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這是乾隆皇帝《詠柴窯如意枕》的詩,乾隆皇帝應該收藏了柴窯的如意枕。柴窯是后周周世宗的御窯,當時沒有這個稱呼,是后人給出的。根據流傳說法,周世宗柴榮要求御窯的工匠按照他的御批:
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是指剛剛下過雨后的青天顏色作為陶瓷的顏色,這里也顯示了周世宗對美好將來的寓意,雨后天空的顏色天青色現在我們用天藍色來表示。(天青色汝窯水仙盆)
小提示:中國自唐朝開始崇尚瓷器,到五代時期出現了柴窯,以后才有了汝、官、哥、定等瓷器,柴窯被稱為諸窯之冠。
明朝洪武年間,曹昭的著作《格古要論》中有古瓷器論一篇,是我國研究古代陶瓷的重要文獻著作。明代中期時王佐對他的著作進行了增補,改名為《新格古要論》,在這本書的里詳細介紹了柴窯燒制的地點:
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非常明確的說了柴窯的地址在河南鄭州,介紹了柴窯瓷器的特征,并且說明朝初期那個時候的柴窯瓷器已經非常少見了。(官窯碗底部)
在流傳中,周世宗柴榮對御窯的瓷器制作有如下要求:
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要求非常嚴格,燒造確實不易。(哥窯瓷器,故宮博物院收藏)
周世宗在位時間較短,成完整器物的存世量非常少,加之千年的流傳,存留在世的完整柴窯瓷器幾乎沒有了。
明朝時期的收藏大家們都以得到柴窯的碎片為榮,那是柴窯的碎片就等同于黃金,用黃金等物品將柴窯瓷器碎片裝配起來。據史書記載,嚴嵩、嚴世蕃父子終生收集柴窯瓷器,這還是打著嘉靖皇帝的名號收集,總共收了十幾件柴窯瓷器,真假情況還不清楚。
清朝時期專門有人對柴窯進行過辨別,底款上有“柴”字的瓷器并非柴窯出品,因為柴窯是宋朝時期為了辨別窯才給起了“柴窯”的名稱,當時是御窯,可以想見清朝時期應該有仿制柴窯瓷器的情況出現了。(定窯瓷器,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乾隆皇帝曾經寫過幾首關于柴窯瓷器的詩:《詠柴窯碗》、《詠柴窯枕》、《詠柴窯如意枕》。看來收藏大家乾隆得到的柴窯瓷器也就是那么幾件了,無比珍貴。
中華民國時期趙汝珍曾經著有《古玩指南》一書,書中也沒有記載民間有柴窯存世的情況,他認為只有在故宮里面有為數很少的藏品。民間流傳,袁世凱的大管家郭寶昌(收藏大家)曾經以北京的一套房子和二十畝地換了一件柴窯瓷器,但是沒有得到證實,具體是什么陶瓷器物未見流傳。
收藏家馬未都先生也曾經撰文說,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疑似收集到了柴窯瓷器的殘片,不過后來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