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楚國達到人生巔峰 卻戛然而止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關系如此,人才流向亦如此。
吳起離開魏國后,投奔曾經的敵國、地處南方的楚國。
楚國因為遙遠的距離、復雜的地形和特殊的區域文化,被很多中原人視為畏途。
楚國地廣人眾,在春秋時期稱雄一時。后來因世家貴族當道,政治腐敗,中道衰落。楚悼王繼位后,接連遭到幾國的攻擊,連失國土。
于是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強大的秦國,在其幫助下與諸侯國維系脆弱的和平。
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想順應時代潮流,象魏國一樣變法圖強。國亂則思良相,然而難以覓到賢人輔佐。
吳起已經聞達于諸侯,他的到來,使楚悼王認為喜從天降,待為上賓。
楚悼王先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在北方抵御韓、魏等的入侵。
一年后,任命吳起為令尹,以國政委托,使吳起位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至此,吳起終于實現了年輕時和母親訣別的誓言:成為卿相!
遺憾的是,母親已早逝,看不到吳起輝煌的這一天。
這時的吳起已年過半百,也不僅僅是位名震天下的兵家,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
吳起受到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和高度信任,決心加倍回報,同時也一展畢生壯志。于是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
首先,吳起在楚國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對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
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象所有的變法改革一樣,“吳起變法”打壓了世襲貴族的政治經濟特權,自然遭到反對、阻撓。
迷信的貴族們詛咒吳起“違背天道”,罵他是“禍人”。吳起巡視時,楚國王族屈宜臼用道家學說當面反對他的變法,說他是改變常理和急功近利,不會有好下場。
但是有楚悼王的支持,吳起變法得以推行,并取得明顯成效,楚國變得日益強盛。
“吳起變法”也成為繼李悝變法之后的著名變法,并且間接地影響了秦國的商鞅變法。吳起也與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大臣。
而且,“吳起變法”在文化和外交上,幫助地處偏遠南方的楚國,與中原地區加強了聯系和交流。
隨著楚國實力強大,兵強馬壯,吳起就披甲上陣,率軍開疆拓土。
向南,吞并越族地區;向西,伐秦;向北,收復了大片失地。
公元前381年,吳起采用“圍魏救趙”策略,打敗前東家魏國,使楚國的勢力從長江流域延伸到黃河沿岸。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楚國疆域在“戰國七雄”中最大,國力強盛,成為新的霸主。
就在這一年,楚悼王去世。這就意味著吳起失去了靠山。
吳起從前線趕回都城參加葬禮。
對吳起恨之入骨的貴族們認為復仇的時機到了,糾集反叛,在葬禮上突然發難,射殺吳起。
吳起臨死前急中生智,趴到楚悼王的尸體下面,并大喊“群臣亂王!”
瘋狂的貴族們一心置吳起于死地而后快,放箭如雨,亂箭同時也就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
楚肅王繼位,吳起的尸身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這也意味著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按照楚國的法律,侮辱王尸者要夷滅三族。于是射殺吳起的同時傷及楚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被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據《呂氏春秋·貴卒》認為這是“吳起之智”,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就借楚悼王的尸體來牽連報復貴族們。
論吳起
軍事方面,吳起是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戰略戰術獨步天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尉繚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曹操評論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據說吳起融合儒家、兵家和法家的思想而著成《吳子兵法》。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后世論兵,皆道“孫吳”,如“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唐代,將吳起列為歷代十大名將之一而供奉于武成王廟內。宋代,追尊吳起為廣宗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并將《吳子兵法》列入“武經七書”刊印發行。
在政治方面,正如《吳子兵法》中說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緊密結合,涉及治國治軍、親民用賢等國家大計。
吳起輔佐國政,先后成就了魏文侯、楚悼王的霸業。
然而,象吳起這樣一位文武全才、功績卓著的奇人,其歷史地位及口碑卻遠遠未能與其成就匹配!
主要根源,就在于他的人品道德污點。
因而,他在當世被鄙薄,在后世不被推崇,以致于他的主要標簽只是“戰將”,其它才能和功績只是淡淡一筆。
而且可以說,吳起的人生結局是失敗的,也即至死功業未成。
其原因,
首先,在于性格及價值觀。
吳起的原生家庭、幼時經歷,使他從小胸懷大志,卻也養就了離經叛道的極端性格,貪圖功名的價值觀。這也可證明,單親家庭、不友善的鄉鄰關系,對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功利心是一把棱角分明的雙刃劍,它可以讓你的人生充滿雞血、獲得成就感;它也可以讓你喪心病狂、沾上罪惡感。
吳起破財求仕、誅鄰止謗、母喪不孝、殺妻求將,這每一件事情都讓人心寒齒冷。做吳起的親人和鄉鄰,是一種悲哀。
家鄉安放不了肉體,異鄉安放不了靈魂,于是就有了漂泊。吳起為博取功名,終極一生在尋找、輾轉,一路狂奔而罔顧其它。然而,靈魂沒能跟上腳步。
你越在乎、沉迷的東西,也就越會受其所控,最終受其所累。例如人世間的金錢、美女、功名等,小至煙酒、賭博、打游戲等。
如果只圖功名而不擇手段,那么必然會犧牲別人。最終結局,就是必遭報應,自取滅亡。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不能只圖自己爽快。
其二,才華撐不起野心。
吳起雖然才能出眾,但是除了有道德軟肋之外,某些方面明顯欠缺。
吳起輾轉魯、魏、楚國,均遭到貴族大臣們的詆毀、打擊,甚至也遭到國君猜忌。表面看似遭小人詆毀,其實,除了猜疑、妒忌成分,更深層次的原因與政治游戲規則有關。
例如,深受儒家學說浸潤的魯國,長期推崇仁義禮智。王公大臣們對吳起的評論、攻訐,就含有政治理念和價值觀的分歧。
政治是圓潤的,講究利益聯盟法則。
春秋戰國時期特殊的時代環境,使得背負道德污點的吳起未被埋沒,輾轉三個國家而均得到重用。
然而,也正是特殊的時代環境阻礙甚至害死了吳起。
當時的宏觀形勢是:
? 諸侯國的核心權利圈一直被傳統貴族及其近親把持,而且與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在博弈;
? 變法改革必然損害世襲貴族階層的利益。
游歷多國、長期擔任高官的吳起,理應明白也應該身同感受這個明擺的現實。
然而,吳起在魯、魏、楚國的遭遇卻表明:他一直是一個人在戰斗,除了君王在世短期的撐腰。他一直并沒真正得到廟堂的信任,更沒得到高管團隊的集體認同。
因而,他雖在三個國家都能成為棟梁,卻最終均擺脫不了被統治集團拋棄的命運。活脫脫的一個被屢次利用的職業經理人形象。
在權利的游戲中,吳起是個突然上門闖入的局外人,還想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話語權。
空降高職、搞變法改革之類擠占別人蛋糕和位子的事,更容易樹敵,遭到對手反撲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吳起有只顧自己名利而賭紅眼、破壞游戲規則的瘋狂之舉,那么被對手聯手清出局也就是必然。
這既說明了政治本身的復雜性、殘酷性,也足見吳起的心智段位或者玩政治的能力。
數百年后的曹丕在《煌煌京洛行》的辭賦中說:“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大意是說,吳起的一生總是與災禍同行,而他卻總是心智跟不上心志;他任西河守將時勇武強健,而最后在楚國被貴族射殺時卻表現得狼狽如鼠。
“智小謀大”也正好概括了吳起。在不斷刷新人生的高度的同時,吳起卻沒有配套的的自我防御和提升修為,結果一敗涂地,難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