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竇默,字子聲,初名杰,字漢卿,金元時人。 生于金承安元年(1196),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 廣平郡肥鄉縣人 。
2.著作
(1) 《銅人經密語》、《子午流注》 ,二書均未查見
(2) 《針經指南》 本書后被竇桂芳收錄于《針灸四書》中,主要載有《標幽賦》,《流注通玄指要賦》及流注八穴、手指補瀉、葉蜇宮圖(避忌)等。 書中翻胃心痛用勞宮、虛勞咳嗽用魄戶、頸項強痛取承漿等,為竇氏的創新。本書對《內經》的某些內容也有詮解,彌補了王冰的不足。 本書用“賦”這種文體來陳述針灸學內容,為普及針灸創造了條件。
二、學術思想
1.倡用“交經八穴” 。奇經八脈的內容早見于《內經》和《難經》,但聯系臨床的配穴應用很不完備。竇默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倡用“交經八穴”,即近人所稱之“八脈交會八穴”。 “交經八穴者針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予少時嘗得其本于山人宋子華,子華以此術行于河淮間四十余年,起危篤患,隨手應者,豈勝數哉?” 由此可知,交經八穴為竇默倡用,卻非其首創。 竇氏所用交經八穴,計有主治213證【后為明初《普濟方》所引錄】,明《針灸大全》亦載有竇文貞公“八法主治癥”,計234證,并列舉各證之相應配穴。后《針灸大成》增加了楊氏經驗37證。 有關交經八穴與日時干支相配的應用,在竇氏的文獻中并未查見。逐日按時推算開穴的方法,當為元明時醫家的發展。
2.“手指補瀉十四法”
“手指補瀉”:指動、退、搓、進、盤、搖、彈、捻、循、捫、攝、按、爪、切。
歷史發展:《素問·離合真邪論》 、《難經·七十八難》、《針經指南·手指補瀉》
——竇默繼承了《內經》、《難經》的理論,整理歸納為“手指補瀉十四法”,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但惜語而不詳,以致后代文獻各有分歧。
=============================================
序
屬性:夫醫者以愈疾為良,其愈疾之理,英妙乎針。放知針者,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之士,宜審而刺之,莫縱臣瞻,安為施設,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以取神功而應于手,信知除見于目下,決病在于手中。足以軒岐開端,越人知要,絭問陷其奧,難經彰其妙,況為針者,豈日小補之哉。人受陰附以生,一歲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節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吉神圣成天之功,立民之命,愛作針法。針某穴,療某病,手得之,心應之,非天下之至神頭能與于此。盧扁尚矣,此法罕傳。余先人心友安先生,以針法活人甚多。嘗養八穴真經,演之為論為斌,鈞深索隱,披泄言蘊,后學之士,得此一卷書而熟讀之者,思過半矣。余于王辰冬,被旨米南,遍歷聞中諸都,求其所謂針法者,皆不獲。舊筷中得先生之遺書,敬用鋟梓,以廣其傳。
先生名杰字漢卿,古肥鄉人,官至太師,以醫學傳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