補腎固攝而治之。”
艾灸陰陵泉穴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可有效作用于小便不利。
——《中國針灸全書》
四、心悸氣短、腸胃不適
近年來,和猝死相關的消息頻出,猝死事件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猝死是女性猝死的3.3倍,壓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一步步“殺死”男性。
中醫認為,除去感情受傷、偶感外邪、藥物中毒等偶發性的原因,造成心悸氣短的主要原因是體虛久病以及飲食勞倦。艾灸內關、沖陽、巨闕等穴能夠有效調理男性心悸氣短及腸胃不適。
【內關穴】
《針灸穴名解》這樣形容內關穴:“有安神寧心、鎮痛理氣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脅痛,胃痛,惡心,嘔吐,呃逆,癲狂,癇證,失眠,熱病,煩躁,瘧疾,肘臂攣痛。”故艾灸此穴可作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統的不適。
艾灸內關穴配大陵、神門,可有效作用于心悸、失眠;配足三里、中脘二穴,可和胃降逆、理氣止痛,作用于胃痛、吐瀉。
——《中國針灸全書》
【沖陽穴】
沖陽穴位于人體的足背最高處,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素問·三部九候論》有記載:“若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之沖陽。”
艾灸沖陽穴配足三里、仆參、飛揚、復溜、完骨,可補益氣血、潤養經筋。
——《醫學百科》
【巨闕穴】
巨闕穴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針灸文獻記載:“主手少陰心之募”,故此穴主要作用于胸痛、心痛、心煩、驚悸、胸滿氣短等胸部不適。而且此穴位于食道和胃上口相會處,還可用于調理食欲不振、胃脹等。
艾灸巨闕穴配上脘,可寬胸利氣,作用于腹脹、心腹滿;艾灸此穴配靈道、曲澤、間使,可以理氣寬中、養血安神,作用于心痛、怔忡。
——《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