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筆順
筆順也稱筆序,是指漢字筆畫或構字部首書寫時運動的方向及先后順序。人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根據(jù)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和書寫習慣,總結了一定的筆順規(guī)則。依照這些規(guī)則來寫,不僅便于點畫得勢,脈絡貫通,把握字的結構,將字寫好,還有助于提高書寫速度。否則,書寫起來就會感到不方便,如果養(yǎng)成了錯誤書寫的習慣,還難以糾正過來。
漢字筆順的基本規(guī)則如下。
(1)先橫后豎。
(2)先撇后捺。
(3)從上到下。
(4)從左到右。
(5)從外到內(nèi),指兩面或三面包圍的字。
(6)從內(nèi)到外,指下包上或左下包右上的字。
(7)先里頭后封口。
(8)先中間后兩邊,指豎在中間而地位突出,或左右包中、或中間大兩邊小且相同結構的字。
以上八條是基本的筆順規(guī)則,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下面再補充四條規(guī)則。
(9)點在下面或左上,一般后寫。
(10)豎在橫左面,一般先寫,豎跟其他筆畫相交,底下沒有檔筆,一般后寫。
(11)橫豎筆畫組合的結構,最底下的橫最后寫,有的字橫在中間也后寫。
(12)由豎組成的筆畫如豎折、豎彎鉤等,跟別的筆畫相交或相連的一般后寫。
由于漢字結構形式比較復雜,上述筆順規(guī)則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般書寫習慣,個別字還可以用不同的筆順書寫,如“力”字,可先“丿”后
楷書的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也稱字根,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掌握好偏旁部首的寫法,對寫好漢字十分重要。
楷書偏旁部首在字中的位置有一定的規(guī)律,合體字的結構不外乎上下、左右、內(nèi)外三種基本形式,偏旁部首與此相對應,則可分為字頭、字底、字左旁、字右旁、字框等五種形式。
1.字頭、字底
字頭、字底具有對稱均衡的特點。寫上下結構的字,關鍵就在于寫好字頭、字底使之對稱均衡、上下呼應。一般來說,字頭要相對輕些,寫得緊湊些;字底相對重些,寫得寬舒些,以墊托上方,并且要根據(jù)上部的伸縮和寬窄來做相應的變化。這樣上緊下松,左右平衡,就能給人以上下均衡、重心平穩(wěn)的美感。
(字頭、字底)
2.字左旁、字右旁
左右結構形的字是由字左旁和字右旁組合成的,左右偏旁一般決定字的高度。陳繹曾說:“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因此,寫這類字要處理好左右兩部分的關系,應注意偏旁容讓,或左收右放、或左放右收,使之左右相讓,主賓分明,有呼有應,結合緊密。
(字左旁、字右旁)
3.字框
寫帶字框結構的字,關鍵在于寫好字框。字框是字的外輪廓,它的大小決定字的大小,一般字框要寫得緊湊一點,看上去,才使人感到與其他的字大小一致。再者字框形狀不一:或正方形,如“國”、“因”等,要寫得飽滿方正;或長方形,如“日”、“目”等,要寫得窄長一點;或扁方形,如“口”、“曰”、“四”等,要寫得扁一些并要上寬下窄。
(字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