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方法五大步驟
1.預備環境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一個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學中,如何為孩子準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
2.發現意愿
兒童表現在外的行為,往往是內在需求的反應,尤其是幼兒時期會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需求有特別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這一時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3.協調意愿
蒙特梭利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于蒙特梭利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學生,而是教具、兒童及學習意愿的協調者。她必須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環境,并且觀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適當的教具來讓孩子“工作”
4.延長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經專心進入“工作”情境,啟導員就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周期”,讓孩子酌情的反復操作。
蒙特梭利說:“延長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力。”我更認為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并且告訴教師,需要“等待”孩子反復練習的行為發生,而予以鼓勵,使孩子樂意“再來一遍”,甚至幾十遍。因為兒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過是教具的功能開始顯現的階段而已。孩子能對教具產生盡情的反復操作,才會使兒童發生“真正的成長”,我稱之為:“心智的任性發展”。這種盡情“反復”操作的情況,只有當兒童感到“工作”的樂趣,且能夠符合他的“內在需要”時才會發生。
5“觀察—實施—記錄—研究—發現—重新針對他們的需要進步而對教育計劃的再設計”的循環施為。
注 意 事 項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兩點事項,是大人必須時時警惕在心的:
(1)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自由”是蒙氏“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這項原則也要教育兒童。
簡單地說,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有害無益,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同時,蒙氏認為“自由”是與生即具有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的教育自由卻不是放任。她是以孩子能“獨立”為前提的重視“秩序”,她認為:“唯有在秩序中,才能順利進行一切的事務(包括教育在內)。如果人體內生理器官的活動相互矛盾的話,人就會生病,甚至于死亡。”所以“秩序”不但是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日常生活遵循的法則。
“自由”該如何教育呢?蒙氏解釋說:對孩子應該以教育他們能獨立為前提,允許兒童依其“內在的需要”自由地去選擇“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進行“工作”(操作)。
蒙氏對老師們說:“這并不難,你只要冷靜地觀望,保持一種尊重孩子的行為態度,使孩子在獲取經驗時,有完全的自由,在他們工作時不要干擾他。”我想在家中的大人們對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上,也應把握上述的觀念。
(2)讓幼兒自己做。蒙特梭利女士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么一句話:“Help me to do by myslf”(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得很仔細,什么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開始學習走路,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讓我們來聽聽幼兒說:“我聽到,但隨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記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