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汪城宮三面環水,南面是湯湯的汶水,北面和西面是汶河的一條支流——小濁河。這是一條小河,一年四季,絕大部分時間水都緩緩地流淌著,只有夏季雨水多時,隨著河水的暴漲,水流才湍急起來。
這條河雖然不大,但名氣卻不小,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濁須水。
這條河最早被稱為蛇水?!端涀ⅰぞ矶摹罚骸般胨治?,蛇水注之。水出縣東北泰山,西南流,徑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僖公以賜季友。蛇水又西南徑鑄城西,《左傳》所謂蛇淵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濟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魯囿也。俗謂之濁須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徑夏暉城南。《經》書:公會齊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謂之夏暉城。蓋《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齊,齊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禮也。世有夏暉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币陨衔淖郑鞔_出現了兩個名字:蛇水和濁須水。從這段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當時老百姓把蛇水稱作濁須水,即“俗謂之濁須水也”。濁須水這名字,在北魏酈道元編寫《水經注》時就已經有了,至少已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或者出現的時間更早,“俗謂之濁須水也”,說明名字時間已長,流傳很廣。
在《汪氏家乘》里,有這樣的記載:“景徽堂汪氏居里:山東泰安府泰安縣(初遷時地名泰安州)汪城宮,舊名西城宮,泰山西南百里,汶水之陽,濁須水之陰,馬蝗泉之東??紳h章帝元和三年,東封泰山,立行宮于汶陽,世謂之闕陵城,城宮之名蓋本此。明洪武二年文節公次子用和祖率其子中石祖、孫國華祖、曾孫詮祖,由安徽宣城始遷?!蓖羰霞页嗣鞔_記載,修譜時間為光緒戊戌年,由汪公寶樹作序并親定《修譜八戒》。“汪寶樹:字謝階。泰安縣西南鄉東高淤村(現肥城市汶陽鎮東高淤村)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四十二歲時中光緒已卯科(1879)舉人,光緒六年(1880)五月庚辰科進士,名列三甲八十六名,著交吏部掣簽,發省以知縣即用?!弊罱鼛啄辏絹碓蕉嗟匕l現了汪寶樹的詩文集,他作為文學家的地位又越來越突出了。以汪公寶樹讀萬卷書的學問造詣,他的甄別能力毋庸置疑,在自己的家譜上記述這些,肯定不會是人云亦云,應當是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后記載的。家譜中的“濁須水之陰”,指的就是我們村北的小濁河。他與《水經注》中的濁須水是同一條河。
《汪氏家乘》中還有幾處記載:“東高淤村,于古鐘碑作臾濁須之東,《國語》膏臾之田疑即此地。城宮村東北四里?!薄拔鞲哂俅澹幻录腋哂伲瑵犴毸鳎菍m村東北四里。”“西濁頭村:濁須水之西,城宮村東北六里?!薄皷|濁頭村,濁須水之陰,城宮村東北八里。”“五祖廟村,濁須水之北,城宮村北十里?!奔易V中記載的這些村子,和現在的村名及位置完全一致。從中也可以清晰的梳理出濁河最下游的流向,從現在的東濁頭村北西流,流到村西拐彎向南,從五祖廟和東濁頭村之間南流,再在五祖廟村南折向西,再折向南,在西濁頭村東向南流去,從東高淤和西高淤之間流過,在西高淤村南西折,曲折流經汪城宮村北面西流。這和濁河現在的流經路線完全一致。雖然現在某些河段在枯水季節會干涸,但從西濁頭村東面向南的主河道還保存完好?,F在的小濁河從汪城宮村西北南折,再順著現在汶河北河堤西流,從肖家店村南面注入汶河。從汪城宮村西北南折之處,和北面而來的漕河匯成一條河,兩河交匯處,東北是河岔口村,西面是三岔口村,兩村鴨蛋都出名,自古是地方名吃。從西高淤村往下,河水從未斷流過,沿河有許多泉眼,在枯水期地下清水也汩汩涌出,保證了濁河下游四季長流水。下游沿岸,蘆葦或疏或密,一直不斷,河中水草密布,魚蝦成群,浮游生物多樣,兩河交匯處更是河寬水深,一年四季群鴨下水,都不缺食物,這也是兩村鴨蛋出名的原因。當然,從西濁頭村東,五祖廟村南上溯,到五祖廟村東濁河南拐處,現在河道已廢,淤積多年,但仍依稀可辨。河道淤積原因與1964年曹濁河改道有關。
濁河在現在城上村北,從東北泰山方向蜿蜒而來,斜向西南流去?!鞍矗荷咚霞{靈應諸泉,又曰匯河,基下游即濁須水,或謂之濁河。西南三里許有汶陽故城,今城上村是也。(聶鈫《泰山道里記》)”漕河在城上村南,從東面往西流過。兩河在東濁頭村東北交匯,然后,濁河從東濁頭西五祖廟東,兩村之間南流再折向西,漕河往西流去。由于兩河相近又交匯,所以不少古籍把漕河也稱為蛇水。1964年,雨季雨水偏多,兩河年久失修,排水不暢,當時肥城縣政府統一組織整修兩河河道,在兩河交匯處往西,把兩河合二為一,兩岸修成大堤,河道加寬,使排水能力大大增強。從兩河交匯處往南流的濁河,從此就和上游開始失去了聯系,河水越來越少了,幾千年的古老河道也漸漸淤積了,但從西濁頭村東往下,河道還保持的很好,也是很重要的排水泄洪通道。但隨著水流量的減少,河道肯定遠遠沒有古代那么寬闊了。訪問現在五祖廟和東濁頭及附近村子60歲以上的老人,他(她)們都還清晰地記得64年以前河道未改前的情形:濁河河道很闊。四季流水不斷,夏季河水湍急;五祖廟和東濁頭兩村之間,有大道相通,濁河上有石板橋一座連接,且很寬闊堅固,橋上石板馬車駛軋凹痕非常明顯。這座橋及所連的道路,從宋朝到清末都是東平到汶口必經的商道,經歷幾個世紀的滾滾車輪,再堅固的石板橋也能留下歲月的印記。從北宋,沿汶河中下游,從大汶口古鎮,一直到州城(古東平城),沿途經過馬莊、磚舍、汶陽、高淤、安駕莊、孫伯、到州城,沿途土地平整肥沃,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經濟文化繁榮,這在當時可稱作汶水經濟帶,沿途自然形成區域商道。大汶口古鎮和磁窯古鎮隔汶水相望,北去不遠是泰安,向南不遠是曲阜,東南不遠是徂陽縣城(樓德鎮);東平宋代有八百里水泊,元代開始有運河漕運,《淺塘遺事》中曾描寫南宋東平商業的繁榮:“此處風俗甚好,商旅輻輳,絹、綿價極賤,一路經過,惟此為最?!?,馬可波羅也有類似的描繪;兩地都四通八達,自古為商業重鎮。以商會商,商業都是相通的,其中的商道就成為最繁忙的道路,古道古橋就成為時代的符號,昭示給后人歷史的變遷。
從沿河村名,可明顯看出濁河對此地的影響。東濁頭,西濁頭兩村,顧名思義,在濁河東西兩岸;相類似的,還有東高淤和西高淤。三岔口和河岔口兩村,是因為位置在濁河和其它河流交匯處而得名。
濁河從泰山西南方向,由山泉匯集而來,流經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兩國,并經過齊魯必爭的汶陽田,因此沿岸有不少古城、名勝。但是肥城段,自上而下就有不少古城和名勝。
鯉魚?。汗欧Q魯囿,位于邊院鎮東向村南四里許官道旁的蛇河內。其走向為西南東北方向,分葫蘆頭、正汀、坷垃灣三處勝景,全長約300米。鯉魚汀最早的記載是肥城衡魚人、史家鼻祖,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左傳》中:“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夏,筑蛇淵囿”。其次出現在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汶水》中:“蛇水 又西南逕鑄城西,《左傳》所謂 ‘蛇淵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濟北有蛇丘城 ,城下有水, 魯囿也?!?。民國十八年(1929)《泰安縣志》載:“魯囿,俗名‘鯉魚訂’,在磚舍地方洼口莊北蛇河內?!?/span>
蛇丘城:今東向諸村一帶。蛇丘為漢朝縣名。先后屬泰山郡、濟北國等。一般認為,縣名的來歷,和濁河有關。濁河原名蛇水,是蛇丘縣內的主要河流。如《水經注》的記載:“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縣東北泰山,西南流,徑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僖公以賜季友。蛇水又西南徑鑄城西,《左傳》所謂蛇淵囿也?!睆孽庺~汀和東向村之間的位置關系,兩者是極為吻合的。整個肥城南部,百姓都把“蛇”讀作“sha”,到現在依然如此,因此有人考證,蛇丘城以后就變成了沙丘城。我們熟悉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鄙城鸪窃谶@里,李白才能喝著魯酒,聽著齊歌,望著濁須流水,想著近在咫尺的汶水,詩如泉涌,“思君若汶水”才能成為觸景生情之作。
汶陽城遺址:位于汶陽鎮駐地吳店村北1公里處。南有漕河,北有濁河,易守難攻。原府房、城池早已蕩然無存。據有關資料記載,西漢在此建汶陽城。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縣志》載:“汶陽城,乾隆石書,道光有之,云:汶陽城縣南七十里許今城上村,是引水經汶水西南經魯國汶陽城北即此。省志列之。寧陽今仍書之者,舉而不廢,以為考證之端而已。”《山東通志》卷三十五古跡載:“汶陽縣城在縣(寧陽)東北54里,屬徐州魯國,今為城上村。”[1]
高淤:“東高淤村,于古鐘碑作臾濁須之東,《國語》膏臾之田疑即此地。”汪氏家乘中的疑問,給我們提供了一條信息,即高淤之名的由來,是否因為《國語》中的膏臾之田而得名?名字由來存在疑問,但兩個高淤村四周到現在也仍是大片的膏腴之田,肥沃的土地也絕對與濁河有關。東高淤和西高淤分列濁河兩岸,其中東高淤自古就是附近比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高淤集已聞名了一個多世紀,到現在也還是附近重要的集市。
大清寺:清代寺院,在西高淤村北,濁河西岸,原肥城第十四中學院內,當地百姓都稱它為“太清寺”。八十年代初,還存在三間大殿,現已成為居民小區。
下讙城:春秋魯國古城邑,在安駕莊鎮南夏輝村一帶,是東周初期魯國西部重要的軍事、文化和商貿交易中心。西晉杜預注:“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薄洞呵飬R纂》云:“在今濟南府肥城縣西南,〈漢書·君國志〉所謂下讙亭,亦即此地也?!薄督洸俊な涀⑹琛份d:“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边@是肥城境內最早的城邑之一。《水經注》:“蛇水又西南徑夏暉城南。《經》書:公會齊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謂之夏暉城。蓋《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齊,齊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禮也。世有夏暉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span>
河岔口、三岔口:以出產優質鴨蛋聞名,“明永樂二年,河岔口鴨蛋即在皇宮注冊立戶:‘歲貢鴨蛋二百個,賞金錢一串。’一直延續到光緒三十四年?!毒V鑒》記載的"汶河之鴨蛋"即河岔口咸鴨蛋。”?,F有“河岔口鴨蛋”、“泉河鴨蛋”兩個注冊商標。
馬蝗泉:漕河、濁河交匯處,三岔口和河岔口兩村附近,泉眼眾多,其中馬蝗泉是最大的一眼泉水,因此,《汪氏家乘》中才有“汪城宮……(在)馬蝗泉之東。”
濁河,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流淌在肥城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岸邊的歷史與故事,是我們肥城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它的悠久與輝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