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我出生在赤水河上游,青少年時代是在赤水河邊長大的。家史記述我的先祖樂于赤水河的水運交通,于清嘉慶初年卜居赤水河邊柑子坪。我青少年時代猶見赤水河各種大木船上下行駛,絡繹不絕,還有修河隊,淘灘、筑壩、修纖道,一年四季十分熱鬧,給我們那時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曾幾何時,赤水河上游不見帆影,一片沉寂,我向人們講述我當年所見情景,他們則認為是天方夜談,赤水河上游是不毛之地,一條小河溝怎能航運?因此,我查閱地方歷史文獻并作實地考察,冒著盛暑放開其他文章不寫而趕寫此文,旨在引起有共識者的某些思考。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南岸較大的支流,發源于今云南省東北角鎮雄縣大灣魚洞鄉大洞口,在云南境內流經鎮雄縣坡頭鎮、威信水田鄉。至云貴川三省交界處岔河后,一路向東流,至貴州仁懷市茅臺鎮,是川黔兩省的界河。從岔河起南岸有貴州畢節縣的團結彝族苗族鄉、生機鎮、清水鋪鎮、大屯彝族鄉、田坎彝族鄉;金沙縣清池鎮;仁懷市龍井鄉、茅壩鎮、魯班鎮、茅臺鎮。北岸有四川敘永縣的水潦彝族鄉、石壩彝族鄉、赤水鎮;古藺縣的馬蹄鄉、馬嘶苗族鄉、椒園鄉、石寶鎮、水口鎮。又從茅臺鎮起赤水河轉向北流,經仁懷市二合鎮、合馬鎮后,又為川黔界河,東岸有仁懷沙灘鄉,習水縣習酒鎮;西岸有四川古藺縣二郎鎮、太平鎮。太平鎮以下東岸有習水縣隆興鎮、民化鄉、土城鎮;西岸有習水縣的醒民鎮、同民鎮;以下流經赤水市元厚、葫市、旺隆、丙安、復興、大同等鄉鎮及文華、市中、金華三個街道辦事處入四川,所經場鎮有元厚、金沙、葫市、丙安與赤水市區。有大同河連結大同場。再赤水河在赤水境內從元厚至大同切角土丫南北岸皆為黔地,切角土丫往下約2公里與四川合江縣九支鎮交界,至此,南岸為黔地,北岸為川境。赤水市區往下至鰱魚溪為赤水、合江界,合江縣,東岸有車輞鎮,實錄鄉,西岸有九支鎮、二里鄉、先市鎮、合江鎮入長江,全河總長889里。
赤水河,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貴州四》云:“赤水衛南,源自四川鎮雄府,經城西四十五里之紅土川東流經此,每遇雨漲,水色深赤……河當川貴驛道,初以舟濟,尋為浮橋。其南北近岸處水淺流闊,船不能及岸,人尤病涉。正統中增造小舟相維,始與岸接。”說明了赤水河河名的由來及在上游赤水衛河水流量之大,“人尤病涉。”赤水河在古代稱謂很多,秦以前不可考。前漢稱大涉水,班固《漢書·地理志》犍為郡南廣縣(今宜賓興文縣等地)云:“汾關山(今威信縣治西),符黑水(今興文南廣河)所出,北至僰道(今宜賓)入江。又有大涉水,北至符(謂巴符關,今合江縣)入江,過郡三(犍為、牂柯、巴郡),行八百七十里。”其長度與今天相吻合。“涉”字,《爾雅·釋水》曰:“由膝以上為涉。”許慎《說文解字》云:“徒行厲水也。”“厲”字,在中國文獻中最早見于《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方玉潤《詩經原始》云:“以衣而涉曰厲,褰衣而涉曰揭,”陳子展《詩經直解》、程俊英《詩經譯注》均解“厲”字為連衣過河。由此可知古人過河,膝以下的水牽衣而過,膝以上之水,和衣而過。大涉水即是和衣也難過的水,說明赤水河當時水流量大,是很深的。在東漢稱習部水,成書于東漢末年的《水經》云:“江水又東過符縣(今合江縣)北邪東南,習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習部水,蓋東周時期赤水河中游有習國而得名,清余家駒《通雍余氏宗譜·世系》云:“吾余氏之先曰通雍氏……傳至哦海德赫,少子曰德赫輝,其父愛之,命傳以國,讓于兄德赫隆去,居習部,為習部王,習部即藺州。”而北魏酈道元注《水經》則云:“符縣,故巴夷之地也,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敞邑縣,北逕安樂縣之東,又逕符縣北入江。其習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酈氏未親臨考證,故不知也。東晉時稱安樂水,因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三年(347年)割符節縣(治所今合江縣)置安樂縣(治所今合江縣九支鎮安居壩)而得名。隋唐時稱赤虺河,武則天《征云南檄文》、駱賓王《姚州露布》皆提到此名。“虺”字,《博雅》云:“虺虺,聲也。《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故虺通豗。豗,《類篇》:“相擊也”,韓愈《元和圣德詩》云:“眾樂驚怖,轟豗融洽。”李白《蜀道難》詩:“飛湍瀑流爭喧豗。”《正韻》:“喧豗,共聲。”赤水河水石相擊,驚濤拍岸,中原人至此為之膽寒,以為是妖魔鬼怪所為,故駱賓王曰:“川多風雨之妖。”隨著對赤水河的開發利用,至宋元時期人們對赤水河有所認識,不再是那樣的驚險,大略在元末明初已改稱赤水河了。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藺州阿永蠻雄挫叛,《新元史·云南溪洞諸蠻傳》云:“雄挫東接羅鬼,西鄰芒部,南進烏撤,姻親相接,滋蔓力強,合以十月初,云南軍入暮暉,湖廣軍自打鼓寨、會靈關入蠻地藺州,四川軍自長寧、魚槽進討,會于赤水河雄挫巢穴。”《明實錄》洪武十四年十月戊寅(1382年1月22日)載:“元右丞實卜聞都督胡海洋等兵進自永寧,乃聚兵赤水河以拒之”。《貴州圖經新志》卷十七:“洪武二十二年置赤水衛指揮使。”從此赤水河名流傳到現在。赤水衛治所在今敘永縣南的赤水鎮,清代至民國十三年(1934)均置敘永縣赤水河分縣。今天貴州的赤水市,原名仁懷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省裁糧儲道,原由糧儲道管轄的仁懷直隸廳隸遵義府。但遵義府屬已有仁懷縣,為避免廳縣同名,乃以赤水而代仁懷二字,遂改名赤水廳。赤水河還有齋郎水、之溪等名稱。齋郎水乃吳培《赤水考》,認為赤水河源出仁懷界蒿枝里楚米坡(今桐梓縣境),古有苗齋郎居此,故名。之溪是因為赤水河下游至合江段,河道彎曲呈“之”字形而得名。陳熙晉有《之溪棹歌》6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