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五河二縣境內歷史悠久,但是建縣的時間不到千年。
懷遠縣文明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設有涂山氏國。懷遠是大禹治水、召會諸侯之地望所在。但懷遠建縣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五河縣境內曾有漢朝置古虹縣,唐朝時期,虹縣在今泗縣,五河縣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
那么,這兩個縣建縣前是屬于哪里的呢?
這兩個縣城是屬于淮河北岸,在北宋時期,是屬于宿州的,因為在元朝以前,淮河南北基本上是分治的,只有在唐貞元元年(785年),徐州轄地跨越淮河,鐘離縣(濠州治所)割屬徐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屬宿州。在五代十國時期,淮河南北大多時間內是兩個不同的割據政權,鐘離縣還屬濠州并為治所,由此可見,懷遠、五河建縣前基本為宿州和古泗州轄地。
南宋時期,宿州虹縣改屬泗州,1141年,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也就是說今懷遠縣城和五河縣城是屬于金國的宿州和泗州。
此后百年,宋朝數度北伐無功而過,金國幾度南下也未能消滅南宋,而這一格局到了蒙古崛起而悄悄改變。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南宋連蒙滅金,金國滅亡后,宋朝失去金國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宋朝在宿州蘄縣荊山鎮設置荊山縣,隸屬于懷遠軍,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五河縣,屬淮北東路淮安軍。這段時間,蒙古大軍勢不可擋,軍作為行政區劃名,跟駐軍還是有關系的。設置軍的目的,還有在淮河北岸設置五河、懷遠兩座城池,就是作為淮河的屏障,來抵御蒙古的侵略。
據《宋史》記載:懷遠軍:后歸宋,寶佑五年(1257)于宿州蘄縣荊山鎮置懷遠軍。荊山縣:??,倚。初為宿州蘄縣荊山鎮,屬金;后歸宋,寶佑五年(1257)置荊山縣,來屬懷遠軍。
據《宋史·志·卷四十一》記載:淮安軍,本泗州五河口。端平二年,金亡,遺民來歸,置隘使屯田。咸淳七年六月,置軍。縣一:五河。(咸淳七年置,有潧、涇、沱、漴、淮五河,故名。)
據《元史·本紀·卷七》記載:山東統軍司塔出、董文炳偵知宋人欲據五河口,請筑城守之,既而坐失事機,宋兵已樹柵其地。事聞,敕決罰塔出、文炳等有差……庚辰,右衛親軍都指揮使忽都等言:“五河城堡已成,唯廬舍未完,凡材甓皆出宋境,請率精兵分道抄掠。”
據《元史·本紀·卷八》:宿州萬戶愛先不花請筑堡牛頭山,以厄兩淮糧運,不允。愛先不花因言:“前宋人城五河,統軍司臣皆當得罪。今不筑,恐為宋人所先。”帝曰:“汝言雖是,若坐視宋人戍之,罪亦不免也。”
這其中就記載著宋朝和蒙古大戰,建立了五河縣和荊山縣(后來的懷遠縣),而牛頭山在今蚌埠市固鎮縣城南,南宋時屬宿州,據五河縣不遠,而蒙古人最終沒有建設城池與宋朝拉開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