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楊家將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20世紀80年代,劉蘭芳播講的評書《楊家將》更是轟動全國,波及海外。但是,關于楊家將,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從最廣義上講:凡是姓楊的武官都可以稱為楊家將;而從最狹義上講,只有楊繼業、楊延昭和楊文廣祖孫三代才能稱為楊家將。本書中,將有史可查的楊弘信作為楊家將的始祖,把他的子孫稱為楊家將。其中有的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將,如楊畋(楊弘信的三世孫);有的人是否是他的后代存在疑問,如楊存中、楊價、楊文等,但是他們都為楊家將故事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所以在本書也將他們收錄在內。
現存關于楊家將的著作最早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后代的評書多是以這兩本書為藍本而加以改編而成的?,F存記載楊家將傳說篇幅最大的是《楊家將九代英雄傳》,敘述了從楊袞開始,楊繼業、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楊士瀚、楊金豹一直到楊滿堂共計九代楊家將的故事。
在民間傳說中,一般都認為楊家的始祖是楊繼業的父親——火山王楊袞。然而翻開史書,楊家將的始祖到底是誰卻是撲朔迷離?!端问?楊業傳》中記載,楊繼業的父親為曾任后漢麟州刺史的楊信;而大文豪歐陽修應好友楊畋(音田,楊弘信的三世孫,楊繼業的侄孫)之邀為他的父親楊琪寫的墓志中,則稱楊家將的始祖為為楊宏信(見《歐陽修全集》);在《陜西通志》中,楊家將的始祖則被寫為楊弘信。一個人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名字呢?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呢?
事實上,楊繼業父親真正的名字應該是楊弘信,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為了避諱,所以在《宋史?楊業傳》中將弘字刪掉了,改稱楊信。其實他本人從未改過名字,就是因為避諱制度的原因,后世都稱他為楊信,他的真名卻鮮為人知了。楊弘信在宋朝建立以前就去世了,他從未做過宋臣。歐陽修將楊弘信改為楊宏信,也是出于避諱這個原因。他為好友的父親寫墓志,不能胡亂更改其先人的名字,又不能不避諱,因此不得不寫成楊宏信。評書《楊家將》中的楊袞,其實是另有其人,屬于誤傳。他是和楊弘信同時期的契丹大將,曾經在五代時期的周代,帶領契丹的軍隊支援北漢,在山西省高平縣巴公原被后周皇帝柴榮戰?。ㄒ姟杜f五代史?周書第五?世宗紀一》)。
在一些評書、戲劇中,傳說楊袞是唐末潼關名將金刀楊會之子,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史書中卻找不到任何關于楊會的記載。那么楊弘信的祖先又是誰呢?宋朝人劉一止撰寫的《苕溪集》中收錄了楊宗閔(自稱是楊弘信的曾孫)墓碑的碑文,碑文中稱:楊家將是晉大夫羊舌氏的后代,因為食邑在楊這個地方,所以后代子孫們就以楊為姓。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發現自己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就把他們囚禁起來。祁勝設法賄賂了另一個大夫荀礫,荀礫便告發祁盈私自抓人,晉頃公為此逮捕了祁盈。楊食我(羊舌氏的后人)是祁盈的好友,他為好友鳴不平,便殺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六卿(智氏、趙氏、魏氏、韓氏、范氏、中行氏)趁機殺了祁盈和楊食我,并要將羊舌氏滅族,羊舌氏部分子孫逃居華陰山谷中,稱為楊氏。楊氏后人分為關西、蜀中、淮南和浙中四支,楊家將就是關西一支的子孫。有的學者甚至提出:東漢名臣楊震就是羊舌氏的后人,而楊家將就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后裔。但是這種說法缺乏史料依據,我們無從考證,所以只能將楊弘信作為楊家將的始祖。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五代到宋初時期,居然有三位姓楊名信,又同為武將的人!除了楊家將的始祖外,還有一位是河間人楊信,他本名楊義,是宋初鎮邊名將楊嗣(楊七朗的原型)的哥哥,入宋后,因為避宋太宗趙光義的諱,改名楊信。他曾官至北宋殿前都指揮使,在《宋史》中有傳。另一個是沙陀族人楊信,原名楊承信,是后唐的將軍,歸降后漢王朝后,避漢隱帝劉承佑的諱,去掉承字,改單名為信。他最后也投靠宋朝,封為楚國公,歸宋后又改回原名,《宋史》中也有傳。其實,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名人楊信,他在漢武帝時曾被派遣出使匈奴。匈奴的習俗是漢使需要去節(使臣的憑證)黥面才能進入單于的大帳,單于讓他進帳篷,楊信為人剛直屈強,他不肯去節,單于只能坐在帳篷外接見他。為了和以上人物加以區別,并出于對歷史人物、人民英雄的尊重,以及對避諱制度的鄙夷,本書在敘述到楊繼業父親時,一律用他的真正的名字——楊弘信。
北漢的御兒干殿下
在評書中楊弘信有七個親生兒子,分別是楊繼康、楊繼孝、楊繼仁、楊繼義、楊繼忠、楊繼凱、楊繼業,其中楊繼業是老七,最小的一個。在現實中楊弘信除了楊繼業和楊重訓兩個兒子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兒子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有一兩點可以肯定,一點是楊繼業的兄弟們絕不是排“繼”字輩,“繼”字其實是北漢皇帝劉崇孫子們的輩分,事實上楊弘信的兒子是以“崇”字排輩的。另一點是楊繼業絕不是老小,他應該是老大,而且至少有一個弟弟楊重訓。
楊繼業的原名是楊崇貴,《宋史?楊業傳》記載他“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他究竟生于哪一年,哪一年到的太原,史書上都未記錄,學者們也為此爭論不休。不過可以大致推算一下:劉崇是后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知遠建國后,讓劉崇做了北京(今太原)留守。楊弘信受劉知遠的招安,任麟州刺史,成為劉崇的部下,此時是在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劉知遠病死,大將郭威滅后漢,建立后周。劉崇作為后漢宗室,在太原建立了北漢王朝。所以楊繼業應該是在公元947—公元951年這四五年間到太原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劉崇登基后,史書一般就不會直呼其名了。
在我國古代,弱冠是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所以楊繼業的生辰大約應該在公元927—931年之間。今日原平縣有楊氏族譜,記載楊繼業享年五十九歲,這和楊家將的一些早期作品(如明朝的《楊家府演義》)中記載的年齡相同。他卒于公元986年,若依此推算他大致是公元927年出生的。
楊繼業在二十歲左右時,到了太原,幾年之后,他的父親楊弘信歸周。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楊繼業不但沒受到株連,反而得到了北漢政權的重用。
劉崇為了表示對楊繼業的器重,不但任命他為建雄軍節度使,而且賜他北漢國姓為劉,改名為繼業,使他和劉崇的諸孫排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說“世祖遂更賜以姓名”)。劉崇的孫子們名字中間都有一個“繼”字,例如后來的北漢皇帝劉繼恩、劉繼元,這樣楊繼業就成為了北漢開國皇帝的干孫子,改名為劉繼業了。
關于這件事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是清朝人吳任臣編輯的《十國春秋》上面講的,楊繼業是被劉崇的義子——劉鈞改名為劉繼業,“比于諸子”。另一個是《余嘉錫論學雜著》中楊家將考信錄篇中講的,楊繼業可能是被劉崇的長子——劉赟收為養子的。第一種說法中的劉鈞是北漢第二個皇帝,他沒有子嗣,所以收了不少干兒子。他死后,就是由他的干兒子劉繼恩繼位的,后來劉繼恩被廢,繼任者是他的另一個干兒子劉繼元。但是劉鈞比楊繼業大不了幾歲,所以《十國春秋》中講的并不合情理。《余嘉錫論學雜著》所講的劉赟很早就離開了劉崇,并一度成為后漢皇位的繼任者。楊繼業到劉崇處時,他并不在太原,所以這種說法也是缺乏證據的。
總之,北漢的皇帝為了表示親近,也為了讓楊繼業甘心為北漢賣命,使他成為了皇親國戚干殿下。楊繼業在北漢任職三十年期間,甚至可以用“輝煌”兩個字來形容。
楊弘信叛漢歸周后,為什么北漢國主劉崇不但沒殺掉楊繼業,反而還要重用他呢?
劉崇可能是出于兩方面考慮。
首先,楊繼業是一名難得的良將?!端问?楊業傳》中記載:“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也就是說,楊繼業從少年時代就卓爾不凡,驍勇善戰。楊繼業生活的山西、陜西一帶,自古就是出良將的地方,所以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諺語。這里的山東、山西,指太行山以東、以西,不同于今天的山東省和山西省。
楊繼業自幼跟隨父親楊弘信,轉戰南北,過著戎馬生涯,練就了一身騎射的武藝,學習了行軍作戰的知識。事實上,楊繼業也確實如同劉崇所期待的那樣,在北漢他就“以驍勇聞……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在那樣一個軍閥割據、天下大亂的年代,但凡有點頭腦的君主,都會積極籠絡像楊繼業這樣的難得一見的人才的。
其次,麟州孤懸于黃河以西,得不到北漢的支持,歸降后周是不得已的事情。殺了楊繼業,也于事無補,而且會更加堅定了楊家歸周之心。而如果善待他,倒為麟州復歸能留一條后路。后來事實證明,在這一點上劉崇確實是做對了,后來楊繼業的弟弟楊重訓擔任麟州刺史后,就曾經先后兩次叛周歸漢。
在《楊家府演義》中,楊繼業被寫成北漢第二個皇帝劉鈞的外甥,最后一個皇帝劉繼元的親弟弟。在歸宋后,趙光義賜他姓楊。這顯然是不對的,而且不符合情理,皇帝怎么會平白無故地賜他為“楊”姓呢?所以,在此后關于楊家將的評書中都將楊袞作為楊繼業的父親,把楊繼業被收為干皇孫這件事給刪除了,并憑空讓他多了六個“繼”字輩的哥哥。
抗遼之謎
楊繼業一生中的大部分歲月是在北漢渡過的,但他在這一段時間中的表現,在現代評書《楊家將》中卻幾乎沒有什么介紹。事實上,楊繼業正是在此期間,贏得了“楊無敵”的美譽?!端问?楊業傳》中稱:“(業)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在《楊家府演義》中,趙匡胤兩次伐北漢,都是敗在楊繼業手下。趙光義繼位后,是趁楊繼業生病之機,才消滅北漢的。
北漢政權北面與契丹相鄰,南面先后與后周、宋政權接壤。楊繼業作為北漢的名將,號稱無敵,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史書中卻沒有他在這段時間內與遼軍交戰的確切記載。那么,楊繼業在這段時間內,是否曾經抗擊過遼軍呢?
這確實是一個謎。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審讀歷史,還是會得出以下結論的:其實楊繼業前半生,一直是活躍在抗遼前線的。
公元986年,楊繼業在陳家谷之戰中不幸傷重被俘,《遼史?耶律斜軫傳》中有以下記載:“斜軫責曰:‘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楊繼業歸宋后只有8年便被俘犧牲,如果他在北漢沒有抗遼的歷史,三十余年從何說起?
而且,還有很多證據也表明楊繼業在北漢時期曾活躍在抗遼戰場上。
第一,《宋史?楊業傳》記載:宋太宗趙光義第一次攻打遼國失敗后,契丹大舉進犯,在此危難之時,宋朝廷就是因為楊繼業“老于邊事”,而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防御契丹的?!斑吺隆碑斎皇侵阜烙醯ぶ?,“老于邊事”也就是洞曉敵情,富有與契丹作戰經驗的意思。如果楊繼業在北漢沒有抗遼,怎么能被稱為“老于邊事”呢?
第二,北漢和后周及北宋之間的戰爭,有數十次之多,然而直到宋朝開寶元年以后,楊繼業才在漢周、漢宋戰場上“嶄露頭角”。那么,在這之前他在做什么呢?顯然他應該是在北方防御契丹,否則的話,作為北漢重將,《宋史》中怎么會沒有他的記載呢?
楊繼業“無敵將軍”的名號,是在北漢得到的,但從他和宋軍交戰的戰績上看,卻實在是負多勝少。雖然也有“殺傷宋師甚眾”的記錄,但是實在和“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的評價相去甚遠!所以“無敵將軍”的名號,也是他在北漢抗擊契丹的佐證。
楊繼業在北漢時是建雄軍節度使,據史書(《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北漢時建雄軍曾設在今天的代州一帶。代州在北漢北面,是和契丹的邊境,楊繼業應該在此駐守多年,因為與遼的沖突中有所建樹,才被提升為節度使的。因此,他熟知代州一帶的地理,所以在歸宋不久后,他就被北宋委派再次駐守代州,他也正是他熟知地理的便利條件取得雁門關大捷的。
第三,北漢政權雖然依存于契丹,但和契丹也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契丹人是貪得無厭的,后晉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賣國賊石敬瑭以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為條件,獲得契丹的支持,滅后唐建立了后晉。但當石敬瑭一死,契丹就找借口,出兵攻入開封,滅掉了后晉,并準備遷都開封,自己統治中原。對待北漢,契丹難道就沒有取而代之之心嗎?楊繼業在北漢時就曾說過:“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那個一切相信實力的年代,契丹一直沒有對北漢下手,應該和楊繼業鎮守代州有必然的關系?!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五十二中記載:“皇佑中,韓琦經略河東,按堡寨處,多北漢名將楊業所度者。”此處稱楊繼業為“北漢名將”,而非宋將,所以這些堡寨,應該是楊繼業在歸宋以前,為了防御契丹而建造的。這難道不是楊繼業抗擊契丹的佐證嗎?而且,歷史上契丹和宋朝曾經一度修和通好,這曾使當時北漢的皇帝劉鈞十分不滿。此時北漢和契丹的關系十分緊張,劉鈞在代州建立了建寧軍,防御契丹,而這支軍隊的統帥就是楊繼業。
總之,楊繼業在北漢,渡過了一生中最輝煌的階段。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抗擊契丹的戰斗中獲得了“無敵”的稱號,也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的頂點。他成為了北漢的皇親國戚,而且當上了北漢的節度使都虞侯(中央部隊的指揮官)。他生前在北宋戰功赫赫,但從未坐到過節度使這個職位。雖然北漢的皇帝帶有賣國性,但從用人這一點上看,他們還是強于北宋皇帝的。
降宋之謎
楊繼業在北漢可以說是受到了難得的信任和重用,甚至一度被任命為中央部隊的統帥,那么他后來為什么會投降宋朝呢?而且,為什么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因為他降宋而指責他不忠呢?在評書中,藝術家們為他尋找各種理由降宋,甚至杜撰出了“銅錘換玉帶”的故事來解釋這一點。那么,實際情況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皇帝柴榮在北伐契丹的途中病故,幼子柴宗訓即位,年方七歲,是為后周恭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廢掉后周恭帝,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建立宋朝后,持續加大了對北漢小朝廷的軍事壓力,北漢和宋之間的戰爭,也越來越慘烈。
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去世,由于沒有子嗣,所以他的各個養子之間爭奪皇位鬧內訌,先是劉繼恩即位,但不久就被部下所殺,由劉繼元即位。楊繼業在這場內斗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好瞎猜。但是,楊繼業作為北漢王朝的義子干殿下,又是著名的統兵大將,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應該是有很大的發言權的。
宋太祖聽說北漢內訌,遂大舉進攻北漢。公元969年,趙匡胤親率大軍圍攻太原。面對人數眾多且士氣高昂的宋軍,劉繼元沒有辦法,只好派人向契丹求救。楊繼業根據自己多年抗遼的經驗,知道北漢王朝臣服于契丹、抗拒統一的政策是沒有出路的,于是他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襲擊來援的遼軍、投降宋朝、促進國家統一的建議。
《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
時,契丹遣其南大王來援,屯于太原城下。劉繼業(即楊業)言于北漢主曰: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愿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遭涂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
可以說,這是一條萬全之策。從當時的形勢看,北漢本身地方狹小,它的北方是強大的契丹,南方是新興起的宋,北漢本身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隨時有滅亡的危險。從長遠來看,北漢或者滅亡于遼,或者滅亡于宋,二者必居其一。相比較而言,契丹是野蠻和落后的一方,宋是文明和先進的一方,而且,宋與北漢血濃于水,而和契丹則語言風俗均不相同。所以,楊繼業的這個建議可謂一舉三得。第一,從民族利益出發,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反抗契丹的侵略,也可使山西的百姓免遭戰爭之苦,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二,對劉氏王族也是有利的,主動投誠,劉氏王族可以獲得宋朝相對優厚的待遇,長享富貴,而一旦城破被俘,則只能成為階下囚。第三,對于楊繼業個人來講,既可以兄弟團聚,又可以完成他抗擊契丹的宿愿。
可能有人會說,契丹兵強馬壯,楊繼業的這條計策不過是紙上談兵,聽起來很好,卻沒有什么可行性。其實,這種懷疑是沒有道理的。此時,正因為“北漢難于自顧,契丹兵強馬壯”,所以契丹兵才會“驕而無備”,為突然襲擊創造條件。公元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原城被宋軍攻破的情況下,北漢的降兵仍有三萬之眾,楊繼業建議降宋的時候北漢的部隊應該更多。而且,契丹的優勢在于騎兵的突擊作戰,如果在夜間發動突襲,契丹騎兵的優勢便無法發揮。北漢發傾國之兵,加上由“老于邊事,洞曉敵情”的楊繼業率領,取得勝利應該是有把握的。他知己知彼有勇有謀,后來在雁門關,就曾以數百騎兵,突擊契丹大軍,獲得大勝,就是最好的證明(具體情況在以后章節中有專門論述)。
但是,權力使人迷戀而瘋狂,北漢皇帝劉繼元卻斷然拒絕了楊繼業的建議,他明知北漢政府已經危如累卵,卻仍然驅使楊繼業繼續與強大的宋軍交戰。
可以說,楊繼業的內心是非常不愿意與宋軍交戰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沒有別的選擇,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又受北漢厚恩,他只能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出生入死,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與宋軍交戰。所以,雖然楊繼業心中一百個不愿意,史書中仍然有很多他與宋軍交戰的記載:
公元968年(宋開寶元年)8月,北宋大將李繼勛率軍攻北漢,楊繼業率軍與之戰于洞渦河。(《資治通鑒》第5卷)
公元969年(宋開寶二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圍太原城。這時,“劉(楊)繼業復以突騎數百犯東寨,黨進挺身逐繼業,麾下數人隨之,繼業走匿壕中,北漢兵出援之,繼業縋入城獲免?!保ā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10)這次楊繼業差一點送了性命。
同年五月,太原被久圍,北漢主讓楊繼業選精兵千人突襲宋軍。“劉繼業以馬傷足,先收所部兵入城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0)
公元977年(宋太平興國二年),楊繼業率軍追擊宋軍,在洪洞縣被田欽祚擊敗,死傷千余,損失戰馬數百。(《宋史?田欽祚傳》)
從這些記錄上看,楊繼業在戰場上的表現可謂是盡職盡責,甚至可以說是置生死于度外。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北漢政府使用楊繼業,一般多是利用他的勇猛無敵,讓他只帶領一小部分部隊,去突擊人數眾多的宋軍。所以,此中雖然也有“殺傷宋師甚眾”的記錄,但總戰績卻是負多勝少。
趙匡胤親征北漢,后來由于契丹兵的牽制,不得不退兵還朝。然而,弱小的北漢終究還是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
公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在基本統一了全國之后,親征北漢。面對來勢兇猛的宋軍,楊繼業雖然并不害怕,然而,他從大局出發,再次向劉繼元建議降宋??墒呛苓z憾,后漢皇帝仍然心存僥幸,寄希望于契丹援兵,拒絕了這一合理化建議。3月,宋軍在白馬嶺擊敗了來援的數萬遼兵。4月,對太原城形成了合圍。勸降不成后,楊繼業雖然手握重兵,但是他卻并沒有單獨策劃獻城投降的行動,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視死如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太原保衛戰中。他負責太原城的東南面的防守,英勇作戰,大量殺傷了宋軍。
但是,北漢軍中畢竟只有一個楊繼業,很快,宋軍就其他方向攻入城中。此時,北漢另一位大臣馬峰再次向劉繼元提出降宋的建議,“入見繼元,流涕以興亡諭之,繼元乃降太宗”。
此時,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被楊繼業勸降的劉繼元雖然已經投降了,可是由于沒有得到確切的命令,勸劉繼元投降的楊繼業卻仍在繼續率領孤軍與宋軍血戰到底,據城苦戰,堅決不降。
后來,在劉繼元親自派人向楊繼業說明了自己已經投降后,楊繼業才率領部隊投降了宋軍。《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此事時說:
劉繼業為繼元捍太原城,甚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諭繼元,使招繼業。繼元遣所親信往,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
在整個太原保衛戰中,楊繼業的謀略、人品、武功都表現出了很高的水平。首先,從大局觀上講,在太原城破之前,他就權衡局勢,認識到降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向劉繼元提出建議,這說明他絕對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具有很好的審時度勢的能力。其次,從人品方面講,他也絕對不是貪生怕死、賣主求榮的小人,他“定策乞降”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皇帝和同僚、百姓找一條出路,而不是僅僅為了茍活自己。在劉繼元拒絕了自己的建議后,他不但沒有賣主求榮,而是舍生忘死,奮力抗敵,他的表現即使在今天來看,也無愧于一名模范軍人的稱號。再次,從武功上來看,楊繼業奉命戍守太原城東南面,給攻城的宋軍以大量的殺傷,始終沒有丟失自己的陣地。在宋軍已經攻入城中時,面對已經形成合圍的宋軍,他一直堅持戰斗,據城苦戰,說明他確實是勇武過人。
可能正是因為以上原因,宋太宗在聽說楊業降宋后,大喜過望,《宋史?楊業傳》中記載:“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上喜,慰撫之甚厚,復姓楊氏止名業,尋授左領軍衛大將軍?!彼翁谮w光義為楊繼業起的這個新名字很有意思。首先,趙光義為了讓他忘記在北漢的輝煌,很快就為他改回了原來的姓——楊。而且,為了怕他藕斷絲連,還聯想起“干殿下”的身份,故把繼字也去掉了,“止名業”。但是,不知為什么,趙光義只恢復了楊繼業的姓,卻沒有完全恢復楊繼業原來的名字——楊崇貴,這是不是也怕他不忘麟州的地盤呢,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宋朝的史書中稱楊繼業為楊業,但是在民間,大概是因為對楊繼業在宋朝的遭遇不滿,所以人們并不買趙光義的帳,仍然稱他為楊繼業。
作為剛剛“殺傷宋師甚眾”的北漢降將,趙光義不但沒有殺他,而且還讓他“復姓楊氏”,表面上看,應該說是“慰撫之甚厚”了。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在實際給楊繼業授予官職的時候,卻只是給了他一個領軍衛大將軍的虛銜。領軍衛大將軍,類似于侍衛官,名字雖然好聽,但實際山上卻無兵無權又無上司,職責是在重要的慶典場合充當儀仗隊,很象《西游記》中被封為齊天大圣的孫悟空,名字好聽,但充其量不過是個看桃園的。
從年輕時作為人質來到北漢,到北漢滅亡,楊繼業已經從一名弱冠少年變成了一名年近五十的老將。這一年,他的兒子楊延昭也已經22歲了??梢哉f,這三十年來,他一直是在矛盾中度過的。一方面,他對北漢媚事契丹禍亂中原人民的政策非常不滿,企盼祖國統一;另一方面,他卻又受到北漢皇室的特別優待和重用,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響,他卻不能不替北漢小朝廷賣命。
可能,在他降宋的那個殘陽如血的清晨,他會有這樣的感覺:天,終于亮了。他終于可以為了黎民百姓,與殘暴的契丹放手一搏了。然而,老將軍可能沒有想到,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更加坎坷、更加辛酸。夜,更深了。
金沙灘大戰
評書《楊家將》中,金沙灘大戰占有很大篇幅。楊家將在此戰中前仆后繼,鞠躬盡瘁。楊繼業七個兒子在此戰中有三個戰死沙場,一個被俘,一個出家,只剩下六郎、七郎兩個。聯想到宋朝對楊家的不公,這一段描寫就更讓人感到憤憤不平了。那么,“金沙灘救駕”這個情節真的發生過嗎?
金沙灘大戰確實是發生過的,事情的經過大致是: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在親率大軍滅亡北漢后,殿前都虞候崔翰向他建議乘勝收復燕云十六州,他說:“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意思是建議宋軍乘勝前進,滅漢之后,繼續伐遼,爭取能一舉攻下遼國的南京——幽州(今北京三海地區)。宋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攻下太原后,就組建了“幽州行營”,即北伐指揮部,任命潘美為總指揮,親征幽州。
戰役前期形勢對宋朝十分有利,契丹人毫無防備,宋軍出其不意,直抵幽州城下。當時的契丹皇帝——遼景宗耶律賢,見宋軍來勢兇猛,加上支援北漢的遼軍剛剛吃了敗仗,心中害怕,打算放棄幽州,退守松亭關(今喜峰口)、古北口(也稱虎北口)一線。但他的皇后蕭妃(即評書中蕭太后的原型,名綽,小字燕燕)卻堅決反對,她接納大將耶律休哥的建議,盡發全國之兵南下增援。七月六日,契丹援軍抵達幽州,其先頭部隊在高梁河(今流過北京動物園紫竹院的河)畔,與宋軍相遇,被擊敗退走。趙光義親自率兵追擊,一直追到清沙河。此時已近黃昏,遼國援軍主力部隊在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的帶領下趕到,數萬人馬,每人手拿兩個火把。宋軍不知道對面有多少敵人,正在遲疑時,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分別帶領騎兵,從兩翼包抄過來,宋軍大亂,紛紛潰敗南逃。此戰宋軍損兵數萬,宋太宗趙光義也身中數箭,更換便裝,乘驢車狼狽南逃?!端问芳o事本末》稱“帝急乘驢車走,免喪”;《遼史?耶律沙傳》中稱“宋主……微服乘驢車,間道而走”,可見當時確實是狼狽之極。這一戰史稱為幽州大戰。
幽州大戰的主戰場——清沙河畔,就是評書中的金沙灘,這里白沙遍地,掘地丈余皆為卵石與黃沙,因此民間傳說中把這里稱為金沙灘。
宋軍此次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宋軍從正月出兵,到五月滅漢,軍隊已經疲乏,加上他們在山西作戰時搶劫了大量財物,所以都不想再作戰了?!独m資治通鑒長編》中稱:“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上將遂伐契丹取幽、薊,諸將皆不愿行,然無敢言者?!本褪钱敃r的真實寫照。宋太宗不了解部下的心情,繼續大舉用兵,最終失敗。
評書對金沙灘之戰描述得跌宕起伏,楊家將在此戰中損失慘重。然而,金沙灘之戰楊繼業究竟有沒有參加卻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唯一記載他參加過此戰戰役的是元初人徐大焯所著的《燼余錄》,其中記載:“太平興國五年,太宗莫州之敗,賴業護駕,得脫險難……楊業及諸子奮勇救駕,始得脫歸大名。”徐大焯所記載的,和史書中的記載出入很大,時間地點人物都對不上。但從中可以知道,在元以前,就有關于楊家父子救駕的傳說了。
但根據種種蛛絲馬跡來分析,楊繼業還是很可能參加這次戰役,而且可能保護了趙光義的撤退。楊繼業在歸降宋朝三個月后,他就由“領軍衛大將軍”提升到“鄭州防御使”,雖然也是個空銜,不用到鄭州去上任,但是防御使在武將中也算是個高職了(《宋史?楊業傳》中誤稱為鄭州刺史)。
宋朝的官職制度復雜而多變,一般在實際職務前會加上許多好聽的虛銜,如《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的頭銜就是“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這么一大串。武官中刺史、防御使等類似于今天的軍銜,刺史以上類似于將軍級,而最高的節度使類似于元帥,是當時武將的最高榮譽。節度使以下分別是節度觀察留后、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
所以,楊繼業應該是在金沙灘之戰中立了大功,否則,他的職務怎么會在此戰后被晉升為“中將”級別呢?而且,宋朝在給他的詔書中,稱他晉升職務的原因為“自升環衛,甚著忠勞”。這三個月,正是宋軍進攻幽州的時間,如果他沒有參加這場戰爭,怎么會被稱為“甚著忠勞”呢?
楊繼業的下一代有沒有參加過此次戰斗呢?史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此時楊繼業的兒子延昭、延玉、延浦、延訓等人可能已經是殿直了,這些多是在皇帝身邊工作的小官,他們參加救駕,也是可能的。
此次戰斗,宋代史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可能是因為在戰爭初期,當時楊繼業只是個“光桿司令”,無兵無權,也就沒有功績,因此沒有記載。后期他雖然保衛皇帝有功,但宋人記史多諱敗夸勝,宋太宗這次失敗得那么慘,《宋史?太宗本記》也只是以“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于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一筆代過,楊家將的功績自然就更不能明說了。
但評書中講的一些情節顯然與事實不符。首先在這一戰中,楊家將沒有任何人員損失,楊繼業確實是有七個兒子,只有延玉一人是戰死沙場的,但那也是在八年后的陳家谷。其次評書中處處為宋朝貼金,例如評書中說遼國本來是向宋朝稱臣的,其實遼國從來沒向宋朝稱過臣。楊大郎假扮趙光義去談判時射死了遼國皇帝天慶梁王,而遼國也沒有一個天慶梁王,當時遼國的皇帝是遼景宗耶律賢。在《楊家府演義》中楊大郎射死的是遼國元帥天慶王,這個元帥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更無從考證了。天慶,實際上是遼國最后一個皇帝耶律延禧的一個年號,而梁王是耶律賢的兒子耶律隆緒未登基時的封號。
雁門關大捷
楊繼業是否大戰過金沙灘,沒有定論。但幽州大戰之后,契丹軍隊即跟蹤南下。宋軍雖然成功地抵抗了侵略,然而,宋朝北部邊防從此后就緊張起來。在此危難之時,因為楊繼業“老于邊事”,宋朝廷命他駐防代州,抵御契丹。
楊繼業終于來到抗擊契丹的前線了,而等待他的命運又會怎么樣呢?他能守住被包公稱為“古今最是難控扼之所”的代州嗎?當時代州的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
《宋史?楊業傳》中記載“帝以業老于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而當時潘美已經被任命為“三交都部署”,從此楊繼業便成為潘美的部下。三交是地名,在今太原以北的三交寨。潘美被任命為“并州行營都部署”,因為駐屯三交寨,所以也稱為“三交行營都部署”。并州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晉中地區,因為太原城在宋軍進攻北漢的時候,已經毀于戰火正在重建,所以潘美只能在三交寨辦公。而焚毀原太原城的元兇之一,正是這位潘美!太原城重建好后,潘美就改在太原駐屯了。
楊繼業的職務為“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比潘美多了“駐泊”兩個字,意思是職位低于潘美。楊繼業其實是掛著省軍區副司令的空銜,防守代州。代州在三交寨以北將近三百里,離邊境只有幾十里路。它的北面是雁門山,南面是崞代、忻定兩盆地及汾水平原,之間只有雁門、平型、寧武等幾條峽谷可通,所以代州在宋王朝北部邊防上至關重要。包公稱“代州與云、應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古今最是難控扼之所?!?br> 在楊繼業上任不到三個月,契丹軍隊就大舉進犯雁門關。當時楊繼業手下只有數千人馬,眾寡懸殊,他是怎樣御敵的呢,對楊繼業來說,代州是故地重游,北漢時期,他就長期駐防于此。他深知和敵人硬拼是不行的,必須出奇制勝。由于他曾經長期在代州駐防,熟悉當地的地形地物,所以他一面命令一部分軍隊截斷峽谷的南端,一面自己親率數百名輕騎兵,從西面偏僻小路悄悄繞到雁門關的北口?,F在的雁門關是明朝人移到代州北面的,宋朝時雁門關在代州的西北,就是現在的雁門關西的雁門山上,東西兩面都是懸崖峭壁,中間有一條山路,盤旋曲折,十分狹窄。契丹軍隊隊伍無法展開,只能魚貫行走。當時他們正自鳴得意,以為這么易守難攻的要隘都沒人防守,宋軍肯定是逃之夭夭了。不料突然神兵天降,楊繼業帶領部隊從他們背后出現。遼兵不知道來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他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從地下鉆出來的,頓時驚惶失措。因為道路狹窄,人多的優勢也無法發揮,抵擋一陣之后就潰不成軍。宋軍殺死契丹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大量馬匹鎧甲。
這一戰的影響很大,遼兵領教了“楊無敵”的厲害,從此看見“楊”字大旗就望風而逃。
《宋史?楊業傳》中稱:“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此戰雖然繳獲了大量戰利品,但是并沒有消滅契丹多少人馬,為什么“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呢?主要是因為此戰對契丹人心理打擊很大,以往宋、遼作戰,遼軍善于野戰,騎兵一沖,宋軍很難對付。幽州大戰宋軍就是這么被打得一敗涂地的,所以宋軍多為防守。這次,楊繼業面對數倍于自己的遼軍精銳騎兵,敢于出擊,并取得勝利,給契丹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他們再見到楊繼業的大旗,就望風而逃了。
這場戰役充分表現出楊繼業的智勇雙全,如果這段故事是從評書大師劉蘭芳的嘴中娓娓道來,一定十分精彩。但是在所有關于楊家將的評書和戲劇中,卻都沒有這一段故事,只是在《北宋志傳》中有一個楊繼業派楊五郎,從小路繞到契丹囤糧的地方放火的情節與此戰似乎沾邊。
楊繼業在上任不到三個月,就出其不意,以寡擊眾,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他雖然威震敵膽,使敵人望風而逃;但也樹大招風,引來了同僚的嫉妒。楊繼業的頂頭上司潘美開始貪墨他的戰功,并且不斷的誹謗他,潘、楊兩家從此結怨,這也為楊繼業最后遇害埋下了伏筆。
關于這一戰,由于史書記載得既不詳細,又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所以爭議很多。史書上關于這一戰中的宋軍最高指揮官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潘美,一種認為是楊繼業。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潘美說他“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徑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啰,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眾”。而《資治通鑒后編》中則記載:“癸巳楊業敗契丹師于雁門,殺其駙馬侍中蕭咄李,獲都指揮使李重誨。”?!端问贰冯m出書最晚,但它是根據宋朝的《國史》、《實錄》等編撰而成的,所以《宋史》應該最為可靠,但《宋史》對這一戰的記載也是模棱兩可,在《楊業傳》中只提楊繼業,不提潘美;在《潘美傳》中只提潘美,不提楊繼業。所以,現代學者也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史籍文論中為了抬高楊繼業,不提潘美之功,這是不公平的;另一派則認為是潘美貪墨了楊繼業此戰的戰功。
雁門關大捷后,楊繼業雖然被提升了一級,由鄭州防御使,升為云州觀察使。但是和潘美得到的實惠卻是無法比的,潘美因此戰被封為代國公,實實在在的落了個公爵的爵位,成為當朝從一品大員(宋朝規定“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要明白潘、楊兩家的恩怨,就必須先審清雁門關大捷中,潘美究竟是否參與。
潘美爭功
雁門關一戰,由于史書記載得既不詳細,又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所以爭議也是很多。大致歸納一下,主要有兩條:一是這次戰役的宋軍最高指揮官是誰?二是此戰契丹軍隊的人數是多少?
潘美指揮了這次戰役的最有力的證明是《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的記載:
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寇雁門,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啰,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眾。
很令人回味的是,《續資治通鑒長編》在記載此事時,特地加了一句“潘美言……”,意思是“據潘美說……”。《續資治通鑒長編》為什么不直接說“潘美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寇雁門……”呢?這說明所謂潘美指揮此次戰役,只不過是潘美的一面之詞、自說自話,《續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對其真實性是很懷疑的。而且,按照潘美的說法,敵人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他巡視到代州時來,這也太湊巧了吧!代州距離三交口有三百里,如果是他得到消息再趕來,契丹人早就通過峽谷進入平原了。還有,即使假設潘美真的是巡查到了代州,他總共在山西任職也不過半年,而且多在三交口駐扎,不可能知道西面隱秘的小路,如果不知道這條小路,楊繼業怎么能繞到敵人背后呢?難道潘美會魔法,能空降楊繼業他們?倒是楊繼業在代州為官三十年左右,熟知周圍環境,知道這條小路不足為奇。所以這場戰役的作戰計劃只能是楊繼業做出的,運籌帷幄的功勞肯定不是潘美的。
從史料記載來看潘美在戰場上一貫的表現,他指揮此次戰役的可能性也不大。他在和契丹作戰時曾經多次望風而逃,史書上都是有明確記載的。在陳家谷,當他聽說楊繼業戰敗的消息,立刻倉皇逃竄;雍熙北伐失敗后,遼軍跟蹤南下,進逼代州,新任的代州刺史張齊賢約潘美赴援,潘美剛走到太原城北四十里的百井鎮,聽說遼軍已經到了忻州,就夾起尾巴逃回太原城了。這么一個常常臨陣脫逃的人,怎么能和那個在雁門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潘美聯系在一起。
所以潘美幾乎不可能沒參與了這一次戰役,他當時也不在代州。
關于契丹軍隊的人數,史書中也有不同的記載?!独m資治通鑒長編》中稱“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寇雁門”,《宋史?潘美傳》中稱“遼兵萬騎來寇”。兩種說法竟然相差十倍,究竟是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正確的應該是后者,前者是潘美為了領賞,虛報戰功,故意夸大了敵人的數目。《遼史》中對于此戰只字未提,想一想,當時契丹的總兵力“大約計之未必滿三十萬”(《宋朝事實》卷20),如果這一戰真的出動了契丹軍隊的三分之一,對契丹來講絕對是一次重大軍事行動,《遼史》中一點記載沒有應該是不可能的。
其實這個問題,在當時并不難弄清楚,因為那個俘虜——李重誨后來向宋朝投誠了,他最后當了益州皇城使,在《宋史》中有傳。所以《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才說“潘美言”,言下之意是這可是潘美說的,和作者我李燾沒關系?!端问?潘美傳》中改為“萬騎”,應該是真正準確的記載。這一戰,宋軍殺死的是一個契丹的節度使,官職不低;而且此后“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所以契丹軍隊應該比楊繼業的兵多,應在萬人左右。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是潘美貪墨了戰功。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事情的經過:楊繼業在雁門關奮勇殺敵,取得了勝利。他在戰場上是無敵將軍,但是在官場上卻是一個不及格的學生。也許是在北漢當慣了最高指揮官,他在向朝廷的奏折中,居然沒有提及頂頭上司——主將潘美。而潘美在得到勝利的消息后,也給朝廷上奏折報捷,貪墨了楊繼業的戰功,只說自己指揮得當。所以在根據宋朝的《國史》、《實錄》等編撰而成的《宋史》中,很可能根據這兩份不同的奏折將這一戰記錄下來,也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版本。此后,潘美知道楊繼業已經將戰功上報,不得不再次寫奏折做出解釋,于是就有了《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的記載。
潘美從此便記恨上楊繼業,他不斷上書誣陷和誹謗楊繼業。《宋史?楊業傳》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這里的主將指的自然是潘美,因為楊繼業歸宋后,就只跟隨過潘美這么一個主將。而戍邊者也不會是楊繼業的部下,因為《宋史?楊業傳》中說“(楊繼業)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為之用”,所以他的部下,是不會誹謗他的,只能是潘美的手下才會這么做。作為降將的楊繼業,他的處境可想而知。
史書上記載,雁門關大捷后,又有兩次大的戰役。一是在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軍,溪谷險絕,敵之所保,多由此入寇,潘美潛師襲之,敵棄城遁軍,吏安慶,以其族來降。因積粟屯兵守之,自是敵不敢侵軼,邊民以安?!绷硪粦鹗窃谔脚d國七年(公元982年),“契丹三萬騎,分道入寇,一襲雁門,潘美擊破之。斬首三千級,逐北至其境,破壘三十六,俘老幼萬余口,獲牛馬五萬計”。這兩次勝利的功勞都記在潘美的賬上,但事情都發生在楊繼業的防區之內,說這兩仗與楊繼業毫無關系,顯然不合情理,很可能是他的功勞又被潘美貪墨了。潘美憑借這些戰功,進封韓國公,而楊繼業為宋朝鎮守代州七、八年,直到雍熙北伐被俘身亡,他“寸功未立”,官職也未再被提升。
歐陽修為楊琪所作的墓志銘中卻說:“繼業……延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彪y道楊繼業只憑雁門關一戰,就可以名震天下,上至文人墨客,下到村野小兒都能知道嗎?顯然不對,這也和“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的記載不相符合。
潘美這個人
在評書中陷害楊繼業的主謀是潘洪,字仁美,然而在歷史上卻并沒有一個叫潘洪或潘仁美的人。他的原型是誰呢?可以肯定地講,他就是上一節講過的楊繼業的頂頭上司潘美。那么,潘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宋史?潘美傳》記載:潘美字仲詢,大名人,父親潘璘,曾任軍校之職,潘美年輕的時候長得很英俊,任典謁之職(典謁就是接見賓客的小官吏),雖然年少,卻有大志,常對朋友王密說:“漢代(指后漢)將終,兇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碑斨苁雷诓駱s為開封府尹時,潘美就依附在柴榮手下。周世宗即位后,潘美出任供奉官,隨后潘美在周世宗與北漢的高平之戰中取得戰功,其官職也遷西上閣門副使,被柴榮視為親信,他曾被外派做監軍,從此與趙匡胤交好。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潘美積極幫助,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對潘美委以重任。當時,陜西軍帥袁彥兇悍,趙匡胤怕他兵變,隨即派遣潘美為監軍以圖之。潘美“單騎往諭”,進入陜軍營帳,向袁彥等人曉以大義,“天命既歸,(爾等)宜修臣職”,袁彥被潘美打動,心悅誠服,跟隨潘美入京朝拜趙匡胤,以示效忠。宋太祖大喜:“潘美不殺袁彥,能令來覲,成我志矣。”
建隆元年九月,李重進在揚州反叛(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打出了“驅逐趙賊、恢復周室”的旗號,趙匡胤親征,命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叛亂平定,攻下揚州后,潘美被留為巡檢,授予秦州團練使之職。南漢軍隊進攻桂陽、江華,遭潘美反擊后逃走。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自唐以來,“不時侵略,頗為民患。”潘美下大力氣毀其巢穴,多所殺獲,余加慰撫,夷落遂定。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潘美為賀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漢。九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他得到情報,南漢援軍將至,就命令部隊佯退二十里,在南鄉(今賀縣南信都)設伏,大敗南漢援軍萬余,遂克賀州。繼而轉兵攻韶州(今廣東韶關),以強弓勁弩破南漢軍象陣,擊敗其主力十余萬,克韶州。轉年二月,率軍與南漢最后的六萬軍隊對峙于廣州城北的馬逕,他先派人乘夜火燒敵營,然后乘火發起進攻,俘斬萬計,滅南漢。他因功授山南東道節度使。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潘美任升州西南面行營都監,與曹彬率軍由江陵順江而下攻南唐。八年正月,宋軍進抵秦淮河,渡船尚未準備好,他率部涉水搶渡,正趕上宋軍在江寧(今南京)城下與十余萬南唐水陸軍大戰,潘美率部急攻,殺獲甚眾,后與諸軍加緊攻城,十一月破城,滅南唐,以功升宣徽北院使。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他隨宋太宗伐北漢。北漢主劉繼元降后,他又隨宋太宗北伐契丹,兵敗而回,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駐守西北邊防,以御契丹。
他還和皇帝攀上了親家,他的第八個女兒嫁給了趙光義的兒子——太子趙恒,在趙恒繼位成為宋真宗后,被封為章懷皇后。潘美死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享年六十七歲,追認為中書令、鄭王,謚號五惠。
潘美南征北戰,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死后列為太宗配享功臣(在歷代皇帝的祭祀殿中,會將一兩位輔佐過某位皇帝的名臣一同祭祀,十分榮耀)?!端问贰分袑ε嗣蕾澷p有佳,明朝人柯鎮琪作的《宋史新編》中更是稱:“仁恕清慎,宋之良將,曹彬第一,潘美次之?!?br>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北宋對契丹僅有的三次進攻之一。第一次是前面講過的幽州之戰;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童貫征遼。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萎靡不振的一個王朝,史學家嘲之為“弱宋”,其統治者也歷來就是不思進取的。史稱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看中國地圖時,用玉斧一劃金沙江說“此外非我所有也”。但他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對燕云十六州還是十分重視的。
雍熙北伐的時機還是不錯的,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去世,他兒子耶律隆緒繼位,年僅十二歲,國事由蕭太后掌管,契丹化的漢人韓德讓(評書中韓延壽的原型)專權,大臣多有不服,部族多有叛逃,高麗國王也派使臣來請求夾攻契丹。在這種情況下,趙光義接受賀令圖父子的建議,對契丹展開了雍熙北伐。
這次北伐,宋軍兵分三路,總兵力三十萬,聲勢浩大。具體作戰計劃是:第一路軍隊由大將曹彬率領,從雄州(今雄縣)出發,慢慢向幽州推進,吸引敵人的主力,稱為東路軍,也是宋軍的主力軍;第二路軍隊由田重進率領,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進攻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各地,被稱為中路軍;第三路由潘美率領,出雁門關,進攻山西西北部,稱為西路軍。北伐計劃等中西路軍得手后,再一同東進,匯合曹彬,收復幽州。也有人稱這次北伐是五路人馬,多了米信的一路,自雄州沿拒馬河東岸北進,護衛糧草并保護曹彬軍隊的側翼;還有高瓊的一路,自滄州海道北攻平州,與高麗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敵人。這個作戰計劃是接受了幽州之戰的教訓制定的,應該說是比較嚴密的。
戰爭初期,戰局對宋軍十分有利。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二月中旬部隊開始集結,二月底北伐開始。東路軍進占新城,克固安,三月中旬攻下涿州。中路軍克易州,下淶源(遼稱定武軍)。西路軍進展更加神速,寰、朔、應、云等州幾乎都有反正,到四月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攻陷四州,基本光復了山西北部被割讓的領土,并東進恒山一帶,與中路軍匯合,完成了第一步計劃。
晉北的百姓聽到王師到來,歡呼雀躍。此時據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正好五十年,幾十年過去了,當地百姓的心本來已經灰了冷了,卻想不到在有生之年,又看到了中原政權的軍隊,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正如應、朔等地的老人所說的:“久陷邊陲,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養,不意余年,重見日月?!蔽抵莸倪吤裰篮?,冒險襲擊遼軍,帶著契丹人的首級來投宋軍。宋太宗得知后,下詔明令賞金,招募邊民,應募的人十分踴躍。這充分反映出這是一場深得民心的正義之戰。
契丹在得知宋軍北伐的消息后,也迅速做出反應,蕭太后決定發全國之兵南下。她命令耶律勤德守平州,防御海上;命令耶律善補和耶律休哥分別任代北和幽州統帥,抵御宋軍;自己和遼國的小皇帝耶律隆緒、大將耶律斜軫南援幽州。當他們到達長城時,得知宋軍已經到了恒山一帶,她便命令冀州防御使大鵬翼、康州刺史馬赟(也稱馬頵或馬颙)、馬步軍都指揮使何萬通,各領一萬騎兵來阻擋中路的宋軍。
大鵬翼是契丹名將,他帶領三萬騎兵,氣勢洶洶殺奔飛狐口。宋軍中路主將田重進不愧為北宋名將,他聽取手下將軍袁繼忠、譚延美的計策,先是以逸待勞,然后反客為主,利用山地這個不利于騎兵作戰的有利條件,主動出擊,經過浴血奮戰,擊敗遼軍,俘獲了大鵬翼、馬赟和何萬通等遼軍高級指揮官。接下來田重進再接再厲,一舉打下了蔚州。
正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正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軍主力——東路軍卻傳來了失敗的消息,戰局急轉直下。
原來,東路軍從一開始就貪功冒進,當他們進入涿州的時候,糧草已經接濟不上了。遼軍南京(幽州)留守耶律休哥兵少,不能出戰,他派出小部隊深入宋軍的側后方,襲擊運糧隊。曹彬在涿州停留了十幾天,糧草不足,只能退回雄州(今河北雄縣)。曹彬南撤時,耶律休哥趁勢追擊,東路軍潰敗,退回雄州。當時耶律休哥兵少,東路軍雖敗,實力尚存。當中西路軍勝利的消息傳來后,東路軍將領們又蠢蠢欲動,他們覺得丟臉,嫌“手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吵著要進兵。曹彬無法制止,竟然違抗“令勿復前”(禁止再次前進的意思)的圣旨,帶了五十天的糧草,再次進攻涿州。此時遼軍的大批援軍已經陸續趕到,蕭太后也親臨前線,駐扎在涿州以東五十里的地方。她命令耶律斜軫邊打邊退,不斷阻擊宋軍。曹彬大軍用了二十多天,才走完百八十里路程,再次進入涿州。他們雖然復得涿州,但已經人困馬乏,加上天氣炎熱,糧草也不足,面對遼軍主力,信心不足,曹彬再次下令撤退。開始,曹彬想要部將盧斌帶領一萬軍隊防守涿州。盧斌說涿州深入敵境,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還不如帶著這一萬人撤退呢,曹彬居然同意了這個建議。這一次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宋軍士氣一再受挫;遼軍兵力充足,加上御駕親征,士氣大震,此削彼長,形成大潰退的局面。五月初,東路軍退到歧溝關,此時如果能據關死守,尚能挽回敗局。但宋軍士氣全無,和遼軍剛一接觸,就再次潰敗,爭相渡拒馬河逃命,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余部逃到高陽關,又被遼軍騎兵沖擊,“死者數萬,棄戈甲若丘陵”。
這樣,宋軍主力東路軍徹底失敗,導致中西路軍也只能撤退,收復的領土再次淪陷。雍熙北伐歷時不過百日,又以失敗告終。
雍熙北伐中,中、西路軍戰功赫赫,楊家將的表現又如何呢?可是非常遺憾,楊家將不是宋朝的紅人,又受到長官的嫉妒和同僚的排擠,在宋朝的戰功薄上竟然很難找到楊家將的名字。《宋史?楊業傳》中只是記載了半句話:“諸軍連拔云、應、寰、朔四州。”此外便根本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但是,從史書中只言片語的記載中,我們還是能找出些線索來的。
《宋史?楊業傳附楊延昭傳》中記載:“業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斗益急。”從中可以看出,至少應朔州的光復,是楊繼業父子的戰功,而且楊家將還付出了血的代價。楊延昭輕傷不下火線,為攻陷朔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這次受傷,打下朔州后,楊延昭不得不暫時離開了前線,也正是因此,他沒有和父親楊繼業一同前往陳家谷,楊繼業如果有他這個幫手,有可能會突圍成功的。
不但西路軍的勝利和楊繼業有關,中路軍的戰功中,也有楊家將的身影。前面提到的,飛狐口俘獲大鵬翼之戰,應該也有楊繼業的參與,而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端问贰分杏涊d這一戰進行得十分激烈,宋朝猛將荊嗣一日中沖入敵陣六、七次,宋軍在俘獲大鵬翼后,契丹軍隊開始潰敗。此戰的功勞薄上,田重進、袁繼忠、譚延美和荊嗣等人都有份。但究竟是誰俘獲的大鵬翼呢?他們都不是,是楊繼業的部將——高化?!端问?高化傳》中記載:“高化字仲熙,真定人,少沉勇有力,不事耕稼,學擊劍善射。契丹犯河北,應募轉餉飛狐口,楊業留戲下,使捕賊酋大鵬翼,獲之。會契丹又犯真定,乃辭業還家,家屬盡為契丹所略去?!睆闹锌梢钥闯觯呋竭_飛狐口時,楊繼業也到了這里,并慧眼識英雄,把他留在帳下,并且在關鍵時刻,命令他出擊,高化也沒有辜負楊繼業的期望,一舉擒獲大鵬翼,給了遼軍致命的一擊。史書記載:“大鵬翼貌壯偉而勇健,名聞邊寨,既擒之,敵奪氣?!边@一戰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給遼軍的心理打擊很大。為接下來田重進再接再厲,打下蔚州奠定了基礎。
而且,史書還記載:“重進軍與敵轉戰時,軍校五輩其四悉以戰死”,也就是說,中路軍的兵力已經只剩下五分之一了,軍隊傷亡那么大,士氣應該很低了。至大嶺,多虧大將荊嗣力戰,敵人被打退,才勉強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情況。在傷亡超過80%的情況下,中路軍必須經過修整,補充兵員后才能投入戰斗。而史書上卻記載中路軍馬上就投入了攻堅戰——進攻蔚州,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是這樣,田重進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古今中外第一奇才了。因為在正常情況下,部隊傷亡超過半數,就會出現士氣低落的情況。除非中路軍得到了強有力的援助,否則他們即使勉強到達蔚州,又怎么能使敵人主帥“懼不自安”呢?《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田重進到達蔚州后,敵守將蕭多羅害怕,想殺死城中的官吏,但因為走漏消息,自己反而被殺。
血戰陳家谷
在評書中,楊繼業是被潘仁美害死的,他先調走了楊六郎和楊七郎,再逼楊繼業出兵打仗。楊繼業被困后,他不但不出兵救援,還亂箭射死了突圍求救的楊七郎。
在歷史上,楊繼業的犧牲和評書中的情節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下面就介紹一下《宋史》和《遼史》中關于這一事件的記載。
雍熙北伐失敗后,宋朝廷命令放棄代北的土地,讓潘美、楊繼業保護四州的居民遷往內陸。此時敵強我弱,耶律斜軫已經占領寰州,宋軍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后有重兵壓境,前有四州之民需要保護撤退。面對不利的局面,楊繼業主張避開耶律斜軫的軍隊,保護人民轉移。而監軍王侁、劉文裕及主帥潘美卻反對這一意見。不知出于什么企圖,他們竟然主張出雁門關,奪回寰州,與契丹軍隊在代北硬碰硬。雙方為此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端问?楊業傳》中記載如下:
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云州之眾先岀。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岀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騎士援于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眮昃谄渥h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贊成之。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眮暝唬骸熬钏靥枱o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楊繼業建議:派軍隊做出東進攻打應州的樣子,另外派人通知云朔兩州的軍民,等到大軍從代州出發,云州居民先南下,在朔州匯合;等敵軍東移,居民再從朔州南下,并用弩兵和騎兵接應,軍民就都可以安全撤退了。這個計劃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居民撤退,最大的威脅是在平原大道上,受到敵人騎兵的突擊。楊繼業先聲東擊西,攻敵所必救,他虛攻應州,遼軍怕后路被斷,落入宋軍的包圍,必然東進回救。等明白過來,兩州居民已經進入朔州以南的石碣谷,谷口易守難攻,以強弩兵把守,必然萬無一失。
然而,王侁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宋軍有幾萬軍隊,堂堂正正前往寰州接應就行了。楊繼業力陳已見,說明與契丹交戰,不是當前的主要任務,況且敵強我弱,勉強作戰必然失敗。王侁卻諷刺威脅楊繼業,說他“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逗是曲行避敵的意思,撓是顧望不前的意思,逗撓不戰是打仗時的重罪;得非有他志乎,是難道想叛變投敵嗎的意思。此時身為主帥的潘美,竟然一言不發,他顯然是默許王侁的行為。
楊繼業被逼,萬般無奈,只得抱著必死之心,踏上征途。臨行前,他為部下泣求潘美,在陳家谷口部署兵馬:“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說完,楊繼業便率領部下走向戰場,隨行的還有他的兒子楊延玉、部將賀懷浦和七十三歲的老將王貴。
此后,正如楊繼業所料,宋軍果然中了遼軍的埋伏。楊繼業率領士兵力戰突圍,從中午直至傍晚,才殺出一條血路,來到了預先定好的接應地點——陳家谷口。
這時,楊繼業及所率部隊已經人困馬乏,契丹大軍一直在后面緊緊追趕,陳家谷口的接應宋軍,就成了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
然而,令他們萬分失望的是,陳家谷口竟然沒有一兵一卒接應!
見此場景,楊繼業“拊膺大慟”,他不是因為怕死才哭,因為他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出戰的,他是恨那些奸臣,拿將士的生命當兒戲,白白地斷送了自己手下將士的性命。他對剩下的將士說:你們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沒有益處,還是各自逃跑吧。所有的人都十分感動,不肯離去,愿意與楊繼業同生共死。淄州刺史、七十三歲的老將軍王貴,用弓箭射死了幾十個敵人,箭射光了,仍打死了幾個敵人,才壯烈犧牲,而士兵也幾乎無一生還,楊延玉戰死沙場。楊繼業雖然英勇無敵,但也被遼軍重重包圍。
那么,潘美、王侁等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史書記載,潘美、王侁雖一度曾陳兵陳家谷口準備接應,但不久便領兵撤走。據《宋史》記載:“(王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币簿褪钦f,作為總指揮的潘美,聽楊繼業之敗而不救,竟然臨陣逃脫了。
楊繼業并非碰死李陵碑
在評書中,楊繼業是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碰死在李陵碑前的,這顯然和史實不符。
李陵是西漢大將,名將李廣之孫。善射騎,禮賢下士,深得士卒之心。武帝以為其有祖父遺風,拜為騎督尉。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部卒五千出居邊塞(在今內蒙額濟納旗)以北千余里,行軍三十日到達浚稽山南的龍勒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單于三萬人遭遇,連戰十余日,殺敵甚多。匈奴單于驚恐萬狀,準備潰逃。李陵也因孤軍深入,給養發生很大困難。這時,他部下軍侯叫管敢的,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把漢軍后勤困難的情況告訴了單于,慫恿他們再戰必勝。單于抽調了全部人馬,增兵至八萬人,圍困李陵于山谷中。李陵領壯士十余人突圍,被匈奴察覺,率數千騎尾追不舍。李陵矢盡援絕,仰天長嘆,終于降了單于。
李陵降后,被單于封為右校王(或右賢王),負責管轄匈奴右翼的堅昆直至阿勒泰等地區。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李陵顯然不可能亡于山西,所以楊繼業不可能碰死在李陵碑。事實上,他后來被契丹人俘虜了。
楊繼業被擒的經過《遼史》中記載得比較詳細。大致經過是:楊繼業從狼牙村突圍后,遼軍緊追不放,楊繼業雖然殺傷許多敵軍,但也身受數十處創傷,戰馬也因為負傷不能行走,只好藏匿在一片樹林中休息。
遼軍見楊繼業被圍,很想把他活捉然后勸降,于是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不許向楊繼業放冷箭,一定要活擒他。這不禁使人想起了長板坡里曹操的那句名言:“我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睔v史上曹操未必真的說過這句話,而這次遼軍可是真的下了這樣的死命令。
雖然已經將楊繼業團團圍困,可是遼軍面對身體多處負傷的楊繼業時,竟然沒有人敢進到樹林中去。由此也可以看出,楊繼業無敵的威名,絲毫不亞于三國時候的趙云。
遼國有一員猛將,名叫耶律希達,《遼史》中稱他為“勇于攻戰”,可是他也畏縮不敢向前,無奈之下,只好違背軍令施放冷箭,望見袍影,射出一箭,楊繼業墮馬被擒。
楊繼業被擒后,契丹舉國歡騰。楊繼業死后,他們不但將楊繼業的首級送到幽州,展覽示眾,而且還在祭祀時,向祖先通告這件事。對于有功之臣,契丹也大加封賞,遼史記錄如下:
色珍(耶律斜軫)歸闕以功加守太保。
耶律善補敗宋楊繼業,加開府儀同三司政事門下平章事。
耶律托色,四年宋將楊繼業陷山西城邑……色珍擒繼業于朔州,托色功居多……授西南面招討都監。
耶律轄哩,統和五年,宋將楊繼業來攻山西,轄哩居先鋒偵候有功。
統和四年,宋楊繼業來侵,諾袞為黃皮室糺都監,擊敗之盡復所陷城邑,軍還加諸衛小將軍,及伐宋有功遷黃皮室。
很有意思的是,親手擒獲楊繼業的耶律希達,本應該居功至偉,但卻因為違抗軍令,施放冷箭,功過相抵,未能得到任何封賞?!哆|史》記載:
先是軍令須生擒繼業,希達以故不能為功。
楊繼業被俘后的表現如何呢?
《遼史》中的《耶律斜軫傳》記載:“色珍(即斜軫)責曰:‘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但稱死罪而已。初繼業在宋以驍勇聞人,號楊無敵,首建梗邊之策?!惹苋账馈!?br> 此外,《遼史》中的《圣宗本紀》還記載:“宋將楊繼業……被擒瘡發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獻……傳其首裕悅休格(即耶律休哥,裕悅是他的官職),以示諸軍?!?br> 可見,遼軍付出很大的代價,活擒了楊繼業,但楊繼業始終不為所動,絕食而亡,不愧中華民族英雄的稱號。如果他想投降的話,遼國一定會對他進行全力救治,不會讓他“瘡發不食三日死”。而且,即使不治身亡,也會對他進行厚葬,而不會“以首示諸軍”。
曾有人以《耶律斜軫傳》中“繼業但稱死罪”而認為楊繼業曾經投降過契丹,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遼史》記載:“《耶律色珍傳》:楊繼業被擒,太息,死罪而已。按《契丹國志》稱,繼業被擒,太息曰‘主上遇我厚,何面目求活?’于此不食三日死。麾下百余人,皆感泣不肯去,遂俱死無生還者。圣宗紀所載略同,則此傳但稱‘死罪之語’似未足信”。這和《宋史?楊業傳》中“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的記載相符。《宋史》中記載此事時說:“(遼史)與宋史本傳相異,蓋曲筆也?!?br> 所以,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楊繼業被俘后,契丹一方雖然多次勸降,但楊繼業不為所動,開始絕食,因為他本來就身受重傷,加上絕食,使得傷情惡化導致死亡。
《楊家將》中,楊繼業的情況和李陵非常相似,但是楊繼業被俘后卻拒不投降,而是選擇以身殉國。人們不愿心目中的英雄被敵人俘虜,所以演義作者安排了楊繼業碰死李陵碑的結局,其本意估計是為表現楊繼業與李陵相反的忠貞和愛國情操楊六郎真的告過御狀嗎
在評書中,楊繼業碰死李陵碑后,楊六郎闖出重圍,到京城告御狀,楊家將的冤屈才得以昭雪。伸冤的過程可謂跌宕起伏,先是遼國奸細王強(最早的演義中稱王欽,暗指王欽若)代寫狀紙;接著是呼延丕顯下邊關擒潘仁美;最后是寇準抄手問案真相大白。
歷史上,這些情節都沒有發生過。但是,從一些古籍的蛛絲馬跡中,我們發現在楊繼業死后,確實是有人詆毀過他;而為楊繼業翻案,也確實發生過激烈的爭斗。
從史料中分析,王侁不但陷害楊繼業于生前,而且還誣陷他于身后。宋朝廷對楊繼業之死開始的反應是十分淡漠,甚至可以說是令人心寒的。他們給楊繼業的撫恤只是“絹布各百匹,粟十石”,還不如他同在此戰中犧牲的部下賀懷浦。賀懷浦也死于此戰,他是刺史,比楊繼業差三級,卻得到了“錢百貫,絹百匹,酒二十瓶,羊十五口”的撫恤。
可能有人會說,賀懷浦撫恤比較高,可能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皇親國戚)。他的妹妹是趙匡胤的皇后,所以楊繼業的撫恤比不上他,也可以理解。但是,就是不和賀懷浦比較,楊繼業的撫恤也是非常可憐的。因為宋朝廷規定,觀察使(楊繼業陣亡時的官職)犧牲后,撫恤的標準應該是“錢三百貫,絹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楊繼業犧牲后的撫恤比標準少那么多,使人無法理解。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無非有兩種可能,一個可能是宋朝的皇帝聽信了遼國的謊言,誤以為楊繼業有降遼的意思。另一個可能是宋朝的皇帝聽信了“主將、戍邊者”的“謗書斥言”,而“主將、戍邊者”無非是潘美、王侁和劉文裕等人。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李裕民教授,研究楊家將有二十來年。終于在張詠(946—1015)《乖崖先生文集》中的一首長詩《贈劉吉》中找到了線索。這首詩全詩共40句,其中有兩句為:“冒死雪忠臣,讜言警貴侍。”意思是劉吉曾因為楊業之死,冒死與權貴斗爭。也就是說,楊繼業為奸臣所陷,不僅僅是指王侁等人逼他強行出兵,更主要的是指王侁等在事后對他加以污蔑。喪失一支大軍的副統帥,責任重大,誰也不愿承擔,而推卸責任最簡單的辦法,是推到死者頭上。這種污蔑,估計是給楊繼業扣上投敵叛變之類的帽子。
這樣推理并非憑空設想,康定元年(1040年)就發生過一件與此非常相似的事。當時,西夏進攻延州(今延安),大將劉平與石元孫、都監黃德和奉命援救,正在激戰時,黃卻帶兵脫逃,劉讓兒子勸阻,黃不聽,最終導致劉平、石元孫戰敗被俘,不食而死。戰后,黃為了逃避罪責,竟然勾結他人一起誣告劉平等叛變投敵,以致朝廷派兵包圍劉平的住宅,要懲辦他的家屬,幸虧有幾位大臣力保,才沒有抄家。后來,朝廷查明是黃誣陷,便將黃腰斬,劉、石得到昭雪。
此事給我們一個啟示:史書記載可能有曲筆,需要仔細推敲。所以,最初宋太宗很可能是聽信了王侁等人的誣告,才作出錯誤的決定。
正是因為劉吉等人的“冒死雪忠臣”,楊繼業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劉吉是一個低級官員,他和楊繼業一樣是降將,總是受排擠,可以說他們倆是同病相憐的,只不過劉吉是南唐的舊臣?!独m資治通鑒長編》中:黃河在滑州決口,朝廷命步軍都指揮使田重進帶領五萬士兵前往治河,劉吉自告奮勇,參與其事,并表示不堵住決口,愿受滅族的處分。宋太宗贊賞他的勇氣,任命他為田的副手。劉吉到了現場,換上粗布衣服,親自背土,與民工日以繼夜地苦干。太監石金振負責監護河堤,性情苛刻,好仗勢欺人,外號石爆裂,多次欺負劉吉,劉都默默忍受。有一天,劉與石乘船巡視,劃到河中時,劉毫不客氣地對石說:“你欺人太甚,我不怕死,現在和你一道去見河伯吧!”說著便搖晃小船,準備覆舟,嚇得石號陶大哭,自打嘴巴邊求饒,劉這才放手,從此石再也不敢欺負劉吉了。人們因他治河有方,稱他為劉跋江。
劉吉盡職盡責、不畏權貴,他為楊繼業伸冤,但同時也得罪了許多權貴,不久被迫罷官,不知所終。《宋史》里沒有他的傳,史書上對他也只是有零星記載,如果不是張詠的這首詩,恐怕沒有人會知道這件段歷史了。
關于為楊繼業伸冤,還有一種說法,是折太君、楊延昭告御狀,為楊繼業伸冤。這種說法,在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中廣為流傳,為人們所熟知。其中,寇準夜審潘仁美這個情節最為精彩??上н@個情節肯定是杜撰的,寇準從未為楊家將伸過冤。但在,《保德州志》第八卷上確實有折太君上書“陳夫戰沒,王侁違制爭功”的記載。作為楊繼業的嫡親,他們為楊繼業伸冤、討公道是合情合理的。
很有可能,劉吉和折太君是分別上書,為楊繼業伸冤的。但是史書中沒有這方面確切的記載,我們已經無法得知歷史的真面目,只能根據線索做出推斷:楊繼業之死轟動全國,在他死后,有人為了某種目的,給他潑臟水,繼續陷害他,在劉吉或折太君、楊延昭等人的據理力爭下,宋廷終于為楊繼業平反。最后,宋太宗于八月十五日重新頒布命令:“贈(楊繼業)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辈⑻幜P了潘美、王侁和劉文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