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四十五難》提出:“《經》言八會者何也?”所稱的《經》如果是指《內經》,則現存《內經》中并無八會穴的記載
。就所述八會的穴名來看,大多可從經穴的主治作用去解釋。所說八會,是指臟、腑、筋、脈、骨、髓、血、氣八者的會穴。
這其中不稱中脘、章門等穴名,而用“太倉”、“季脅”等部位名,特別是“髓會絕骨”,到底是指陽輔還是懸鐘,常產生不同的理解。《難經》提出過一條總則,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似乎八會穴是為治療有關方面的內熱證而設,按理既能治其內熱證,也應可以治其內寒證,才不失于片面。八會穴當是在原有的俞募、五輸等穴之中提舉出來,而不是另立別穴。現就其結合和補充意義加以討論。
(1)腑會中脘 中脘是胃募,胃居六腑之首,屬中焦。中脘的治療作用,總以調中、降逆、消脹為主。因胃調則腑病得安,故稱胃募為腑會,作為胃及腑病的要穴。
(2)臟會章門 章門是脾募,脾與胃同屬中土而應于四旁,故以此穴為臟會。《甲乙經》以治脅痛不得臥,煩熱、中燥、不嗜食、胸脅支滿等癥,其作用可概括為利脅、健脾、消痞。李東垣注重調理脾胃,即以三里、章門、中脘為灸治要穴,也是著眼于募穴和合穴。
(3)筋會陽陵泉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膝者筋之府”,以膝部屈伸活動,為全身之支柱,最能體現筋的功能。陽陵泉位于膝下筋骨之間,膽之合穴,故稱之為筋會。此穴具有舒筋、健膝、利脅、調膽的作用。《類經圖翼》因以主治筋攣、筋軟、筋縮、筋疼諸癥,既能主膝部的筋病,還能治遠部的筋病。對攣縮者起舒筋活絡的作用,對弛緩者則起收引的作用。故除治療屈伸不利的見癥之外,還用以治“失禁遺尿不自知”等癥。
(4)髓會絕骨 “絕骨”,原意指外踝上方當腓骨與腓骨長短肌間形成的凹陷處。腓骨至此為肌肉所掩,有似斷絕,因以為名,其處約當外踝上3寸,故《千金方》說:“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其后《資生經》作為懸鐘的別名。但《素問·刺瘧》篇:“衍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髓病,以針針絕骨出血,立已。”王冰卻注作:“陽輔穴也。”陽輔位在外踝上4寸,即所說“絕骨之端”。羅天益《衛生寶鑒》卷二十二,治一寒不知痛癢癥,以灸治氣海、三里、三陰交、陽輔而愈。引張潔古云:“頭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此指適用于上盛下虛證以起引而下之的作用。《難經》宋、元、明各注均同意以陽輔為髓會,與《素問》的治癥相合。“髓病”是以小腿部酸痛為主癥,這當是稱本穴為“髓會”的依據。《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衍)酸…”《太素》楊上善注說:“髓不滿脛中,故酸疼也。”《難經》袁氏注還說:“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這是從健步與否來印證“髓”的有余或不足,針灸欲補髓以健步,可以取陽輔或懸鐘穴。陽輔為五輸之經穴,懸鐘不在五輸之列。后人因其既稱“髓會絕骨”,直接以“絕骨”凹陷處為定穴標準,將“絕骨”作為懸鐘的別名來看待,也無不可。
(5)血會膈俞 膈俞在第七椎旁,其上方為肺、心,下方為肝、脾、腎,此穴在上下之間,與血的化生有關。謝氏注說:“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滑伯仁說成“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為血會”,解釋得很牽強。《甲乙經》所載,未見治血證;《脈經》卷二載:“大便去血數升(影元刻本作“斗”)者,以膈輸傷故也,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輸。”至《類經圖翼》才總結說:“此血會也,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虛損昏暈,血熱妄行,心肺兩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此時已著眼于“血會”來概括有關主治癥。
(6)骨會大杼 大杼為背俞之首,接近大椎。袁氏注說:“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這是從任重來說明“骨”的作用,針灸此穴則能增強這方面的功能。陳修園認為:“諸骨自此往下支生,故骨會大杼也。”此說也符合解剖特點。脊椎于此處開始,兩旁分開肋骨,又是負重的部位。《靈樞·背腧》所說:“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即指此穴。“杼骨”之“杼”,原意指織布的梭子,以其橫行,故用以稱高部橫于肩上的肋骨;大杼也因此而得名。《甲乙經》治癥中未明言骨病,如從任重作用來說,則所治頭項腰背各癥均可屬之。《靈樞·刺節真邪》所說的“內熱相搏,熱于懷炭”的治癥,《甲乙經》稱之為“氣熱,汗不出”,后人又稱為“骨蒸潮熱”,同為本穴所主治。
(7)脈會太淵 太淵為寸口動脈所在,為肺經之原。“肺朝百脈”,意指各脈都朝會于肺臟而反應于寸口部。各陰經之原均與動脈有關,如心經之大陵、神門,腎經之太溪,脾經之太白,肝經之太沖,而以太淵動脈為最著,故稱“脈會”。《甲乙經》以治“臂厥,肩、膺、胸滿痛”,這些病癥均與血脈不和有關。臂厥而寒,胸悶而痛,肩臂不利,取太淵以利血脈、益肺氣,近人或用于無脈癥,亦循此理。
(8)氣會膻中 《難經》原作“氣會三焦”既說其位置“直兩乳內”,當然指的是膻中。“膻中”有內外兩義:在內者指肺之內、心之外的部位,即《靈樞》所稱“心主之宮城”;在外者則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靈樞·海論》說的:“膻中者為氣之海”“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挽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這是指胸內的膻中,為宗氣所聚,稱氣海;內外相應,故稱膻中穴為“氣會”。膻中穴雖以氣為主,但也用于血證。《脈經》卷二:“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湯、黃芪湯,灸膻中。”又說:“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沖心胸,宜……針巨闕,上管(院),灸膻中。”前者用于血證,后者用于氣證。《難經》謝堅白注說:“凡上氣不下,及氣噎、氣隔、氣痛之類,均宜求此穴灸之。”歸納膻中穴的主治性能,總的是調理上焦心肺之氣。分而言之,心肺又各主氣血(心主血,肺主氣),故對膻中主氣應作全面的理解,既可用于肺的咳逆、上氣等癥,又可用于心的胸痹、心痛等癥。在理氣的基礎上且具有寬胸、利膈,通乳、解郁的作用,在胸悶、呃逆、產后乳汁少等癥中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