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拜占庭帝國的瘋魔“打砸搶”,從此羅馬的朋友就不跟你玩了

一般來說,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無論是誰,也不可能在一秒鐘內,講清楚三大門派在教規、儀程上的區別。但你走進一家教堂,卻有辦法在一秒鐘之內,分辨出它所屬的教派——

天主教既尊奉平面畫像也崇拜立體塑像,因此既有畫像也有塑像的,是天主教堂;

天主教的比薩大教堂內景

東正教只崇拜平面圣像,因此東正教堂只有畫像沒有塑像;

東正教的哈爾濱圣索菲亞大教堂內景

新教既反對懸掛圣畫,也反對陳列圣像,因此外型最簡約、內飾最簡易,只配十字架的,一般來說就是新教教堂。

典型的新教教堂內景

如此分野因何而來?

還得從公元8世紀拜占庭帝國的“破壞圣像”運動說起。

01 事出有因從頭說

公元726年,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帝國官方開始對各色圣畫和雕塑展開清理,該砸的砸、該抹的抹,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百年“破壞圣像運動”序幕。

然而且慢——前文不是講“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不是公元476年就滅亡了嗎?

沒錯,公元4世紀古羅馬帝國東西分治,西部羅馬帝國包括今天的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區域,476年被蠻族所滅。不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東羅馬帝國,一直安好。從法統上講,羅馬帝國縮水了,但編制還在,東羅馬直到1453年亡國,始終自稱“羅馬帝國”,其元首是當然的“羅馬皇帝”。

古羅馬帝國的東西分治

在中華來說,好比大宋被金國占了北半邊,但趙構穩住了江南半壁,還是“大宋皇帝”,仍舊叫“宋朝”。

至于“拜占庭帝國”這個字號,其實是西歐人的叫法,緣起于君士坦丁堡的舊稱:拜占庭。就好比金國稱南宋不叫“宋”,而叫“臨安帝國”,有點無視其正統性,略帶揶揄的說法。

至于為何如此?也得先從這場破壞圣像說起。

以利奧三世為代表的“打砸搶”派人士,是褻瀆神明嗎?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這是維護正統教義的行為,那些敬拜偶像者,才是對神不敬。

這個事要較起真來,可難死寶寶了!

《圣經·舊約》里,上帝有說: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唯恐你們敗壞自己,雕刻偶像……自己便被勾引敬拜侍奉它。

照說,不該立圣像。

基督教經典:《圣經》

可同樣在舊約全書中,他老人家還有說:

要用金子錘出兩個基路伯來,安在施恩座的兩頭……

二基路伯要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

“基路伯”是希伯來語“天使”的意思,以上下語境看,其實就是人工打造的圣像。

照說,又可以立圣像。

長著翅膀的天使

追根溯源,基督教本是從猶太教派生出來的,猶太教的根本教義,就包括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因此,只立神龕而無神像。

照說,還是不該立圣像。

然而,任何一種宗教的傳播,都不可能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絕對割離,就連戒律森嚴的佛教,入了中華,都產出來一個“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禪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多神教和神像崇拜的文化底座上生長壯大,凱旋門上偶像林立,萬神殿里神仙開會。

照說,還是可以立圣像。

古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

于是,教堂里終究還是有了圣畫和塑像;

于是,今天就被利奧三世一句話,全毀了……

利奧三世這么做,是依據哪條教義呢?

02 “打砸搶”的真實目的

統一穩定的皇權,從來就不是宗教教義的研究者和遵循者,而是解釋者和裁判者。

西漢宣帝主持石渠閣會議,東漢章帝主持白虎觀會議,都是為了調和儒學的學術分歧,以皇權高壓,統一學術思想。北周武帝主持召開天下僧道及百官大會,給三教強行排座次,裁定道一、儒二、佛三。

由皇帝召集并主持宗教大會,裁定教義、處理教務,這是自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皇帝親召第一屆普世基督教大會以來,拜占庭帝國的悠久傳統。

君士坦丁一世銅像

從利奧三世開始,拜占庭的“打砸搶”諸帝,可不僅僅是破壞圣像那么簡單,而是搭配一套組合拳:

對堅持崇拜圣像教義的宗教人員,實施人身迫害,流放甚至處死;

撤換君士坦丁堡大牧首,改為贊成“打砸搶”的“自己人”;

大幅擴展君士坦丁堡主教區的管轄范圍;

取締部分修道院,強令修士還俗;

沒收教會地產,將其分封給軍事貴族和作戰有功的官兵;

在全國推行兵農合一的“軍區制”,全面替代古羅馬行省制度……

看起來非常熟悉吧?沒錯,在東方——

北周武帝滅佛,僧人還俗數百萬;

唐武宗滅佛,銅佛像收回鑄錢;

周世宗滅佛,毀掉了天下90%以上的寺院,土地全部收歸國有……

統一穩定的皇權下,寺院有人有地又有錢,懷璧其罪。

拜占庭這邊,情況也差不多。

教會和修道院可以接受教眾捐獻、遺產轉交、土地贈與,可征收什一稅,還有免稅特權,說白了,是既開源又節流——那還能不發財嗎?

以7世紀初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區為例,轄區內大小莊園29處,莊園內遍布房產、耕地、牧場、橄欖園、葡萄園……還有手工作坊和大批畜群,吸聚來大量農戶。很多青壯年依附在教會土地上,逃脫了帝國的軍役和賦稅。

中世紀的君士坦丁堡遠眺

據統計,當時整個拜占庭帝國有10萬修道士,約占總人口的2%。與此同時,因連年戰爭、瘟疫肆虐,帝國兵員枯竭,在與東方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投入總兵力一度只有6400人。

說了人和地,再來說錢。

6世紀中葉的拉文納教區(今意大利中北部),年收入1.2萬金幣;7世紀時的西西里教區,年收入4.7萬金幣;北非的亞歷山大教區,囤積了57.6萬金幣的財產。于此同時,拜占庭帝國的官員,最高年薪不過數百金幣,像迦太基和拉文納兩大總督區的總督,年薪只有可憐的725—800金幣。

——眼紅嗎?不紅才怪!

現在皇帝一聲令下,不快去“打砸搶”,更待何時?

但問題是,這時候羅馬教皇在干什么?不出手管管嗎?

03 西邊的朋友看過來

所謂教皇,其實從來也不是“皇”,近代以來稱為“Romanus Pontifex”,大概就是“羅馬祭司”的意思。“教皇”只是明清時的傳教士,根據當時中國的傳統,做出來一個貼切的意譯。

公元四世紀時,基督教有五大主教區: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因為歷史和教義的原因,又以羅馬宗主教地位最為尊崇。7世紀開始,后三處都被阿拉伯帝國所吞并,剩下兩處,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在皇城根下,受制于人,只有羅馬教宗,山高皇帝遠,成為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

中世紀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畫像

“打砸搶”之前,為了盡量避免沖突,利奧三世曾給羅馬教皇致函,積極尋求諒解,但效果不佳。在以教皇為代表的西部教會看來:

崇拜圣像是一回事,而用這些形象去告訴大眾應該崇拜什么,則是另一回事……

形象對無知的人們的作用,就像經文對受過教育的人們的作用是一樣的。

應當說,這也更接近于我等吃瓜群眾的認知。因而西部教會極力反對破壞圣像。

但利奧三世哪有閑心跟你掰扯什么教義?說到底,這還不是皇權和教權為了爭奪至尊地位的一場斗爭嗎?既然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強行推進!于是皇帝給教皇回了信,直言道:“我既是皇帝,又是傳教者”。嘿嘿,這和漢宣帝、北周武帝他們,真如出一轍。

不過,西部地區缺乏強大的皇權,只有幾個帝國的總督區,還夾雜好多蠻族邦國,在教皇領導下,沒有跟從破壞圣像。但從此,原羅馬帝國的東西部分,久有的差異和分歧,逐漸擴大化,直到1054年基督教大分立,從此分為了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公元751年,倫巴底人攻占了拉文納,直接威脅教皇所在地羅馬。此時的拜占廷皇帝,正被東方事務纏身,焦頭爛額無力救助。教皇斯蒂芬二世只好跨越阿爾卑斯山,向新任法蘭克國王丕平求救。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迫降倫巴底,將收復的意大利中部,包括拉文納在內的大片土地贈與教皇,這里便成為后世的“教皇國”。丕平也被教皇冊封為“上帝恩賜的法蘭克人的國王”。

查理大帝加冕羅馬皇帝

799年,教皇國內亂,丕平之子查理出手相助,力挺教皇復位。公元800年,為表謝意,教皇在圣誕彌撒上,突然宣布加冕查理為“羅馬皇帝”,這便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

在當時乃至此后的歐洲,所謂的天下,就是指羅馬帝國,所謂的皇帝,就是指羅馬皇帝。從此之后,“君權神授”成為慣例,你可以憑借血統成為國王和貴族,但只有經過儀式,經教皇加冕,才能成為至尊的“皇帝”。這對一直自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來說,就有點像金國占據北方,和南宋成了“南北朝”,從此誰是正統,可就說不定嘍……

既然都是“羅馬皇帝”,那么為了區分,西歐人后來就戲稱東邊的朋友,叫“拜占庭帝國”了

那拜占庭那邊,后來搞得如何了?

04 羅馬世界的大分裂

毫無疑問,利奧三世開啟這場“打砸搶”,在世俗政權來說,其實是為了富國強兵。

按照“論文體”的表述,該當這么說:

政治上強化了中央集權;

經濟上遏制了教會產業的膨脹,大幅度增加了國家的稅戶,充實了財政收入;

沒收的土地大多落入軍事貴族之手,促進了新興封建主階級發展,加快了拜占庭帝國封建化的步伐……

經過“軍區制”改革,自由農民實際上成了屯田兵,而軍事貴族和僧侶貴族則成了封建主,從此軍隊成為皇權的強有力支柱。

利奧三世皇帝像

739年,利奧三世在弗里基亞的阿克洛擊敗阿拉伯,基本解除了東方阿拉伯人的威脅;

747年、752年,君士坦丁五世在東地中海兩次擊退阿拉伯艦隊,從此掌控了沿岸島嶼和制海權;

755年、763年,又是君士坦丁五世,兩次擊敗保加利亞人,來自帝國西部和北部的威脅暫時消除。

又一個世紀之后,拜占庭帝國終于跨入中世紀鼎盛之世:“馬其頓王朝”,雖沒有之前查士丁尼時代疆域廣大,但在強敵環伺的情勢下,已經算是一個難得的歷史高點。

馬其頓王朝疆域

至于“打砸搶”的破壞圣像運動,百年間也是幾度起落。

就像當年,北周崇道滅佛,隋文帝楊堅代周自立后,崇佛抑道;后來李唐代替隋朝,又改回崇道抑佛;武則天變唐為周,再次崇佛抑道……

就在武則天稱帝近百年后,787年,拜占庭攝政女王伊琳娜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重又尊奉圣像。815年,皇帝利奧五世又召開宗教會議,恢復破壞圣像。再到843年,又一位攝政女王狄奧多拉頒布《尼西亞法規》,恢復尊奉圣像。持續117年的這場“打砸搶”,至此完全終結。

是因為教義解釋通徹了嗎?

不!

只因為皇權的真正目的,已經達到。運動反反復復,但搶來的地可沒給教會還回去,等到該分的地都分完了,繼續“打砸搶”已無實際意義,反而徒增社會混亂。皇權的態度,逐漸從激進變為溫和,“破壞圣像運動”自然也就終止了。

但羅馬世界的大分裂,從此無法彌合。

經此一折騰,東正教的教堂內便不再有立塑像的傳統,只剩下圣像畫了。東西方教會也漸行漸遠,1054年的那次公開分裂,不過是瓜熟蒂落罷了。

期間因緣際會,搞出來的那位西歐“羅馬皇帝”,從此與東帝并立,法統一直延續到1804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才被拿破侖逼迫而退位。

在16世紀時,東部羅馬已經亡于奧斯曼土耳其,西邊的神圣羅馬帝國還在,當時的德意志歷史學家沃爾夫,首先提出了“拜占庭帝國”的說法,從此便約定俗成這么叫了下來。

  • 感謝閱讀,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更多深度長文,歡迎點擊關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析羅馬史:帝國時代的分叉——東部帝國的長命一
歐洲首位女皇:為奪權刺瞎兒子雙眼,差點嫁給查理曼實現歐洲統一
查理大帝為何本來不愿稱帝?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16):雄主君士坦丁五世,卻遭挫骨揚灰
拜占庭帝國簡史 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
【十大女王²】伊琳娜:羅馬歷史上第一位君臨天下的女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源县| 阜城县| 荥经县| 建德市| 汉川市| 龙泉市| 仙居县| 金阳县| 无极县| 绥中县| 义乌市| 德惠市| 白河县| 绿春县| 鄢陵县| 隆昌县| 彰化市| 射阳县| 通州市| 雷山县| 丰台区| 鄄城县| 石嘴山市| 禄丰县| 镇沅| 华阴市| 安多县| 永年县| 中卫市| 广南县| 岳阳县| 札达县| 六盘水市| 拜泉县| 颍上县| 牙克石市| 浪卡子县| 安图县| 伊川县| 石景山区|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