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印發了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
這份極其重要的文件,告訴了我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陸9城市,有12個片區非常重要,進入了省市兩級政府的法眼。
片區1:前海
深圳前海,毫無疑問是“大灣區”發展的“第一平臺”。無論在中央和廣東省的文件里,前海都名列“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的第一位。雖然前海并不是“國家級新區”,但受到高層的重視程度,超過了絕大多數“國家級新區”。
前海目前的房價,也基本上是全國所有新區里最貴的。未來軌道交通的密集程度,連接周邊城市的便利程度,也都達到了最高等級。
前海主要推進深圳香港在“現代服務業”上的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新頒布的“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探索放寬港澳投資者在深圳設立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準入門檻、業務開展等方面的限制。建立與前海開放創新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開展深港綠色金融合作”。此外,還要“深化拓展前海灣保稅港區功能”,“建設集國際商事調解、域外法律查明于一體的國際商事調解中心”。
更重要的是,“三年行動計劃”再次強調要前海要“擴展發展空間”。有報道說,前海的范圍將向北擴大到寶安中心區、機場北等片區,面積將大大增加。這種說法有待官方證實,但前海擴容是必然的,而且只能向寶安區方向擴容,或者填海。
片區2:南沙
南沙是廣州唯一、傾全市之力打造的副中心,也是廣州南下戰略的核心。之前南沙主要想發展港口、制造業,現在也要玩金融、高科技了。因為廣州意識到,金融、高科技是自己的弱項,也是被深圳超過的重要原因。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南沙將“加強與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要“高標準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還要“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
為了保障南沙的交通樞紐地位,還要在虎門大橋、南沙大橋之間再建設一個“獅子洋通道(南沙至虎門)”。支持廣州南沙建設全球進出口商品質量溯源中心。爭取將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范圍擴大到南沙等。
總之,廣州正在把無數利好堆積到南沙,以破解這里人氣偏淡的魔咒。長遠看,南沙核心區(4號線金洲蕉門站到靈山橫瀝島尖)值得投資。
上圖:跨珠江通道越來越多,上圖里還沒有標注“深珠通道”。在“三年行動計劃”里的表述是“啟動伶仃洋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
片區3:橫琴
無論在中央公布的“大灣區規劃綱要”還是廣東省的“三年行動計劃”里,橫琴被提及的次數都超過前海和南沙。原因可能是,橫琴跟澳門一衣帶水,距離非常近,融合起來非常方便,基本上可以同城化。
橫琴目前的定位是“國際休閑旅游島”,但同時還有CBD和科技園區的功能。橫琴正在探索“一線基本放開、二線高效管住”的試驗,澳門人到橫琴生活越來越方便,這里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也不斷增加。這次文件明確提出——“推動與澳門合作建設集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
隨著澳門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交易所開始籌建,珠海乃至橫琴將可以感受到更多利好。目前橫琴房價已經趕超很多強二線城市的核心區了。
片區4:深港河套地區
所謂“深港河套地區”,是指深圳福田口岸、皇崗口岸、福田保稅區以及對面1平方公里的河套區域。當年深圳河裁彎取直,將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深圳劃給了香港,雙方經過多年商討,決定利用這個區域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這個區域將跟前海形成對標關系。前海是玩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而河套則是合作科技創新。缺點是,這邊發展空間有限,需要通過城市更新才能釋放出空間。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在這里建設“深港協同的開放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積極參與國家南方科學中心建設,組建國際微電子創新中心。爭取國家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離岸創新特區。”
片區5:廣州中新知識城
中新知識城,是廣東省和新加坡合作的項目,是希望在廣州復制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帶動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選址在黃埔區九龍鎮,規劃面積12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60平方公里。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將在這里“推動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和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綜合孵化園”,“設廣東省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這個片區的價值,也在不斷上升。
片區6:珠海西部生態新區
珠海總的陸地面積只有1700多平方公里,但“珠海西部生態新區”就有1173平方公里,基本磨刀門以西都被涵蓋了。新區包括“一核、五片區”分別是:“一核”是指西部中心城區板塊,“五片”包括:富山新城板塊、高欄港經濟區板塊、航空產業園板塊、特色生態農業區板塊和鶴洲高端商務區板塊(遠景)。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在先進裝備制造業、臨港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深化與港澳合作,共建面向粵港澳的企業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新創業中心。”聯手港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灣區主題會展和旅游品牌。
在這個片區里,“航空城片區”值得高度關注。
片區7:佛山三龍灣
所謂“三龍灣”是近年來新誕生的地名,指佛山最強的三個區——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在廣州南站附近的93平方公里區域,這里被列為佛山未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區,并成立了管委會。
其中三龍灣下面的“南海三山新城”,就是“大灣區規劃綱要”、“三年行動計劃”里說的“支持佛山南海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合作,搭建粵港澳市場互聯、人才信息技術等經濟要素互通的橋梁”的承載區。但佛山顯然不希望只限于“三山新城”,肯定會擴大到整個“三龍灣”。
而在“三龍灣”上面,還有一個更大的區域,這就是佛山的“一環創新圈”。這些區域,都可以看做是——建設“香港+佛山”深度合作支撐區。
總之,“一環”和“一區(三龍灣)”就是佛山未來發展的重點,值得關注。
片區8:惠州潼湖
惠州中心城區的西南是仲愷開發區,仲愷的西邊就是潼湖。這里是一片湖泊和濕地,在東莞和惠州交界處,在深圳龍崗中心城正北30多公里處。由于距離深圳很遠,并不被人熟悉。
惠州參與大灣區發展的“抓手”竟然不在惠陽、大亞灣,而設在了這里。“三年行動計劃”提出:
支持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為港澳參與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提供更好服務,重點在半導體、物聯網、智能制造、科研服務、文化創意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建設高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之所以選潼湖,一是有較大發展空間,二是可以帶動惠州北部發展。這里能吸引深圳的產業外溢,但購房投資暫時不適合。
片區9:東莞濱海灣新區
東莞濱海灣新區規劃面積83平方公里,位于長安、虎門瀕臨珠江口的地區,南面緊靠深圳的“海洋新城”,西面則跟南沙一衣帶水。
深圳受命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機場北規劃了海洋新城,這里很有可能是前海的拓展區,所以即將成為深圳一線核心區。這對于濱海灣新區來說,是很大的利好。
濱海灣新區分為“交椅灣”、“沙角半島”、“威遠島”三大片區,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對這些地名并不陌生,這里是清代炮臺密集的區域,也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戰場。其中“交椅灣”主要吸引科技企業入駐,顯然有吸引深圳企業的目的。“威遠島”主要搞會展和大學,比如灣區大學。“沙角半島”是CBD、交通中心,也就是新區的核心區。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濱海灣創新鏈走廊,建設國家科技成果對接轉化示范區,構建高端電子信息發展軸、現代服務產業發展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軸“三軸”聯動核心產業空間。
由于大灣區人氣在東岸,這里值得高度關注。
片區10:中山翠亨新區
深圳機場對面,隔著珠江口的區域,就是中山翠亨新區的啟動區——馬鞍島。深中通道就是從深圳機場南,通過隧道連接大橋的方式在馬鞍島登陸。這個通道將在2024年通車,將徹底改變珠江口兩岸的交通。
此前,已經有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但都沒有未來深中通道的效率高、影響大。因為很簡單,在大灣區唯一有外溢能力的就是深圳。香港外溢時代基本終結,香港本地資金比如李嘉誠家族,是流向歐洲和大洋洲的。至于廣州,發展空間太大,很多地方人氣低迷,還沒有能力外溢。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翠亨新區要深化與香港、澳門、深圳等城市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服務業、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高水平合作建設翠亨科學城。
未來中山城市重心東移,已經不可避免。這是未來20年的大趨勢。翠亨新區的啟動區、核心區,都值得高度關注。
片區11:江門“大廣海”
“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面積之大,在中國東南部是極其罕見的,總面積竟然達到了3240平方公里,相當于1.6個深圳,包括江門市新會區、臺山市和恩平市共20個鎮區。
核心區主要位于銀湖灣和廣海灣,面積約520平方公里,同時,依托銀湖灣圍墾區、廣海灣填海區等連片可開發利用土地,以及川島的大灣等原始沙灘,劃定三片起步區,總面積約27.5平方公里。
本著“排排坐、分果果”的精神,大灣區內陸9城市都至少要有1個“發展平臺”,江門就是“大廣海”。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支持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與港澳拓展在金融、旅游、海洋經濟等領域合作,建設粵港澳合作用海示范區。
上圖中珠海西面,江門沿海地區(粉紅色區域)就是大廣海。可以看出,這里海洋資源豐富,盛產沙灘、海景房,長遠看也有價值提升空間。
片區12:肇慶新區
肇慶是大灣區“最遙遠的城市”,經濟總量也最小,但自然風光是很漂亮的,明清時代兩廣總督都曾一度駐蹕肇慶。
肇慶新區位于鼎湖區中部,東鄰肇慶國家高新區和佛山市三水區,南靠高要區,西倚端州區,北接四會市,規劃區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范圍約18平方公里。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肇慶新區要“發展大西南地區企業大灣區總部經濟”,“建設大灣區輻射大西南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打造大灣區健康產業和養生旅游度假勝地”。
上面就是廣東省大灣區“三年行動計劃”里,確定的12個發展平臺。其中深圳、廣州和珠海各2個,其他6個城市各1個。
如果再補充幾個的話,深圳的光明區(光明科學城)、東莞的松山湖、廣州的金融城最值得關注。這三個區域都是當地政府極其重視的區域,也都有產業、題材支撐。
上圖:在東莞官方眼中,市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是三大重點區域。
光明區靠近粵港澳大灣區黃金軸線,是深圳西部唯一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區,深圳計劃在這里建設規格極高的“光明科學城”。如果說“粵海街道辦”代表著深圳過去40年科技的輝煌,未來20年則要看光明了。松山湖是東莞吸引華為的利器,這里也正在成為高端產業聚集區。至于廣州的金融城,則是CBD東擴的結果,是必須發展起來的重點地區,短期前景超過南沙。
而上述12個列入官方文件的片區里,惠州潼湖、江門大廣海和肇慶新區則暫時不適合投資,可以被光明、松山湖和廣州金融城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