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4 0 -公元前8 7 年在位。 他當政期間,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長達50 年的盛世景象。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他天資聰穎是他成為漢朝的掌權人的一個必要條件,那么他一生從狩獵活動中汲取的哲理,更是使他帶領漢朝走向疆域遼闊、兵強馬壯、 民富國強的國家的前提。
一、 漢武帝的內政方面
上林苑是劉徹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其中養有各種珍禽走獸, 漢武帝每年春秋就在上林苑射獵。 每到狩獵季節在上林苑中成百上千的獵物將被誅殺,剛開始狩獵的時候獵物蔥盈著大小河流山谷,等到狩獵結束后就鮮有獵物被發現,這讓劉徹明白只有讓動物有繁衍的機會,來年才能有更多的獵物出現,對于國家也是一樣,漢朝初期,由于連年的戰亂,百姓流離失昕,各個郡縣更是十室九空,漢初通過文帝、景帝等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國家人口大大增加,流民返回家鄉,人口迅速增加,大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業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國家的財政稅收增加,于是漢武帝即位之初繼續執行文帝、景帝的休養生息政策。
上林苑中還養著老虎、 大象、 狼、 豹子等動物,在每年大批圍捕之后獵物就銳減,這些猛獸也不能例外,在冬夏季節這些動物就會借著捕獵間隙繁衍,它們之中有繁衍速度陜的將其他動物獵殺,之后占領其領地,這就導致此種動物在上林苑中“稱雄”。 漢武帝知道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全國分封許多同姓諸侯王,讓他們幫助管理地方并且給予很大權力,他們可以在所管的轄區內擁有軍隊,向封地內人民征收租稅,可以鑄造錢幣,可以任免封地內官吏。 后來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這些漢武帝心知肚明,他上臺就開始對各封地諸侯實行“推恩令”,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將諸侯分封傳襲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各同姓諸侯的封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分越小, 他們各自力量難以同中央相抗衡。與此同時,他還在朝廷設立刺史一職,刺史代表中央,他們的職責就是替皇帝監察地方諸侯與官員。他還施行鹽鐵官營,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在元鼎二年下令各郡國以后不可以鑄造錢幣,只有上林三官可以鑄造錢幣,全國除了三官所鑄造的錢幣其他的錢幣都不允許流通。 漢武帝通過上述措施使得財政大權集于中央。
在上林苑中有一種產自西域的馬名日“汗血寶馬”,是一種體型碩大強健有持久耐力的馬,漢武帝每次都是駕乘這種馬匹出去圍捕獵物,隨從駕乘的是普通中原馬匹每次都會被漢武帝拋在腦后,漢武帝對于“汗血寶馬”就像他愛惜人才,漢武帝十分重視人才,他選拔人才實行察舉征召制度。俸祿在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孫也可以當官; 通過“貲選”有錢的人也可以當官; 賢德人的后代可以受照顧優先做官。然而,最為突出的是漢武帝用人選賢用才不拘泥于條條框框。后來的大將衛青、霍去病、公孫弘、兒寬、嚴助、朱買臣、張湯、杜周等都出身貧賤。 漢武帝還任用一些越人、匈奴人做軍隊的將軍 。這些都說明漢武帝選拔任用人才是不看出身與不看種族。只要是人才,只要愿為漢朝服務,有用武之地的人都可任用。
二、 漢武帝的對外軍事方面
漢初因為國力衰微,在軍事上主要采取消極避讓防御的方針,盡量避免與匈奴進行決戰。漢武帝即位后將在上林苑中的狩獵活動視為練兵的綜合演習,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消滅匈奴。每到初春或者秋天漢武帝都會來這里狩獵練兵,他命人在上林苑中撒開各種野獸,之后他開始排兵布陣,在這些狩獵活動中漢武帝將野獸視作與漢朝為敵的匈奴部隊,當成群結隊兇猛的獵物在一起的時候,他就避其鋒芒,尾隨跟蹤,將其分割,聚集主要士兵將其圍捕,對善于奔跑的獵物,他就率領隨從騎馬追之,先不著急圍捕,待獵物長途奔跑,體力耗盡再將其一舉圍捕,每次狩獵之前都研究各種動物的習性,研究他們的活動規律,掌握動物們的覓食場所覓食規律,然后研究抓捕、 獵取的辦法。這些狩獵演練都為將來與匈奴交戰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大力加強軍隊建設,特別是加強騎兵的建設,選拔優秀的騎兵指揮將領,命人修筑軍事要道。注重戰略方針的制定,注意軍隊綜合演練。特別是騎兵的長途奔襲能力。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漠北決戰是對匈奴作戰勝利的標志,他對匈奴作戰一共分為兩大戰略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反擊匈奴”。在這一階段內,漢朝軍隊對匈奴分別展開三次重大作戰,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1、三次戰役。 ( 1)河南之戰: 武帝元朔二年匈奴派騎兵進犯上谷、漁陽等地。 漢武帝命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河南地。 衛青帶領軍隊從云中郡這個地方向北,沿著黃河向西方向前進,突襲匈奴樓煩王、白羊王,大獲全勝收復了河南地 。 戰前漢武帝正是總結在上林苑中的狩獵經驗,制定了“避實就虛,實施反擊”的戰略方針。正是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導下,漢朝軍隊對匈奴反擊初戰告捷。 漢武帝后來又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個郡,并修筑朔方城,移民十多萬。漢軍收復河南地滅掉了匈奴進軍中原的前沿哨,從而解除了匈奴對首都長安的軍事威脅,并為漢軍建立了一個對匈奴戰略進攻的重要基地。 ( 2)漠南之戰: 河南之戰后匈奴不甘心失去河南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郡,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漢武帝在元朔五年春讓衛青任車騎將軍,帶領軍隊進入漠南,打擊匈奴右賢王; 同時命李息等人出兵,牽制匈奴單于、左賢王,以支援衛青所執行的軍事打擊行動。大將衛青帶領漢朝軍隊遠出邊塞幾百公里,實現長途奔襲匈奴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匈奴右賢王部狼狽北逃。這一仗的勝利將匈奴從一個整體切成左右兩部,進一步鞏固了朔方的安全,徹底消除了匈奴軍隊對首都的直接威脅。第二年二月和四月 ,漢武帝又命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次從定襄率騎兵出擊,將匈奴主力擊退到漠北一帶。在這次漠南之戰中漢武帝運用從上林苑狩獵活動中所掌握的分割殲滅戰法,利用漢朝騎兵的強大機動能力,迅速出擊,將敵人分割殲滅,再一次沉重打擊了匈奴軍隊勢力。( 3)河西之戰: 漢武帝在元狩二年三月 委派霍去病帶領騎兵部隊從隴西率精騎兵一萬多人出發,越過烏稍嶺, 打擊河西走廊的匈奴。 漢武帝總結先前的作戰經驗制“突襲戰法”,命霍去病采取帶領騎兵長驅直入。霍去病帶領漢朝軍隊出戰6天連破匈奴五個王國。然后翻越焉支山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下大破匈奴軍隊。同年夏天,漢武帝再次命令霍去病領軍出擊。 漢武帝運用從上林苑中得到的狩獵經驗,制定“迂回包抄作戰方針,運動中追擊敵人,并尋找機會與敵人主力作戰”的方針,他命令霍去病率領數萬騎兵從北地郡出發,迂回穿越一千多公里, 繞到河西走廊的北面敵后,從西北向敵軍東南發起進攻,同時命令張騫,李廣等人率領所部攻擊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的部隊,以牽制匈奴主力,策應霍去病的攻擊行動。這次霍去病帶領的漢朝軍隊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流域與匈奴的主力遭遇并展開了生死大戰,最終打敗了匈奴, 漢朝軍隊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地區。
2. 漠北之戰方針。 漢武帝為了徹底打敗匈奴軍隊,從根本上解除邊疆威脅,運用了與前面幾次戰爭不同的軍事策略。由于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多次戰爭認為漢軍由于是遠途征伐,不能夠跨越沙漠遠距離作戰,不能夠攜帶過多的輜重和補給,不能久戰的心理。他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的戰爭準備后,開始了對匈奴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漢軍集中優勢兵力,組成了一只有十萬人組成的騎兵突襲隊,分成兩路人馬,一路由大將軍衛青指揮,另一路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統領。另外漢軍還組織了幾十萬的步兵人馬,十多萬的馬匹作為策應騎兵主力的軍事行動。匈奴聞訊漢軍到來,命令部隊將牲口,輜重全部往北轉移至更遠的地方。令匈奴沒有想到的是衛青率領部隊出塞后,直接橫穿沙漠直撲匈奴單于的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等率領所部從東面進行迂回包抄策應。不久衛青主力部隊就和單于主力相遇,雙方鏖戰至黃昏,由于匈奴準備不足,匈奴軍隊大敗,只有匈奴單于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跑。衛青更是一舉殲滅了匈奴軍隊一萬九千多人,一直打到真顏山的趙信城,把城和匈奴糧食都燒了之后才還師。由霍去病帶領的另一部人馬從代郡和右北平出擊,向北前進穿越一千多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左賢王部交戰,殲滅了他的精銳軍隊。左賢王逃跑,霍去病乘勝追殺,直到狼居胥山 。此次戰役后,漢軍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沒有能力南下入侵漢朝。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運用的戰術在上林苑狩獵練兵中曾多次演練,并能在戰前制定明確的戰略方針,為對匈奴作戰的勝利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反擊匈奴的多次戰爭中,匈奴損失人數累計達十五萬多人,從此軍事開始逐步走向瓦解。由于戰爭的失利匈奴還退出了水草豐盛,氣候適宜的河南和河西,開始遠徙漠北,因為那里條件艱苦,人口和牲畜的數量大大減少,從此匈奴民族也開始走向瓦解和衰落。隨后漢武帝實行了移民墾邊的政策, 使漢朝北部邊防進一步鞏固。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漢武帝為了取得西域各國支持,曾派遣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文化、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再加上對匈奴的勝利幫助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從而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給漢王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可見,漢武帝打獵,并非為了娛樂,真是小人度君子之腹了。
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上自初即位,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眩鬻yù(自我標榜和自我推薦)者以千數,上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莊助最先進;后又得吳人朱買臣、趙人吾丘壽王、蜀人司馬相如、平原東方朔、吳人枚皋、濟南終軍等,并在左右,每令與大臣辨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屈焉。然相如特以辭賦得幸;朔、皋不根持論(論點沒有根據),好詼諧,上以俳優畜之,雖數賞賜,終不任以事也。朔亦觀上顏色,時時直諫,有所補益。(不拘一格,人才濟濟。自古以文辯脫穎而出,如當代的競爭演講,從未見以文憑選材。)
是歲,上始為微行,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與左右能騎射者期諸殿門。常以夜出,自稱平陽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馳騖禾稼之地,民皆號呼罵詈lì。、杜令欲執之,示以乘輿物,乃得免。又嘗夜至柏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漿,主人翁曰:“無漿,正有溺耳!”且疑上為奸盜,聚少年欲攻之;主人嫗睹上狀貌而異之,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且又有備,不可圖也。”翁不聽,驅飲翁以酒,醉而縛之。少年皆散走,嫗乃殺雞為食以謝客。明日,上歸,召嫗,賜金千斤,拜其夫為羽林郎。(放蕩無忌,不拘小節)
上以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舉籍阿城以南,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
統計登記),及其賈直(
價格),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
荒田),欲以償、杜之民。壽王奏事(
吾丘壽王辦理完畢回來報告),上大說稱善。時東方朔在傍,進諫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漢興,去三河之地,止霸、以西,都涇、渭之南,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秦之所虜西戎、兼山東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良材,百工所取給,萬民所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酆、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
很懂得實際,民生,關心民計,并非僅詼諧。)今規以為苑,絕陂池水澤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是其不可一也。盛荊、棘之林。廣狐、菟之苑,大虎、狼之虛,壞人冢墓,發人室廬(
拆遷。),令幼弱懷土而思,耆qí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營之,垣而囿之,騎馳東西,車鶩南北,有深溝大渠。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堤之輿(
不值得尊貴無比的天子去涉險犯難。),是其不可三也。夫殷作九市之宮(
宮中設九市搞買賣交易。)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臺(
臺高10丈,基廣15丈,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達頂點,故又稱"三休臺";又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于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故亦稱"細腰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后毀于兵亂。這座"舉國營之,數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臺"。經考證位于湖北潛江龍灣附近。)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糞土愚臣,逆盛意,罪當萬死!”上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壽王所奏。(
保留意見,堅決執行。)
上又好自熊、豕,馳逐野獸。司馬相如上疏諫曰:“臣聞物有同類而殊宜然(而才能不同)。(所以力量大數得著烏獲,行動敏捷要說慶忌,勇猛無敵應歸于孟賁和夏育。依我的愚見,人確實有這樣的情形,野獸也是這樣。)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曾,卒然遇逸材(力大兇猛)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突然出現在京城)而羌、夷接軫(車輛)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控馭馬匹的鐵勒折斷,或是車輪脫出等意外變故);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捕獲獵物)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就不能坐在堂屋的邊緣)。’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上善之。(為了皇帝在娛獵中的安危,頗費口舌筆墨地勸說,皇帝似無知小兒,或故意矯情。)
四年(甲辰、前137)夏,有風赤如血。(估計是沙塵暴。)
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東北。
是歲,南越王佗死,其孫文王胡立。(很長壽,103歲,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五年(乙巳,前136)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
置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夏,五月,大蝗。
秋,八月,廣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無后,國除。
六年(丙午、前135)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