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紫砂壺分類與收藏定位·之一--器容天下
紫砂壺的分類
欲收藏紫砂壺,必須先明確紫砂壺的分類。
一從年代看,紫砂壺有新老之分。老壺的涵義很廣,上到明清古壺、民國近代壺,下到所謂的合作社壺、“文革”壺,壺齡10年左右也叫老壺了。壺友說買回家還沒用就是新的,壺商說上貨歸來剛擺上架的才是新壺。
二從流派看,紫砂壺有文野之分。其實,在工藝美術分類中,紫砂一直被定位為“民間工藝”。追尋歷史足跡,紫砂壺藝也一直并行文野兩路。受主流文化影響,文人紫砂演化為如今的名家紫砂,而無名藝人所制鄉胚壺、民間壺處于鄉野狀態,被忽視甚而蔑視。
三從材質看,紫砂壺有真偽之分。紫砂是宜興特有的粉砂質沉積巖,含有少量的云母和金屬化合物,燒成后才有“雙氣孔”結構。有些人用雜砂甚至陶土加入凝石劑調制漿泥,沒法用紫砂壺特有的拍身筒與鑲身筒成型,只能灌漿或手拉而成,已不屬于紫砂壺的范疇了。
四從市場看,紫砂壺有粗精之分。粗的是指大陸貨,商品壺只是日用消費品,幾十元的就算純料真工,也屬成本低、技術差。玩家常把幾百元的也歸入商品壺,是因為這些壺是民間工匠借模具成型,流水線式大量復制,只具備使用價值而已。精品壺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半手工、全手工制作的名家壺。
五從名頭看,紫砂壺有高下之分。名家壺歷來有“名人效應”。隨著職稱制度化的確立和完善,陶藝家們公開、公平、公正地入冊晉級。自上而下依次為國家級、省級大師,紫砂名人、高工,工藝師、助工,基礎是工藝員、新秀??陀^地講,大多數是名實相副的。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熱衷于商業化展評,交錢拿獎掙得虛名。
紫砂壺的固有屬性決定其特殊性,不應與其他收藏門類混淆。
其一,紫砂土與寶玉石。寶玉石屬稀有資源,如玉石雕琢成工藝品,價值體現的第一位是材質優劣。關于紫砂泥料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提起消失的天青泥、黑鐵砂、大紅袍等,人們就悲嘆不已。其實,這些失傳砂料除了有調配秘法外,還在于過去柴燒窯溫和氣氛等成陶的特殊條件,當今的電窯和氣窯不會燒出那樣的效果。眾所周知,如今的礦石開采技術和煉泥技術遠遠超過古代,礦石分揀細,調泥手段高,所以泥料的色澤肌理豐富多樣,既有恢復的傳統名砂,又有創新的時代新泥,大可不必對那幾樣失傳的砂料耿耿于懷,更不應受誤導,把砂質優劣作為第一甚至唯一標準。至于歷史上“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及“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說法,前提是高手精工所制的紫砂名壺,強調將陽羨紫砂的天然屬性轉化為人文屬性,轉化的根本在于工藝價值。不知是古人不明就里,還是今人虛張聲勢,反正是常常出現概念偷換,把原生紫砂土和名家紫砂壺混為一談。
中國陶都網在“紫砂收藏”之“藏壺經”欄目有一篇《紫砂大師寄語》,針對正在流行的宜興紫砂礦石會在不久的將來開采殆盡的危言,徐秀棠大師表示:這不可能!宜興紫砂礦藏儲量豐富,市政府又加強了管理;再說按成本核算,好泥只有名家用得起,名家做壺有限,好泥200年都用不完。
其二,紫砂壺與青銅器。商周青銅器不可再生,連工藝也湮沒于歷史長河中,這與傳承中的古老而又年輕的紫砂工藝是不同的。紫砂壺中的古壺收藏陷阱多,歷史上名壺被炒成天價,故市面上從來不缺仿品和贗品。比如大彬壺,歷朝歷代名師劣徒都在仿。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顧景舟、蔣蓉等大師年輕時迫于生計,在上海為壺商所雇,制作了大量的高仿古壺,壺款打的都是明清大家。收藏者可以調整心態,平和地搞階段式專題收藏,如民國壺、文革壺收藏等等。由于工藝傳承上的推陳出新,泥繪、貼花技法的完善,絞泥、鑲嵌工藝的創制,使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所以古壺老壺僅占有紫砂壺收藏的一隅,更大的收藏天地讓位給了紫砂新壺。
其三,紫砂壺與消費品。紫砂壺收藏中,之所以商品壺免談,是因為它只具有消費品單一的使用價值,沒有投資品的藝術含量和升值潛力。楊明旭先生在2005年第1期《收藏》上的《宜興紫砂的現狀及收藏前景》一文中比較名家壺與商品壺時舉例:“30年前徐漢棠的一把壺只賣20元左右,當時20元錢可以買普通工人的壺50把,而今天,徐漢棠的這把壺至少可以賣到數萬元,而那時普通工人的一把壺現在只賣100元左右。”說明名家壺除具有消費價值,更具有升值的投資價值。紫砂狂潮時港臺藏家不理智的投資,使紫砂壺的消費性幾乎縮小為零,如今解套的回流壺不少都沒泡過茶。
其四,紫砂壺與藝術品。紫砂壺不同于一般藝術品,它的立身之本是泡茶沏水,生命在于“運動”,在于人壺互動。收藏名壺,只要謹慎養護,消而不廢,就會養出包漿,呈現珠圓玉潤的美感。而成了藝術品,則更不能脫離消費品固有的功能。這也正是“先鋒紫砂”和“探索紫砂”在藝術陶瓷領域外熱內冷的癥結所在。紫砂壺不同于書畫,更具有工藝品的特性,包含技術、藝術、學術因素。收藏紫砂壺要有起碼的藝術眼光,所謂“沒錢買不起好壺,有錢未必買得到好壺”。畫家唐云窮其一生,收藏8只曼生壺,除憑借鍥而不舍和機緣巧得,更得益于高深的藝術眼光。
紫砂壺的收藏
紫砂壺的收藏有著濃濃的個人色彩。
有朋友新居裝修后,靠墻弄了兩柜子紫砂壺,全是“模仿秀”,總共沒花多少錢。天津某酒業老總偏愛壺中巨無霸,收藏3.55米高的“天下第一壺”,成為興盛一時的漁夫碼頭美食城標志物。這些壺用于裝飾家居,招攬顧客,完全剝離了紫砂壺泡茶沏水的功用,成為紫砂壺收藏中的異類。
真正與茶事相結合的紫砂壺收藏是至正大道,廣大茶友壺客才是收藏主力軍。紫砂壺收藏因人而異,受到財力、眼力、閱歷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有人關注物質,比如砂料。一味著眼于紫砂壺的色澤與肌理,殊不知缺失了三個關鍵環節:從礦石到成泥,從泥片到成型,從生坯到成陶。單純玩泥會陷入誤區,有目的研究才有收效。一是據此進行老壺的斷代鑒別。歷史上砂料顆粒目數呈現出由粗到細的演變,調配泥如梨皮泥、雪花砂、民國綠、化妝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二是據此以茶選壺,以砂適茶。臺灣壺客在這方面心得最多,總結出:朱泥制壺聚熱揚香,是烏龍伴侶;底槽青壺沉著穩定,是泡鐵利器;胎輕質疏的本山綠泥好沏綠茶;漿少砂粗的雙龍調砂配合普洱。三是加強視覺和觸覺效果。適度加入化工呈色劑調配泥色,既滿足了視覺需要,又不會影響功用;為了追求成陶效果而加入?;?、瓷化成分,會破壞紫砂透氣性;調配砂質加強了觸覺手感,會顯著地改善發茶效果。
有人關注技術,比如成型。不談非紫砂的拉坯壺、灌漿壺、掛漿壺,依紫砂壺的成型方法分,殆有模具壺、半手工壺、全手工壺。模具壺是工廠時期由工人用模具壓制成型的商品壺,流、鈕、把、身筒分制后再組裝。模具材質有石膏、紫砂、木質,現在還有了鐵模。好模具制作的商品壺看起來比一般手工壺規矩漂亮,可惜沒韻味,很死板。2005年春,天津某壺店里有位北京壺客拎來3只美林款紫砂壺,想請眾壺友大飽眼福,沒想到在場的行家指出每只壺上模具壓出的“哈夫線”,給他上了一課。半手工壺是借助工具擋坯成型,局部裝飾也有憑借小工具制作的。筋囊壺身、梅樁花朵、魚化龍塑形都靠專用工具擋坯成型。紫砂行里講“學做壺先學做工具”,工具及手工整合的優劣決定壺品高下,所以收藏高品壺是并不拒絕半手工壺的。全手工壺是藝人的自我挑戰,供春式的捏筑法、圓器的拍身筒、方器的鑲身筒,都是紫砂傳統工藝特有的精髓。全手工制壺大多出自有職稱有稱號者,占盡名門名師名廠,除了技術成分,更貴在名氣的含金量上。收藏全手工名家壺要有經濟實力。
有人關注時代,比如明清壺、民國壺、“文革”壺等都有時代烙印。一看砂料,砂料難作偽,用“文革”拼紫高仿解放前的老壺,不露餡才怪。二看壺型,流孔分民國前的獨孔、建國后的網孔、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球孔,有鮮明的時代性。有人仿造蔣蓉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蘭菊壺,愣是打上鐵畫軒的款冒充民國壺,張冠李戴。三看裝飾。民間老壺作為日用家什,明清時期很少做裝飾。文人清高,不肯屈尊為市井的東西題字繪畫,而曼生、子冶、石梅等雅士也只與彭年這樣的高手合作。民國時期出現專門的陶刻工匠,他們以刀代筆,在大眾紫砂上刻一兩句詩、三五筆畫,熟練得像連筆字和簡筆畫。到“文革”時期,毛主席語錄上了壺,還用陶刻和泥繪手法宣揚樣板戲。四看章款。壺底是壺的“身份證”,從最初的壺底光禿,到大彬壺竹刀濕刻留款,再到曼生壺的棄款鈐章,直到現在蓋章又加款。而像仿大彬壺非要加個印章,反而留下了偽證。“文革”時期印章很特殊,前期多為“小四方”“五號直形”“高獅燈”等,后期壺底多為“中國宜興”,蓋內加作者名章,連姓氏都不好考證。就比如“紅華”款,除了當今已是紫砂名人的張紅華外,宜興的四大姓徐、吳、高、范皆有可能。而當今名壺所鈐多為篆刻大家治印,有金石味、書卷氣,假壺蓋印吃泥淺,躲躲閃閃地不敢見人。藏壺最忌抓過壺底看名頭,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證”在此招搖撞騙。所以正確讀出印款的諸般信息,也是鑒別壺真假的有效方法。
有人關注書畫。紫砂壺的雕刻集詩詞、書畫、篆刻藝術于一體,富有文化意蘊。曼生壺之所以可貴,在于其溫文爾雅、恬靜閑適的風韻。那些沏水泡茶的詩句抒情詠景,借物言志,平添品茗樂趣。有位壺友是楹聯學會成員,愛在紫砂壺上尋章覓句,遇到有好聯語者或買或抄,在積攢十幾只壺的同時,還記了一大本“絕妙好詞”。還有位壺友是搞美術的,尤其關注壺上的刻畫,買不起陶刻大師的壺,就買其子女制壺。他已有大師譚泉海、鮑志強、徐秀棠,名人毛國強、沈漢生,高工黃自英、束旦生等人陶刻壺,而且他對每個人的師承淵源、藝術特色都了如指掌。
有人關注名頭。名頭是由家門、師承、職稱、威望等構成的。收藏者必須深入了解收藏對象的名牌“經營”狀況:第一,文化積累要厚實;第二,個人風格要鮮明;第三,信譽維護要持久;第四,質量保證是生命;第五,創新發展是后勁。就同一個名家而言,一壺一價,一時一價。不同名家,即便是同門、同師、同職、同廠,甚至同進修、同獲獎,兩個人的壺價也可能不在一個檔次上,一人一價。所以,收藏名頭壺,要充分調研,追溯過去、關注現在、預見未來。冷眼看待急功近利、代工與惡炒的名家,名家一旦故步自封,也會過氣。
當然,隨著紫砂壺收藏知識的儲備和認識的提升,藏家會由最初的單一關注視角,拓展到立足一點兼顧其他的綜合考察定位。這是一個要交學費的學習過程,更是量力而行的實踐過程。帶著經驗、帶著學識、帶著特長投入其中,很快并且一定會形成特色化的紫砂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