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20年不懈的努力,科學家們終于實現了一個偉大的目標:成功地將成熟細胞轉化成原始血細胞(可以自我更新)以及血液中其他細胞。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 5月 17日的《自然》雜志上。
圖丨干細胞可以培養成各類型人體細胞
這項成果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以往,這些患者通常需要進行骨髓移植,但尋找到可兼容供體者的概率卻十分之小,導致很多人因此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
如果上述研究成果可以順利轉化為臨床治療方法,類似的悲劇就可以得到避免,因為患者們可以依靠自身健康細胞誘導出造血干細胞。
通常而言,造血干細胞產生于在胚胎發育期間,而成年人的造血干細胞存在于骨髓之中,并負責補充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供應量。而當這些細胞不能正常工作時,血紅細胞的供應就會受到影響。一旦沒有足夠的血液抵達身體組織,甚至影響到心臟等器官時,就會導致嚴重疾病。
可以說,大部分白血病都直接或間接與造血干細胞異常相關。
圖丨紅細胞(右)、白細胞(左)和血小板(上)
正常的造血干細胞具有長期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分化成各類成熟血細胞的潛能。自 1998年人的胚胎干細胞(ES)被成功分離出來,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嘗試著用它們去“制造”造血干細胞,但一直沒能獲得成功。
因此,此次研究成果意義重大,這得益于以下兩個實驗室的各自工作:
一、麻省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團隊;該團隊由干細胞生物學家 George Daley領導,他們創造了一種類似于血液干細胞,但又不同于人體細胞的干細胞。
二、紐約市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的團隊;由干細胞生物學家 Shahin Rafii領導,他們將小鼠體內的成熟細胞誘導成了完全成熟的造血干細胞。
圖丨造血干細胞和祖細胞,它們是由研究人員通過誘導人類多能干細胞制備而來的
那么他們是如何實現的呢?
麻省波士頓兒童醫院 George Daley的團隊選擇將成人皮膚細胞和其他細胞作為原材料。他們先通過現有的方法將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轉變為誘導型多能干細胞(iPSC)——這種細胞能夠分化產生其它類型的細胞。
圖丨干細胞生物學家George Daley
接下來,該團隊進行了非常有創造力的一步:將 7個轉錄因子(能夠控制其他基因表達的基因)插入到iPS細胞的基因組中,并將這些被修飾了的人細胞注射入小鼠體內中進行培養。
12周后,研究團隊迎來了一個令人欣喜的結果:iPS細胞已經轉化成了造血干細胞,它可以產生人體血液中的各種血液細胞以及免疫細胞,而且這種細胞與人體中天然存在的造血干細胞“出奇得相似”。
圖丨誘導型多能干細胞
然而,以往的生物學認為,只有植物細胞,才能完成去分化和再分化過程,回到多能干細胞狀態再分化成其他組織,而動物細胞只能不斷繼續分化的命運,直到終老。
直到 2006年,這一曾經被寫入教科書的生物學“常識”被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打破:他從 24種與多能干細胞功能相關的轉錄因子中,找到四個對逆轉已分化細胞充分必要的轉錄因子:Oct4,Sox2,cMyc和 Klf4,成功使它們去分化成多能干細胞。
這四個重編程因子后來被稱為“山中因子”。2012年,山中伸彌也因對iPSC技術的貢獻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圖丨山中伸彌
iPSC技術從 2006年發表以來一直備受矚目,“山中因子”的經典配方也被后人持續更新,甚至發展出單純小分子誘導版本。從臨床角度,iPSC技術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可以避免使用倫理爭議性較大的胚胎干細胞,一點皮膚,一點毛囊就可以轉變成任意體細胞。
相比之下,紐約市威爾康乃爾醫學院 Shahin Rafii的團隊則是避開了誘導 iPS細胞這個中間步驟,從小鼠中生產出真正的造血干細胞。他們的步驟如下:
一、研究人員首先從成熟小鼠的血管內層提取了細胞;
二、他們將四個轉錄因子插入到這些細胞的基因組中,接著用模擬人血管內環境的培養皿培養它們;
三、這些細胞轉變成了血液干細胞并開始增殖。
圖丨干細胞生物學家Shahin Rafii
當研究人員將這些干細胞注射到放療后的小鼠(大部分血細胞和免疫細胞已被殺死)時,他們發現,小鼠可以從放療損傷中恢復過來!這意味著,這些干細胞實現了血細胞再生(包括免疫細胞),小鼠因此可以繼續存活,并且生存期超過了 1.5年。
由于繞過了 iPS細胞階段, Shahin Rafii將這種方法比作“直達月球的航班”,而將 George Daley 的方法比作為“先繞月球飛行后再抵達月球的航班”。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加直接、省時和高效。
但是,George Daley和其他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引起腫瘤生長和其他異常出現的概率更小。
圖丨人體腫瘤
對此,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干細胞研究員 Janne Loring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最佳的方法可能是僅僅去臨時改變 iPS細胞中的基因表達,而非永久性地插入具有編碼轉錄因子的基因。
她指出,iPS細胞容易從皮膚和其他組織中獲取,而 Shahin Rafii 方法中的細胞卻難以采集并在實驗室培養。
無論如終,時間最終會證明哪種方法更適合實際情況。不過,這些進展已經足夠鼓舞那些曾經感到希望渺茫的研究人員。此前,很多人已經對此不抱希望了,他們甚至認為,這些細胞在大自然中并不存在。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