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中國歷史(上冊)》插圖中,屈原的服裝出現(xiàn)“左衽”。人們以為誤,筆者卻不以為然。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是個土生土長的楚人,楚國公族的后裔,在楚國朝廷先后任左徒和三閭大夫,繼吳起之后在楚國主張法家。他的文辭冠絕一代,《離騷》、《九歌》為千古絕唱。他以楚國的興亡為己任,竭忠盡責(zé),死而后已,最后在今湖南湘陰縣北汩的羅江屈潭處自沉。作為文學(xué)家和愛國者,司馬遷稱贊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楚人“尚赤 、尚東、尚左”。楚國的官職左司馬、右司馬,以左司馬為上;左尹、右尹,以左尹為上。楚國的三軍,中軍是主力,其余左軍、右軍,以左軍為上。楚俗以東為最尊,以南向為次尊,東向為左。
《史記·呂太后本紀(jì)》說到太尉周勃將誅呂氏,“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這說明漢初民間仍尚左。但漢朝的官服卻尊右而卑左,稱降職為左遷就是從漢開始的。《三國演義》中有個廖立,官至侍中,常有恃才的怨氣,被諸葛亮貶為平民。一天,諸葛亮的死訊傳來,廖立聽了嘆口氣說:“我終為左衽了”。由此看來,“左衽”至東漢末年,已成為少數(shù)民族的象征了。
上古周人崇右,而楚人崇左。但從楚墓出土的衣飾看來,楚人往往又兼收并蓄。楚人的服飾有“衣、袍、裳、袴”四類,衣有交領(lǐng)、右衽、直裾,也有對衽,直裾;袍為長衣,交領(lǐng)、右衽,曲裾;均為平民乃至奴隸的常服,而貴族是否穿不可知。作為楚人貴族的屈原,該著“左衽”,還是“右衽”?(陽春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