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妙第
日期:2015年11月5日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最偉大的兩個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和核心。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剩余價值實質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工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這就是著名的剩余價值規率。
在剩余價值的理論中,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其主要內容是勞動力成為商品時剩余價值生產的基礎;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剩余價值,剩余價值體現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
增加剩余價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價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對剩余價值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一.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產生的觀點
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為資本的本質便是追求利潤(剩余價值)。如果沒有利潤(剩余價值),資本所有者便無法維持和擴大其生產,也就無法達到(或實現)其所追求的目標(諸如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
要生產剩余價值則必須生產使用價值。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物質承當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改變了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并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了新商品中。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又形成了商品的新價值。如果形成的新價值只僅僅等于資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則斷然不會有剩余價值的產生,資本家也是無法接受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實際上,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時間(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和剩余勞動時間(用于無償地為資本所有者生產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就在于被資本所有者所購買的勞動力的特殊性,即勞動力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創造的價值量大于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按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不僅收回了資本價值,而且獲得了剩余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71)
資本所有者為了獲得更大的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一般通過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人階級斗爭的深入,資本所有者調整了其剝削雇傭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達到其生產剩余價值的目的(剩余價值的生產)。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日益突出了。【】論述剩余價值是怎樣產生的?_好搜問答;(http://wenda.haosou.com/q/1369111487060737)
二.生產關系內涵解讀
在生產活動開展的時候,自就有了一個社會組織的關系存在。在這樣的社會組織關系中,有的是領導組織者,有的是協作管理者,還有的是生產參與者。人類所以愿意形成這樣的組織是基于首先作為一個生產行為他需要領導者。如果無人領導的話,這些協作管理者與生產參與者將會處于無事可做的閑置狀態。也就是說,勞動者的生產力無法進行交易。即如果一個群體沒有領導者的話,誠如中國的“群龍無首”成語所說,以致會形成“樹刀猢猻散”的結局。所以,在群體關系中如果沒有領導者帶領成員一起進行有目的的生產時,群體中的所有成員將無所事事的閑下來,勞動者的生產力將浪費。
其次,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于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雇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并且,雇傭工人也沒有這么強大的能力來支持其在企業的生產上做出決策性。相反,這個權利在資本家手中,但是沒有用好,甚至決策錯誤,那么雇傭工人生產出的產品將不被市場接受。這樣的產品不僅僅浪費自然資源,也將浪費雇傭工人的勞動。
第三,作為雇傭工人缺乏優良的技術,或者在質量上不負責任,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標準。這同樣也會讓資本家蒙受損失。甚至可能傾家蕩產。遇上這樣的狀態,剩余價值何從談起?
第四,在這樣的群體中,資本家與勞動者關注的角度不一樣。資本家不僅僅要建立一個生產產品的系統,還要負責落實生產資料,勞動者的技術培訓,產品的市場營銷以及產品的銷售定價系統,一個質量管理的系統與之平行,更要付諸一個產能效率提升的系統存在,以提高勞動效率。當然,作為一個勞動者也有可能在這七個環節中都參與,但是他的責任與資本家的責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第五,在這樣一個產品的生產系統中,作為資本家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讓這么一個生產產品的系統有效地運轉起來,并且能夠與外界進行競爭而不失敗。因為唯有在競爭中取勝,剩余價值才能夠產生。如果競爭失敗,整個企業也將破產倒閉。那么資本家與勞動者相比,將會更顯得人生的失敗。
三.勞動的簡單與復雜
在經濟活動中,任何一個生產系統都會存在著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這兩個勞動之間要求的能力素養有著天壤之別。簡單勞動所能創造的剩余價值和復雜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也存在著天壤之別。例如一個生產螺絲釘的車工和一個生產航天飛船導航系統的工程師,他們之間的勞動難度系數就顯得天壤之別,相對而言,他們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將會表現出巨大的距離。同樣是生產一輛汽車,一個生產汽車外殼的勞動者和一個生產發動機的工程師相比,他們之間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當然,如果一個售貨員的勞動與一個不斷生產軟件的勞動者相比,他們之間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呈現出巨大的差距。所以這樣比喻想說明的是,作為勞動他們有低技性、中技性和高技性三個層次。
(1).低技性:
就是以手工為主,進行物品制作的技術范疇。例如古代的鉆木取火、木匠、鐵匠等制作鐵器和木器以及描摹、拼貼、斬刻等體力行為創作的作品均屬低技性作品。即以體力為主,付諸于各種技能的生產勞動形式。
(2).中技性:
中技性的技術發明主要體現在工業革命肇始,為18世紀晚期及上一世紀下半葉的技術、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重大改變。機械技術起源于英國,并擴散至全世界。于此期間,基于手工的經濟被機械的產業及制造所替代。它開始于紡織產業的機械化和制鐵技術的發展,以及因運河引進、道路改善及鐵路運輸等而產生的貿易擴張。
主要的表現形式為工業裝備技術、電子電氣技術、航海航空技術等等。
(3).高技性:
以電腦IT技術、遺傳工程、基因技術等進行創作的產品均屬高技性作品。
數碼技術的誕生主要起端于美國,這一技術從其誕生至今約三十年。由于這一技術的誕生,致使人類在近三十年中衍生創造的各種技術超越了人類五千年歷史以來所有創造的各種技術總和約三倍之多。
這些技術的表現規律主要體現在復雜思維和超復雜思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集體協作攻關才能取得。
若干工具使用的簡單思維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復雜思維(即復雜腦力勞動技術);
若干工具使用的復雜思維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超復雜思維(超復雜腦力勞動技術);
【012】改編自“技術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517.htm)
四.經濟活動的系統環節
馬克思在進行剩余價值的解析時很遺憾的是沒有將資本家當作勞動者。他只看到了表象,即生產場面的轟轟烈烈。卻沒有看到隱藏著這些表象之后的隱性勞動。作為一個生產組織,資本家和一般勞動者都是勞動者,只是其中分工不同而已。而且資本家所做的勞動絕對不比第一線的勞動者分量輕,更因為是資本家的前期勞動加上各種生產要素(資本)的投入,才能使得生產這樣的經濟活動得以展開。
人類是群聚性質的社會性動物,作為社會活動主要進行生活物品的創造。在經濟活動中,生產行為、交易行為以及消費行為是最重要的三大行為。但是作為任何經濟活動都包含著決策、組織、生產、流通、積累、清算、分配、消費、轉化這九個環節。當然,整個經濟活動會隨著主客觀狀態而不斷作出調整和變化,有些環節會并存在一起,有的活動可能存在著隔離狀態下的并聯。所以,原則上還是以上述九大環節來界定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剩余價值的實現起碼有著這么九個環節。即在生產線上進行產品的生產只是整個產品實現剩余價值的一個環節,而其它八個環節也必不可少。如果沒有其它八個環節,自然剩余價值也無從談起。而且將九個環節簡化為二個環節,簡單地將其他勞動者的勞動進行否定,是對其他勞動者的勞動毫不尊重。而且將整個生產產品的系統行為都歸結到生產線上的勞動者,并且由簡單地將之歸納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對于其他環節勞動者的勞動視而不見,這樣的論點當然是無法存在的。
顯然,剩余價值的創造是由決策、組織、生產、流通、積累、清算、分配、消費、轉化這九個環節所有參與的人共同創造的,而不是僅僅在生產第一線的生產者創造的。所以,馬克思的“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出處也無法成立,并且是典型的偽學術。
五.剩余價值的意義
記得前幾年有一篇報道說前任的國家領導人到了云南的老少邊遠地區去考察,發現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非常差,其中一位農民經濟狀態又非常窘迫,于是這位領導人向這位農民贈送了一頭可以耕地的牛。時隔二年之后這位領導人又去了當地,恰巧又拜訪了那位受贈耕牛的農民。結果發現那位老農的競技狀態并未改善,而那頭耕牛也沒有了,就問這位農民什么原因?老農說:“耕完地之后,牛被殺了吃掉了”。所以,老農始終停留在赤貧境界。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農民如果沒有一個生產的欲望和訴求的話,這樣的生產工具對他而言不是生產工具。而且,他還沒有說出另外一個原因,即在農閑時間,一頭牛每天要吃掉不少的飼料,還要人在這頭牛身上花去不少的時間進行照顧。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懶惰的生產者,它會在牛身上花去很多時間去照顧這樣的生產工具嗎?
而且,馬克思對于人的社會群體屬性亦即關系性質忽視了。自然也沒有洞察人性。因為在社會群體中,即使一個大的群體還會有著若干個小群體組成。而且,人的社會圈是通過以家庭為基礎,以朋友網絡,以事業核心,融貫其中的親情、友情以及同情等情感要素。因為人的社會關系屬性決定了其在社會利益的分配中所能夠得到的份額。所以,具體落實到利潤分配的時候是建立在第一層面,權益層面;第二層面,關系層面;第三層面,要素層面;第四層面,貢獻層面;第五層面,需求層面。當然,如果利潤均等的分配之后,作為某項新技術的開發將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從而無法有效的提升勞動生產率。
剩余價值的積極意義何在?
人類社會的進化歷史事實上就是一部剩余價值的積累歷史。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剩余價值的積累,人類由此有了閑暇的時光,并且能夠利用這些閑暇時光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發明。通過這些全新的生產技術不斷的用于生產實踐,從而大幅的制造剩余價值。而如果按照馬克思的思想將那些剩余價值完全均分。甚至絕大多數給了雇傭工人。那么哪些雇傭工人會致力于利用閑暇時光來發明生產技術嗎?并且正是因為人類的自私性和對剩余價值的占有欲望,導致了不斷地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的不斷地積累又促使人類在分配上不斷地反哺回饋生產者,促使生產者掌握更高的技術,從而生產出更多的剩余價值。唯有如此,人類將不斷地超越自我,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而人類的文明事實上也就是財富的積淀。事實上,如果是真的沒有剩余價值的積累,人類將由此裹足不前,始終停留在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因為一個勤勞的勞動者和一個懶惰的勞動者之間在創造剩余價值方面也存在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