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但凡讀過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詩的,一定會對其中的“分茶”印象深刻。
這說的,其實就是茶百戲中的一種,即在茶湯上“繪”出各種圖案的絕活。基本上在整個宋代時期,包含“點茶”、“斗茶”、“分茶”在內的飲茶的小把戲都非常盛行,成功吸引了一大幫有錢有閑的文人貴族加入。這其中,又以茶湯上“畫畫”的分茶最有意思。
從小生在武夷、長在武夷的章志峰,由陸游這句詩始,開啟了對茶百戲的研究。幾十年下來,他幾乎踏遍武夷山農戶大大小小的茶園,鍥而不舍地尋找最合適的原材料。歷經成千上萬次實驗后,在2009年,他的茶湯中終于顯現出了清晰的圖案。
“分茶其實是一種古茶道。”它利用技巧,使茶湯紋脈形成各類物象。但如果非要問怎樣才能制作出這樣的效果,那恐怕就得寫一本專著了,它對溫度、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都有精確到極致的要求,尋常人往往難以辦到。不過將茶百戲成功“復活”的章志峰,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如今,經他之手制出的茶湯,圖案已經能留存四五個小時之久,非常神奇。
六大茶類均可“分茶”
乍看茶湯上的圖案,相信不少人會將之比喻稱咖啡的“拉花”。但從嚴謹的角度來講,實際上兩者存在很大區別。
牛奶比咖啡輕,能浮在咖啡表面。咖啡拉花便利用了這一特性,將牛奶注入咖啡表面形成圖案。而分茶則只利用茶和水本身,通過巧技使湯紋水脈分出不同層次,形成色差對比,從而“繪”成各色圖案,顯然技術含量更高。
有意思的是,古代用于分茶演示的只有綠茶。而章志峰所在的武夷山,盛產的卻是烏龍茶和紅茶。身為武夷人的章志峰,又給自己增加了一項挑戰:用家鄉的茶湯演示分茶!多番努力下,他總算摸到個中門道。
突破綠茶的局限,至此,他已能用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等現有的六大茶類,完美地演示古人的分茶技藝了。
2012年,茶百戲正式列入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