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止痛四穴:謝永剛是四川省名老中醫,針灸副主任醫師,謝老總結畢生寶貴經驗,治療痛癥有一絕招,取手足遠端四穴針治一切痛癥,其效甚著,即三間、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劇烈疼痛、頑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則左右共八穴皆取之。常用直刺,傍骨緣下方進針,針入1寸深,針刺手法用雀啄刺與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針半小時至一小時,每隔10分鐘須提插雀啄2分鐘,針刺時囑其活動患處,每日針治一次。無論肩頸腰腿疼痛還是頭脅胸腹疼痛,多能應手而效,疼痛越劇其效越顯,此法命名為謝氏止痛四穴。
亦有人依北京盧鼎厚教授斜刺法,即在痛處局部及鄰近斜刺,改用斜刺法針刺謝氏止痛四穴,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針入1.5寸,疼痛劇烈者可針2寸深,針刺手法仍用雀啄刺與上下提插相交替。止痛療效更為快捷,針入痛止,若遇特別頑固之痛癥,也可斜刺法與直刺法相結合,每穴兩針,其痛必減。用此四穴,屢用屢效,經得起臨床重復驗證。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安定心神的作用非常強,還能瀉心火,睡前點按易入睡。
五指十九安穴注解:胃安穴――小指中紋中央。脾安穴――小指根紋中央。心安穴――無名指根紋中央。小腸安穴――無名指中紋中央。膀胱安穴――食指中紋中央。腎安穴――食指根紋中央。包絡安穴――無名指上紋中央。三焦安穴――中指上紋中央。膽安穴――中指中紋中央。肝安穴――中指根紋中央。肺安穴――拇指根紋中央。大腸安穴――拇指上紋中央。任脈安穴――小指上紋中央。督脈安穴――食指上紋中央。土安穴――小指尖十宣穴。火安穴――無名指尖十宣穴。木安穴――中指尖十宣穴。水安穴――食指尖十宣穴。金安穴――拇指尖十宣穴。以上安穴位,都是在手腳指上的,因為手腳指節又是圓形,所以按摩關節,周圍都可當穴,如果發現異常,就是病根,所以安穴也可稱根穴。
降糖穴【定位】位于前臂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的下三分之一處。【取穴原則】左右交替取穴。【功能】益氣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氣。降糖、降脂、降壓,消炎鎮痛,鎮靜,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免疫機能。【主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潰瘍,胃癌,膈肌痙攣,神經衰弱,低血壓,失眠等。
其他【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瀉法,留30分鐘,配三陰交、脾俞、足三里、神門、腎俞。主治:糖尿病、血糖過高。 【降脂穴】:豐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瀉法,留30分鐘。主治:高脂血癥,肥胖。
點穴治療糖尿病的方法:點京門穴和地機穴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穴位。每天早晨起來點一次,晚上睡覺前點一次,效果很好。
京門穴位置:京門穴位置:(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端坐或俯臥時,觸摸背部兩側肋骨下方,必會發現靠近腰部處,有一短骨先端未與其它骨骼連接,京門即位于此第十二肋骨下側。沿最下部肋骨找出其末端,約在身前腹側,腰部的略上方,有一個骨凹處,便是京門穴的位置。 效用:調整腸胃功能,消化不良,惡心
地機穴位置:膝蓋側后方 膝蓋后方橫紋往下五指幅,靠腳內側脛骨后 ,在小腿內側膝蓋皺折處向下9厘米,脛骨與腓骨中間,點穴時會覺得特別痛的地方即是地機穴。 效用:消化器官等內臟 精力衰退下腿水腫 胃酸過多。
點穴時,先用大拇指點京門穴,如果點時覺得腹部有一點不適或感覺很痛,那是不習慣,過一會兒就可恢復正常。京門穴左右腹側各有一個,點穴時是左右分別進行。如果點穴時腹中發出較大聲音,那表示壓痛點已經產生效果了。時間以5分鐘為準,左右合計10分鐘,點此穴時以垂直的力量往下壓。點完京門穴,隔5分鐘再點地機穴,兩個地機穴各點72次,點穴時力量可稍輕一點。
京門穴、地機穴是腎臟和胰臟經絡重要穴道,如能給予兩個穴道強烈的刺激點穴,對于胰島素的分泌將有很好的促進效果,對于改善糖尿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降壓穴】定位:位于足弓,劃一個十字,交點即為此穴。解剖: 布有趾長屈肌腱,足底內側動靜脈,足底內側神經。原則: 交替取穴特點: 以針刺足底內側神經之后出現的針感為宜。手法: 上下提插,對急性病人可以留針。針感: 局部酸麻脹功能: 調節神經,降低血壓,興奮鎮靜。主治: 高血壓,臨床還可用于治療休克,昏迷,高熱,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癥性癱瘓,神經性頭痛,偏癱。
升陽穴【定位】位于頭頂正中,雙耳尖聯機的中點再往上二公分,即百會穴前方二公分處。【功能】升陽固托,益氣固本,助陽止瀉,補腎健脾,調節臟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機能。【主治】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臨床還可用于治療陽痿、早泄、遺精、遺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腸炎、慢性腸炎、低血壓、子宮頸發炎、陰道炎、過敏性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體質過敏、偏癱等。【行針指要】臨床主要以治療內臟下垂、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對生殖、泌尿、運動、呼吸、神經、內分泌系統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一般均作為益氣壯陽的首選穴位,亦適用于一切虛癥,因此作為一切慢性疾病的輔助穴位。此外,在改善抑郁癥等情感性疾病的療效也頗令人滿意,手術后傷口愈合不佳時亦可應用。總而言之,凡是虛癥、精神或情感、心神有關的疾病皆可應用(或配用)本穴。其它如治療泄瀉(虛癥、實癥皆可),或體質虛弱與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應用。 本穴可以留針十二小時,最長四十八小時。結合“補虛穴”一起運用,保健、療疾的效果更佳。
補虛穴【定位】本穴為三間穴(手陽明大腸經)與靈骨穴(人體奇穴)的對穴。【功能】調氣通經,溫陽補氣。三間穴的取法:微握拳(拇指彎曲,抵住食指第一節后,握拳),則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后,橈側凹陷中就是本穴。【功能】清熱、止痛、利咽。【主治】牙痛,三叉神經痛,手指腫痛,肩周炎,青光眼,急性結膜炎等。
靈骨穴取法:在手背拇指與食指的骨頭交會處,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的援合處。【功能】消炎止痛、補氣通經。【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腸痛,背痛,偏頭痛,耳鳴,耳聾,頭昏腦脹,臉部神經麻痹,半身不遂,婦女經脈不調,痛經,閉經等。【行針指要】三間穴、靈骨穴為對穴,有極強的調氣、補氣、溫陽作用。尤其在針刺“升陽穴”后留針,再配合本穴,效果更佳。“頭針”后再針本穴,則可通調腦部氣血,強化頭針功效。本穴以“靈骨穴”為主,須重刺、深刺,針深可以透過對側。“三間穴”為輔,針剌五分至一寸。如果針刺身體健側,在治療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方面有特效,尤其配合“偏癱穴”使用的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療坐骨神經痛方面也有特效。若因應出現腿腳抬舉困難、無力,腹脹,尿頻,小便時疼痛,或食欲不振,脫肛,頭暈,耳鳴,下陰脹痛,脊柱肩背腰膝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肓募穴:此穴為“經外奇穴”。凡是病后極度虛弱,而采用各種藥補、食補之后的效果均不明顯,甚至出現腹中積塊疼痛,萎黃病,或因邪氣侵入臟腑深處,而藥力不濟、針灸不及者,選用此穴,并以灸法施治,即可收到奇效【取穴法】位于胸部。取乳頭與臍的聯機一半的長度,一端從乳頭垂直向下量,另一端點即是肓募穴。
偏癱穴:【定位】位于耳尖上方三公分處。【功能】益氣壯骨,化痰袪風,醒腦開竅,調節內臟,調節神經,擴張血管,消炎止痛,降壓降脂,解痙,調節人體的平衡功能。【主治】腦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以及中風后遺癥。【行針指要】應用時宜交叉取穴,但向太陽穴方向針刺,刺入約四公分。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偏頭痛、顏面神經麻痹,或面癱后遺癥、顏面肌肉痙攣、三叉神經痛等癥。
中風老十針 : 王樂亭老中醫是北京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已故老中醫,其一生醫術高超,活人無數。由于擅長使用金針,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金針”王樂亭。在此特向大家介紹他在腦血管疾病(中風)方面的一些成就。
1.手足十二針:主要治療半身不遂。 取穴(均取雙側穴位):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刺法:先健側后患側。
2. 十二透:主治中風后遺癥,功能未復,正氣未虛者。 主要穴位: 肩髃透臂膈,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曲泉透膝陰關,陽陵透陰陵,足三里透承山,絕骨透三陰交,丘墟透照海,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涌泉。
3. 督脈十三針:腰膝無力,難以站立的患者。如腦干和小腦梗塞。 取穴: 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呈陽、筋縮、背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隅。
4. 老十針:主治中風臥床時間過長,食欲不振者。同樣適用于胃脘痛。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雙側)。
5.中風 語方:主治中風失語。 取穴:⑴廉泉、天言、通里、照海;⑵風府、啞門、風池、翳風。
6.中風通便方:主治中風便秘。 取穴:⑴陽陵泉、足三里;(相當于大承氣湯)⑵支溝、天樞、照海。(緩瀉方,虛性便秘)
止痛 靈穴1(陰穴): 【定位】位于曲池前下約一寸,距手三里后下約二寸,三穴正好構成三角形。此處的表淺層為橈側腕長伸肌,深層則屬橈神經經肘部分分布區。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穿過橈側腕長伸肌、肱肌下端。淺層分布了頭靜脈屬支和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返動、靜脈和橈神經。進針一點五寸,以針后有酸脹感向手指端或肩峰放射為佳(即針灸到正確位置時,患者可以感覺到有點酸,而且患部脹脹的,這種酸脹感還會傳達到手指末端,甚至傳到肩膀的最高點)。補充: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肘橫紋終點與肱骨外上髁聯機中點。曲肘90度,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髁,兩者聯機中點處,即為曲池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機上,從曲池穴向下量2寸處。
【功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清熱鎮痛。
【主治】主治身體內外的各種痛癥。【臨床應用】不論急、慢性疼痛,還是肢體痛,內臟痛,只要取穴準確,就能獲得立竿見影之效。臨床上可用以治療多種痛癥,如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肩周炎、頸肩綜合癥、胃痛、膽道蛔蟲癥、腹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痛等二十多種。
【行針指要】此穴是治療各種痛癥的經驗穴,如能加上“五雷催氣”手法,療效更加令人滿意。臨床證實具有疏通經格、調和氣血、清熱鎮痛功能,能有效緩解早期或原發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它如改善頭面疼痛、急性內臟疼痛方面,療效顯著而快速。而且經過觀察后證實,在改善疼痛的遠期療效方面也十分令人滿意。若能在直刺止痛靈穴時,配合數術針法及時間取穴,療效更加顯著。亦可從整體辦證,再配合其它穴位治療,不過要先刺主穴(止痛靈穴),再刺輔穴或對癥穴。
止痛靈穴2(陽穴):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間,就在掌指關節后一寸處。
【取穴方法】同側取穴或雙側同取。
【主治】身體內外各種痛癥。【刺法】直刺。【行針指要】臨床應用此穴治療內臟及身體外部的各類痛癥,如頸肩、腰腿痛等;而且有時作為主穴,亦可作配穴使用均有佳效。
【操作】用一寸毫針,靠近第二掌骨緣,直刺進針五分左右,應用瀉法,拇指向后、以極輕微的手法燃轉片刻,即可改善全身各部的疼痛癥狀。可以同側取穴或雙側同取。注意:取穴時,陽日取陽穴、陰日取陰穴的療效更佳;也可以交替取穴。如為重病患者,則可雙穴同取。
治療消化不良及脾腫大奇穴:用放血針,針刺四縫穴可擠出少量的黃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點左右太陽出來的時候才能針刺,因為9點以前是胃經,9點以后是脾經,這個時間是調理脾胃最好的時間,每天針刺一次,每次都要擠出一點粘液來,一直要治療到能擠出一點血的時候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萬不能在陰天的時候針刺,一定要在有太陽的時候治療。四縫穴是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掌面第1、2節橫紋中央點取之。小兒消化不良用此方法可不打針,不吃藥。四縫穴對小兒疳積、百日咳、胃脘痛、腹痛、腹脹、咽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發熱、感冒哮喘、小兒驚風等癥均有奇效。還有人發現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癤腫、痛風、月經不調等癥。
左手大魚際:就是隨身攜帶的救心丸。如果突然心悸、心絞痛、胸口憋悶,特別不舒服,請馬上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魚際。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利用這樣一個強力刺激來緩解心臟的壓力。用這個方法急救,絕對勝似吃6顆救心丸。
轉:曾慶洪針灸刺血特效術
1.急性腰扭傷:針刺人中向鼻根15度進針強刺激,同時囑咐患者轉動腰部。1次即愈!
2.失語:刺雙側涌泉,亦可電針。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頭痛:頷厭透懸顱、懸厘。針患側或雙側,留針30分鐘。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雙側內關,強刺激2分鐘再留針15分鐘。1次即顯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勞宮。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縮癥:針內關,直刺或齊刺。1次顯效或痊愈。
7.心悸:神門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氣后予中等強度刺激。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日1次。3-5次即愈。配合針刺內關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顯效,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體炎:刺血雙側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試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脹感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閉:舌針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帶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為1療程。3-20次愈。
11.流淚不止癥:針承泣(患側)、肝俞、太沖,日1次1-3次顯效。配合內服中藥可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壯。一般1次愈。
13.雞眼:火針燒紅快速刺入雞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時將針拔出,針后局部涂碘酒,貼上膠布,1-4周雞眼會自行脫落,有效率96%。
14.閉經:針長強,進針1.5-2寸,留針30分鐘。1-2次愈,若未愈為無效。
15.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針刺隱白。1-2次愈!
16.脫肛:百會進針2寸沿皮刺,留針3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強直性脊椎炎:針刺人中、長強、涌泉,配合舌針肝穴、心穴。1次顯效,1-5次痊愈。
18.癲閑:舌針心穴、肝穴,日1次。輕者一般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藥。
19.喉風閉塞:針刺雙側合谷透勞宮,一般1次即愈。或刺內關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針刺血雙側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針刺血海,可以當即止痛。胃下垂痛者針刺升胃穴(臍側2指寸的天樞穴上方2寸處即是)斜刺。
21.螨蟲特效方:刺血神闕穴周圍加根治性拔罐,特效!
簡單易行的中醫養生鍛煉方法:可以健神養腦,名叫“敲三關”。用十指尖有節奏地輕敲3個穴位,最初每次敲36下,然后加到99次。敲的時候一定要靜心、閉眼,舌頭抵上頜,心里只默念數字。第一關是敲頭頂的百會穴,第二關是敲太陽穴,第三關是敲風池穴(脖后發際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