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蒙古始終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可以說,蒙古一天不滅,大明王朝就一天不得安寧。早在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曾屢次對蒙古用兵,派徐達領軍北伐,將蒙古殘余勢力打得四分五裂,在草原上狼狽逃竄。最終,蒙古分裂為了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最為強大。
朱元璋為了讓皇太孫朱允炆順利坐上皇位,于是對開國功臣大肆殺戮,導致一大批忠臣良將未戰先死。等到蒙古各部在草原上蠢蠢欲動之時,才發現身邊已經無將可用。于是轉而對蒙古采取懷柔、防御國策。明成祖朱棣繼位后,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天子守國門,以此防范蒙古,并且沿襲朱元璋的國策,對蒙古各部懷柔。他先后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賞賜大量金銀珠寶,以此表示與其修好。然而,意外發生了。永樂七年,給事中那驥出使韃靼,竟遭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所殺。
明成祖朱棣聞聽,震怒不已,敕封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領兵十萬,踏平蒙古韃靼。出征前夕,明成祖朱棣再三叮囑丘福:“兵事須慎重。”大軍出發后不久,明成祖又派人快馬加鞭反復下詔,讓他不要輕信敵軍容易擊敗的言論,可是還是出了意外。
同年八月,丘福兵至韃靼,他卻撇下大軍主力,率領千余騎兵輕裝先行,并在臚朐河以南擊敗了一些韃靼騎兵。接著趁勝渡河,接著俘虜了韃靼的一名尚書,這個尚書告訴他,得知明朝大軍將至,韃靼可汗已經率軍北逃了,據此不到三十里。丘福深信不疑,不明虛實,不聽手下將領的意見,毅然讓大軍前進。結果陷入了韃靼大軍早已經布置好的口袋陣,結果十萬明軍全部戰死,而主將丘福也被殺了。
臚朐河一戰,十萬明軍精銳全部喪身沙海,67歲的主將丘福也戰死了。明軍此次大敗,主要責任在于丘福,他貪功冒進,不明虛實,聽不進去諸位將領的意見,忘記了臨走時明成祖的囑托,結果將十萬明軍精銳葬身沙海,真可謂誤國誤民,讓人遺恨!為人處世,切記一定要虛懷若谷,萬不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