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兩人關系非常之好,又是同年,分別娶了大喬、小喬為妻,可謂是春風得意。古代“郎”不僅是帥哥的意思,有才有貌才稱為“郎”。當時的江東,“孫郎”與“周郎”是明星式的人物。千年以后,蘇東坡在赤壁,對“羽扇綸巾”的周瑜還無限神往。
孫策與周瑜在軍事上的配合非常之好,兩人都是開拓進攻型的人物。短短幾年時間,打下江東基業。孫策臨終托孤,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他也看出孫權是守業型的人物。孫權的軍事能力確實一般,五次親征合肥都宣告失敗,勝仗都是幾任大都督打的。
孫策對孫權不放心,臨終囑托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之戰,聽了周瑜的,果然取勝;但是在荊州、劉備的問題上,孫權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
孫劉兩家在荊州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孫權不借荊州,劉備無法入蜀
赤壁之后,因曹操第二次征討東吳,使得孫權、魯肅認為,江東位于曹操、劉備的夾擊之中,非常兇險。為保江東安全,只能與劉備合作。
在周瑜看來,曹操新敗,幾年內無力大規模伐吳,劉備實力單薄,所謂東吳處于夾擊之中純屬無稽之談。在荊州問題上,孫劉兩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東吳占的多一點,劉備就占的少一點。按周瑜的戰略,占據荊州以后,向益州發展,然后兼并張魯、馬超,占據半壁江山,與曹操爭天下。而劉備,根本就沒有爭天下的資格。這個戰略,與諸葛亮“隆中對”幾乎一樣。
孫權未聽周瑜之言,干了兩件事,是地下的孫策不愿看到的。
第一,借荊州。借荊州是真實存在的,魯肅為鞏固孫劉聯盟,勸說孫權把豫章郡、長沙郡的一部分給了劉備,其中包括周瑜辛苦一年多打下的江陵。這樣,劉備有了進入益州的長江出口。此舉,東吳把自己西入益州爭奪天下的大門關上了,劉備從此扼住長江咽喉。孫權、魯肅真鼠目寸光!
第二,嫁妹。史書記載的嫁妹非常恥辱,“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孫權之妹威風凜凜,年輕漂亮,而劉備已經是個老頭了。劉備入蜀后,孫夫人回吳,下半生注定是非常凄慘的。
東吳幾任大都督都死得不明不白
周瑜的能力很強,也能收服人心。東吳眾將,程普資歷最老,一開始看不上小伙子周瑜。但相處一段時間之后,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東吳的將領,跟周瑜關系都很密切,青年將領呂蒙、甘寧等人,都對周瑜言聽計從。
為削弱東吳,曹操、劉備都想除掉周瑜,不斷地煽風點火。而赤壁之后,周瑜功高震主,孫權又沒有寬大的心胸,對周瑜猜忌就不可避免了。
周瑜駐扎荊州,一次返回京城,對孫權說:“請求與孫瑜(孫權堂兄)一起西進,拿下益州,兼并張魯,留孫瑜固守益州(看來周瑜也避嫌),然后圖天下”。不知怎么了,孫權這次同意了他的計劃。但周瑜返回荊州前線的路上,得了重病,撒手歸西,年僅35歲。
周瑜的下一任,魯肅活了45歲,他是孫權最信任的人。再下一任呂蒙,是周瑜一手培養起來的才俊,白衣渡江拿下荊州,為東吳立下赤壁之戰后的最大功勞,但不久后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僅活了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