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四年(1122年)以寧江人洪伯通,出海遇風,號神獲庇,平安還家,遂"高大其像"筑一壇于廟西奉之。次年,朝廷派正使路允迪出使高麗國(今朝鮮),雇用福建商船,寧江的船只被征集參加,洋尾人李振和鄉親們非常信仰媽祖,這次出國途中,船遇風險,路允迪號天求救,忽見到一女神舞于桅竿上,即風平浪息。
李振的堂兄弟李富,于南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率義兵乘海船赴長江前線抵抗金兵,海上遇到風浪,獲神救助安濟,回鄉后于白塘的浮嶼上創建了一座媽祖廟,又于紹興十九年(1149年)擴建圣墩廟,成為前后二進,移原祀西側的媽祖像于正中,把原祀于中的王者像移于左,原祀于左的白面郎像移于右。 元代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李富的后人李茹倡修,并于前殿、后殿的中間新建一座蕃厘殿。這一座昭著數百年,名聞四方的圣墩廟,至元末興化的兵亂中毀廢,舊址到現在還沒有查明出來,只在古籍文獻上存有一篇宋寥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另一篇元黃淵《圣墩順濟祖廟新建蕃厘殿記》和一首元詩人洪希文《題圣墩妃宮》七言古詩。
宮廟主祀神是天上圣母,系宋紹興二十八年從湄洲祖廟分靈。宮內宮內共有媽祖神像4尊,其中一尊為宋代木雕,現暫存于東山媽祖行宮,其余2尊為2000年雕塑。
主要配祀神有:觀音菩薩、晏公、亞公、白蘭英公主。
宋·廖鵬飛
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閩人尤崇。恢閎祠宇,嚴飾像貌,巋然南面,取肖王侯。夫豈過為僭越以示美觀?蓋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國,蒙被爵號,非是無以彰其威靈也。郡城東寧海之旁,山川環秀,為一方勝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嚴者曰王,有皙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圣墩去嶼幾百里,元佑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于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圣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祟則禱之,海寇盤亙則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涌,舟亦無恙。寧江人洪伯通,嘗泛舟以行,中途遇風,舟幾覆沒,伯通號呼祝之,言未脫口而風息。既還其家,高大其像,則筑一靈于舊廟西以妥之。宣和壬寅歲也。越明年癸卯,給事中
元·洪希文
我昔纜舟謁江干,曾覯帝子瓊華顏。
云濤激射雷電洶,殿閣□兀魚龍間。
此洲山島誰所構,面勢軒豁規層瀾。
壺山峙秀倒影入,乾坤擺脫呈倪端。
粉墻丹柱輝掩映,華表聳突過飛巒。
湘君小水幻靈骨,虞帝跡遠何由攀。
銀樓玉閣足官府,忠孝許人巫咸班。
帝憐遐陬雜鯨鱷,柄受水府司人寰。
五云殿邃嚴侍衛,仙衣法駕朝天關。
危檣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險艱。
靈旗毿□廣樂振,長風萬里翔虬鸞。
平洲遠嶼天所劃,古廟不獨夸黃灣。
至人何心戀桑梓,如水在地行曲盤。
升階再拜薦脯藻,不以菲薄羞儒酸。
日談書史得少瑕,石橋潛渡憑雕欄。
詩成不覺肝膽醒,松檜蓊檜鳴玦環。
騎鯨散發出長嘯,追逐縹緲乘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