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慎獨,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出于《文子·精誠篇》:“圣人不慚于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現實生活中,要有機會放置久已勞累的心靈,為生命留白,“能閑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把自己交還給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勤于思考,生命雖然向死而生,但力圓滿豐潤。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生命之所以要起舞,是因為你覺得你這場人生實在值得慶賀。既然我們已來世上走這一遭活這一生,一定要把困難、生死離別和自己的人生過得值得慶祝。
楊絳說:“你的問題是主要在于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拒絕無意義的社交,保持靈魂深處的慎獨,培養出抽離的能力,能夠跳脫當下的痛苦與挫折,比較容易面對失敗。
這種能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靠不斷實踐、大量的體驗和閱讀,累積足夠的信心,明白世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活著,不是只有一種活法,還有無數人無數種活的可能。
得之,俯仰無愧;失之,不悲無泣。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佛家的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道家的舉頭三尺有神靈,皆是慎獨的敬畏之心的寫照。所謂儒家主敬,佛家主凈,道家主靜,則是告訴我們:慎獨!再慎獨。
錘煉人生,萃取精華,去向極致。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才能在生活過程中擁有真正的自己。慎獨是人文精神的亮點。
強大是自己賦予自己的。命運是欺軟怕硬的家伙,它只會向敢于挑戰它的人低頭。人總是在祈求圓滿,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好花需要配好瓶,佳人也自當配才子。卻不知道,有時候缺憾也是一種修行。太過精致,太過完美,總會被打破,反而要驚心度日。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肩負使命。少數人能敏銳地覺察將要承擔什么,而大多數人則在迷霧中懵懂穿行。許多年后當他回顧,才會發現在那一刻,他的命運就已經開始了,無法選擇,無法掙脫,唯一能做的,或許是順流而下,盡量將頭浮出水面。”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體驗過,做得到才能說得出。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時間,包含對人生的諷刺與傷感,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人生,必須要有一開始的苦心經營,才會有最好的不期而遇。世間萬物,看似紛繁陸離,其實無非兩種:翻手的蒼涼,覆手的繁華。一種堅強了內心,一種驚艷了歲月。人生就是一場得失兼容的路過,就讓我們在命運的進退之間,不急不徐地從容,不慌不忙地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