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吹捧藝術(shù)
縱觀中國二十四史,發(fā)現(xiàn)無論是正人君子,還是奸佞小人,吹捧術(shù)都作為官場、情場、商場攻無不克的“利器”,現(xiàn)代大千世界,魚龍混雜,面對這炎涼世態(tài),如想游刃有余,不學一點吹捧之術(shù),那真是困難之極。別覺得吹捧挺無恥,也挺難堪,其實那還是一門藝術(shù),是人際關(guān)系至高無上的“潤滑劑”,人家外國公共關(guān)系學說的主心骨就是如何個吹捧法。
若問吹捧從何時緣起?那就早了,《詩經(jīng)》里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衛(wèi)風·碩人》描寫衛(wèi)莊公夫人之美的媚狀可以說是吹捧的經(jīng)典制作。詩中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謂吹捧得恰到好處。其實吹捧的意義不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尤其是有點才華的人,你要活生生地活在世上,那么無論如何你都要學會生存之道。翻閱歷史,劉伶、“竹林七賢”……哪一個不是滿腹經(jīng)倫,哪個不是才華橫溢,但是為何到頭來還是要做“隱士”?不作隱士也可以,那你就要忍受社會的一切“俗”的東西,譬如“吹捧”等東西。在現(xiàn)代,吹捧俗稱拍馬屁,其實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相反地,它是在俗世中要想生存乃至步步亨通所不能不掌握的一門關(guān)鍵技藝;其重要性,甚至遠大于文憑乃至其他一切生存能力。若私下吹捧,則好聽話說得再多,吹得對方手腳發(fā)麻、額頭發(fā)冷,大概都不要緊。然而若想到大庭廣眾的場所吹,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既想能獲得投被吹者之所好的效果、又能不讓看客產(chǎn)生對自己反感的負作用,就不得不要費點心,講究點吹捧的藝術(shù)。粗論之,吹捧蓋有三境界:一曰粗人吹捧術(shù),直來直去;二曰半仙吹捧術(shù),講究的是曲徑通幽之妙;三曰圣人吹捧術(shù),若能達此境界,則已深得吹捧神髓,不受形式所限,乃吹捧之上境也。常人只通粗人吹捧術(shù),蓋其對吹捧之人的素質(zhì)要求不高。時下在文壇網(wǎng)壇政壇所泛濫者,莫過于此。粗人捧人,左手揣一高帽子,距其尚有百步之遙,遠遠地就豎起右大拇指,一邊踉踉蹌蹌朝前跑去一邊喊道:“您可真是天下第一神人哪”,有可能要把被吹之人嚇得渾身一個激靈,適得其反,故曰低級吹捧術(shù)。半仙吹捧,則稍斂吹捧之鋒,西裝皮鞋風度翩翩,反手一背把高帽子藏于身后,一邊沖眾人婉聲而道:“我本以為松井屯家阿輝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今天才……呵呵,呵呵”;頗得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不知不覺中帽子已高掛對方脖子上,此技藝為讀些書人中方可多見,頗能一窺吹家門庭,故稱半仙吹捧術(shù)。然而上述兩種,皆非吹捧術(shù)之上者。蓋欲吹捧人,必是有所企圖,試借此得些好處。粗人吹捧每每要搞得兩不討好,自然智者不為;半仙吹捧固然有望討得對家的歡心,雖可稱智,卻無慧可言,仍未達吹捧術(shù)之極頂。
吹捧之至高明者,乃藏吹捧于無形之中,帽子送出去卻不戴人腦袋上而是戴人之心窩里。甜滋滋、美融融;明明有吹卻若無吹,看似無吹卻勝有吹。吹捧即無吹捧、無吹捧即吹捧,吹捧之人舌簧未開,而被吹捧之人已感受到縷縷爽人清風,直潤心田;三番兩語之后,已欲醉欲仙矣。然而此境界之吹捧,只可意會無可言傳,世間不可多見;吹可吹,非常吹,吾只知其有,而實不覺其狀,更不知如何吹之,故名之曰“圣人吹捧術(shù)”。世間好吹捧者多有,而精于吹捧術(shù)者則鮮矣!吹捧之中,粗人占十之八九,半仙占十之一二;而圣人則不可見。嗚呼!圣人吹捧術(shù)之不傳,亦久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