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軍事跡短片 視頻來源:徐州電視臺
一大早,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兒科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徐曉軍的門診前已經排起長隊,這些患兒家長中不乏有人凌晨就來掛號,此刻卻仍秩序井然,個個耐心等待。
仔細洗完手,戴好聽診器,徐曉軍開始迎接守候在門診外的患兒家長。
徐曉軍為何能受到這么多患兒家長的信任?答案是他堅守了30年的“良心藥方”。
徐曉軍(左)為患兒問診。圖片來源:徐州市文明辦
那一夜,他立志當個好醫生
從小,徐曉軍就夢想能穿上“白大褂”。他苦讀外語和化學,1983年如愿考入南京醫科大學兒科系。大學畢業之前,徐曉軍進入蘇州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實習,初出茅廬的他認真細致,寫得一手好病例,很快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實習期最后一天,科室主治醫生姚英鋒突然找到徐曉軍,讓他獨立去搶救室值夜班。對于一個還在實習期的醫生而言,無論從臨床經驗還是應急反應,這都是一項困難的考驗,徐曉軍心里打鼓,但面對挑戰,他選擇迎難而上。
入夜,面對著眼前12個重癥病兒,徐曉軍忐忑難安。好在憑著之前勤懇累積的經驗,他迅速平復心緒,全心投入到患兒的救護中:量體溫、吸痰、滴藥、監測體征,一切在忙碌中有條不紊地進行……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天色放亮,搶救室里的一夜安然度過,陽光透過窗簾照入病房,孩子們的睡顏宛若天使。看著這些被病魔折磨的小生命,年輕的徐曉軍第一次體會到醫者的責任和意義:守護孩子的健康,就是守護祖國的未來。
“那一夜,堅定了我干兒科的決心。”徐曉軍說。
徐曉軍(右一)向患兒家屬詳細說明患兒病情及護理方法。圖片來源:徐州市文明辦
30年,他堅守“良心藥方”
“不讓患者多花一分錢,不讓孩子多受一分罪。”這是徐曉軍的座右銘,從醫30年,他誠信行醫,堅持開“良心藥方”,不該用的藥堅決不用,不該掛的水堅決不掛。患者們常說,找徐醫生,“花小錢”就能看“麻煩病”。
一次,一名女士抱著孩子走進診室。她告訴徐曉軍,寶寶剛滿月,上周由于拉肚子在別的醫院住院一禮拜,現在又拉了,一家人手足無措。
“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啊?”“哺乳用的是母乳還是奶粉?”徐曉軍一邊耐心地詢問,一邊仔細查看患兒此前住院時的檢驗單。
“孩子拉肚并非乳糖不耐,也不是細菌感染。”徐曉軍告訴她,給寶寶服用糖鹽水和益生菌就能解決。
“不需要開藥打針?不然開點消炎藥也行啊。”對于徐曉軍開出的“藥方”,女士有點遲疑。
“你的觀念一定要改變啊!你是帶孩子來看病的,不是來開藥的,不開藥就能治好病,不好嗎?”徐曉軍告訴她務必要放心,孩子腹瀉是過敏所致,用不著抗生素。
隨后,徐曉軍又給這名女士詳細講解了嬰幼兒腹瀉、咳嗽、發燒時的家庭護理方法,并囑咐她母乳里含有鋅元素,寶寶目前雖然拉肚,但最好堅持用母乳哺育。
走出診室,女士連連感慨:“以前真是不懂,徐醫生教的家庭護理方法簡單好學,能吃藥不輸液,能不吃藥就不吃藥,孩子少受多少罪啊!”
不僅如此,找徐曉軍看診,有時甚至“不花錢”。家住宿州的高啟明帶女兒找徐曉軍看病已經不是第一次,5年前,身邊的親朋好友給她推薦了這個醫術精湛人又實在的兒科醫生。“孩子6歲的時候,在家里總是大口嘆氣,我不放心,就帶著她掛了徐醫生的號。”高啟明回憶道,進入診室后,徐曉軍先是仔細檢查了孩子的體征,詢問過基本情況后,并沒有著急下定論開藥方,而是先讓孩子在一旁玩耍。
剛開始,高啟明不明所以,后來她發現,原來這期間徐曉軍一直在暗中觀察著孩子。過了許久,徐曉軍詢問道:“孩子沒嘆氣啊,是不是最近生活有什么壓力?比如上了過多補習班?”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是我每天逼著孩子彈琴造成的!”高啟明哭笑不得。這次經歷,讓她對徐曉軍的細致和耐心無比敬佩。“徐醫生對待所有患兒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認真負責!”
徐曉軍(右)在第七屆江蘇省道德模范頒獎儀式上接受訪談。圖片來源:徐州市文明辦
只要穿著白大褂,就要一直做下去
“兒科很特殊,絕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但兒科用藥往往要依靠醫生憑借臨床經驗折算成人用量,藥物的副作用無法精確折算,無形中給兒童用藥帶來很多風險。”徐曉軍說,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調理百分之六十的疾病,對兒童來說,這個比例更大。
然而,兒科長久以來是打針輸液的“重災區”,兒童不會表達,兒科也被稱作“啞科”,所以醫生跟家長的溝通尤為重要,徐曉軍認為,“過度求醫”大多出于家長的心態問題,而作為醫生,有義務引導家長轉換觀念。
幾年前,一個年輕家長帶著患急性胃腸炎的孩子來看診,徐曉軍仔細診治后,根據孩子的病況教授了家長詳細的護理方法,開藥的費用僅十幾塊錢,家長不高興了,質疑道:“這么便宜的藥,能治病嗎?”
徐曉軍再三勸說,家長還是堅持要給孩子輸液,甚至把他投訴到了門診部。但當天下午,孩子的病情果然依照徐曉軍的診治好轉,家長不但向徐曉軍賠了不是,也自此成為眾多“軍粉”中的一員。
2015年初,徐曉軍毅然申請成為徐州市中心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先驅部隊”的一員,每周固定時間來到泰山社區醫院坐診。他的到來不僅受到了附近居民的廣泛歡迎,還吸引了許多周圍縣市區的患者到此就診,每到他的坐診日,社區醫院門前經常排起百米長隊。
“只要我還穿著一天白大褂,我就會一直這樣做下去。”下了班,徐曉軍倚在靠背上,擰開他的保溫杯,痛痛快快地喝了幾大口泡了一天的茶。此刻,原本嘈雜的門診漸漸安靜了下來,他說,耳邊沒有了孩子們哭鬧的聲音,這茶似乎也少了幾分味道。
(中國文明網綜合學習強國報道 責任編輯 陶恒)
快評
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30年誠信行醫,徐曉軍用大愛豎起一座杏林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