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縣城關。漢文帝六年(前196),廢淮南王劉長,謫徙蜀郡嚴道邛郵(今四川雅安),蓋于邛崍置驛矣,山有九折坂,路艱險,登者回曲九折乃得上。漢王陽為刺史,行部至此,言念先人而嘆息,后王尊至此,愿為忠臣而慷慨,今坂下有叱馭橋,亦名忠孝橋,以是矣。隋大業十年(614),始置邛崍關。唐中葉以來,西南多事,邛崍關遂為重地。貞元初(785),南詔國王異牟尋與吐蕃合兵入侵四川:一路取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逾汶川,擾灌口;一路取扶文,掠方維、白壩;一路侵黎州、雅州,寇邛崍關,補久敗還。太和三年(829),南詔入侵四川,唐軍出邛崍關迎戰,遇伏敗死,南詔遂犯成都。太和五年(831),李德裕帥西川,修邛崍關,以扼蠻險。咸通二年(861),南詔攻邛崍關。十年(869),南詔攻清溪關,逾大渡河,陷黎州,遂入邛崍關,圍雅州,寇邛州。乾符初(874),復破黎州,入邛崍關,進掠成都。次年,高駢帥西川,逐蠻出大渡河,收邛崍關,復取黎州。五代梁乾化四年(914),南詔寇黎州,蜀主王建遣王宗播等出邛崍關,大破之。
周安勇
川藏茶馬古道之大路,經過金雞關便進入雅安雨城區境內,再經飛龍關、高橋關,便是滎經地界,又經小關、大關,即達漢源縣清溪鎮。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路改道了,運輸工具發達了,關名雖然還在,關隘卻成為歷史。隨著金雞關隧道的消失,雅安雨城區與名山區之間將再無山遙,也無水隔,道阻且長的嘆息,將不會出現在下一代人的印記里。
但是,他們的名字已沉積在歷史的文化底稿里,厚重的底蘊、豐富的內涵,已深深地銘刻在雅安人的心里,讓人無法遣懷,總得要搜尋一些符號,把這記憶留住。
大關(古稱“邛崍關”)
一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短暫的王朝,從其崛起到覆滅,不到40年。在多數人眼中,或將其與唐朝聯系起來說,或以隋煬帝楊廣的荒淫暴虐來評價隋朝的功過與亡國之因。但隋朝在中國歷史鏈條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它結束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一統;是它創制《開皇律》,成為傳世法典;是它設立科舉制度,從此讓天下讀書人英雄不問出處;是它修建隋唐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工大運河。
同樣,隋朝在雅安歷史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隋朝前本無雅安,雅安只是嚴道轄地。隋文帝仁壽四年(604),置雅州,這相當于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轄蒙山、名山、盧山。
雅州,自隋為名始,至民國24年(1935)止,1000余年時光里,它幾乎都是這一雅號。這一稱謂,賦予的深厚文化內涵,深深地沉淀在雅安人的血液里,以至于人們至今仍以“雅州”來標注雅安的物事,如道路、賓館、飯莊、店鋪、刊物、書籍、茶樓、橋梁等;仍以“雅”來展示雅安的氣質,如雅女、雅魚、雅雨、雅茶、雅連、雅石、雅語、雅韻、雅魅、雅風、雅致、雅信、雅趣。雖然后來稱為雅安,但綴了“安”吉語字的“雅”,則只能在“雅”且“安”的生活中來感受她的“雅”意與“安”逸了。
同樣,隋朝在滎經歷史上,也是關鍵的點睛之筆。
秦滅蜀,秦惠文王于更元十三年(前312)置嚴道縣,治地在今嚴道街道古城村,隸于蜀郡。900多年后的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在滎河、經河交匯處設立一個小兵站,叫“榮經水口戍”,榮經之名閃亮登場。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置榮經縣,隸屬雅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滎經縣。我們現在沒有史料可證隋煬帝緣何以“榮經”命名這一小兵站,明時又為何改“榮”為“滎”,但自此,“榮經”“滎經”之名一路走來,在坎坷多難中,欣欣向好。
隋大業中,隋煬帝不僅設置了“榮經水口戍”,還在滎經設置了兩個關隘,一個叫甕溪關,另一個叫邛崍關。
甕溪關,又被叫作甕雞關,關址在滎經縣民建彝族鄉竹子壩。竹子壩與滎河鎮分界的小溪出口處,至今仍叫關溝頭。這是一個以地貌來命名的關隘,大旋口外地勢開朗,如甕口;李家巖長長的峽谷如甕頸;竹子壩、馮家壩前寬闊的河灘與平壩為甕腹;至關溝頭,對河兩岸的山勢陡然收窄,危崖千仞,就像甕底。選擇這樣的地方作關址,也是獨具匠心。
滎經茶馬古道出縣城分路后,一路沿滎河流域,經滎河鎮、泗坪鄉,越牛背山鎮的蒲麥地梁子,到瀘定合路,甕溪關就立于此路上。
滎經茶馬古道
邛崍關當然在邛崍山上,現在的大相嶺,就是古時的邛崍山。
邛崍關為隋大業十年(614)置,屬嚴道縣,唐時置邛崍守捉于此。
郭璞注《山海經》:“邛崍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山有九折坂,出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貊”,就是大熊貓,這是中國最早關于大熊貓的記載。2014年,大相嶺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現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一部分。2018年2月,大熊貓“和雨”“星辰”入住大相嶺野化放歸基地,算是榮歸故里。
邛崍山也為邛人、筰人界。古時,滎經一帶居住的是邛人,漢源一帶居住的是筰人。現蒲江縣、邛崍市所轄地區因離邛人近,所以叫臨邛。“臨”有監視之意,新莽時期,更直接更名為監邛。秦置嚴道,其所領區域包括現漢源、石棉等地,并遠及折多山下。“縣有蠻夷曰道”,大秦的武功,將各方國懾于置下,秦末大亂,融合不再。司馬長卿略定西南夷后,漢武帝于天漢四年(前97)置蜀郡西部兩都尉:一居牦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大相嶺就是兩都尉界線之一。所以,在人文學者眼中,大相嶺是一條民族分界線,一過這條線,對漢族、藏族、彝族來講,都是到了異域。不同民族自有其獨特的文化表征,所以,大相嶺也就成了民族與文化的界山。
大關秋色
二
邛崍關現名大關,也是滎經鹽關。關下不遠處,有關名小關,也叫滎經茶關。
我國自唐時已有茶法,朝廷對銷往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實行禁榷制度,只能官營官賣,由官府劃定口岸,與少數民族開展以茶易馬的貿易,史稱茶馬互市,承載茶馬互市的道路就叫茶馬古道。在茶馬古道源頭各地,都有固定成規模的茶葉生產加工基地,所生產茶葉能充分保障區域內民眾需求。雅安及周邊地區所產茶葉主要供西藏群眾飲用,由此而到西藏的茶,過去稱為番茶、西番茶、烏茶、黑茶、邊茶,現在叫作藏茶,運輸茶葉的道路也叫川藏茶馬古道。因是官營,為防止走私,則在各要隘之地設茶關,查種驗引。民國28年(1939),孫明經考察西康時,所攝“西康茶關”位于康定城東關外,滎經茶關則位于大相嶺上的小關。
如此體量的茶葉,全靠人力背運。孫明經民國29年(1940)撰《開發西康之意義及途徑》中說:“茶由雅安等地裝包運往康定,多用背子,每背多者有十五六包,近300斤,少者如兒童背負三四包不等,平均以10包計,則年役于運茶者已有4萬余人。”如若算上種茶、制茶及關聯產業所需要的人力,那一片綠葉,給多少家庭帶來生計,給國家創造多少稅收,由此也思及邊茶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邛崍關也是軍事要塞。若關塞安寧,一門一卒,便使兩岸隔閡;若是關廢,你來我往,便是戰火。《明一統志》記載:“大關在榮經縣西80里,舊名邛崍關,隋大業十年(614)置,防番夷要害。”宋代郭允蹈《蜀鑒》中稱:“吐蕃、南詔為唐深患,其憂不恃以蜀也。天寶初,天下分為十道,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僚。”可見,抗吐蕃、撫蠻僚,一直是唐朝備邊的核心。
小關
清光緒《滎經縣鄉土志》記載:“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吐蕃入寇,掠黎雅,劍南節度使崔寧破之;大歷十四年十月,南詔兵力20萬與吐蕃三路入寇,一趨黎雅,叩邛崍關,陷諸郡邑,德宗發禁衛及幽州兵與山南兵合,大敗敵軍;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九月,吐蕃入寇,圍雅州,西川節度使韋皋大敗之;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冬,南詔入寇,進逼成都,入其郭。太和四年,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于縣中增筑諸葛古城,置兵戍守;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冬,南詔入寇,陷嘉州、黎州、雅州,進攻成都,不克;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冬,南詔入寇,陷黎州,入邛崍關,攻雅州。乾符二年正月,高駢為西川節度使,南詔聞之,遁去。高駢發兵追至大渡河,大破之,殺獲甚眾,擒其酋長數十人,并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
以上僅列唐朝時的兵事記錄,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邛崍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南的少數民族欲得成都,必先占雅安;欲占雅安,必先破邛崍關。所以,清代青神縣令陳登龍詩《邛崍關》形容其“大關如建瓴,小關如伏虎。東西隔十里,全蜀此門戶”。
近代史上發生在邛崍關最著名的戰事是保路運動中的大相嶺阻擊戰。清宣統三年(1911)6月17日,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滎經于7月18日響應號召,組織滎經縣同志會,推舉縣人李永忠為首,參加起義者近萬人。當時,四川總督趙爾豐的精銳部署在康定、西昌。起義爆發后,趙爾豐急調兩地防軍星夜馳援成都。滎經地處兩軍必經之處,若不據險阻援,勢必給成都革命造成危險。7月28日,滎經民軍在大關與馳援清軍接戰,清軍雖集中優勢兵力以精良武器拼命猛撲,始終被阻于大相嶺之南,相持達40余日,有力支援了保路抗清斗爭,對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除軍事事件,邛崍關在歷史上也曾多有“雅”事。《漢書?淮南王傳》記載,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謀反,文帝劉恒念兄弟之情,僅是廢其王位,將其遣往蜀郡嚴道邛郵,準帶家眷同往,由嚴道縣署為他們供給生活物資。“郵”源于秦時,漢時,“五里一郵,郵人居其間,相去二里半”。郵遞人員稱郵卒,“郵”既是交通設施,還兼有“司奸盜”的功能。郭璞注《山海經》時,曾賦《崍山》一首:“邛崍峻險,其坂九折。王陽逡巡,王尊逞節。殷有三仁,漢有二哲。”“王陽逡巡,王尊逞節”,就是“孝子回車,忠臣叱馭”,忠孝故事誕生于此。清果親王奉命經理達賴喇嘛入藏事宜,路過大相嶺時,曾吟詩一首云:“奉旨撫西戎,嚴冬登相嶺。古人不朽名,千載如斯永。”
古道上的鴿子花
三
盛世園林亂世關。以往的兵家必爭之地,烽火連三月,刀光劍影,孤魂野鬼,只是深閨夢里的哀怨。如今,那些悲壯的故事、險峻的隘口,卻成為人們眼中的網紅地。
中國的十大名關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在歷朝歷代的保衛戰役中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地位。當今,它們同樣有地位,有了歷史名望作底色,它們都被裝修得光鮮亮麗,將物與欲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當柏油路覆蓋了石板路,當汽車將背夫甩在了歷史的背后,昔日寬闊的古道,如今已是林蔭遮日的荒徑,一路滄桑,滿目清意。
數十年的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砥礪奮進,國家強了,民眾富了。當人們生活品質需要提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尋找新增長點的時候,驀然回首,那沉寂了多年的古關老道,那長滿青苔的石板,那滿山的花紅草綠,竟蘊藏了無窮的價值。
大相嶺茶馬古道貫連滎經和漢源2縣,沿線有許多古跡、村落,有森林、高山、草甸、溪流,有鮮花、野果。海拔從 1200 米至草鞋坪 2800 米,抬升 1600 米。大相嶺茶馬古道全段的 75%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2019 年被國家林草局評為“最美森林古道”。于是,研究者、體驗者、好事者、開發者,一波一波地涌來,各取所需地穿行于古道。
滎經與漢源不同的是,滎經濕潤多雨,植被茂密,一旦沒人行走、缺少管理,路很快就被荒草、苔蘚淹沒。漢源因少雨干燥,植被不如滎經,古道一覽無余。滎經文旅公司與成都探途公司合作,正開發大相嶺茶馬古道徒步旅游線路,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荒野里搜尋古道,并將其整理出來。
清末山縣初男所撰《西藏通覽》上說,“大關山”又曰“九折坡”,祀關帝廟于上,故名關山。明末張獻忠屯兵雅州,欲犯西南一帶。漢源街民李華亭,年70余,率領鄉兵連破獻忠七戰,于九折坡之坡上、坡下皆有守隘,故分為大小關山,這就說明了由邛崍關到大關、小關關名之由來。
拐子窩
從地貌看,小關和大關都因山脊在山足下突然折轉,小關向右,大關向左,橫亙于相嶺河上,呈雙臂合抱之勢;中間段10里左右的河谷,有些許平坦之地,可供扎營,安置軍需。從整個地形來分析,過去的邛崍關當是一個整體來建設,失去軍事功能,就一分為二,大關驗鹽,小關驗茶,各有名號,各司其職。
原來的古道要翻小關山而行,修公路則將山脊挖斷,形成狹促之勢。后來,文物部門在此造關墻,命名為小關口。古道蜿蜒曲回而上大關,四圍展望,山勢崢嶸而崔嵬,溝壑遠深,白云淡染。板房是過去的腰店所在,為官設,可能因山高路遠,背運成本高,又無處取土建窯燒瓦,房屋都蓋木板,故名板房。因建房、蓋房所需木板均由此山出,后面的山稱為板廠山。清人姚瑩路過此地時,“時已冬令,冰雪交凝,緣溪林木障翳,山谷陰森,山石犖確偪仄,險滑異常,偶見民居村店,屋皆覆板,無復以瓦”,由此認為此地民生艱難。遂成一絕句云:“嚴霜草凍石稜頑,峻嶺云橫雪樹斑。板屋數家雞唱曉,歲寒人渡小關山。”而清朝滎經人黃似懶過此入住時,正值春暖花開、往來人稠、熱鬧之時,卻見“花簪賣酒娘,秋波往外顧。額點道路人,這榻可安住”。
板房在公路的盡頭,金鴨灘電站被撤除后,這里留下一個相對較大的平緩地。滎經文旅公司與成都探途公司計劃將此作為營地,利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重修大相嶺橋路碑記”、珙桐林、金鴨灘瀑布,與大關、小關形成一個景區,既可開展一日游,又是徒步翻越大相嶺古道的起點。
河上新建了鐵索橋,古道不再被切割,行走其上,有幽遠、沉實的感覺。背夫打拐時滴下的汗珠,至今還封存在拐子窩窩里,盈盈一盅盅,被時光窖為陳年的酒,香彌今古。道旁鴿子花正開,瓣尖懸著雨滴,似凝非凝,欲墜不墜,風吹過,翩翩若飛。細雨浸潤了石板,泛著或紅或暗的光澤,綠苔、青草、野花,流水淙淙,薄霧輕繞,隨意地潑灑出一幅宏闊的淡墨水彩。
古道、細雨、花開。漫漫山路中,厚厚的石板路上,笠翁向同行者講述著茶馬古道上的陳年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