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且环N缺血性心臟病。臨床表現主要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其中心絞痛分為穩定型與不穩定型兩種,急性心肌梗死分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兩類。
冠心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
①冠狀動脈內膜隱匿性出現粥樣硬化斑塊,斑塊逐漸增大導致管腔發生狹窄,如狹窄達到70%以上,患者體力活動時心肌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
②一些偏心性斑塊表面容易發生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及局部血栓,伴隨血栓的增大、血管的狹窄迅速加重,患者心絞痛在短期內明顯加重;臨床上表現為不穩定型心絞痛。
③血栓進一步擴大,完全阻塞血管,心肌發生壞死;臨床出現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上將不穩定型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少數冠心病患者以心臟猝死或心力衰竭為首發癥狀。
已知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力活動、遺傳因素(有早發心腦血管病家族史)、高齡等。
(一)穩定型心絞痛
發作性胸痛,部位在胸骨中下部之后方以及左前胸部,手掌范圍大小,疼痛性質為壓迫性、發悶或緊縮感;疼痛可放射到左上臂內側、頸部、下頜,持續數分鐘,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數分鐘可緩解。心絞痛以體力負荷加重為誘發因素,而且誘發心絞痛的體力負荷量比較恒定。心絞痛發作時可有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表情焦慮、出冷汗等。心電圖有缺血性ST段下移及T波倒置,癥狀緩解后可恢復。
(二)不穩定型心絞痛
如果心絞痛發作有下述特點,被稱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①近1-2個月內新發生心絞痛;②原有穩定型心絞痛,近期明顯加重,表現為:誘發心絞痛的體力負荷量明顯下降、疼痛更劇烈、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更多的藥物才能緩解;③休息時發作且持續時間>20分鐘。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有缺血性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心絞痛緩解后可恢復。部分患者發作時ST段出現一過性抬高,含服硝酸甘油后ST段可迅速降至正常;這類患者的發病機制是冠狀動脈痙攣,屬不穩定型心絞痛的一種特殊類型,稱為變異性心絞痛。嚴重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可有肌鈣蛋白輕度(小于正常值3倍)升高。
(三)急性心肌梗死
心絞痛發作無體力負荷增加的誘因,疼痛持續時間長,伴窒息感,硝酸甘油不能緩解,還可伴有惡心、嘔吐、大汗、頭暈,甚至暈厥。體檢血壓偏低,第一心音減弱、出現第四心音;心尖部可出現收縮期雜音,常出現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心電圖先后出現T波高聳、相鄰導聯ST段單相曲線性抬高、病理性Q波等改變(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心電圖表現為明顯的缺血性ST段下移及T波倒置(見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清心肌壞死標志物明顯升高并隨時間動態改變。
(一)診斷
1.心絞痛的診斷根據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并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心絞痛,可初步診斷;有心絞痛發作時心肌缺血的心電圖可確定診斷;必要時可作激發試驗(如心電圖運動試驗)。對少數癥狀不典型的心絞痛,冠脈造影可確定病變的部位、程度,是明確診斷及手術治療的依據。冠脈CT是借助計算機輔助成像技術、檢查冠狀動脈的無創性方法。
2.急性心肌梗死(見本書第三部分第五章“急診與急救',部分)
(二)鑒別診斷
1.心絞痛的鑒別診斷
(1)急性心肌梗死:發作無誘因,胸痛更劇烈,伴有瀕死感和恐懼感,持續時間長,服硝酸甘油無效,可伴有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電圖ST段抬高或ST段顯著降低伴心肌壞死標志物升高3倍以上。
(2)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絞痛:肥厚型梗阻性心臟病者常有猝死的家族史、聽診胸骨左緣第3、4肋間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心電圖可見深而窄的Q波;主動脈瓣狹窄者在主動脈瓣可聽到收縮期雜音。
(3)胃食管反流?。?/strong>胸骨后燒灼樣疼痛,飽餐后平臥易發生,多伴有反酸等反流癥狀,常于夜間發作。
(4)肋間神經痛:胸痛為刺痛、串痛并沿肋間神經分布,肋骨下緣可有壓痛并沿肋間神經放散。心電圖、胸部X線未見異常。
(5)肋軟骨炎:可持續數周或數月,深呼吸及上臂活動時加重,肋軟骨有壓痛。心電圖、胸部X線未見異常。
(6)心臟神經癥:青年或中年女性,有神經衰弱的癥狀;胸痛為短暫的刺痛或較久的隱痛;胸悶、氣短與情緒有關;心肺檢查正常。心電圖、胸部X線片未見異常。
2.急性心肌梗死的鑒別診斷(見本書第三部分第五章“急診與急救”部分)
(一)治療原則
1.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冠心病治療的三種方法。其中藥物治療是基本手段,同時要強調包括改變生活方式的綜合治療。
(1)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
1)抗血小板:除非有禁忌證,所用患者均應口服阿司匹林75—150mg/d治療。
2)降脂治療:控制血脂、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抗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2)抗心絞痛治療:目的是達到心肌需氧與供氧的平衡。
1)β- 受體拮抗劑:常用有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除非有禁忌證,均應持續、無限期使用。
2)硝酸酯類藥物治療:常用有單硝酸異山梨酯、硝酸異山梨酯、硝酸甘油等。根據癥狀使用。
3)鈣通道阻滯劑:常用有硝苯地平(控釋或緩釋劑型)、氨氯地平、硫氮革酮等。根據病情選用。
(3)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的目標<149/90mmHg,合并糖尿病、腎病者<130/80mmHg;糖尿病的控制目標是糖化血紅蛋白正常。高脂血癥的控制目標依危險分層確定(見本章第五單元第六節“血脂異?!保?。
(4)改變生活方式:戒煙(包括被動吸煙)、運動(每天30-60分鐘適當強度有氧運動),減少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膽固醇攝人,保持正常體重。
2.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除穩定型心絞痛的各項治療措施外,不穩定型心絞痛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是強化抗血小板治療及抗凝(使用肝素)治療,有些患者還需要介入/手術治療。這些措施需在??漆t院進行。具體治療原則包括:
①強化抗血小板治療:常需要兩種抗血小板藥物聯合使用;
②抗凝治療:使用肝素、防止血栓形成及擴展,避免心肌損傷、壞死;
③強化降脂:使用大劑量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抗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④抗心絞痛:硝酸酯類可酌情增加劑量或靜脈注射;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口服β受體拮抗劑;
⑤變異性心絞痛者(發作時出現ST段一過性抬高者)使用硫氮草酮,解除冠狀動脈痙攣。
3.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見本書第三部分第五章“急診與急救”部分)
(二)冠心病的預防
1.一級預防主要是針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宣教,包括:①不吸煙(包括二手煙);②飲食調整:總熱量控制,減少膽固醇攝入:③增加體力活動、防止肥胖;④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
2.二級預防對冠心病患者早診斷、早治療,積極采取藥物及非藥物措施,控制病情發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藥物治療包括長期服用阿司匹林、β受體拮抗劑、他汀類降脂藥;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應長期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其他措施與一級預防相同,鼓勵病情穩定的冠心病患者有計劃地適當運動。
3.三級預防積極治療并發癥,防止病情惡化,延長患者壽命,減低死亡率。
1.對于確診或疑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立即安排專業醫護人員護送轉診。
2.所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均應轉診。其中48小時內頻繁發作的靜息心絞痛患者、發作時ST段明顯抬高或下移>lmm、發作持續時間>20分鐘或伴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血壓下降者,需安排專業醫護人員護送轉診。
3.穩定型心絞痛及陳舊心肌梗死患者出現下列情況時需轉診:①原有的危險因素控制不理想或發現新的危險因素(伴發糖尿病、嚴重血脂異常等);②原有并發癥控制不佳或出現新的并發癥(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③出現藥物不良反應,需調整治療方案;④首次發現陳舊心梗。
聲明:內容來源鄉村全科助理醫師大綱全科醫療部分《常見病與多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