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明清時代正是朝鮮的李朝時代。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明朝被清朝推翻后,朝鮮李朝雖然表面上每年向清朝納貢,但在國內卻依然延續了明朝崇禎紀年,同時還收留了不少明朝遺民。
一個朝代已經滅亡,但在鄰國卻依然被虔誠崇祀幾百年,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鮮為什么就服明朝而不服清朝?而清朝為什么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朝鮮官方文書延續使用的崇禎紀年
明朝的“大造”之恩
在李朝之前,朝鮮還叫高麗。高麗與明朝發生領土糾紛,李成桂奉命率四萬軍隊進攻明朝。而此時駐守遼東的明軍,則是一支久經沙場的二十余萬人的大軍。
雖然高麗國王的命令無法違抗,但李成桂深知此戰無疑是以卵擊石。深思熟慮之后,他率領四萬軍隊殺回高麗,廢黜了高麗王,建立了李朝。
朝鮮李朝的開國之君李成桂
李成桂稱王后確立“事大主義”,奏請天子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國名,于是從此就有了“朝鮮”這個國家。
朱元璋下令,兩國以鴨綠江為界,且朝鮮為明朝永不征討國家。同時朝鮮奉明朝為天朝,并采用明朝的年號紀年,李朝因此認為明對朝鮮有“大造”之恩。
明朝時期地圖上的朝鮮
萬歷的“再造”之恩
明朝萬歷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決定進攻朝鮮,進而占領中國,時任朝鮮國王李昖急忙遣使向明萬歷皇帝求援。
1592年,明朝將軍李如松率領明軍馳援朝鮮,與日軍混戰數月先后收復平壤、開城、漢城等城池,將日軍逼至朝鮮半島南部諸道。日軍無奈提出議和,再加上豐臣秀吉不久也病死,于是日軍從朝鮮撤軍。
這次明朝馳援朝鮮,一方面對日軍造成毀滅性打擊,為朝鮮半島帶來200年的和平,但另一方面這次戰爭也造成明朝國力的過度消耗,為北方女真等部族崛起提供了可能。
萬歷皇帝這次毫無保留的“患難與共”,讓朝鮮認為是對其的“再造”之恩。此外明朝國力因這次戰爭顯著衰退,為以后王朝覆滅埋下禍根,這種悲壯色彩讓朝鮮對明朝尤其有一種負疚感,所以即便在明朝滅亡后依然對其忠心耿耿。
對清朝有天然的文化優越感
曾任職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的陳學霖教授認為,清朝的統治在“正統性”上有先天不足,因此就難免遭到國內漢人,以及周邊附屬國的不服氣。
朝鮮認為自己繼承的是明朝正統的中華文化,而清朝只不過的是“犬羊夷狄”,因此對于清朝有著天然的文化優越感。
朝鮮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朝鮮將派往明朝的使臣稱為“朝天使”,而將派往清朝的使臣則稱為“燕行使”,同時明朝時的《朝天錄》也變成了清朝時的《燕行錄》。從“天”到“燕”,一字道盡朝鮮對清朝文化的看不起。
清朝時在北京的朝鮮人
雖然懼于清朝的強大實力,而不得不臣服并每年按時納貢,但朝鮮對內卻依然保留了明朝的崇禎紀年,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甚至拒絕使用清政府賜予的謚號。
而清政府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同時,不斷對朝鮮恩威并施,從減免歲貢到優禮朝鮮國王與使臣,才漸漸使兩國情感趨于和緩。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