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老師玩轉傷寒系列講座整理文稿:太陽?。ㄉ希?0081030
女生們,先生們,大家晚上好。剛才高天提了一句叫“玩轉傷寒”,想給它起個名字嘛。咱們算是一個非正式的場合,起那些高雅的,文縐縐的,聽的感覺有些發酸。還不如玩些出彩的東西。既然社會上玩什么的都有,玩股票的,玩收藏的,玩吃的,玩喝的等等。那我們這班有點“傻”的人在這玩中醫。我們說傷寒的話,干脆就把它叫玩傷寒。玩傷寒,要玩好,玩活,玩轉,和大家朋友一起如何去把傷寒玩轉。這實在是不容易呀,背點條文容易,理解一個方子也容易,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串起來,然后靈活地加以應用,應用到我們實際工作當中是很困難的。但是,既然以中醫為職業,或者對中醫有興趣,那我們就踏踏實實,好好地去玩吧。
我們今天正式地說傷寒。那我們從宋本的第一章開始說起,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在講具體條文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概說吧。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這一節當中,它主要是說什么呢?說的是太陽病的臨床表現,癥候的類型及其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太陽病,是人體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出現的病癥。一般地說,是外感病的初期。所以,傷寒上把太陽病列為六經辨證的第一階段。因為傷寒在原序當中,仲景坦誠依據素問九卷、難經等作為根據所寫出來的東西。所以在這個太陽病上面呢,那么這個太陽,它必然和《內經》,六氣的太陽發生聯系。但這個太陽,并不是簡單的太陽經脈和六氣當中太陽之氣的辨證。雖然有聯系,但不是簡單的復制。在太陽病當中,它應該包括下面的幾個內容:第一,泛指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我們知道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然后上額,交巔頂,絡腦,下項,挾脊抵腰,然后順大腿的背面下行到腳。像這個挾脊抵腰,它有絡腎,屬膀胱。這條經脈就叫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脈主要的病癥是頭痛,目痛,項僵,腰脊痛,還有髂關節曲伸不靈活,腘窩的疼痛,腓腸肌和足部的疼痛,痔瘡瘧疾癲狂的病癥。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要病癥。手太陽小腸經呢,它起于小指的尺側,沿尺側上行上肩,繞肩胛部,在大椎穴做左右相交,然后入缺盆,就是我們所說的鎖骨上窩。絡心臟,然后沿食管下膈到胃,屬小腸。這個手太陽小腸經主要病癥有,目黃,頰頜的腫脹,咽喉的腫痛,經脈行走部位出現的疼痛。但是手太陽小腸經呢,還有耳聾,就是耳聽不到東西。這是手太陽小腸經有一條支脈,從缺盆沿頸旁,到頰,到外眼角,然后又回轉進入耳中。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病癥。在后世解傷寒的過程當中呢,以張景岳為代表的,辨傷寒手足傳變,提出傷寒傳足不傳手。這句話應該說不是很全面。為什么說這句話講的不是很全面呢?因為我們知道,人體之氣不外乎陰陽之氣,陰陽又各分為三,成為六經。既然手足同經,本是同氣,同氣相求。并且在足經是聯系臟腑的,這個手經也是避不可免地受到牽涉。為什么在傷寒當中,它說足經,而不說手經呢?我們以太陽經為例子說明一下。像足太陽,它是行走于背的,也就是在我們的背面走。初感傷寒的時候,多感于背。因為背為陽,寒則傷陽。這個背是足太陽經,循行之所。所以這個病邪侵襲的時候,它侵襲的是足太陽循行的部位,所以它的病邪在表,治療的時候也就是在表。并且,足太陽主皮膚,不單單是足太陽循行部位的問題,它主的是一身的皮膚。所以在后世當中有這樣的說法叫:“太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故為六經之藩籬。”因為外感初期,侵犯的是足太陽的經脈,手太陽小腸經,沒有受到病邪的侵襲,所以不必去治。但是如果病邪侵犯到手太陽小腸經的話,那么我們以后講條文會講到的,除濕呀,清熱呀像這些的辦法。其實也是在治手太陽小腸的。這樣說呢,傷寒是傳足不傳手的。但是在張仲景的傷寒當中,雖然沒提到手經,但是手經是包含在內的。假如我們以后看到傷寒論注解的東西,講到傳足不傳手,我們要對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表是人體防御病邪侵襲的第一層屏障。太陽主一身之表,所以以太陽病命名。它的意圖是反應人體的皮毛,肌腠淺表受邪發病的特點。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陽病和手太陰病證也有密切的聯系。比如說我們日常當中見到的感冒病人,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短氣。這些的癥狀算是屬于肺經的,肺主皮毛嘛。所以在表證的時候,也就是傷寒初期的時候。這個感受外邪,和肺經有了直接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手太陰肺經起自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然后從肺系到氣管,到咽喉,行行到咽喉的部位,橫出腋下,沿上肢掌面的橈側到我們號脈的三部,然后一直到拇指的橈側端,也就是拇指旁開一分的地方。一般手太陰肺經的病癥,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喘,肺脹,肩背的疼痛,胸悶,短氣,煩心,缺盆上窩的疼痛,上肢橈側的疼痛,手掌發熱。在這有必要提一下,在我們臨床當中常見的肩周炎,也叫凍結肩,五十肩。這個肩周炎,和肺經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過去都認為肩周炎都是屬于肩周的無菌性炎癥,是屬于肩關節局部的病癥。以后在臨床中,假定你遇到肩周炎的病人,你就給他從缺盆處找,鎖骨上窩的中段,然后向下深按,你找到條索狀的東西,就是特別疼,你一按這條索狀的東西特別疼,這疼能放射到哪里呢?能放射到腋窩,腋下,上臂的外側,后背的肩胛骨。然后沿著你找的痛點,一般按揉向頸椎方向移動。短短的幾分鐘,你可以緩解肩周炎的癥狀。當然這個按摩的手法,就是頸椎3.4椎橫突小關節脫位的地方,如果仔細摸,摸到頸椎有小的結節,根源就在結節的地方。如果會給小結節的復位,那么肩周炎就非常容易治療了。但是頸椎小結節的復位有一定的危險,如果手法不熟悉的話,建議不要做復位。你就在鎖骨上窩,你按疼痛條索狀的東西,你給它點按揉,幾分鐘以后肩周炎就會明顯的減輕。因為和手太陰肺經關系密切,像這個太陽病,不管是中風還是傷寒,都可能出現什么情況呢?比如中風病的鼻鳴干嘔,傷寒的呃逆。這都是風或寒外邪侵襲肺經引起胃氣氣機的失常,出現干嘔呃逆。像這個臨床上中風或中寒初期出現呃逆的不少。有的還會打嗝,這個感冒和打嗝有著什么關系?我們可能意識不到。這種打嗝還比較頑固,打了一天兩天的。有的感冒以后,不想吃東西,覺得氣總是想往上跑。實際這是肺經,因為肺經的走行起于胃脘部。這是肺經感受風寒以后出現的病癥。在這點上,以后在臨床當中碰到小孩的咳嗽,年紀比較小的,十二三歲,或者七八歲以下,或者再小的小孩,因為現在絕大數的孩子,一有點發燒感冒,家長趕快帶去輸液,有的輸上一個星期,有的輸上半個月。發燒控制住了,但是咳嗽控制不住。你想輸上半個月消炎藥的話,咳嗽控制不住,這肯定不是炎癥的事。在這個時候,假定說你想辦法讓孩子吐。孩子吃完藥吐,或者吃完東西以后吐,那么吐完以后七八個小時不會再咳。這也是因為肺經的走行起于胃脘部。這也為這個調治兒童的咳嗽和頑固的咳嗽從脾胃著手提供依據。這個概說,我們先說這么多。再解釋一個詞。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叫“兩感傷寒,兩感于寒”。這個詞出在哪呢?這個詞出在《素問》,這個兩感于寒它指的是什么呢?《內經》上是這樣說的:“歧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疼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其實在這歧伯解釋的非常清楚。巨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他們同時受寒的話,才叫做兩感于寒,或者叫做兩感傷寒。這個概說就說這么一點。這個說的是雖然傷寒是以六經命名的,但是這個六經不簡單等于12經絡,也不簡單等于五運六氣中的六氣。這個概說實際就說了這么一句話。下面我們開始玩吧。上次呢,我建議有興趣的,把傷寒論抄一遍,你找一張紙,或者一張大點的紙,你把傷寒論放在中間,然后它上邊一個有幾個病,什么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把它的這些東西全都寫上。這樣呢,你拿出這張紙一看,原來傷寒論就講了這么些文章。然后每一個問題你再給它展開。比如說太陽病,分三篇。這個三篇,每一篇講的是什么?你把太陽病放在中間,然后象放射狀,你把那些東西再給畫在這張紙上。那么這樣你一拿出來一看呢,這是太陽病的上篇,這是太陽病的中篇,這樣比我們書本上的東西好看的多,也好記的多。今天我們開始玩傷寒,我希望有興趣的跟我一起玩。還是建議大家,先說太陽病,那么把太陽病畫在一張紙的中間,然后向四周放射出這么幾個題。第一個題目叫做太陽病的綱要,這是一條線。第二條線叫做太陽經的本證。第三條線叫做太陽病的兼變證。第四條線叫做太陽病的類似證。一共畫這么四條線。然后在第一條線,在太陽病的綱要上面再放射出幾條線。第一條就是太陽病的定義,第二條線就是太陽病的分類。我們干脆也把條文寫上。第一條就是條文的第一條,第二條是太陽病的分類,是條文的2,3,5,6條。第三條線呢,是太陽病發于陰陽,第七條。第四條線是傳變與欲解時,這是4,5,8,9,10條。 我不知道有幾個人畫。我們今天開始玩《傷寒》,我希望有興趣的和我一起玩。第一步先玩什么呢,還是建議大家我們先說說太陽病,那么就把太陽病畫在一張紙上,然后向四周放射出這么幾個題目: 第一個題目是太陽病的綱要,這是一條線;第二條線叫太陽病的本證;第三條線叫太陽病的兼變證;第四條線叫太陽病的類似證。一共畫這么四條線。 然后在第一條線“太陽病的綱要”上再放射出幾條線,第一條是太陽病的定義(1),第二條線是太陽病的分類(2、3、6),第三條線是太陽病發于陰還是發于陽(7),第四條線是傳遍與欲解時(4、5、8、9、10)。 太陽病的第二條線叫本證,在本證上再放射出三條,第一條叫中風表虛證,第二條叫傷寒表實證,第三條叫表郁輕證。其中中風表虛證再放射出三條:第一,桂枝湯證(12、13、24、95、42、44、45、56、53、54、15);第二,桂枝湯的禁忌(15、16、17);第三,兼證(14,18,43,20,21,22,62)。本證上面放射出的第二條線叫傷寒表實證,傷寒表實證再放射三條,第一,麻黃湯證(35,51,52,37,42,46,47,53,36);第二,麻黃湯禁忌(49,50,84,85,86,87,88,89,83);第三,兼證(31,32,33,38,39,40,41)。本證上的第三條線,按照第五版高等醫藥院校傷寒講義的教材去分,本證的第三條線叫做表郁輕癥(23,25,27 ,48),先把這些畫出來。 太陽病中講兼變證的是最多的,這是太陽病放射出的第三條線,兼變證再放射出15條線:第一,辨證的治則(16);第二,辨虛實(60,70);第三,辯寒熱真假(11,120,122);第四,辯汗先下后(90,91,92);第五,熱證,在熱證上又放射出這么幾條,一是梔子豉湯證(76,77,78,79,80,81),二是麻杏石甘湯證(62,63),三是白虎加人參湯證(26),四是葛根芩連湯證(34),五是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湯(172);第六,虛寒證,虛寒證又可以放射出幾條線,一是心陽虛,心陽虛放射出的第一條線是桂枝加桂湯(117),第二條線是桂枝甘草湯證(64,118),第三條線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118),第四條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112),二是陽虛兼水氣證,放射出三條,第一條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65),第二條線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67),第三條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28),三是脾虛證,脾虛證放射出三條線,一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66),二是小建中湯證(100,102),三是桂枝人參湯證(163),虛寒證還再放射出一條線是腎陽虛證,腎陽虛證也有三個證形,第一是干姜附子湯(61,63),第二是茯苓四逆湯(73,69),第三是真武湯證(82);兼變證的第七條線是陰陽兩虛證,一是甘草干姜湯,芍藥甘草湯(29),二是芍藥甘草附子湯(68),三是炙甘草湯(177,178);兼變證的第八條線叫蓄水證(71 72 73 74 127),兼變證的第九條線是蓄血證(106,124,125,126);兼變證的第十條線是結胸證(128),結胸證也放射出幾條,第一條是大陷胸湯證(134 133 135 136 137 132 ),第二條是大陷胸丸證(131),第三是小陷胸湯(138),第四條線是寒濕結胸證(147);兼變證的第十一條線是藏結證(129,130,167);兼變證的第十二條線是痞證,痞證的第一條是成因(151),第二條是大黃瀉心湯證(154,164),第三條是大黃黃連瀉心湯證(164),第四條是附子瀉心湯證(155),第五條是半夏瀉心湯證(149),第六條是生姜瀉心湯證(157),第七條是甘草瀉心湯證(158),第八條是旋復代赭湯證(161),第九條是五苓散證(51,156),第十條是赤石脂禹余糧湯證(159);兼變證的第十三條線是上熱下寒證(173);兼變證的第十四條是火逆證(111,113,114,115,116);兼變證的第十五條線是欲愈侯證(58 59 92 94)。 太陽病第四條線叫做類似證,太陽病中有些不是太陽病,但是類似,故放在一起,比較學習。包括,第一,十棗湯證(152),第二,瓜蒂散證(166),第三,不太好歸納的條文(30 75 105 108 101 119 121 129 130 140 190 195 160 170 171 174 175)。 把條文先畫上來,日后逐條學習,一目了然,采用以方類證以證去分,再看這張圖,看的非常明白。這張圖是按照太陽病的綱要、本證、兼變證、類似證來分類的,這是一種分法,還有的分法是以證去分的虛寒,比如熱證,藏結,結胸,蓄水,蓄血等,還有的分法是以法去分的,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分。臨證中遇到病人時,要站在一定高度,去俯視的角度,有了高度,先按自己的想法去歸納,自己動手畫最能學習,建議自己畫,先有大概全貌的了解,站在高處俯視.建議每人自己動手去畫。 發這個帖子的時候應該是在前年吧,好像是在06年的時候,志一和他的幾個朋友要搞傷寒,當時是要考慮的是內經和傷寒上面往往是有脈名而沒有脈形,我們講的那個浮脈沉脈那么什么叫做浮脈什么叫做沉脈呢,就在那個戲說的帖子上面對二十八脈的脈的每一部脈都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做了一下解釋,象脈名、脈形、脈勢.....都做了一個簡單的解釋。中醫診脈基本屬于是一個失傳的東西但他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中醫現在最致命的傷就是不會辨病,我們現在流行的就是西醫搞出一個高血壓然后我們就搞出幾個分型然后套幾個方子去用,西醫搞出一個冠心病我們就又搞幾個分型跟著人家的后面跑,失去了我們中醫的整體辨治最精髓的東西,所以在開始的時候首先把(脈)戲說(當然過程是很嚴肅的說)傷寒脈法(傷寒脈法宋本上沒有脈法,桂本上有)先講的辨脈法第二講的平脈法這些是在講堂里講的。熊貓戲說脈的帖子最好都去看看因為我們以后在提脈的時候我就不再細說脈了,就是提一下就行了,辯脈法和平脈法是貫穿在我們這個條文當中的。現在繼續先講太陽病的綱要。我們剛才說太陽病放射出的四條線第一條就是太陽病的綱要,太陽病的綱要又放射出四條,一是太陽病的定義,二是分類,三是病發于陰陽,第四是傳變的順序。按著順序第一先講定義,這是條文的第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什么叫做太陽?。吭谶@里張仲景規定得非常明確,就四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他是一個浮脈、他是一個頭痛、他是一個項強然后就是惡寒。在以后的條文當中凡是提到太陽病的時候他必須要具備這幾個條件:脈浮、頭痛、項強、惡寒。我們是第一次這樣講,講的時候大家有什么要求呢可以在下來的時候提出來。就按著這樣順序去講,首先是條文第一個是詞解,第二是提要,第三個是解釋。按著這個順序我們先說詞解,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在這不念強,念(jiang)僵硬的僵,XXX解釋這個詞是這樣的,項為太陽之專位,有所障礙不得濡嘗之柔和,是為強痛,也就是說這個強在這里指的是僵硬不柔和,項僵就是脖子這里牽引不舒項僵不柔拘急的感覺而不是那種頸項強直。我不知道大伙見沒見到頸項強直,頸項強直是在腦出血的病人這個脖子是直直的是頸項強直還有就是癲癇大發做的時候,他們是叫頸項強直,脖子特別硬,你扳著頭部的時候脖子是絕對不會跟著打彎的。但是我們太陽病的這個項僵是指的不柔和。第二個詞是惡寒這個惡在這里不念(e)應念(wu)惡就是討厭憎恨的意思,這個惡寒簡單的說就是怕冷,這是個詞解,解釋項僵和惡寒,第二個是提要,以頭痛項僵而惡寒脈浮,四個脈證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這四個脈證既然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那么我們以后只要提到太陽證那么這四個脈證是要具備的。第三就是要解釋這句話,清代的醫家徐大椿這樣說過 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之八字為太陽一經受病之綱領,無問風寒濕熱一例雜病皆當防X以分經定證也。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八個字是太陽一經受病之綱領,既然他是太陽一經受病的綱領那么他不是一個單純的外感病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雜病,因為他提的是無論是風寒濕熱一例雜病皆當防X以分經定證也。太陽主一身之表,功能是固護于外,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體表受邪這可出現太陽病。下面解釋一下這個頭項強痛,方有執說過這樣一句話,膀胱經其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從頭絡腦還出引下向連中府循肩膊內狹邸骶腰中。他說的這是太陽經的循行部位。清代的吳謙他們編著的醫宗金鑒上面的前面也是這樣說的,太陽經脈上額交顛若絡腦還出別向下連中府,故邪客其經必令乎項強痛,也就是說這個項強痛是沿著太陽經脈的循行部位的強痛,因為風寒外束太陽經脈受邪經氣運行受阻所導致的。這是一個頭項的強痛,第二個是惡寒,因為胃陽被寒邪於惡不能溫曛身肉而導致的這個惡寒,也是在這個醫宗金鑒上他們是這樣說的,惡寒者,因風寒所傷故惡之也。這是衛氣固護于外這個衛氣被寒邪於惡他不能夠溫曛身肉而導致的這個惡寒。在這個條文當中提到一個惡寒但是沒有提到發熱,在太陽當中呢往往惡寒和發熱是并見的,但是呢可能在早期沒有出現發熱而只見到這個惡寒,所以傷寒論沒有把這個發熱作為太陽病的基本表現。陸淵雷對這段就是惡寒及常與發熱具且傷寒發熱為主癥而至經文暗含發熱在內。這句話的解釋就是在太陽病當中惡寒和發熱常常是相隨并見的,這個傷寒是以發熱為主,在這個條文當中雖然只提到一個惡寒沒有提到發熱,但是我們應該理解到里面包含一個發熱在內,這是陸淵雷的解釋。 第二點要說明的就是這個惡寒,太陽病的惡寒和少陰的惡寒他們怎么鑒別,因為我們知道惡寒就是一個怕冷,少陰病呢其實少陰病里出現惡寒的也非常多,那么太陽病的惡寒和少陰病的惡寒怎么鑒別?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就是在脈上進行鑒別,太陽脈浮而少陰脈微細。太陽惡寒是脈浮的,而少陰惡寒是脈微細的,這很好鑒別的在患者來時都不用說就把胳膊一伸你一摸你就知道用脈微細和脈浮就非常明顯的就區別開了,這是第二條的惡寒。第三點是脈浮,脈浮在難經上是這樣解釋的,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在熊貓戲說脈的帖子上邊比較清楚的一句話就浮脈的特點是輕取既得重摁稍減而不空。關于這個脈形熊貓戲說脈的那上邊對于每個脈都有比較詳細通俗的解釋,所以在這里就不再多說拉。怎么會出現浮脈呢,外邪襲表衛陽向外排邪的一個外在的反應,提示病位在表正氣未虛。這是第一條太陽病的定義,其實太陽病的定義就這么幾句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四條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需要熟記于胸的就像壹加壹等于二的那么熟才行,這是他的定義。第二個問題是太陽病的分類,我們剛才說的那個綱要上邊第二條線上是太陽病的分類。我們先說這個第二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的分類分為中風,傷寒,溫病。分為這么三種,我們先說中風,什么叫做太陽中風,這條當中他又給規定了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還是先進行這個詞解,既然談到發熱汗出惡風和脈緩者,這個惡風這個詞是應該怎么理解,張西簿(?)是這樣說的惡寒兼惡風惡風必兼惡寒有微甚之別,惡風實際和惡寒的意思相近但是比較輕,這個輕的特點是遇風則惡無風則安,這是他的特點和惡寒不一樣。惡寒是你跑到哪去他也是惡寒的,而惡風則不是,所以他就是無風則安。第二個是脈緩,什么叫做緩脈這也沒必要解釋,既然是太陽病太陽病的四條是什么呢,脈浮是作為第一條的頭項強痛而惡寒那么脈浮脈浮是第一條,既然是太陽病的脈緩他肯定就是一個浮緩,他不是一個單純的緩脈他是一個浮緩脈,因為是太陽病,太陽病的脈必定是浮的,脈緩他肯定就是一個浮緩脈。第三條中風,中風呢是中醫的一個證名。徐大春是這樣講的,此太陽中風之脈證非雜病經絡臟病傷殘之中風爾。就是說這個中風是外感風邪的表證,不是現在遇到的這個腦血管病的中風,這點要搞明白。再說到現在的這個中風的時候呢我們說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這個中風?,F在說的這個中風往往就是說的這個腦血管病,比如腦梗,腦出血,面神經麻痹,(歪嘴風)。我們現在所提的這個中風真的是大部分指的是這些東西,很少有人專門提到太陽表證的這個太陽中風,因為腦血管病的中風在我們中醫的漫長發展過程當中的認識也是在逐漸的改變的。在早的時候也就是在漢唐以前多認為這個腦血管病的病因病機是內虛邪中,既然他認為這個是內虛邪中在早期的治療上邊多取溫散解表以續命湯為代表方劑。以前在別的論壇上邊有看到腦血管病的好像也曾經很感慨的說過說國內的中醫連續命湯都不會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發帖的這位朋友他遵循的是漢唐以前的對腦血管中風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他沒有參照后世對這個病因病機的研究進展的過程。在談到續命湯談到腦血管病因為就是北京地區這個肥胖,高血壓,腦血管病的人群太多了,所以談到續命湯就把續命湯說下,續命湯在金匱要略上面他是起自古今類案,這個條文是這樣說的,治中風非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機體不知痛處及脊不能轉側.方子組成是麻黃、桂枝、人參、甘草、干姜、石膏、當歸各三兩、川芎一兩半、杏仁四十枚。有個醫家對這個方子做了解釋,他是這樣說的,風,陽邪也,氣通于肝,非立也,風若閉塞其毛竅組織,榮衛不行也,概風多邪寒,初中時由皮膚而入兼而深入于內,於久則化熱,熱則傷陰,陰傷內無濡養其臟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意身體不能自收之,口不能言,機體不知痛處所由來也。古今錄驗續命湯者取其續命走表安內攘外玄真上下也,方中麻黃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發起其表去風邪兼理其內熱又以人參當歸川芎補血調氣又以麻黃石膏等藥傳筋骨通經絡調營衛出體表之邪,士得此方從內達外環轉周身虛邪開非無有不利。這是后人對續命湯的解釋。但是以后隨著時間的進程后世醫家用續命湯治療腦血管病收效真的不是很好。所以在以后的醫家們又紛紛尋找別的途徑,在金元以后就開始倡導以內因為主的這個發明學說。象劉河間的將即(?)時宜五志化火的學說,李東垣的憂囍紛擾傷氣的學說,象朱丹溪的濕土生痰的學說,象張景岳的損傷五臟真陰的學說,還有葉天士的肝風內動的學說等等。我們現在比較認可的認為腦中風是因為內因所導致,皆由內因所致.....就把漢唐以前的內虛邪中的觀點繼承一半,否認一半,所以現在的治療,像平肝,熄風,通腑,化痰,益氣,活血等方法,腦血管中風不是今天要講的東西,太陽中風指外感風邪的表證而不是我們現在提到的中風。兩者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第二,提要:指出太陽病的一種證型,即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證。第三,解釋:此條提到的太陽病,必須要包括第一條所提到的脈證:一、發熱,惡風的解釋 風為陽邪,最易發熱。張潔古曰“此風傷衛,為病發于陽,故先發熱而惡風。這個發熱惡風就是風邪犯表,正邪交爭與淺表。二、汗出, 風為陽邪,性疏泄,故腠理開而自汗,就是說這個汗出,是因為風邪傷衛,衛不外顧而營不內守,營衛不調而導致汗出。三、脈緩, 風性散漫,故令脈緩,在太陽病中,既有營衛不調的特點,張仲景把他叫中風,從條文中可以看出是太陽中風的表虛證,自汗尤為風傷衛之確證,下凡稱中風者,皆指此條之脈證也。也就是說凡是傷寒意義上的中風,都有太陽病的四條加上這個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加上這些就是一個太陽中風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具緊者名曰傷寒。還是首先是詞解,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首先解釋這個未發熱,方有執是這樣說的:未發熱者,始出之時,郁而未蒸也。這個未發熱呢,應該理解為暫時沒發熱,不等于沒有熱的,因為傷寒是以熱為主,他肯定有熱,但是暫時沒有。
第二個呢,脈陰陽具緊,傷寒脈法就是陰陽脈法,陰陽有兩方面的意思,一個是浮沉,一個是尺寸,寸為陽尺為陰。這條當中呢,脈陰陽具緊他指的是部位,就是說都是緊脈的。既然他是太陽病,太陽病脈浮,肯定就是一個浮緊的脈。在這條當中方有執是這樣說的,陰為關后,陽為關前,三關通透,彈性強勁而來。
第三條,是傷寒的詞解,指傷于寒邪的表證,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難經上說: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相同。這是廣義,狹義就是指傷于寒邪的表證。西醫的傷寒這個病名指的是腸傷寒,注意鑒別。字是相同的字,病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二是提要,提出傷寒的又一個脈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在這呢,柯韻伯是這樣說的: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發熱有一二日發者,但寒性......然則發熱之遲速,所秉陽氣之多寡,所受寒邪之淺深,因可知也。這段說的就是發熱的遲早,與人體的強弱,感邪之淺深的不同而有早發熱的,有晚發熱的。未發熱是現在還沒有發熱。下一句,必惡寒,這個惡寒,凡太陽病必定要有這個惡寒的表現,這個惡寒是外邪犯表,正邪交爭出現的,明代的陶華(?)他是這樣強調的,有一分惡寒頭痛,病尚在太陽,表證未罷。再下一句,體痛嘔逆,脈陰陽具緊。太陽病的提綱有頭痛項僵,這兒又提出體痛,就是說在前面的基礎上又出現一個體痛,它的病機是風寒外束,衛陽被制,營陰郁滯,太陽經運行不暢所致的。這個體痛它有一個特點,往往是痛在肉皮上的,渾身緊緊的,還有的感覺皮膚很疼,摸一下都痛。陽明發熱出現的酸痛是指的肌肉的酸痛,注意鑒別。脈陰陽具緊和體痛的病機是一樣的,這里要強調的是脈是浮緊的。在這條當中可以補充一點,無汗。這條肯定是沒有汗出的,這條揭示出太陽傷寒的脈證,中風風傷衛,傷寒寒傷營。這條以這個脈定這個太陽傷寒證。衛為陽屬氣,行于脈外,營為陰屬血,行于脈內。衛為陽屬外則風所傷之,營為陰屬內則寒傷之。因為同氣相求。風傷衛陽寒傷營陰,所以我們在辯證的時候不外乎就是辯這些脈證,在傷風的初期就出現發熱,因為風性速,善行而數變,風為陽邪最易發熱,而傷寒或也發熱或未發熱,盡管現在沒有發熱,但久則陽郁必然要發熱,只是與傷風的發熱出現的遲早不同。中風證的惡風比傷寒的惡寒程度輕,傷寒重的惡寒可以縮成一團在那呆著,還有的出現哆嗦。傷寒的惡寒是比較重的,體痛是指的全身的痛,因為寒邪在表,主要表現的是全身皮膚的痛,和陽明證出現的酸痛有很大的區別。再有就是嘔逆,嘔逆通常比鼻鳴干嘔重,從這個上邊區別中風還是傷寒,但是說起來這些東西,發熱啊,體痛啊,嘔逆啊,傷寒和中風在不好鑒別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抓住兩點最重要的要點:第一點就是汗出與無汗。第一點就是有汗還是無汗,有汗是中風,無汗是傷寒。第2點是他的脈象,同樣是浮脈,傷風是浮緩的脈,傷寒則是浮緊的脈,一緩一緊,是傷風還是傷寒就非常明確好區分了。這是鑒別中風和傷寒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我們前邊說的癥狀如果不好區分的話,傷風還是傷寒就非常明確好區分了。這是重要的鑒別點。在這里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我們剛開始說的太陽中風,提到浮緩脈,在講桂枝湯癥的時候還說到浮數脈,也是太陽中風。等到講到哪個條文的時候再講。下邊再說一個病例,前幾天的,一個男孩,8歲,下午5點多就診,發燒到38度7,22號那天下午,小孩是浮數的脈,我就定為太陽中風,用的是桂枝湯沒作加減,到9點鐘,因為5點去的,回家煎藥,也就是吃藥1個小時以后吧,把吃的藥都吐了,家長很著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呢,爺爺奶奶非常著急就找到我那里去了,那時我已經回家了,問我是不是需要去打個針,我這樣解釋的,,吃完藥以后一個小時后吐的,不用管它,要是不放心,把吃剩的藥還可以少給一點,一會喂一點,不要一下子喂太多,現在是9點多種,現在喝藥就給他喝點,等到12點多,等到明天早晨,他的燒就會退了,早晨再給他喝點粥就行了。當時肯定是有點信任,但是還有懷疑,問我會不會出別的問題,我說別的什么藥都不要給他用,塌實讓他睡覺。第2天早上沒有消息,沒有給我打電話,昨天下午爺爺奶奶又帶著小孩到我那里串門去了,告訴我說,說前半夜他們2個根本不敢睡覺,就讓孩子睡覺,孩子很快就睡了,爺爺奶奶一直看著孩子,還真是到12點以后燒就慢慢退了,第2天早上孩子醒來,因為孩子不會裝病,孩子病的時候精神萎靡,一旦好了,孩子馬上就恢復活蹦亂跳的樣子了,第2天早上醒了之后孩子完全都好了。在這個孩子病例上,我們看到這樣幾點:第一個是脈的浮數,就以脈的浮數定為太陽中風,用的桂枝湯的原方。為什么要這樣辨證?我們講到桂枝湯癥,尤其講到脈浮數的時候再講這一條。小孩為什么會吐?我們在講辯脈法的時候,說這是屬于災怪,張仲景說服用湯藥,吐屬于災怪,這是以前服用其他藥物導致的,但小孩不存在這種情況,因為他以前沒有服過其他藥物,但小孩為什么會吐?就是我們剛才解釋的,風也好,寒也好,襲表傷的是太陽,我們要記住肺主皮毛,肺經也逃不過干系,肺也被打的,肺經是循胃口的,風寒之邪傷表,這個肺經也受傷了,所以還是可能出現嘔逆或者干脆是吐,但這個吐它和太陰病的吐利不是一回事,以后我們講太陰病的時候會講到太陰病的吐和下利,這是一點。再一點,小孩發燒到38度7,脈浮數,沒有問他是不是無汗,因為小孩你問他怕冷嗎,他是表述不清的。臨床當中還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一天我就想把這個病例發一下跟大家開個玩笑,這個玩笑怎么開呢?就是指我們中醫的問診,這是一個真實的病例,一個男的。一進去就說,我感冒了,一會冷一會熱,要是聽這句話,一會冷一會熱,寒熱交替,一聽這個就是少陽病,摸摸脈,不是少陽病,因為少陽脈弦,他不是弦脈,他的脈象基本還是屬于浮脈,屬于表癥,我就問他, 你什么時候熱著的,他說剛才我活動的,覺得很熱要出汗,我問他你什么時候冷的,我就進屋坐一會,現在就感覺冷了,因為我的哪個屋子,北方這個季節,即將要供暖還沒有供的時候,溫度大概10度左右,他穿衣服又少,又剛運動完,坐一會就感覺到冷了,這很正常。這時候就明白了,他一會冷一會熱。熱是因為運動產生的熱,冷是因為屋子涼穿的衣服比較少,這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個真實的病例,前幾天不愛動,如果打字快的話把這個病例就給大家發上來跟大家開開玩笑。說這二個的意思的是,張仲景在傷寒中特別強調是什么是病,脈、癥并治、缺一不可的,脈癥是我們工作當中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已經超時20分鐘了,現在結束。本貼由五積散,大大,深藍,無為不至,返仆歸真。五位網友整理完成初稿,謝謝!大家辛苦了!大海之源校對發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