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生日。宋代已有此節,明代俗稱“荷花生日”。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舉家泛舟賞荷觀蓮。在江南水鄉,六月二十四日這天為觀蓮節,亦稱荷花生日。人們傾城而出,賞蓮蕩舟。
蓮誕節,又名荷花生日、蓮花生日、觀蓮日。蓮花于六月盛開,人們便想定六月的某一天為蓮花的生日;山東定在六月六,江蘇定在六月二十四。《清嘉錄·荷花蕩》中記:“六月二十四日,又為荷花生日。舊俗,畫船簫鼓,競于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后世相沿成節,是個地方性節日,以觀賞荷花為主,并進行與荷花有關的娛樂活動。
蓮花又稱荷、芙蓉、芙蕖、藉花等,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我國是蓮花的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炭化的蓮子化石,說明當時已把蓮子作為食物了。到周代,蓮花做蔬菜也很普遍。因為人們喜愛荷花,在我國有的地方賣荷花及相關的荷花蓮藕物品,便形成了荷花市場。以蓮花為原材料的食品主要是藕粉、蓬糕、荷花茶、荷花酒、蓮子羹、蓮子粉、蓮子飯、八寶蓮子粥等。有的地方,有在該日放荷燈的節俗,以慶賀荷花的生日,荷燈以彩紙制作燈,燃放后放入水中漂流。
關于荷花的傳說是美麗的、動人的。民歌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楊萬里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范成大有“凌波仙子靜中芳,也帶酣紅學醉妝”;周敦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因此明清之后,民間又流傳八仙之中的何仙姑是一位手持荷花的女仙這種說法。《聊齋志異》中有《荷花三娘子》,寫美麗的女子與意中人在荷蕩中相遇的情愛。《晚霞》中描寫了男女主人公在荷花蔭里相歡愛的故事。
蓮誕節有許多風俗,如乘船賞荷、納涼。南北朝時《南史》中有記載:“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歐陽修、陸游等詩文作家喜愛采摘荷花放于居室中,插荷于瓶,以祛暑。楊萬里有詩:“紅白蓮花共玉瓶,紅蓮韻絕白蓮清。不是空齋無秋暑,暑被香銷斷不生。”因此,民間也流行插荷于瓶的習俗,文人雅士之中,也流行吟詠荷花,寫畫荷花,飲荷花酒,吃荷花食品的風尚,稱為“賞荷宴”。這也是對古時蓮誕節的繼承與傳揚。
在民間藝術中,有剪紙“蓮生娃娃”,元宵送燈求子,燈是白蓮花與魚形,都是用蓮花象征生殖、生育,形成了中國的蓮文化,使蓮成為高潔的象征、愛情的象征、友誼的象征。
觀蓮花
遠在宋代,每逢農歷六月二十四,民間便至荷塘泛舟賞荷、消夏納涼。蕩舟輕波,采蓮弄藕,享受浩月遮云的夏夜風情,分外愜意。清顧祿《清嘉錄》載:
“是日,又為荷花生日。舊俗,畫船簫鼓,競于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今游客皆般舟至虎率山洪,以應觀荷節氣。或有觀龍舟于荷花蕩者,小艇纖航,依然畢集。
每多晚雨,游人赤腳而歸,故俗有赤腳荷花蕩之謠。蔡云吳歈云:荷花蕩里龍舟來,船多不見荷花開。殺風景是大風雷,博得游人赤腳回。”
荷花古稱芙菜,俗稱蓮花、藕花。盛夏開得最美,故有觀賞價值。我國植荷具有悠久歷史。一九七三年,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兩枚古蓮子,據科學鑒定,至少在五千年前,中華先人便已開始栽種蓮花。
盛夏觀蓮,不僅為了賞花的美,亦為納涼,所以《清嘉錄》中又說:
“洞庭西山之址消夏灣,為荷花最深處。夏末舒華,燦若緯繡,游人放掉納涼。花香云影,皓月澄波,拄柱留夢灣中,越宿而歸。”
在花香之中,在月光之下,在水面之上消暑過夜,實在是一種神仙的生活。古代詩人寫下許多精美詩篇以記之,明人高啟有詩為證:
“涼生白爺水浮空,湖上曾開進署宮。
清草硫簾人去后,漁舟占盡柳陰風。”
但人們觀蓮更為了消閑散心,清張遠有〔南歌子)詞日:
“六月今將盡,荷花分外清。說將故事與郎聽:道是荷花生日,要行行。粉膩烏云浸,珠勻細葛輕。手遮西日聽彈箏。買得殘花歸去,笑盈盈。”
觀蓮同時,有紅粉佳人講故事、唱情歌、彈小曲,游人之興樂可不待言。
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雅號,它的美正在于高潔不艷。
荷花盛開之際,靈秀俊雅,婀娜多姿,猶如在碧玉盤上佇立的一位美人。所以人們又愛盆栽,將其置于案頭獨自觀賞。唐朝詩人韓愈《盆栽》詩云: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種已齊生。
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
且待夜際明月去,試看湯泳幾多星。”
放荷燈
蓮花街當日夜里,用天然長柄荷葉做一小燈籠,放。七點燃的蠟燭,讓小孩拿著它玩耍。或者把蓮蓬挖空,點上蠟燭照明。或以百千盞荷燈沿河施放,隨波逐流,閃閃爍爍,非常好看。
品蓮撰
荷葉可清熱解暑,荷花活血化痰,蓮須清心固腎,蓮子心清心安神,蓮子養心補腎,藕可生可熟可藥,被李時珍稱為“靈根”,詩人贊之: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人口沉疴痊。”在唐時就有于觀蓮節吃“綠荷包飯”的習俗。柳宗元《柳州恫民》:“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在宋代喜歡把蓮花花瓣搗爛摻人米粉和白糖蒸成蓮糕食用;明代時則將其制成荷花酒。在明末屈大均記載荷包飯的制作方法時說:“以香梗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飯。”荷葉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廣泛用于制作食品,而蓮花、蓮籽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宋朝的玉井飯和元朝的蓮籽粥,則都是以蓮籽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美食。
約會
古時,女子不許隨便外出。青年男女便乘觀蓮節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時,便紛紛借此美好時光表白心中的愛情,有詩說:“荷花風前暑氣收,荷花蕩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與妾船開并頭。”
觀蓮飲食
在觀蓮花的同時,民間還有口嘗蓮制佳肴的習俗。蓮荷渾身是寶,藕芽、鮮藕、荷葉、蓮子等皆可人撰,且味道清香別致。
小小的荷葉,名“荷錢”。以荷葉為撰,漢唐已有。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柳州娟峨》詩日:
“那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薯裹鹽歸峋客,綠荷包飯趁墟人。”
這里的“荷包飯”是指用荷葉包蒸的食品。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說:“東莞以香梗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透香,名日荷包飯。”這樣做出的食品,自然浸透荷葉的清香,吃起來荷香沁齒,別有風味。
蓮花也可做羹湯,宋代名菜“雪妓羹”即是。新采蓮花去心,人沸水悼出,與豆腐同嫩,鍋中“紅白交錯,恍如雪界之霞”,故有“雪霞羹”之美名。用蓮花做的糕點叫“蓮糕”,在宋代特別有名。這是將清香的白蓮花煮后搗成泥,摻人米粉和白搪蒸制而成的。據宋人說,此糕既敗心火,又有營養,是理想夏日之佳品。
蓮花還可人酒。早在明朝就有人寫詩贊美“荷花酒”,梁綱詩云:
“共君曾到美人家,宅有涼辛荷有花。
折取碧筒一小酌,爭如天上醉流霞。”
明清宮廷有佳釀名“蓮花白”,此酒做法,在近人徐坷的《清稗類鈔》中有記載:
“瀛臺種荷萬柄,青盤蘋蓋,一望無涯。李欽后每令小閹采其蕊,加藥料,制為佳釀,名蓮花白。注于瓷器,上蓋黃云堆袱,以賞親信之臣。其味清醉,玉液瓊裝,不能過也。”
蓮花也可人茶,格外沁人心脾。做法是,清晨太陽尚未出時,將含苞欲放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令其滿含,后用絲線略扎。第二天清晨摘花開瓣,倒出茶葉,焙干即成。此茶沖之,香幽味永,飲之余香滿口。
蓮子粥是著名的食療珍品,元代首創,明清發展為“八寶蓮子粥”。藕粉則是千家萬戶皆可品嘗的美味。將藕曬干研末,用開水一沖即可食用。此粉具有健胃生津之功。有一首小詩贊日:
“銀芽揉碎碎,石臼搗團團。
淘以霜泉潔,凝成雪片干。
調冰雙著急,屑玉一甄寒。
云母何須煉,清心此妙丹。”
作者把藕粉比之為仙人的靈丹妙藥,可見其藥用價值極大。
歷史記載
夏歷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2006.07.19),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生日。水鄉澤國的江南 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中國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觀蓮節。
蓮花之美
荷花在華夏文化中,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花卉。荷集花、葉、香三美于一體,出泥不染,婷婷玉立,是歷代詩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李白贊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蘇東坡詠之,"荷背風翻白,蓮腮雨褪紅"。荷花獨具風姿神韻,更被賦予了內在獨有的君子特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氣質,通透、潔凈、澄明如水,是華夏理想人格品質的象征。在中醫藥和中國飲食文化中,荷花也占有特殊地位。唐代已有"荷包飯"美食。荷葉可清熱解暑,荷花活血化痰,蓮須清心固腎,蓮子心清心安神,蓮子養心補腎,藕可生可熟可藥,被李時珍稱為"靈根",詩人贊之:"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蓮花也是佛教的象征物,喻沸法的清凈無染。蓮花也有愛情和繁衍后代之意。由于荷花所特有的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以及荷花與人們的生活聯系之緊密,才形成了情趣盎然、美輪美奐的華夏"荷文化"。
江南之蓮
江南夏日,荷花盛開,賞荷、采蓮成為自然的民俗活動,經過傳說的比附,逐漸演繹成荷之誕辰日。最多的一個傳說是,在唐朝大歷年間江南吳郡有個才女,名叫晁采,在二十四日這天,與她的丈夫,各以蓮子互相饋贈。有人問晁采,此舉為何由?她引詩以答:"閑說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種在何年?"
蓮花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西洲曲(南朝樂府)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江南可采蓮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西湖(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采蓮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詠同心芙蓉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越 女(王昌齡)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
子夜四時歌(夏歌)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生查子(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移近溪頭住。閑蕩木蘭舟,誤入雙鴛浦。無端輕薄云,暗作廉纖雨。翠袖不勝寒,欲向荷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