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自己麾下十多位驍將,在玄武門射殺了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如果大家仔細查閱史籍關于“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在那一天除了李世民外,最大的主角更像是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先是射死了李元吉,然而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嚇退了前來救駕的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衛隊,接著又身著重鎧、手持兵刃以保護李淵為名,從李淵手里拿來了兵符印信,剿滅了太子和齊王的余黨。
那么在如今一場驚心動魄的兵變中,為何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勇將秦瓊(字叔寶)沒有出現?要知道秦叔寶當年可是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史籍記載此人是一位能在萬人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猛將。
秦叔寶曾是隋朝名將來護兒手下的一名下級軍官,當時他在來護兒麾下不起眼,但是當年秦叔寶母親去世時來護兒還專門派人去慰問。來護兒的這個舉動在當時引起其他麾下將領不理解,結果來護兒卻說,“此人(秦叔寶),文武雙全,志節完備,必成大器。”
來護兒果然沒有看走眼,秦叔寶顯示投奔瓦崗軍,后又來到王世充的帳下,最后來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的麾下,秦叔寶的軍事才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并一躍成為李世民的第一號勇將。史籍記載,“秦瓊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每戰身先鏖戰,前無堅對。每當對手陣營中有驍將銳士震爍出入以夸眾者,秦王則名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于萬眾中,莫不如志。”
那么如此勇猛的秦叔寶,為何事關李世民一生的“玄武門之變”他怎么就不參戰呢?由于歷史上對此沒有解釋,小編大膽做出如下的猜測。說這個之前,我們來看看“玄武門之變”后秦叔寶的待遇情況。
眾所周知,“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的貢獻最大,他獲封邑是一千三百戶。然而史籍《舊唐書》中關于之變后秦叔寶的記載,他獲得的封邑是七百戶,這是非常少的。
可以說公元626年7月2日那天,是秦叔寶一生中最為糾結的一天。秦叔寶不愿意參加李世民和自己兄弟之間戰爭,更不希望他們骨肉相殘。魏征曾評價秦叔寶,“秦瓊是國之棟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謂的忠臣,他是忠于國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個人。”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秦叔寶本來就不贊成誅殺太子,所以就不會出手,但是也無法阻止李世民的行動。正在左右兩難間,事情已經發生了,沒有辦法改變既成事實的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