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最近,某著名企業帶頭人董大姐揚言不用“海歸派”的言論,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企業用人的某些特殊“喜惡”還是客觀存在的。
比如,我就聽我身邊的HR說過,某些地域,某些學校,某些專業,甚至某些年齡的要“謹慎”錄用...
說實話,我有時候也會依據自己的主觀“喜惡”來評價人。
比如,北京人一定很能侃大山;廣東人什么都吃;上海人很小氣;
程序員都穿格子衫...
這些刻板印象從小就刻在我腦海里。
可能當我僅僅聽到對方說出自己的出生城市時,我的腦子里就快速地對一個人下了定論。
這就很容易讓我陷入到固化的思維模式里,看不到對方的優點,也聽不進任何勸誡,
甚至還會產生偏見,影響到我身邊的人際關系。
02
—
所以,我是希望能擺脫這種主觀的“喜惡”,盡量能用一種客觀的方式,來評價身邊的人和事。
首先,在職場上,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用利益分析法來看問題:
很多人嘴上掛著的是道理,心里可能想著的卻全都是利益。工作,本質上講的也都是“價值“和“利益”。
所以,我作為一名下屬,只要把相關利益方的需求都滿足了,大家就都會服我。
而當我的實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價值了,我不去主動去靠近別人,別人也會主動來靠近我。
另外,要讓各方互相協作、產生“價值”,更是需要的是“利益”的連接。
所以,我作為一名上司,只有用價值利益分配的確定性,才有可能來應對個人動機的不確定性。
把激勵規則搭建好,把價值與利益分配好,再來談理念以及各種先進的管理工具。
03
—
其次,在生活中,與他人相處時,我希望也能采用一種更為理性的思維方式:
先試著換位思考,多看別人的長處,關心別人的需求。
這樣,別人也會對我產生好感和信任。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純粹去迎合別人,而是在不卑不亢的價值觀基礎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友善與尊重。
還有,在聽到讓自己不舒服的意見和建議,我也一定要壓制住自己的情緒。
“無能狂怒”于事無補。依據事實,從多個渠道來了解情況,以及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才有助于解決問題。
而且,我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全面,思考問題的角度越多、越深入,我就越有可能還原真實的面貌,以及對人作出客觀的評價。
04
—
最后,總結一下:
在某些情況下,用自己的主觀“喜惡”去評價身邊的人和事,只會激發自己的負面情緒,消耗掉能量。
所以,在商業世界中,盡量多用利益分析法去分析問題,反而能看出真實的情況。
另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除了要遵循一直提倡的“不卑不亢”的價值觀,秉持“平等的關系”外。我更希望自己采取一種更為理性的思維方式:
擺脫情緒,依據事實,多觀察、多獲取一手信息。
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全面,思考問題的角度越多、越深入,我就越有可能還原真實的面貌,以及對人作出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