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起名,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寺廟。很多人都只知道寺廟是和尚呆的地方。是一個拜佛的場所。但其實很多人不是真正了解寺廟,甚至經常拜佛的人也不怎么了解。在講解寺廟起名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什么是寺廟。
什么是寺廟:
寺廟分為講寺和禪寺。
寺廟起名之講寺和禪寺:
中國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襲印度形式。爾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格,遂呈現新貌。其建材以木為主,多設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號、院號外,亦附加山號。
又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
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臺、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
創建于東漢明帝時的洛陽白馬寺,為我國佛寺的濫觴,其后續有建業(南京)建初寺(依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康僧會傳》所載,孫吳赤烏十年即公元247年,孫權為康僧會造建初寺。)、武昌昌樂寺、慧寶寺、金陵瑞相院、保寧寺、蘇州通玄寺、揚州化城寺、四明德潤寺等。西晉初年,京洛一帶造寺塔圖像而禮拜之風盛行,不少達官顯貴或舍舊宅,或于各地立寺塔。當時佛教建筑概稱為“浮圖”。后因高峻層塔漸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圖”遂轉而專指高塔。
那些歷史久遠、香霧繚繞的寺廟名稱:
天臺寺是九華山更高的寺廟,位于天臺峰旁邊。
現今,“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為:山西的五臺山、
安徽的九華山、
四川的峨眉山、
浙江的普陀山。
它們又分別被外界稱為是文殊菩薩、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觀音菩薩
四大菩薩的道場。
慕名前往這些風景勝地的觀光游客甚多,不曾游歷這些名山寺廟的人,能夠借由歸來者分享的照片中了解,名山之所以出名的主因在哪里。
然而,在唐詩宋詞中,寺廟的別名極多?!渡仿浴份d靈祐法師指出寺有十種名稱,分別是:
一曰寺(義準釋書);二曰凈住(穢濁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離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凈園(三業無染處也);七曰金剛剎(剎土堅固道人所居);八曰寂滅道場(祇園有蓮華藏龍頭以七寶莊嚴謂之寂滅道場盧遮那佛說華嚴于此);九曰遠離處(入其中者去煩惑遠與寂滅近故);十曰親近處(如行安樂行以此中近法故也)。
這些名字有的很少流通,再提,意義也不大,本文羅列幾種唐詩宋詞中常見的用詞,粗略集之,已超過十數。
一、蘭若
提及蘭若寺,許多人會聯想到《倩女幽魂》里的蘭若寺。蘭若是梵語阿蘭若的簡稱。其義即空凈閑靜之處。也作為寺院的總稱。蘭若(若,音rě),是"阿蘭若"的省稱,源自梵語aranya之音譯,原意是森林,引申為寂凈無苦惱煩亂之處,后也指一般的佛寺,《俱舍論》云:一牛鳴地,可置蘭若,取離喧故也。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師塔銘》則稱:"官賜額者為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因此,《聊齋》原文所謂"蘭若(rě)"即指僻靜的荒郊野寺,而并非寺名。在《聊齋志異》中,大約有十多篇均提及"蘭若"一詞,意思也都是指一座寺廟,如《尸變》、《畫壁》、《促織》、《辛十四娘》等。此外,古代也將蘭草、杜若等香草合稱"蘭若(ruò)"。
如:
龕依大禹穴,樓倚少微星。遝嶂圍蘭若,回溪抱竹庭。
——【游云門寺】唐.宋之問
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
——【投道一師蘭若宿】唐.王維
二、伽藍
伽藍寺qiélán[梵samghrma] 梵語僧加藍摩的略稱,意譯“眾園”或“僧院”。佛教寺院的通稱.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又稱僧伽藍,伽藍等。譯曰眾園。僧眾所住之園林也。也作為寺院的異名。
如: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煩惱,山下即伽藍。
——【九真山凈居寺謁無礙上人】唐.沈佺期
三、招提
位于日本奈良縣的唐招提寺,是中國唐代高僧鑒真親手興建的盛唐建筑風格寺院。
招提是梵語,四方之意。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為寺院之異名。梵語。音譯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誤為“招提”。其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為招提僧坊。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即時經始招提,在所住山南?!薄杜f唐書·武宗紀》:“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云構藻飾,僭擬宮居?!薄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一:“樵舍外已聞犬吠,招提內尚見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四:“且還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六、《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
——【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唐.綦毋潛
塔廟出招提,登臨碧海西。不知人意遠,漸覺鳥飛低。
——【登西靈塔】唐.陳潤
四、祇園
祇園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佛經記載由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為佛所建。祇園后為寺通稱。
香剎看非遠,祇園入始深。龍蟠松矯矯,玉立竹森森。
——【題東武丘寺六韻】唐.白居易
祇園樹老梵聲小,雪嶺花香燈影長。
——【題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陳陶
五、紺園
紺園寺之別稱。紺指青而含赤之色,經典中稱佛紺目紺發,故稱寺廟為紺園,紺殿、紺宇均屬此類。
紺園澄夕霽,碧殿下秋陰。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
——【游少林寺】唐.沈佺期
紺殿橫江上,青山落鏡中。岸回沙不盡,日映水成空。
——【宴興德寺南閣】唐.李白
六、精舍
精舍是寺院之異名。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謂。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園精舍而來。釋迦譜八曰:“息心所棲故曰精舍?!?/p>
石壁開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
——【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張九齡
松路向精舍,花龕歸老僧。閑云隨錫杖,落日低金繩。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
——【龍門八詠.遠公龕】唐.劉長卿
七、塔廟
塔廟(圖片來源:昵圖網)
早期佛寺以佛塔為主要禮拜對象,因此塔廟也是寺的異稱。
云天宜北戶,塔廟似西方。林下僧無事,江清日復長。
——【西郊蘭若】唐.羊士諤
荊州本自重彌天,南朝塔廟猶依然。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唐.劉禹錫
八、叢林
叢林也是寺之別稱。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的。
曲徑繞叢林,鐘聲雜梵音。松風吹定衲,蘿月照禪心。
——【訪請上人】唐.牟融
叢林已廢姜祠在,事蹟難尋楚語訛。
——【和丁寶臣游甘泉寺】唐.柳宗元
九、仁祠
仁祠是佛寺別稱。釋門正統三曰:“精舍所踞,號曰仁祠。”
仁祠表虛曠,祇園展肅恭。棲息翠微嶺,登頓白云峰。
——【送舍利宿定普巖】唐.孔德紹
薄暮曲江頭,仁祠暫可留。山形無隱霽,野色遍呈秋。
——【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問
十、剎
千年古剎恒山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圖片來源:千年文化網)
剎是梵語,譯做土田。一佛濟度之境,以三千大千龍頭為一剎。佛剎、寶剎、梵剎也用來代指佛教寺院。
金園寶剎半長沙,燒劫旁延一萬家。樓殿縱隨煙焰去,火中何處出蓮花。
——【長沙失火后戲題蓮花寺】唐.張謂
金銀拱梵剎,丹青照廊宇。石梁臥秋溟,風鈴作簷語。
——【游南明山】唐.唐彥謙
十一、凈居
凈居是伽藍之地也。舊唐書高祖紀:“伽藍之地,本曰凈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
隱詠不夸俗,問禪徒凈居。翻將白云字,寄向青蓮書。
——【題林校書花嚴寺書窗】唐.孟郊
塔似神功造,龕疑佛影留。幸陪清漢蹕,欣奉凈居游。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唐.李適
十二、金地
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別稱。取佛經中給孤獨長者布金買祇園的典故。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巖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從駕幸少林寺】唐.武則天
老僧趺坐入定時,不知花落黃金地。
——【題山僧水閣】唐.施肩吾
峨眉山,更高峰萬佛頂。(圖片來源:美景旅游)
十三、寶坊
寶坊是寺院之美稱。欲界色界之中間有大寶坊,佛于此說大集經。又據,給孤長者布黃金為地買祇園,故寺宇號為寶坊。
寶坊求往跡,神理駐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來。
——【祇園寺】唐.綦毋潛
季月啟重陽,金輿陟寶坊。御旗橫日道,仙塔儼云莊。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唐.馬懷素
寺名大全
寒山寺 天寧寺靈隱寺白馬寺棲霞寺廣濟寺潭拓寺玉佛寺圣水禪院伏虎寺開元寺歸元禪寺甘露寺君山寺雙魚寺昇山古寺祥符寺文殊院祥云寺澤潤寺西山寺慈勝寺普照寺雪峰禪寺章華寺玉泉寺云水寺白馬寺歸云寺妙觀寺無為寺大明寺靈巖寺廣化寺龍泉寺褚古寺觀音古寺寶靈寺筇竹寺筑云寺承恩寺隱林寺隆福寺留云禪寺柏林禪寺西來寺福寧禪寺南山寺太清寺韓山寺無峰禪林寺無相寺菩提寺清涼庵三清觀定慧寺大悲古寺德甘寺法華寺白馬招覺院碧山寺大慈恩寺佑寧寺滴水寺迎祥寺水西庵聚心緣寺極樂寺雅觀閣覺悟寺蘭若寺凈妙寺凈土寺鳳棲寺漢濟寺蓮花寺龍華寺釣魚寺正覺古寺潮音寺瓊柯寺聚仙閣梵天寺玄中寺凌云寺靈石寺水月寺西天神界大昭寺柏林寺天開寺紅卜寺般若寺息心寺西污寺菩提寺紅螺寺
襄陽現存及已經消失的寺廟:檀溪寺,谷隱寺。這是當年道安大師在襄陽弘法所建之寺。云居禪寺,明代改名廣德寺。峴石寺,襄陽城南峴山上。黃龍寺。鹿門寺。延慶寺。鐵佛寺。華嚴寺。開元寺。幽蘭寺。甘泉寺。景空寺。
鎮江的金山寺,(水漫金山,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等故事都與金山有關);甘露寺,(劉備招親甘露寺,何處望神州,千古江山,英雄難覓孫仲謀處);焦山定慧寺,已故住持和現任住持都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佛教協會會長,臺灣的星云法師曾經是鎮江焦山佛學院的學僧,佛教“四大山頭”的創建,有三座都是鎮江焦山佛學院有關;鎮江句容寶華山隆昌寺,在佛教界等級極高,200多年前就被清朝皇帝批準,向海內外華人受戒……這些都是江蘇鎮江在全國著名的寺院
一、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北京 廣濟寺,法源寺,佛牙舍利塔,廣化寺,通教寺,雍和宮,西黃寺 智化寺 太廟 法海寺 牛街禮拜寺 京孔廟 社稷壇 戒臺寺 覺生寺 北京東岳廟 碧云寺 潭 柘寺
天津 大悲院 獨樂寺
河北 正定縣臨濟塔院,承德市普寧寺 普樂寺 普陀 宗乘之廟 須彌 福壽之廟 隆興寺 響堂山石窟 北岳廟 殊像寺 安遠廟 閣院寺 毗盧寺 開善寺
山西 太原市崇善寺,大同市上華嚴寺,交城縣玄中寺 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寺、金閣寺、 廣宗寺、碧山寺(廣濟茅蓬)、十方堂、黛螺頂、觀音洞 巖山寺 顯通寺 龍門寺 崇慶寺 南、北吉祥寺 千佛庵 晉城二仙廟 關王廟 榆次城隍廟 則天廟 龍山石窟 華嚴寺 善化寺 晉祠 云岡石窟 雙林寺 法興寺 天臺庵 玉皇廟 萬榮東岳廟 解州關帝廟 佛光寺 鎮國寺 崇福寺 青蓮寺 永樂宮 佛光寺 廣勝寺
遼寧 沈陽市般若寺,沈陽市慈恩寺 奉國寺 北鎮廟 萬佛堂石窟 玄貞觀
吉林 長春市般若寺,長青市地藏寺,吉林市觀音古剎
黑龍江 哈爾濱市極樂寺
內蒙古自治區 五當召 美岱召
上海 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沉香閣,圓明講堂
江蘇:南京市靈谷寺,南京市棲霞寺,蘇州市寒山寺,蘇州市西園戒幢寺,蘇州市靈巖山寺,鎮江市金山江天寺,鎮江市焦山定慧寺,常州市天寧寺,常熟縣虞山興福寺,南通市廣教寺(大圣寺),揚州市大明寺,邗江縣高▲寺,句容縣隆昌寺
浙江 杭州市靈隱寺,杭州市凈慈寺,寧波市七塔寺,鄞縣天童寺,鄞縣阿育王寺,新昌縣大佛寺 普陀山: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天臺縣國清寺(包括智者塔院),天臺縣高明寺,天臺縣方廣寺,溫州市江心寺 保國寺 孔氏南宗家廟
安徽 合肥市明教寺,安慶市迎江寺,潛山縣乾元禪寺,滁縣瑯琊寺,蕪湖市廣濟寺 九華山: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甘露寺、祗園寺、天臺寺、旃檀林、慧居寺、上禪堂 羅東舒祠 龍山寺
福建 福州市涌泉寺,福州市西禪寺,福州市林陽寺,福州市地藏寺,閩侯縣雪峰崇圣寺,廈門市南普陀寺,莆田縣廣化寺,莆田縣囊山慈壽寺,莆田縣光孝寺,福清縣萬福寺,泉州市開元寺,晉江縣龍山寺,漳州市南山寺,寧德縣支提華嚴寺 清凈寺 開元寺 泉州天后宮 青、白礁慈 濟宮 東山關帝廟
江西 九江市能仁寺,九江市東林寺,永修縣真如寺,吉安市青原山凈居寺 通天巖石窟 佑民寺
山東 濟南市千佛山興國禪寺,青島市湛山寺 曲阜孔廟及孔府 靈巖寺 孟廟及孟府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駝山石窟 岱廟
河南 洛陽市白馬寺,登封縣少林寺 龍門石窟 鞏縣石窟 風穴寺及塔林 初祖庵 及少林寺塔林 濟瀆廟 太昊陵廟 周口關帝廟 靈泉寺石窟 比干廟 南陽武侯祠
湖北 武漢市歸元寺,武漢市寶通寺,黃梅縣五祖寺,當陽縣玉泉寺 紫霄宮 玉泉寺及鐵塔 南巖宮
湖南 長沙市岳麓山寺,長沙市開福寺 南岳:祝圣寺、福嚴寺、南臺寺、上封寺 龍興寺 寧遠文廟
廣東 廣州市六榕寺,曲江縣南華寺,乳源縣云門寺,肇慶市慶云寺, 潮陽縣靈山寺,潮州開元寺 光孝寺 梅庵 佛山祖廟 雷祖祠
廣西 桂平縣洗石庵
四川 成都市昭覺寺,成都市文殊院,新都縣寶光寺,樂山縣烏尤寺,重慶市羅漢寺,重慶市慈云寺,梁平縣雙桂堂 峨眉山: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頂 武侯祠 云巖寺 平武報恩寺 七曲山大廟 張桓侯祠 楊升庵祠及桂湖 萬年寺
貴州 貴陽市宏福寺,貴陽市黔明寺
云南 昆明市圓通寺,昆明市筇竹寺,昆明市華亭寺 賓川縣雞足山:祝圣寺、銅瓦殿 石鐘山石窟 廣允緬寺
陜西 西安市大慈恩寺,西安市大興善寺,西安市臥龍寺,西安市廣仁寺,長安縣興教寺,長安縣香積寺,長安縣凈業寺,戶縣草堂寺 西安清真寺 西岳廟 大佛寺石窟 鐘山石窟 水 陸庵 韓城大禹廟
寧夏 銀川市海寶塔寺 須彌山石窟 同心清 真大寺
青海 塔爾寺 瞿曇寺 隆務寺
西藏自治區 大昭寺 噶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 夏魯寺 扎什倫布寺 昌珠寺 薩迦寺 托林寺 白居寺 扎塘寺 桑耶寺
甘肅省 榆林窟 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 炳靈寺石窟 拉卜楞寺 北石窟寺 南石窟寺 武威文廟 興國寺 張掖大佛寺
二、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北京:白云觀 遼寧:沈陽市太清宮,鞍山市千山無量觀 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 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 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 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安縣泰山碧霞祠 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岳廟 湖北:武漢市長春觀均縣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包括金頂) 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古觀 四川:成都市青羊宮 灌縣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祖師殿 陜西: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臺 華陰縣華山:玉泉院、鎮岳宮、東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