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郭子光為成都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從醫50余載,擅長診治內科諸病,形成了獨特的臨術思路與方藥運用經驗。專著有《傷寒論湯證新編》、《日本漢方醫學精華》、《中醫康復學》、《中醫奇證新編》等。筆者通過學習有關著作,現將其用藥配伍經驗總結如下:
精研傷寒立新說
郭子光教授在《傷寒論》研究方面,提出“病理反應層次”是六經方證的實質,并創立六經辨證論治新體系,認為傷寒六經方證是仲景在當時條件下,為尋找調節人體反應狀態的確定性,而總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病理反應層次進行調節的治療體系,從而把仲景學說的發展推向新階段。如桂枝湯證為發熱,惡寒,頭痛,自汗出,脈浮緩;小柴胡湯證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等。太陽病為初期階段,但有屬陽明的白虎湯證、承氣湯證,少陽的小柴胡湯證,太陰的理中湯證,少陰的四逆湯證類等。其組方大多寒溫并用,攻補兼施,升降兩行,如桂枝湯既用辛溫通陽的桂枝、生姜,又用酸甘斂陰的芍藥、甘草、大棗;諸瀉心湯既用芩連之寒,又用姜附夏之溫;炙甘草湯既用姜附酒溫陽,又用麥地膠益陰等。少陰格陽可致寒化、熱化,寒化有陰盛于內、格陽于外,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兩類,用通脈四逆湯、白通湯證;熱化有格陽于外、于上、于下之分,用五苓散、真武湯、生脈散等。這種以利為通為主的治療法則,補充了前人之未備,創立了傷寒新學說。
同時,他認為“久病入絡”之說及其通絡治法,是對前人瘀血學說及其活血化瘀治法的發揮,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之由,采用蟲類通絡法,他常用全蝎、地龍、穿山甲、蟲、蜣螂等藥以搜剔絡脈,松動病根。自擬通絡方(全蝎、地龍、僵蠶),根據寒熱加入穿山甲、桃仁、桂枝等行散逐瘀之品,治療多種經久不愈的神經痛,往往應手取效。
辨治雜病辟蹊徑
郭子光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總結的8個治療步驟:凡有外感先治感,氣機不疏先治郁,運化失司先理脾,平調陰陽治原病,整體局部善處理,無證可辨亦須辨,治標藥物逐步減,西醫診斷作參考。歸納的4種論治形式:分型論治,分期論治,方證相對論治,以基礎方加減論治。這些方法既重視整體診治,亦重視局部病理,從而使中醫對許多疾病的診治更為深入具體。
如治療外感發熱用柴胡、黃芩、法半夏、太子參、生石膏、知母、羌活、防風、葛根、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谷芽、甘草;干咳用栗殼、五味子、杏仁、川貝母、甘草;口腔潰瘍用麥冬、天冬、生地、熟地、黃芩、枳殼、石斛、丹皮、茵陳、谷芽、枇杷葉、甘草煎服,并用大黃泡服通便,細辛研末調面、醋敷臍;過敏性鼻炎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防風、蟬蛻、辛夷;偏頭痛用全蝎、細辛、膽南星、地龍、川芎、丹參、白芷、決明子、刺蒺藜、菊花、石膏;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用桂枝、白芍、葛根、丹參、黃芪、當歸、炙甘草、生姜、大棗,配合頸背部按摩;低血壓用紅參、五味子、麥冬、黃精、黃芪、熟地、肉桂、肉蓯蓉、枳殼;更年期綜合征用女貞子、旱蓮草、覆盆子、金櫻子、枸杞子、菟絲子、丹皮、黃柏、酸棗仁、山茱萸、地骨皮、石決明等。用于臨床,效果滿意。
心肺肝腎經驗多
郭子光教授擅長內科諸病,尤對心肺肝腎胃病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如治療冠心病伴室性期前收縮用生脈散加黃芪、制何首烏、當歸、丹參、酸棗仁、苦參;冠心病心絞痛用益氣化瘀方(黃芪、川芎、葛根、丹參、制首烏,視證加味);病竇綜合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甘草湯合生脈散加黃芪、丹參、當歸;阻塞性肺疾病用三陰固本方(蛤蚧、冬蟲夏草、煅紫石英、紫皮核桃、上等沉香、川貝母、五味子、山茱萸、枸杞子、白術、巴戟天、熟地黃、甜杏仁、茯苓、炒白果仁、京半夏、人參、黃芪、桑白皮、山藥、炙甘草,陽虛加肉桂、熟附片);肝病谷丙轉氨酶增高用柴胡、白芍、枳殼、炙甘草、郁金、青皮、茵陳、白術、茯苓、麥芽煎服,并用五味子、炒白術、茯苓、虎杖研末服;腎盂腎炎用生地、木通、竹葉、瞿麥、扁蓄、車前子、黃柏、茵陳、連翹、甘草;腎結石用制附片、肉桂、巴戟天、仙茅、石燕、琥珀、雞內金、海金沙、冬葵子、郁金、桃仁、王不留行、牛膝、烏藥、金錢草,配合飲水、拍打方法;消化性潰瘍用胃藥方(白及、烏賊骨、白芷、煅瓦楞子、肉桂、砂仁、沉香、丁香、廣木香、延胡索、甘草);慢性胃炎用經驗方(黃連、法半夏、川楝子、白豆蔻、香櫞、枳殼、延胡索、白芍、建曲、生姜、檳榔、谷芽、瓦楞子)等。
用藥組方功效奇
郭子光教授通過總結臨證經驗,創制了許多驗方,獲得顯著療效。如治療肺部感染用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瓜蔞殼、法半夏、黃芩、桔梗、魚腥草、白花蛇舌草;支氣管擴張咯血用仙鶴草、生地黃、白及、血余炭、黃芩、藕節、阿膠珠、生龍骨、生牡蠣、三七粉;過敏性疾病用防風、蟬蛻、僵蠶、生地、丹皮、地骨皮、刺蒺藜、連翹、菊花、制何首烏、甘草;心動過緩用黃芪、丹參、制附片、麻黃、細辛、桂枝、羌活、淫羊藿、紅參、麥冬、玉竹、炙甘草;血小板減少癥用山藥、大棗、甘草、黨參、雞血藤、仙鶴草、枸杞子、桂圓肉、生地黃、阿膠;放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用人參、黃芪、制何首烏、雞血藤、大棗、熟地黃、補骨脂、女貞子、山茱萸、阿膠、虎杖;心腎不交失眠用煅紫石英、靈磁石、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黃連、肉桂、茯苓、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百合、生地、合歡皮、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內耳眩暈用石決明、代赭石、夏枯草、法半夏、車前子、澤瀉、茯苓;各種神經痛用全蝎、僵蠶、地龍、蜈蚣、白芍、甘草、延胡索、細辛、酸棗仁;腰腿痛用防風、白術、杜仲、獨活、當歸、金毛狗脊、威靈仙、千年健、海桐皮、桑枝,配合熨敷方(川烏、肉桂、細辛、白芷、萆薢、吳茱萸、小茴香、蠶沙);消除尿蛋白用黃芪、水蛭、白術、防風、蟬蛻、僵蠶、黃柏、蒼術、石韋、仙鶴草、金櫻子、生地、車前子等。這些驗方均為水煎服,每日1劑。他用藥味少而精,功專力宏,如黃芪可用60~90克,都是經驗之談。
總之,郭子光教授學術經驗獨特,絕非本文所能概括,我們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使之得到傳承發揚,從而為廣大患者更好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