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歐洲各民族的歷史詳解
本帖最后由 無更帝 于 2012-11-11 21:30 編輯 龍騰網 http://www.ltaaa.com
龍騰網 http://www.ltaaa.com
人種(race),亦稱種族,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性的人群。
龍騰網 http://www.ltaaa.com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征,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征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


人種的其他劃分

  除外表形態特征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至于完全以膚色為標準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并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

  基于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征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

印度地理人種

  印度地理人種的外表特征雖與高加索人種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膚色較深,身材細長,有些屬骨瘦如柴類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現率高,Rh陰性血型出現率低。顯示其血型特征上與蒙古地理人種相似。

高加索地理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Rh陰性血型出現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與印度地理人種不同。其膚色淺、體毛濃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禿頂者多也是其顯著特征。

印第安地理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或稱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過去曾依外表特征而歸于蒙古人種,如直黑發、鏟形門齒出現率高、體毛稀疏、男子禿頂者少等。但其膚色較蒙古人種更濃重,且具偏紅色調。其血型特征也與蒙古人種不同,如無B型及Rh陰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高。

蒙古地理人種

  蒙古地理人種在血型特征上是 B型血型出現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尼格羅地理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從外形特征上有時可以劃分為具典型特征的剛果人種和膚色微黃,身材矮細、具螺旋狀叢生發的開普人種(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無明顯差異。一般R0型血型出現率高,U-陰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見。血紅蛋白異常。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癥。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卷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并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癥,與尼格羅人種相反。

  大洋洲諸島上的人種曾與澳洲人種共稱澳洲大洋洲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亞人種,但鏟形門齒出現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現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癥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亞人種與之關系更密切些。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曾被認為可能是東南亞蒙古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波利尼西亞人種的混血后裔。但其B型血型出現率稍高、N型較M型血型多、Duffy-陽性和Diego-陰性血型出現率很高。表明他們是獨立的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膚色較淺、體毛少。B型血型出現率低、N型血型出現率較高,無Rh-陰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陽性血型出現率也不高。雖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種;但膚色淺,波狀發和濃密絡腮胡 又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其血型與蒙古人種及高加索人種均有較大差異。

  在地理人種范圍內,基于生物學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會、民俗等因素,甚至歷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團,可以稱之為地域人種(locol

race)。他們往往只在本群內通婚,極少與其他集團交往。一個地域人種內的各成員間,生物學特征極相似。往往許多在遺傳特征上相似的地域人種可以在一個大陸或某一較大區域構成地理人種。處于邊緣地區、地理阻隔嚴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種常常構成在遺傳性質上穩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嚴重的經濟發達地區,則諸多地域人種間生物學上的差異較少,而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差異起作用較大。例如高加索人種中就有阿爾卑斯、地中海、東北歐、西北歐等地域人種。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島的夏威夷人都屬于特定的地域人種。

  在人數較多,人口密度較大而又少流動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團;他們常表現為具單獨的遺傳因素,目前名之為少數人種

(microrace)。斯堪的納維亞的拉普人可作為少數人種的例子。


人種的分布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布最廣的一種生物。現代人的分布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后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征,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類型。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并在此后3.5萬年以上的時間里進一步得到擴展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征和分布狀況。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征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征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征包括ABO、Rh、MN等多種血型系統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御等等。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以前一般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皮膚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卷曲的頭發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于其他動物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布比在其他動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復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征。雖然非洲尼格羅人皮膚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現在的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里。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蘇丹尼羅河上游的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面部突頜的特征適宜于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阿留申類型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面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征的形成過程更復雜一些。


人種的起源

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三大人種主干的體質特征是在約

3.5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在亞、歐、非三大洲發現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證明他們在本地區延續發展。美洲、澳洲和大洋洲較晚才有人類居住。由于澳洲土著的體質特征較為特殊,他們常被列為與以上三種人不同的另一種人。


蒙古人種起源于中亞和東亞。中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和廣西柳江縣通天巖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化石表現了以黃種人特征為主導的特征。在馬來西亞沙撈越的尼亞洞和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瓦賈克發現的人類化石很像現代澳大利亞土著。早期蒙古人種逐漸向北方擴展,成為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跨過西伯利亞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間曾經存在的“陸橋”,蒙古人種來到美洲,定居下來,成為美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蒙古人種從印度尼西亞,或者還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大利亞,比到美洲去的歷史或許稍早一些。在澳大利亞的芒戈湖、科阿沼澤發現的人類化石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因此有人認為曾經有過兩次從亞洲向澳洲的遷移。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可能只是在幾千年前才有人居住。


非洲尼格羅人與在本地區發現的晚期智人在體質特征上的繼承關系很明顯,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起源于非洲本土。但是,地區內變種分化的較晚。南非和東非的晚期智人化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尼格羅人

(Negroes)、科伊桑人(Khoisans,即以前所稱的“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和當地現代人特征的混合。只是在幾千年之前,科伊桑人才在非洲南部定居下來,在北部,與狩獵經濟相適應,形成尼格羅類形。


與歐洲晚期智人有關系的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

階段的化石比較復雜。最早的白種人的起源地目前只能圈定在南歐、北非和西亞這樣一塊較大的區域之中。歐洲本土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以克羅馬農人(Cro-Magnon)為代表,他們在3萬年前已經顯示了高加索人種的性質。由于歐洲與附近亞、非洲部分的人群混雜很頻繁,高加索人種再分化為現代的次級人種則是大約

1萬年以內的事。這樣的次級人種包括波羅的海周圍淺膚色的北歐人種、淺黑色皮膚的地中海人種和北非埃塞俄比亞人種以及深褐色皮膚的南印度人種。1000多年以前宗教對婚姻的限制也是后期人種特征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


意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1492年到達美洲大陸以后,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新的殖民地,世界人種的分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涌向美洲、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使高加索人種的數目迅速增長。例如,近4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約6倍,而英國人的后裔至少增長50倍。與此同時,幾百萬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綁架到美洲。由于混雜又出現了新的人種,美洲的有色人種已達6000萬人之多。有的人種(塔斯馬尼亞人)已滅絕,有些人種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大減少。這樣的一系列過程形成了現代人種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

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征是膚色淺淡;柔軟波狀的頭發,顏色多金黃;眼色碧藍或灰棕色;毛發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適中。它們在全世界分布較廣泛。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歐洲西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




  白人指是人類里一種白種膚的人種,大多祖籍于歐洲及亞洲交界─烏拉爾山至高加索山一帶。白色人種或白種人也是歷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人種,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由于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學界也放棄了必須為人類分類的觀念。英文:

Caucasian,White,White people。由于幾乎所有祖籍歐洲的人都是白人,白人也在一些學說里被稱歐洲人或歐羅巴人。

白人也被稱為高加索人。這單詞來源于神學。圣經人物雅弗說是歐洲人祖先,神學里認為他是來自高加索地區。


  在中世紀時期,白種人是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北印度,北非。16世紀以后隨歐洲殖民擴張擴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其它地區。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為西歐和美國.在近幾十年里,白人是流動力最強的種族。


  從人種來說,白種人內部同樣差異很大,主要分北歐人種和地中海人種。北歐人種又分為波羅的海亞人種和巴爾干亞人種;波羅的海亞人種包括大西洋人(凱爾特人)、北歐人(日爾曼人)、東歐人(斯拉夫人);巴爾干亞人種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拉丁人。地中海人種分為典型地中海亞人種和高加索亞人種。典型地中海亞人種包括阿爾卑斯人(南部日爾曼人和凱爾特-日爾曼-拉丁混血的法蘭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臘-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閃米特含米特人、帕米爾人(南亞雅利安人);高加索亞人種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亞雅利安人(伊朗雅利安人,印度雅利安)。

白種人亞分支


1、金發碧眼白種人:即被德國納粹黨認為最優秀的人種,德國納粹黨稱為“雅利安人種”近代稱為“北歐人種(nordic)”,雖然被德國納粹黨稱為最優秀的人種,但是金發碧眼白種人不是在德國分布最廣,而是主要集中在北歐國家。金發碧眼白種人分布在的北歐國家是現代歐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德國更加是歐洲強國。

  A 傳說與事實  

雀斑也很可愛  由于北歐人及日爾曼人普遍具有金發碧眼,身材高大的顯著白種人特征,這些白種人特征往往被納粹黨視日爾曼人為優秀人種的的根據。納粹黨也把這些白種人特征用作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屬于優秀民族的標準,歷史上這些顯著的白種人特征陸續衍生出關于日爾曼人的傳說。

  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在德語地區日爾曼人往往被表現為“超人”,這個形象的主要緣由是塔西佗、愷撒等的描寫。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將日耳曼人描寫為金發碧眼的巨人,他們擁有超人的力氣。

  通過對遺留下來的骨骼和在沼澤地里保存下來的尸體的研究證明日爾曼人的確比羅馬人高,此外他們的確有相當大的體力,大多數日耳曼人的確有金發。一般來說日爾曼人比羅馬人高出一頭。對保存得非常好的沼澤尸體的研究證實了塔西佗的一個懷疑:日耳曼人的耐久力比較低,在長時間的作戰中他們很快就沒有力氣了。

  B 容貌特征

  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少女在13-20歲之間的年齡階段除部分人面部出現白種人較常見的雀斑外,一般的金發碧眼白種人少女由于的膚色較淺,毛細血管的紅色可以呈現出來,膚色都顯得白里透紅確實很漂亮,但這些金發碧眼白種人,皮膚較其他人種薄,容易出現皺紋,而且皮膚比較容易松弛,這些金發碧眼的白種人比起黑發棕眼的白種人及其他人種更經不起歲月的洗禮容易顯得蒼老,他們是所有人種中最不耐老的一群。



2、黑發棕眼白種人:又稱“地中海人種”主要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部(意大利北部分布有部分金發碧眼白種人)希臘、等國。這些黑發棕眼的白種人創造出燦爛的古羅馬文明、及古希臘文明,公元392年,狄奧多西一世以羅馬帝國的名義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為今后的基督教得以流行到世界各地奠定基礎。文藝復興運動也是從意大利這個黑發棕眼白種人較集中的國家首先開始。

  3、皮膚黝黑的白種人:又稱“印度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從身體外表特征看,一般印度人的膚色比白種人中的“北歐人種”及“地中海人種”的膚色要黑,但比黑種人的膚色要白。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征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征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而且大部分印度人都有白種人的體態特征,鼻梁高、胡子和體毛發達。大部分印度人都具有一雙黑人及黃種人不常見的大眼睛。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后,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皮膚黝黑的白種印度人,創造出佛教文明并傳播到亞洲各國,及創造出燦爛的印度文明。


20世紀50年代,德國學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歐語族(現代歐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觀點。


1990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納蘭揚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印歐語族起源于古代中國西域以及周邊的廣大地區。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考古發掘,都顯示印歐語族中的吐火羅人與克羅馬農人均曾在今XJ地區繁衍生息數千年。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經》爻辭中都留存著與西方強梁民族“鬼方”長年作戰的記錄,不少學者推測鬼方與吐火羅人有關。  1980年,XJ考古所與中央電視臺《絲綢之路》攝制組合作,組織考察隊,在羅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鐵板河三角洲發現了兩處古樓蘭人墓葬,并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她便是著名的“樓蘭美女”。

由于羅布泊低凹、干燥、高熱的地理環境,很多遺址的發掘都伴隨著古人干尸出土。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大部分都具有鮮明的白種人特征。而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溝原始社會氏族墓葬群發掘所得的一批遺骸,經著名人類學家韓康信等鑒別,均屬古歐洲人種,其中一具干尸曾送南京大學地理系作碳14測定,距今6400年;另一個頭骨則與歐洲舊石器晚期克羅馬農人(距今5萬~1萬年)十分相似。


(三)歐洲民族的來歷


歐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部與亞洲大陸相連。歐洲面積1010萬平方公里(包括附屬島嶼),僅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如果從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域來看,歐洲也不過占地球可居住面積的1/12。但是,歐洲卻有8億左右人口(1985),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6%。其中包括160多個民族。   


歐洲民族的形成羅馬帝國的勃興和拉丁語在帝國版圖內廣泛傳播,對于歐洲民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公元2世紀時,羅馬帝國最大的版圖是整個地中海沿岸,并向北深入到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以及大不列顛島。在這片廣闊的地域上生活著克爾特人、伊比利亞人、伊利里亞人、希臘人及其他民族。羅馬人使用的拉了語,在帝國版圖內除希臘人以外的許多民族中廣泛地被采用,與此同時,這些民族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羅馬文明。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羅曼語族的各種語言。而在羅馬帝國版圖之外,還是人煙稀少、貧窮落后的地區。   


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為野蠻民族入侵敞開了大門。從4世紀起,大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來自亞洲的一些民族相繼進入帝國疆域,在這塊廣闊而富饒的土地上開拓新的家園。這種入侵不同于一般的軍事侵略,而是整個部落的遷徙,因此歷史上稱為歐洲民族大遷徙。其過程整整持續了4個世紀,從公元4世紀開始一直到7世紀。   


在這個時期,歐洲民族分布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萊茵河和奧得河之間的日耳曼部落逐漸向南擴張,其東支除部分定居地黑海以北草原上和多班河下游外,大部分人向西遷移到意大利、高盧南部,甚至到達西班牙和北非。其西支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來特人從原住地回德蘭半島及移居在萊茵河口以東地區,于5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他們結合成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并同當地的克爾特人以及后來的丹人、諾曼人等長期結合而形成英格蘭人。留在大陸的撒克遜人同巴伐利亞人、東法蘭克人、阿勒曼人融合,并同化克爾特人、西斯拉夫人而形成德意志人。西日耳曼人中的法蘭克人同高盧一羅馬人以及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勃夏第人長期結合而形成法蘭西人。   


在中世紀的過程中,斯拉夫人逐漸分為東、西、南三支。東斯拉夫人發展成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人即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入、黑山人和波斯尼亞人。   


位于西羅馬帝國心臟的意大利,在帝國崩潰后,相繼遭到東哥特人、倫巴德人、法蘭克人、阿拉伯人的入侵,后來又曾被奧地利和法國所占領,直到1870年才統一。意大利人主要是由古代羅馬人吸收了埃特魯斯坎人、希臘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多種民族成分而形成。   


歐洲相對純種民族,歐洲主要有兩大種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先說說歐洲相對純種民族,歐洲主要有兩大種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另外還有眾多少數民族。   


一、日耳曼人先說說歐洲相對純種民族,歐洲主要有兩大種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種屬也分好幾部分:日耳曼人靠近羅馬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曾經占據了歐洲中北部、東部廣大地區,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后東部中部日耳曼人大部分西遷進入帝國境內,建立了眾多封建王國。   

1)諾曼人:斯堪的納維亞諸國中的瑞典,挪威,丹麥   

他們金發碧眼,身材高大修長,是漁夫和森林獵手。   

2)日耳曼尼亞人,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   

人才高大強壯,生活在黑森林的邊緣,是叢林獵手。生活在尼德蘭低地的人們主要以捕魚為生,天生重視個體意識。   

二、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的種屬共三個部分:斯拉夫人的英語名稱slav,表明了斯拉夫人在中世紀早期一直是被日耳曼人賣作奴隸的歷史痕跡。可以說斯拉夫人代表了歐洲東部廣大落后地區的部落。   

1)西斯拉夫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信仰基督教,受到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影響比較理性。  

2)南斯拉夫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伐克人  

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其余人信仰基督教,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長期統治,民族情緒最強烈。  

3)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地處偏遠的東北部地區,經濟落后,受中亞封建思想影響傾向于建立專制集權。  

三、其它單一種族  


1)凱爾特人種:蘇格蘭人,愛爾蘭人。  

他們是歐洲西部曾廣泛生活的凱爾特民族優秀后裔。通過與日耳曼人的斗爭生活下來,這與他們所在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處在歐洲的最西北部海島,他們的不斷反抗壓迫的民族歷史和優越的藝術天賦,催生了讓我們著迷的美妙的凱爾特人音樂、蘇格蘭風笛和愛爾蘭的踢踏舞。  


2)中亞突厥人種:匈牙利的馬扎爾人,芬蘭的拉普人,保加利亞人,土耳其的奧斯曼人。  

除了最古老的拉普人他們都是英勇的馬上戰士,沿著中亞的草原從里海附近的游牧地足部遷徙而來,歷經血與鐵的戰斗奪取了現在生存空間,在人口眾多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中立足。拉普人可以算作森林的獵人,主要從事捕魚和游獵的生活。他們在斯拉夫人進入歷史記載以前就在歐亞大陸北部的森林和湖泊間生活了。  


3)歐洲古老單一民族:希臘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  

這些古老民族或有燦爛的歷史文化,或有神秘的民族傳承,今天的希臘人遠非古希臘人的模樣,受到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突厥人的屢次沖擊,他們的血緣能有幾成古老血統值得懷疑,同樣馬其頓人會是亞歷山大的部族的機會也不是太大,這里保留的是古老的地名。但到今天他們和祖先的文化和學緣關系還能多密切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可以用今非昔比來作結束語吧  


4)高加索民族:東正教的格魯吉亞人歷史悠久,亞美尼亞人古老而堅定的基督徒,阿塞拜疆人伊斯蘭化的古老民族,人口眾多,單在伊朗境內就有上千萬。  

這個區域的民族歷史都比較悠久,這與其民族的堅韌好斗性格和綿延的多山地形密切相關。目前在俄羅斯境內的車臣人,印古時人都能算作高加索斗士之一。  


四、五花八門的混血人種  


1)法蘭西人  

法國人由凱爾特高盧人,日耳曼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古羅馬人混血。法國地理條件非常優越,物產豐富,自古就吸引了眾多民族不斷涌入,古羅馬愷撒征服高盧后。高盧地區迅速羅馬化,西羅馬崩潰之后,法蘭克人在北部,勃艮第人東南,西哥特人西南部建立國家,在克洛維時期確立了法國王國并確立其在西歐蠻族中心王國的地位,但是這個封建特色極其

濃厚的王國,內部邦國林立,但是直到路易十四才實現真正的集權統一形成法蘭克民族。  

2)英格蘭人  

英格蘭人由凱爾特不列顛人,央格魯薩克森人,丹麥人,諾曼人混血。英格蘭是被外族征服最多的地區之一,凱爾特人,古羅馬人,央格魯薩克森人,丹麥人,諾曼人前赴后繼紛紛進入這個邊緣的島嶼,混血和野蠻的斗爭讓英格蘭人具有冷靜的頭腦,健壯的體魄,他們成為日不落帝國和近代科技發展的中心是與民族性格不可分割的。  

3)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由古羅馬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航海民族后裔組成。古羅馬人據猜測為棕色人種,看看意大利足球隊的深色皮膚,就可想而知了。北部居民主要由日耳曼種屬的倫巴第人組成,中部古羅馬人占多數,南部主要由各航海民族的移民組成,南意大利作為地中海的中堅地帶,在敵眾航海貿易中實在難以避開。  

4)伊比利亞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西班牙人由古西班牙人(可能為愛好和平的凱爾特人),古羅馬人,西哥特人,中東阿拉伯人,北非柏柏爾人的大混血。只要看看西班牙的歷史典籍就能感到不那么難以理解了  

葡萄牙作為幾個世紀前才形成的封建國家,其民族血統組成和西班牙人類似。看看費戈的長相更其像中亞的阿拉伯人。  

4)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人在查士丁尼時代就已經形成了,他們主要由達契亞游牧民和古羅馬人混血,這里也是古羅馬軍團和黑海北部游牧民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地區。  

5)波羅的海國家:是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典范,  

A.立陶宛是諾曼人的近鄰,是個很特別的民族,人口比較純粹。人高馬大的立陶宛籃球隊員是他們給人的印象。也許童話中的巨人就是這些立陶宛人的先祖。  

B.拉脫維亞:拉普人與德意志人與的混血,這里在條頓騎士團統治時期受到德意志文化的強烈影響,或者混血或者文化的洗禮,他們強烈日耳曼化了。  

C.愛沙尼亞:斯拉夫人與德意志人的混血,這里的斯拉夫人來源很雜,他們與波羅的海渡來的德意志移民接觸后逐步融合成為今天的愛沙尼亞人。




(四)歐洲各民族語言與宗教


歐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部與亞洲大陸相連。歐洲面積1010萬平方公里(包括附屬島嶼),僅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如果從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域來看,歐洲也不過占地球可居住面積的1/12。但是,歐洲卻有8億左右人口(1985),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6%。其中包括160多個民族。




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為野蠻民族入侵敞開了大門。從4世紀起,大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來自亞洲的一些民族相繼進入帝國疆域,在這塊廣闊而富饒的土地上開拓新的家園。這種入侵不同于一般的軍事侵略,而是整個部落的遷徙,因此歷史上稱為歐洲民族大遷徙。其過程整整持續了4個世紀,從公元4世紀開始一直到7世紀。


在這個時期,歐洲民族分布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萊茵河和奧得河之間的日耳曼部落逐漸向南擴張,其東支除部分定居地黑海以北草原上和多班河下游外,大部分人向西遷移到意大利、高盧南部,甚至到達西班牙和北非。其西支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來特人從原住地回德蘭半島及移居在萊茵河口以東地區,于5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他們結合成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并同當地的克爾特人以及后來的丹人、諾曼人等長期結合而形成英格蘭人。留在大陸的撒克遜人同巴伐利亞人、東法蘭克人、阿勒曼人融合,并同化克爾特人、西斯拉夫人而形成德意志人。西日耳曼人中的法蘭克人同高盧一羅馬人以及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勃夏第人長期結合而形成法蘭西人。


在中世紀的過程中,斯拉夫人逐漸分為東、西、南三支。東斯拉夫人發展成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人即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入、黑山人和波斯尼亞人。


位于西羅馬帝國心臟的意大利,在帝國崩潰后,相繼遭到東哥特人、倫巴德人、法蘭克人、阿拉伯人的入侵,后來又曾被奧地利和法國所占領,直到187O年才統一。意大利人主要是由古代羅馬人吸收了埃特魯斯坎人、希臘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多種民族成分而形成。


歐洲語言種類


歐洲的語言十分復雜。盡管歐洲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目前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先進,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間交往的一些語言上的障礙,但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民族結構復雜、交通方便,語言差別十分顯著。


歐洲的語言大部分屬于印歐語系,它是由印歐語的原始語言演變而來。此外,在歐洲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民族講烏拉爾、阿爾泰等語系的語言。


1. 印歐語系


(一)羅曼語族(或稱拉丁語族)


包括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隆語、加利西亞語、摩爾達維亞語、雷托羅曼語等。


(二)日耳曼語族


分為西日耳曼語支和北日耳曼諾支,前者包括德語、荷蘭語、佛拉芒語、英語;后者包括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冰島語。此外,一部分猶太人講的意第緒語也屬于日耳曼語族。


(三)斯拉夫語族


分為東斯拉夫語支、西斯拉夫語支和南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由俄羅斯諾、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組成;西斯拉夫語支包括波蘭語、索布語、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屬于南斯拉夫語支的語言,有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馬其頓語、斯洛文尼亞語等。


(四)克爾特語族


包括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威爾土語和布列塔尼語。


(五)波羅的海語族


由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組成,或稱其為列托—立陶宛語族。


(六)希臘語族


希臘語自成一體。


(七)阿爾巴尼亞語族


目前僅存阿爾巴尼亞語。


(八)印度語族


目前在歐洲主要指吉卜賽人的本族語言。


2.烏拉爾語系


(一)芬蘭語族


包括芬蘭語、薩阿米語、愛沙尼亞語、卡累利阿語、莫爾多瓦語、馬里語、烏德穆爾特語、科米語等。


(二)烏戈爾語族


馬扎爾語或稱匈牙利語。


3.阿爾泰語系


(一)突厥語族


包括土耳其語、楚瓦什語、韃靼語、巴什基爾語、哈薩克語。


(二)蒙古語族


為卡爾梅克語。


4.閃含語系


只有馬耳他語。


5.巴斯克語


至今語言學家尚未能把巴斯克語劃歸任何一個語系。




斯拉夫語族是歐洲最大的語言集團,較之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各斯拉夫語言之間存在更多的共性,其原因主要是該語族發展緩慢,保存了較多的古斯拉夫語的特征。自公元10世紀以后,斯拉夫語族逐漸分為三個語支:東斯拉夫語支、西斯拉夫語支和南斯拉夫語支。


東斯拉夫語支由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組成。俄羅斯語是俄羅斯人的母語,并在前蘇聯各國通用,其他兩種語言則在同名共和國內使用。這三種語言無論書面文字還是口語均有其相似之處。俄羅斯語是在莫斯科方言基礎上形成的,烏克蘭語原為基輔公國及南方各附屬國的語言,白俄羅斯語源自古羅斯語南部方言。


西斯拉夫語包括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和索布諾。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較接近,甚至有人認為盡管這兩種語言存在一些差異,大體上可算做一種語言。索布語介于波蘭語和捷克語之間。現居住在德國的索布人講這種語言。


南斯拉夫語支包括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保加利亞語與馬其頓語十分接近,在交界地區可以互相通話。


除羅曼語族、日耳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外,印歐語系還包括克爾特語族、希臘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波羅的海語族。




目前,除羅馬尼亞人外,歐洲羅曼語民族的意大利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羅旺斯人、加泰隆人、加利西亞人、瑞士意大利人等多信奉天主教,日耳曼語民族中的奧地利人、荷蘭人、佛拉芒人。部分德意志人、盧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斯拉夫語民族中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多數西烏克蘭人和部分白俄羅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在愛爾蘭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部分匈牙利人、部分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和部分阿爾巴尼亞人中也流行天主教。


東正教流行于東南歐。希臘人、羅馬尼亞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以及少數阿爾巴尼亞人信奉東正教。原蘇聯歐洲部分的多數居民,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大部分白俄羅斯人、莫爾多瓦人、馬里人、部分愛沙尼亞人、部分拉脫維亞人、部分楚瓦什人、摩爾達維亞人信奉東正教。




(五)歐洲各主要民族介紹


歐洲各主要民族的祖先——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屬歐羅巴人種。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邊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條頓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公元前4世紀時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帶。

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條頓人與日耳曼人中的另一支森布里人組成部落聯盟,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從而揭開了日耳曼人與羅馬人沖突的序幕,這是日耳曼人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此后,條頓人大舉向亞平寧半島北部推進,公元前102年被羅馬軍隊擊潰,條頓人從此淡出了歷史舞臺,但日耳曼人卻在繼續發展,在公元4~6世紀的民族大遷移時期,這一時期日耳曼人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擴充領域,他們是現代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支系又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以及勃艮第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其族體和語言都融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中。西支分為三個區域性集團:北海沿岸集團,包括巴塔維人、弗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等。前兩者是現代荷蘭人的祖先,后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易北河集團,其主體是斯維比人,斯維比人后演進為施瓦本人,這個集團的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日爾曼人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向各地浸透,幾乎遍及歐洲各地,他們與當地的原居民結合,成為近代德意志、奧地利、盧森堡、荷蘭、英吉利、瑞典、丹麥、挪威等族的祖先。


浪跡天涯的吉普賽人


遍及世界各地的流蕩民族,又稱吉卜賽人,據1995年統計,人口有900多萬。自稱羅姆,意為人。“吉普賽”一詞系由“埃及人”一詞訛傳而成,西歐人誤認為其發祥地為埃及,而稱其為埃及人;東歐人和意大利人則稱其為茨岡人(Atzigan),由Athinganoi(意為不可接觸者)一詞演變而成。吉普賽人大部分集中在東歐。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膚色黝黑,發黑而鬈曲,牙齒潔白,動作靈活,面部表情豐富。宗教信仰受所在國周圍民族的影響,但卻保留許多本民族古代信仰。使用吉普賽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吸取了不少希臘語、埃及語、土耳其語詞匯。吉普賽人可分為三大群體:羅姆群,使用羅曼尼語;馬努斯群,使用辛托語;卡洛群,使用卡洛語。

據考證,吉普賽人的發祥地在印度北部。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們由于遭到突厥人的入侵,可能于10世紀自印度遷出。遷移路線大致有兩條:一條經波斯、土耳其進入南歐;另一條經亞美尼亞、俄羅斯到達東歐。他們出現于西歐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4世紀。吉普賽人自流浪以來,備受歧視和壓迫,處于社會底層。從15世紀后半葉起,有關國家開始對他們采取限制措施,迫害他們的法令和條例層出不窮,僅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就有68條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吉普賽人約有1/10死于納粹集中營。從20世紀60年代起,吉普賽人的組織相繼出現,影響較大的是1965年成立的羅姆人國際委員會和芬蘭的羅姆人文化中心。吉普賽人通過這些組織開展斗爭,迫使所在國政府承認其政治經濟權利,生活狀況逐漸有所改善。

吉普賽人的傳統社會以血緣為紐帶,長期保持部落組織。部落由類似氏族組織的克里斯組成,有立法、司法、仲裁、祭祀等職能,由酋長掌握司法大權。酋長之上有大酋長,負責同所在國政府聯系。吉普賽人有其固有的婚喪習俗,禁忌甚多。一般禁止與外族通婚。婦女多從事占卜和巫術,能歌善舞。男子職業多為鐵匠、販馬人、樂手等。有一部分人后來定居務農。據統計,定居者已占總數的3/4。定居后大多受當地文化影響,社會、經濟、語言均已發生變化,通用所在國語言,有的甚至已與異族通婚。尚在流浪的吉普賽人雖然力圖保持其傳統生活方式,但也在發生變化,如有的已用汽車代替大篷車。


創造燦爛文明的希臘人


希臘人口中占多數的民族,據1995年統計,約有1

003萬人。人種屬歐羅巴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分古希臘文和新希臘文。希臘人多數信奉東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古希臘人曾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創造過豐富多彩的古典文化。

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有3 000

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公元前5世紀為希臘的鼎盛時期。1832年宣布獨立并成立希臘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占領。1944年10月15日全國解放,1974年改為共和國。

希臘人創造的神話、雕刻、哲學和自然科學標炳古今,更被稱為海員國,航海業發達,擁有眾多海員。希臘人熱情好客,非常注重個人之間的友誼,喜愛喝咖啡,飲酒。酒喝得稍醉微熏被認為是社交的風范。

希臘大多數人信奉希臘正教。在希臘教堂里婦女應穿長裙,胳膊不可外露,而且婦女不得站到圣壇后面去。希臘是個大男子主義傳統較深的國家,為避免受到男人騷擾,女性單獨外出時最好乘坐出租車,在外面就餐時最好選擇一些較高檔次的餐館。希臘人喜歡吸煙,商務談判和社交活動中都喜歡吸煙,甚至吃飯的時候也吸上幾口香煙。

希臘人對其古代多彩多姿的歷史、古跡、哲學、藝術、政治深以為榮,因此對于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人深有好感,但是談話的話題應避免談及希臘目前的國內政治以及希臘和塞浦路斯的關系,以免使自己陷入失言的困境。


愛好藝術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是歐洲南部意大利全國人口中占多數的民族。據1995年統計,總共為5

637萬人。屬歐羅巴人種阿爾卑斯類型和地中海類型。使用意大利語,為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大多數意大利人信仰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曾是意大利的國教,1927年政教分開后,天主教的影響在年輕人中逐漸減弱。除天主教外,還有基督教,猶太教等。羅馬境內梵蒂岡為教廷所在地。

公元前8世紀,意大利中部拉丁部落興起,建立羅馬城。后融入威尼斯人、利古里亞人、伊特拉斯坎人等,形成了意大利民族。5~13世紀,意大利人又同化了東哥特人、拜占廷人、倫巴德人、法蘭克人、阿拉伯人、匈牙利人和諾曼人,形成了統一的標準語——意大利語。

意大利人樸素、豪邁、爽朗、樂觀,愛好音樂、藝術。意大利俱樂部不論城市和鄉村都很普遍。親友之間互相跳舞聯歡,生活非常藝術化,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藝術家。意大利是世界文明古國,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意大利文化獨具特色,文學藝術、刑事法典、建筑技術、雕塑繪畫、軍事科學、農業技術、地理科學、醫學等多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名人輩出。但丁

阿利格里(1265~1321年)的《神曲》,喬萬尼 薄假丘(1313~1375年)的《十日談》、達

芬奇(1452~1519年)的《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等極其有名。


嚴謹的英格蘭人


英格蘭人是在英國占多數的民族。據1995年統計,共有4

594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3%。主要分布在英格蘭、威爾士,少數分布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屬歐羅巴人種,大多為大西洋波羅的海類型。使用英語,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其成員多數信奉基督教新教,也有少數人信奉天主教。

公元前3 000~2

000年左右,在不列顛島上居住著來自比利牛斯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他們以巨石文化著稱。公元前6~1世紀,大批克爾特部落從今法國和比利時沿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其中主要有不列顛人,還有別爾格人。他們同化了原島上的土著居民,成為英格蘭民族的最早基礎。公元5世紀初,來自日德蘭半島南部和易北河口至萊茵河口沿海一帶的盎格魯人和撒克森人,另外還有朱特人和弗里斯人相互結合,共同形成盎格魯—撒克森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作“英格蘭”,11世紀諾曼底人征服英格蘭后,英格蘭民族基本形成。其語言以盎格魯—撒克森語為基礎并吸收大量法語、拉丁語成分,形成中古英語,成為現代英語的前身。

英格蘭人是工業發達的民族,農業人口很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主要養牛,其次養豬、羊及家禽;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谷物,城郊多種果木和蔬菜。17~19世紀,大量英格蘭人向海外移居,成為美利堅人、英裔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等民族的主要成分。

英格蘭人做事認真嚴謹,崇尚循規蹈矩,在某些方面又有些保守,但在人際交往上又很幽默詼諧。


引領時尚的法蘭西人


法蘭西民族是法國的主體民族。據1995年統計,約4

8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主要由高盧人的法蘭克人結合而成,并含有阿基坦人、諾曼人等成分。在今天的法國地域內,最初的居民是克爾特人部落,羅馬人稱他們為高盧人。高盧人被羅馬人征服后,逐漸與羅馬移民形成了高盧羅馬人。羅馬統治時期,是法蘭西民族形成的重要階段。

高盧人在羅馬社會影響下,改用拉丁語,形成古法語基礎。后來,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一部分日耳曼人逐漸被高盧羅馬人同化,構成現代法蘭西人的基礎。9世紀中葉,進入法國西北的諾曼人也被同化,成為法蘭西民族中的一員。查理曼帝國分裂后,萊茵河以西的羅曼語地區大部分劃歸西法蘭克王國統轄,并開始成為“法蘭西”。這是第一次在語言和地域上把法蘭西和德意志分開。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現代民族最終形成的階段。法蘭西人用拉丁字母拼寫文字,居民多數信奉天主教,少數信奉基督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法蘭西人是文化極為發達的民族,他們擁有許多優秀的作家、思想家和藝術家。偉大的雨果、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羅丹等為世界人民所敬仰。法蘭西人的建筑很富有藝術性,著名的凡爾賽宮是一座藝術宮殿,埃菲爾鐵塔也舉世聞名。法蘭西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民族,時裝、香水、化妝品等蜚聲世界,一直引領世界時尚潮流。


勤勞樸素的波蘭人


波蘭人是東歐波蘭的主體民族,加拿大移民集團之一。有人口3

763萬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馬尼托巴省、艾伯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人種屬歐羅巴地中海類型和中歐類型。使用波蘭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波蘭人絕大多數信奉天主教。教會對其社會生活、文化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波蘭人移居加拿大的時間相對較早,1858年首批波蘭人就定居在加拿大的馬達瓦斯卡河流域,形成第一次移民浪潮。早期波蘭人由于受歧視和感到寂寞,對宗教比較虔誠。他們到達加拿大之后,往往先建立宗教組織,然后才建立非宗教組織。最早的波蘭人教區于1872年建立于安大略省。波蘭人的組織都曾為維護波蘭人的語言和文化起過重大的作用。他們通過學校、出版物、劇院、舞蹈隊、體育活動、圖書館、合唱隊和展覽會來保持波蘭人的語言和文化。近幾年來,波蘭人的語言和文化有被同化的可能。因為80%以上的波蘭人居住在城市,而城市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語和法語交往,所以使用波蘭語的人數正在減少。目前僅有20%的家庭經常講波蘭語,并且這些家庭主要是居住在農村的家庭。目前波蘭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已進入加拿大社會的各個階層。無論是高階層的經濟職務、行政管理、教授、白領工人,還是藍領工人,服務行業和農業都有波蘭人。他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加拿大的各行各業中做出新貢獻。


精明的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是中歐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國。據1995年統計,約有7

762萬人,此外,尚有700多萬人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前蘇聯和巴西等國。大多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為標準。德意志人是由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巴伐利亞人等日爾曼人互相混合而成的,并吸收有科爾特人、西斯拉夫人、普魯士人等成分。9世紀屬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德意志作為族名開始出現,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一般社交場合上,他們總樂于在打招呼時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他們在與朋友相見或告別時,總習慣互相把手握了又握,似乎這樣他們的心情會更高興的。他們在握手時慣于坦然注視對方,以示友好。他們與熟人、親朋好友相見時,一般慣施擁抱禮;情侶和夫妻間見面慣施擁抱禮和親吻禮。德意志人不注重時裝的花哨時髦和衣冠楚楚,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潔,即使是觀看文藝演出,男的也要穿禮服,女的也要穿長裙。德意志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和羅馬天主教,另有少數人信奉東正教和猶太教。他們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13”是厄運的數字,如“13”與“星期五”在同一日,就更為不吉利,恐怕那就要大難臨頭了。

德意志人是文化、教育水準極高的民族,對歐洲和世界文化有著重要影響。馬丁

路德、弗洛伊德、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都是德意志人,因此,德意志人有歐洲的“思想家”之稱。萊辛、歌德、海涅的文學作品也享譽全球。


講究穿著的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是歐洲東部俄羅斯主要民族。“俄羅斯”一詞源于古代斯拉夫部落名。約12

300萬人(1995),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俄羅斯聯邦境內。人種屬歐羅巴東歐類型。使用俄羅斯語,分南北兩大方言,以莫斯科方言為標準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采用斯拉夫字母為文字。東正教影響很大,但也存有精靈崇拜、祖先崇拜和巫術等傳統信仰。

良好的文化素質使俄羅斯人非常重視人的儀表,舉止。在社交生活中,俄羅斯人總是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站立時保持身體正直,等候人不論時間長短,都不蹲在地上,也不席地而坐。同時,他們在社交場合還忌諱剔牙等不良動作。俄羅斯人的姓名,通常由本名,父名,姓氏三節構成。在社交場合,一般以握手禮最為普遍。握手時應脫掉手套,站直或上體微前傾,保持一步左右距離。若是許多人同時互相握手,切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親吻也是俄羅斯人常用的重要禮節。在比較隆重的場合,男人要彎腰親吻女子的右手背。俄羅斯人是非常講究穿著的。服裝不一定華麗高檔,最重要的是干凈整潔。在公共場所,除了極少見的醉鬼,找不到穿著臟衣服,鞋也不擦的人。樸素的衣服一經熨燙,再加上俄羅斯人昂首挺胸的氣質,也倍顯風采。對穿著的重視反映了莫斯科人維護自我形象和潔身自好的個性。出門前一定要擦鞋,拂去外衣上的細塵。

俄羅斯人的民間創作豐富多彩。雕刻、彩畫、陶瓷、繡花以及金屬或骨制品的藝術加工獨具風格。口頭創作有歌頌英雄的詩歌、歷史題材的民歌、故事、傳說、相聲等。俄羅斯音樂舞蹈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色彩。俄羅斯也是一個音樂家輩出的國度,著名的柴科夫斯基就出生于這里。芭蕾舞以其獨特的民族性和高超的藝術性聞名于天下。


堅忍不拔的芬蘭人


芬蘭人是北歐民族之一。據1995年統計,總共約有474萬人。居住在芬蘭的,約有442.5萬人,其余則分布在挪威、瑞典、前蘇聯、德國、美國和加拿大境內。屬烏拉爾人種,是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芬蘭人使用芬蘭語,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文字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絕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少數人則信奉東正教。

在芬蘭境內,早在1萬年前便有原始人類居住。據考證,最早的居民為原始拉普人,他們在公元前4 000年紀中葉創造了早期新石器文化。至公元前3

000年紀,又有原始芬蘭人遷入。原始拉普人一部分被迫北遷,一部分逐步被原始芬蘭人同化。稍后,有少數波羅的部落和斯拉夫部落自南方跨海遷至芬蘭南部,也逐漸與原始芬蘭人發生混合。然而,現代芬蘭人的直接祖先,是在公元初期從波羅的海南岸和拉多加湖一帶進入芬蘭境內的。至8世紀他們已分布到芬蘭大部分地區,與原來的居民發生混合,形成3大部落聯盟,即西南地區的蘇奧米人、中部地區的哈梅人和東南地區的卡累利阿人。爾后在此基礎上,于14世紀發展為統一的芬蘭民族。12世紀中葉,

芬蘭人的社會仍處在原始公社制末期,尚未建立統一國家,此時便遭到瑞典人的入侵。1155年,瑞典人以在芬蘭異教徒中傳播基督教為借口,逐步吞并芬蘭領土。1581

年起,芬蘭成為瑞典統治下的一個公國;1809年俄、瑞戰爭后,又成為俄國統治下的大公國,由沙皇兼任芬蘭大公。至1917年12月始獲獨立。

芬蘭人因長期受瑞典和俄國統治,其經濟文化多受兩國影響,但在許多方面仍保持本民族特點。16世紀中葉創制自己的文字,用以開展初等教育,至19世紀中葉,高等學校也采用芬蘭語文進行教學。近年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全國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已無文盲。


和藹可親的奧地利人


奧地利人是奧地利的主體民族,約有784萬(1995年)。另有部分散居在意大利、美國、瑞士、英國等國。屬歐羅巴人種,大多為阿爾卑斯類型。國語為德語,口語有多種方言。奧地利人多為天主教徒,少數為基督教徒中的加爾文派。奧地利人主要由屬于日耳曼部落群的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結合而成,并吸收有斯拉夫人以及羅馬化的土著居民的成分。他們雖與德意志人在族源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形成過程。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

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人待人誠懇,和藹可親,善于與人交往。在經濟上工農業都較發達。


剛柔相濟的匈牙利人


自稱“馬扎爾人”,是東歐匈牙利的主體民族。加拿大的移民集團之一。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馬尼托巴省、薩斯喀徹溫省、艾伯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屬歐羅巴人種阿爾卑斯類型。操匈牙利語,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多信天主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

匈牙利人的先民系來自烏拉爾山和伏爾加河之間的馬扎爾游牧部落,1000年建立封建制匈牙利王國。1526年后分屬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1918年帝國解體,兩次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入軸心國,1945年獲得解放。1946年建立匈牙利共和國。

匈牙利人移居加拿大的時間相對較早,據推測,早在公元1000年時,到文蘭探險的成員中就有一名匈牙利人。1885年以后,在冒險家保羅

埃斯特哈茲的影響下,大量的家庭或從美國,或從匈牙利直接移居加拿大。他們有的當農民,有的當礦工,干著最辛苦、最危險、最差的工作。到1914年時,加拿大約有5

000匈牙利人。1921年到1931年,匈牙利人口繼續增加,達到4萬多人,并且人口向艾伯塔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擴散。同時,匈牙利人還向城市轉移。1921年時,城市人口只占11%,到1931年時,城市人口上升到30%,其中蒙特利爾是匈牙利人的生活中心。

匈牙利的男子穿粗麻布做的寬袖窄上衣,白色褲子,長筒皮靴;女子穿寬袖上衣,裙子,長筒皮靴,圍繡花圍裙。匈牙利人以釀制葡萄酒著稱。


溫文而雅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是南歐西班牙的主體民族。操西班牙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16世紀曾大量向海外移民,成為構成拉丁美洲現代民族的族源之一。人口2

740萬人(1995年輕)。

西班牙的形成情況非常復雜。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后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同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后,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9年4月佛朗哥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78年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君主制。

西班牙人在過去大多從事農業生產,有些地方至今人保持傳統的莊園經營方式。現在,旅游也非常發達。

西班牙人的斗牛和弗拉門戈舞舉世聞名。西班牙制式的吉他是很有特色的民間樂器。建筑也獨具風格。在文學上,有塞萬提斯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家。


知足長樂的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是葡萄牙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法國、美國、巴西和加拿大等國。約970萬人(1995年),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葡萄牙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多信天主教。

葡萄牙自古便是伊比利亞人的故鄉。公元前1000年前后,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先后來到半島沿海地帶殖民,主要通過貿易傳入了比較先進的文化

公元前3世紀,葡萄牙南部一度被迦太基人所占。公元前6世紀,克爾特部落自北方侵入,逐步征服葡萄牙地區的伊比利亞人(盧西坦部落),并與之混雜居住,互通婚姻。經過400多年,已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混合。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這些混合居民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又與羅馬人發生混合,皈依天主教,通用拉丁語。爾后,當地居民開始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語言。5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先后受到日耳曼部落和阿蘭部落入侵和占領。8世紀初,葡萄牙地區又遭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入侵和統治,歷時400多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歐洲三大民族介紹: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
哪些國家的民族同宗同源?
細說歐洲人種
匈牙利人,真的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嗎?
為什么歐美人能接受與原諒曾經傷害過他們的德國,卻一直打壓同樣是白種人的俄羅斯?
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傻傻分不清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惠安县| 鹤庆县| 丘北县| 平陆县| 焦作市| 金寨县| 股票| 雅江县| 永丰县| 涞水县| 丰顺县| 瑞昌市| 昂仁县| 巴林右旗| 时尚| 漾濞| 通榆县| 封开县| 东辽县| 潮州市| 葵青区| 仪征市| 高雄市| 永康市| 新宁县| 阿克陶县| 芜湖市| 连江县| 岑溪市| 安塞县| 涿鹿县| 安吉县| 内乡县| 盐源县| 平安县| 赤峰市| 开原市| 七台河市| 农安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