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早教之父 馮德全訪談實錄
早教之父 馮德全訪談實錄
2010-08-27 

記者:近年來“馮德全早教”在國內外聲望極高,許多家長讀您的著作愛不釋手,新聞媒體也常常報道“馮德全早教”的育兒成果。請問到底什么是“馮德全早教”,它對培養孩子有什么重要意義和作用?

馮: “馮德全早教”就是素質教育從 0 歲開始的實施方案,也叫“0—6 歲優教工程及實施方案”。所謂“0 歲”就是孩子的周歲之前,也就是胎兒期和吃奶的乳兒期叫 0 歲。

    為什么要從 0 歲開始科學育兒?任何生物的成長都是前一段的質量決定后一段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的,植物的幼苗影響一生的生長量和收成。你看,農民種莊稼多么重視秧苗,水稻要薄膜育秧,棉花用營養缽育苗,蔬菜要大棚

催芽,連小雞小鴨也要科學育雛,難道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只要任其自然生長就夠了嗎?難道數千年前養兒育女是喂奶、換尿布、抱抱、親親、逗逗、玩玩,今天的育嬰仍然只要那一套嗎?

    記者:您說得真好,孩子是“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照理說那就更要對他們進行現代科學技術的培養才是!那么,您的實踐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馮:我認為人類研究自身的發展太不夠了。你看社會上有多少研究所:大熊貓研究所、金絲猴研究所,至于農科所、林科所遍布全國城鄉,當然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胎嬰幼兒研究所甚少,難道養育孩子還不如大熊貓、金絲猴嗎?所以,我于 20 多年前在湖北大學、武漢大學創建了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退休以后又在湖北成立了兒童潛能開發研究所,用人類學、生理學、腦科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最新成就,研究科學育兒。實踐證明,素質教育從 0歲抓起,真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和異乎尋常的特殊作用。

    40年前我也沒有想到早教會創造如此驚人的奇跡,它大面積普遍提高了兒童素質,還能從中培養出類拔萃的冒尖早慧兒。這些早慧兒,第一次見到他們簡直使你吃驚得目瞪口呆,你看這些都是他們的照片和有關報道……

    你看這些孩子有的是奧林匹克競賽選手;有的是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創造者;有的是少年大學生、少兒中學生、幼兒小學生等等,他們都是三四歲脫盲,五六歲廣泛閱讀。你看這張照片,他是我跟蹤最早、時間最長的突出典型——湖南株洲的劉俊杰,他經過母親徐明老師的胎教和早教,健康活潑,2 歲脫盲閱讀,4 歲讀小學三年級,9 歲上了高中,12 歲考上華中科技大學,15 歲考上清華大學碩士生,18 歲又考上美國斯坦福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朱棣文教授做他的導師。

    記者:真的不可思議!那么,這些孩子是不是天生的神童呢?或者說是因為父母的遺傳素質特別好?

    馮:當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近親遺傳特別優越,完全是 0 歲開始素質教育的結果。要說遺傳,只能說人類億萬年進化積淀下來的巨大遺傳潛能得到較為充分的開發,這種宏觀遺傳是大得驚人的,開發出來就是人的智慧的根本。父母的“近親遺傳”也是存在的,但在人類宏觀遺傳的巨大潛能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日本發明家協會會長、著名早教專家井深大同我討論時我們有同樣的共識。

    記者:早期教育有這樣大的威力,若能普及開來,對整個中華民族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那么,“神童”的培養是否對于提高人口素質具有重大影響力呢?

    馮:要說明的是“馮德全早教”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少數“神童”,而是為了大面積普遍提高每一位孩子的素質,連先天不足的弱智兒也在早期教育之列。當然,培養天才、英才也是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把個別“天才”作為兒童智力可以早期開發出來;兒童優良性格可以早期培養出來的證據,從而大面積提高全體兒童的素質。我的老顧問、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院長于光遠先生就非常贊成這一觀點。

    記者:聽您這么一說,我也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在請您具體談談“馮德全早教”的原理和理論吧。

    馮:說實在的,廣大父母是我的老師,給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素材,我2010年所總結出來的“馮德全早教”10大理論和操作性很強的方法,應當奉還給他們。

“馮德全早教”的第一大理論是“早期教育促進人腦發達論”。我們知道人體所有器官中人腦是最重要的器官,因為人體的其它器官都比較無能,許多還不如動物。如體力,人不如牛;速度,人不及馬;在水里,連游泳健兒也比上魚的靈巧;在天空中,人體不能飛翔,只好望鳥興嘆……但是,人類為什么還是地球的主宰,是萬物之靈呢?是因為人有世界上最高級的物質——大腦,所以恩格斯把人腦產生的心理功能稱之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

    人體的發育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腦部優先生長,五、六歲大腦基本成熟,跟成人水平相差無幾了,而其它器官,如心、肺、骨骼、肌肉、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要達到基本成熟則要 15 年呢!所有的孩子,腦的生長五、六歲基本成熟,但并不是一樣的發達,因為成熟并不等于發達。所以,有的人聰明絕頂;有的人愚不可及。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原來人腦的發達需要兩種營養:一是食品營養,二是精神營養,因為腦子既是肉體之軀,又是精神活動的器官,沒有食品營養和精神營養雙重作用是發達不起來的。這就是人腦器官的特殊性,也是人聰明與否的奧秘所在。

    記者:原來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精神營養能促進腦子發達使人聰明,怎樣證明這一點呢?

    馮:就像人的肌肉是怎樣發達的,你看健美運動員、舉重運動員的肌肉最飽滿、最結實,它需要兩種營養,一是食品,二是青少年時期——肌肉發達期的運動。所以我們說,肌肉在其發達期的運動中發達;人腦在其生長期的使用中生長。生長都有一定的時節和一定的條件,人們都稱贊“雨后春筍”,有誰看見或贊美“雨后秋筍”的呢?原來,人腦的發達也有時節,要在腦的發達期用腦。

    科學家還通過實驗作了解剖生理學的說明:把剛生下的同一窩小白鼠分成 A、B 兩組,A 組的小白鼠住在有吃有玩、有聲有光的環境中;B 組的小白鼠住在只有吃,但沒有玩具、沒有聲和光的環境中。然后,解剖它們的大腦,發現 A 組的白鼠其腦的份量重、體積大,神經元長得飽滿,“突觸”也非常多;而 B 組的白鼠其腦的份量輕、體積小,呈萎縮狀態,神經元幾乎不長。由此可見,即使是老鼠的大腦其生長和發育也離不開豐富的精神營養,何況
人的大腦呢,那就更需要充足的精神營養了。

    記者:人是智慧的動物,從小要得到豐富的精神營養那就更重要了,是嗎?

    馮:你說得很對,確實兒童豐富的精神營養就更重要。我們當然不能用人的嬰兒像小白鼠那樣做試驗進行比較,但傻子、智能低下者,其精神生活貧乏,一輩子很少用腦,他們死后經解剖其腦,可以同樣看出腦處于萎縮狀態。可見生命現象中“用則進,廢則退”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孩子生下來就要誘發他用腦的興趣,多聽、多看、多想,孩子天天快樂用腦,腦子就越用越靈活,越用越發達,越用越聰明。


記者:按您這么說,那么孩子用腦是不是越多越好,強度越大越好,精神營養越豐富越好呢?會不會把孩子的腦用壞?

    馮:這里我們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用腦。只有激發孩子的興趣他才真正用腦;強迫孩子學習,他是不會用腦的,他只會心不在焉、吵鬧或逃跑。但如果我們用生活游戲的方法激發孩子玩和學的興趣,他不但喜歡用腦,而且腦子是用不壞的。因為:第一、目前大多數家庭育兒的精神營養遠比物質營養少,孩子大都處于精神饑渴狀態,他們最需要快樂的腦運動,這種運動又能促進身體健康;第二、嬰幼兒有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只吸收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拒絕一切不感興趣的事。外部的信息一旦超越了腦的負荷或令其厭煩,他會立刻關閉“注意”這個門戶,接著打呵欠、吵瞌睡,最后睡著了,會徹底把自己保護起來。大自然給幼小的生命都有這種保護機制,你看山上的竹筍,小時候長有厚厚的殼保護著,等長成了筍子后殼才慢慢脫落,人是萬物之靈,他的小生命更有這種保護能力,你盡管可以放心!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的確很受啟發。現在請您談談“馮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論吧!

馮: “馮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論即是“早期教育開發人類巨大潛能論”。人的潛能之大,中外學者有大量的論述。如美國費城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所長格侖.多曼說:“正常的嬰兒出生時都有莎士比亞、莫扎特、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人那樣的天才潛能,聰明和愚蠢同是環境的產物。”我國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院長于光遠說:“不要看不起小孩,我認為人的智力發展所能達到的可能性,遠比己經達到的要強得多……如果在生理上保養得好,在心理
上又教育得法,許多小孩都能培養成早慧兒。”

    記者:我也常聽人們說人的智能潛力大得驚人,但到底有多大的潛在素質呢?

    馮:當然,現在誰也不能做出十分精確的估計,不過我可以提供“模糊數學”的材料給廣大父母和兒童工作者以啟發,擴充我們的想象。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們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說,僅僅人的記憶能力,如果獲得充分的發展,而且一生好學不倦,能記住美國國會圖書館內兩千萬冊圖書知識的 50 倍。這當然是一個啟發極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數字。

    然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的一段話,更令人吃驚,發人深思。恩格斯說“……母腹內的人的胚胎發展史,僅僅是我們的動物祖先從蟲豸開始的幾百萬年的肉體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一樣,孩童的精神發展,是我們的動物祖先,至少是比較近的動物祖先的智力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從這段話推想開去,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從單細胞生命體發展為地球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人腦,自然界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而在人的母體內,受精卵細胞(也是單細胞)發展為人腦卻僅為 9 個來月?我想無非是因為人的精卵細胞內儲藏著人類遺傳的巨大潛能;為什么從動物祖先進化到現代人,自然界也經歷數百萬年的歲月,而只有動物心理水平的嬰兒到具有現代智力水平的少年卻只要十幾年?孩童的智能發展,為什么能用短短的時間,走完自然界從動物到人的漫漫長路呢?無非也是因為人的嬰兒個個潛藏著人類歷代遺傳至今的智慧。所以無怪乎科學家們驚呼:人的潛力大得驚人,可惜絕大部分腦神經元早期即被閑置,以后再也發揮不出功能來了,實在是整個人類的遺憾!

    非常可惜的是,我們一般人的潛能卻沒有充分開發出來,現在世界心理學界一致公認,我們一般人的智力潛能僅僅開發出 3%-10%,大部分處于埋沒狀態,而且錯過早期開發,一輩子都將被埋沒浪費,不可挽回。

    記者:人的潛力如此之大,而又未被充分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馮: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我經常在夜里靜靜地回憶自己的童年,舊社會我生長在浙江農村一個貧苦家庭里,物質生活、食品營養匱乏不用多說,精神生活、心理營養更是非常少。雖然我也有母親的慈愛、父親的期待,也有許多兒時的樂趣,如拔筍子、采野果、釣魚、摸螺螄,看長輩們種田、養蠶,有時還能看“社戲”等等,但總的來說,我的童年大多數時間是在枯燥無聊中游蕩度過的,不知道浪費我多少金子般的年華。至于 3歲前我回憶不起來的嬰兒生活,那肯定是空虛得只有“天知道”了!我想,我的童年如果常有參觀、游覽、聽故事、做手工、唱歌、跳舞、畫畫、做小實驗、智力問答、識字閱讀、接觸外語等精神活動,我今天肯定能大有作為。我常為自己童年的許多失落而遺憾,甚至可憐起自己來了。

    記者:我們所有人的童年,本來都可以發展得更好是嗎?

馮:是的!這是肯定的。童年是人的一生生根催芽的時期,根深才能葉茂花紅,“根”是“本”,才叫“根本”。

    不過,我們也不必過分悲哀,更不要埋怨父母,相反應當十二分地感激和懷念他們。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給了我們大量的自發早期教育,我們才長大成人,發展為今天的水平。

    你想,我們來到人間,父母就要抱我們,對我們說話,逗我們笑,教我們走路。我們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時刻能聽到人類的語言,天天看見人類的行為。這些不自覺的早期教育,還是讓我們社會化了,成為了一個社會人。但如果一個人連這一點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剝奪了,那就要發生悲劇了,我們今天也不可坐在這里討論和思考問題了。



    記者:爸爸、媽媽愛我們的這些行為,逗逗、玩玩也算是早期教育嗎?

    馮:是的,而且是非常好的早期教育。我們這里所說的教育,本質上就是給受教育者信息、影響,使他們獲得經驗,建立或改變行為的過程,這種教育對人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加以科學化就足以為創造美好人生和塑造優秀人才奠定基石。教育并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就是上課、聽講、做作業、考試那一套,那只是某一種教育形式而已,而且這種形式并不都適合嬰幼兒。早期教育主要是環境影響,生活教育,游戲活動和愛心,這種教育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任何家長都逃不脫、躲不掉。你不是對孩子有意識的、自覺的早期教育,就是無意識的、自發的早期教育;不是科學的、正確的早期教育,就是不科學的、錯誤的早期教育;不是把孩子教好,就是把孩子教壞;不是給孩子“人的教育”,就是給孩子“野獸的教育”……

    記者:您說得真奇怪,難道世界上還有給孩子獸性的早期教育嗎?

    馮:有的,那是人類中個別的現象,至今已發現 30 多例由野獸撫養長大的嬰兒,他們的人性潛能幾乎全部被埋沒了,這是早期教育最大的悲劇。如上個世紀 20 年代,印度發現的兩個女“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就是一個例證。當她們回到人間時,科學家對她們進行了恢復人性的訓練,其結果人的潛能幾乎都開發不出來了。她們不肯穿衣,沒有人的羞恥感;不吃熟食,也不吃五谷雜糧,專門要吃生肉、生雞,腐爛的肉也吃;不肯睡床,也不愿意蓋被子,喜歡趴在地下睡覺,也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大覺,晚上活動,半夜里還爬到戶外嗥叫;不會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不會說話,連人的聲音也不會發,而且不會笑。她們之所以人性被埋沒,是因為在腦的生長發育期,失去了人類生活的環境影響,沒有受到任何人的早期教育所致,相反而適應了狼的生活,她的人性潛能也就自然泯滅了,再也無法補償。

    所以早期教育完全能塑造一個人,或者比較充分地開發人的潛能,或者部分地開發人的潛能,或者全部地埋沒人的潛能。科學技術發展到 21 世紀的今天,再不能讓我們的孩子留下他們的潛能未能被充分開發的遺憾,要搶在最佳期科學地開發。

    記者:人的潛能如此之大,我想這是人類進化億萬年遺傳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但要充分開發它還不容易。馮教授,您覺得充分開發人類巨大潛能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馮:你這個問題說得很好,我也常常想,人們為什么不去充分開發人腦這比南極大陸更豐富的資源呢?我認為一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滯后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二是陳舊腐朽的觀念束縛著教育的創造。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半個世紀前,社會流傳著孩子生下來緊緊打包的陋習,包得象一支蠟燭,我們浙江人叫做“蠟燭包”。現在“蠟燭包”早已廢除,因為它束縛了小兒神經肌肉的發育,影響血液循環,還剝奪了孩子用四肢探索、接觸事物的機會。但社會上許多育兒的傳統偏見,卻好比是一個“精神蠟燭包”,束縛著孩子“第二生命”的發育,我們也要把孩子從“包”里解放出來才是,這些“精神蠟燭包”是:

    “課堂偏見”:人們老以為學習就是上課、聽講、做作業那一套,那只是人的一生中學習的某種形式而己。嬰幼兒的學習形式主要是環境熏陶、游戲活動、親情對話和生活中學習以及養成各種良好習慣。有這方面的良好早教,足以培養出一個“天才”來。所以早教要在建設環境課程、游戲課程、學科活動和家教課程上下功夫,千方不要什么都搬進課堂去講。連認識老母雞也去“上課”,難道世上的知識都要課堂上走一遍才算學習嗎?

    “理解偏見”:中小學生和成年人認識事物總愛理解記憶,經過反復解釋,要求一次理解深透。于是嬰幼兒教育也要什么都理解,反對機械記憶,認為那是死記硬背,這就嚴重違背了規律。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固然不好,但先記憶后理解是嬰幼兒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必然過程,孩子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獲得印象開始的。他們從沒有語言(當然不會理解)到獲得語言,全靠機械記憶和情境領悟,幾個月的嬰兒記住媽媽的時候,連媽媽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教孩子認識媽媽。

    孩子小,學說話的效率是最高的,人們總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呢,有意表達也說,鸚鵡學舌也說,從來不要求“徹底理解”,這樣經過一兩年他卻學得那樣好。教孩子說話,沒有一個家庭是教一句、理解一句、鞏固一句教出來的。把人當作教育裝配流水線上安裝零件那樣“教育”,就是中小學教育也是錯誤的,何況嬰幼兒呢?正確的早教就應當從“對牛彈琴”,激發興趣,只管耕耘,不問收獲開始。這是一種“滲透性”的教育方法。

    還有“難易偏見”。我們成人往往用自己的難易觀強加給孩子,所謂“難”的,千萬不能教給孩子。其實,嬰幼兒的眼里完全不知道“難”與“易”為何物,他們只知道“有趣”就喜歡,敏感的事物就接收,“厭煩”了就一概拒絕,也從來沒有困難感、義務感、責任感和作出意志努力。所以,只要孩子愛看、愛聽、愛做不論是什么都能教,他們先學走路就先會走,先學游泳就先會游,壓根兒沒有想過游泳比走路難;他們又是先學外語先會說,先學漢語先會講,從媽媽肚里那個黑暗的世界來到人間,也壓根兒不知道哪種話是外語,哪種語言是國語。

   另外,還有一種偏見,即“早慧早夭偏見”。社會流傳著“太聰明的孩子會影響健康”的說法,例如婆婆警告媳婦說:“你不要教我小孫子了,聰明過頭了要短命的!”人們還總認為學習是“苦”事,休息才是輕松快樂的。所以,一概反對孩子學習,不能苦了孩子。其實有興趣的玩中學是快樂的活動。

    孩子的學習就是有興趣的玩,任何孩子都不能強迫學習,沒有一個是強迫學習而聰明起來成為早慧兒的。學得有趣、玩得有益才能吸引他,使他快樂、充實,使他有事可做。這樣興致勃勃的學和玩,怎么會影響健康呢?所以,聰明的孩子更健康。

    總之,人類只有真正重新認識嬰幼兒,才能精心養育“第二生命”,使之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人的潛能,把它充分地釋放出來。人的潛能比南極大陸的豐富寶藏要深厚得多,要珍貴得多,也容易開發得多,每個家庭、父母、幼師、保育員都是探寶者、掏金者,關鍵是都要重新認識嬰幼兒,搶在“最佳期”精心養育天才的“第二生命”


記者:馮教授,教育還有“最佳期”嗎?最佳期接受某種教育,效果是否特別好,怎樣確定最佳期呢?

    馮: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馮德全早教”第三大理論。“素質教育的最隹期理論”。據我長期研究人的一生受教育影響的最佳期,是人腦迅速生長發育的 0—6 歲,也就是人生早期。

    記者:社會一般認為受教育最重要的是青少年兒童時期,因為大、中、小學才能給他們大量的文化知識,幫助他們走上社會呀,怎么嬰幼兒反倒處在教育的最佳期呢?

    馮:認為上小學以后的教育最重要那是傳統的老觀念,是人類認識的誤區而己。我們先來講講教育最佳期是誰發現的,是怎樣發現的,你就能理解嬰幼兒確實處在教育發展的最佳期以及最佳期的特殊重要意義了。

    奧地利有位動物學家叫勞倫茨,他長期觀察研究動物的行為。勞倫茨的動物實驗場所里飼養了許多動物,其中有灰天鵝,一次,他在觀察小天鵝破殼出生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它們從蛋殼里爬出來,首先看見什么動物就把什么動物當媽媽,如果出生時老天鵝在眼前,它就喜歡老天鵝;如果是老母雞孵化它們出殼,它就跟著老母雞走;假如出生時只有勞倫茨在看它們玩,那么小天鵝就把勞倫茨當媽媽了。勞倫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就跟著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勞倫茨去游泳,小天鵝也跳進水里,并且親親熱熱地啄他的頭發、胡子。所以,人們給勞倫茨取了個綽號,叫“長胡子的鵝媽媽”。

    這件事使勞倫茨發現了“新大陸”。他又做試驗,禁止小鵝出生時別的動物去接近它們,小鵝再也不要媽媽了,即使老天鵝去它也不理睬了,經過反復試驗,都是如此。于是勞倫茨把動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學會“認母”的這種現象稱為“母親印刻期”,錯過這個時期再也不能印刻了,也是不可彌補的。

    以后人們做了大量的類似實驗,證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雞的認母期是 6天,小狗學會挖洞期是 7 天等等。人們又把這類現象稱為“敏感期”。勞倫茨這一重大發現轟動了世界,因而他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

    記者:這真是一個有趣而迷人的課題,那么人有沒有發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呢?

    馮:人的發展和教育的最佳期肯定是有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這個課題。如有人說你要成為鋼琴大師必須 5 歲前開始訓練,要成為小提琴大師 3歲前必須接觸等等。這些并沒有定論,僅供參考而己。而有些方面世界心理學界的認識是趨向一致的,如形成母子情結的最佳期是半歲前,人的智能發展的最佳年齡正好和性格養成的最佳年齡是一致的,是人腦的生長發育期 0—6 歲,而不是上小學以后。

    為了印證最佳期理論,我作了許多調查:

    養鳥專家說,并不是所有嗚禽的歌喉都是那樣婉轉動聽的,同樣是白燕、畫眉、黃鶯等,它們只有從小同嗚叫好聽的老鳥關在一起長大,才能學到同樣婉轉的啼鳴。

    養貓專家說,你想讓貓長大后特別愛捉老鼠嗎?那么在小貓很小的時候喂它吃生的老鼠肉,小貓吃慣了老鼠肉(這也是早期教育)長大了就專愛捉老鼠吃。

    我調查了國內許多著名戲曲演員和雜技演員,不論是豫劇常香玉、越劇徐玉蘭還是雜技演員夏菊花等等著名演員,幾乎都是六齡童、七齡童。

    我查閱了中日圍棋名將的簡歷發現了一個規律,那些九段、八段棋手個個都是 5歲前學會下圍棋的,幾乎沒有例外,而如果等到青少年再去學圍棋,要想成為八、九段大師恐怕是下輩子的事了。

    我還查閱了世界許多發明家的童年故事,發明家童年時代都愛動口提問、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例如,愛迪生特別調皮愛提怪問題,又喜歡做實驗;牛頓小時候會做機器玩具、制風車等;米丘林 3 歲就跟著父親在果園勞動,8 歲學會果樹的嫁接,一生為人類創造了 1600多種果樹新品種;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創造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發明火車掛勾的中國工程師詹天佑等等,都是因為早期生活和游戲為他們播下了發現、發明的種子,隨著年齡增長和后續教育的成功,才生長得亭亭玉立、枝繁葉茂,結出累累果實。



    記者:那么,怎樣從現實社會中理解教育最佳期的重要性呢?

    馮:觀察現實社會能說明教育最佳期的事例實在太多了。

    例如,孩童時代常聽音樂,就能變成音樂迷。他的耳朵就特別靈敏,聽音階極準,節奏感極強,甚至能分辯出一個交響樂隊演奏時不同樂器的音色。而如果一個人的整個童年在音樂沙漠中度過,那就糟了,他聽不準音階,一唱歌就跑調;沒有節奏感,一跳舞就踩對方的腳。這就是錯過了教育最佳期的“音盲”,很難彌補。

    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事例是最佳期學語言,那就太神奇了。孩子生下來,一兩年的時間能不知不覺學會任何一種方言,把母語學得惟妙惟肖,沒有一個健康孩子學不準本地話的,而錯過了最佳期的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真是望塵莫及,自愧不如。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我是在大腦定型以后的 15歲,從浙江老家去到武漢定居的,50 多年過去了,今天仍然說不準武漢話。我的武漢話,武漢人聽了有時會發笑,而我的普通話,仍然深深地帶著 50 年前烙下的浙江口音。

    我們還應該高度警惕,人的發展如果錯過了最佳期是不可逆轉的,也就不能彌補了。

    記者:看來,最佳期教育確實重要,但人們為什么總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上小學以后的事,社會也只重視大中小學的教育,這一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

    馮:這確實有深刻的認識原因和社會原因。

第一,人們沒有認識到早期教育追求的是長期效應。0—6 歲所受到的教育,其效應是潛在的,它將在以后的人生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眼前沒有多少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人們對緩慢變化的事物,感覺總是遲鈍的,對最佳期的教育往往視而不見。

第二,社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人們認為大中學生離社會就業不遠,是出人才的捷徑,最愿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小學則是其次,至于嬰幼兒還只是“學齡前”的孩子,既不是學習的年齡,又遠離為社會作貢獻的時候。因而,早教的地位不但不如大中學生,甚至不如成人教育和老年大學。這是社會和家庭的短視心理。

    我們應當大聲疾呼:嬰幼兒最佳期的教育是投資小,收效最豐的事業,早教是人生和人才的奠基,幸福的人生和高素質人才怎么也離不開它,正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懷特博士所說:“如果一個 3 歲的幼兒,在與學術上有關的各方面遲開竅 6 個月或更多一些時間,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學業經歷中獲得成功。”

從我 45 年的教育生涯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確如此,最佳期接受的教育,終身受益。我常說,孩子的時間是黃金,成年人浪費一天是兩個半天而已,而孩子無聊地度過一天則會影響他今后發展的一個階段。

    最佳期受高雅音樂熏陶的孩子,一生都愛美好的音樂;最佳期愛涂鴉畫畫的孩子,長大了就愛美、愛藝術;最佳期愛提問的孩子,長大了善于獨立思考,有所發現;最佳期發展了視覺語言,會識字閱讀,那就終身以書為伴,善于自學鉆研……總之,孩子最佳期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能造就一個人、一代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世界!

    這里我要為所有父母們念一段著名教育家鈴木鎮一的名言,他說:“我認識到人類美妙生命力這一存在,提出育兒國策問題。孩子出生就開始教育的國策,若能在世界各國實行的話,世界在 30 年后就會變成一個全新的世界。為了全人類早日實現在世界范圍內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教育的國策,我將為實現這一夙愿而度過每一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家談教育】早教方案—馮德全
科技-探索:嬰幼兒大腦之謎(中央十套)
早教革命
什么項目是寶寶早教的首要?
三歲決定了嬰幼兒的一生
早教之父馮德全訪談, 漢字宮最新教學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永济市| 长武县| 修武县| 饶河县| 勃利县| 宜春市| 双峰县| 通榆县| 娄底市| 花莲市| 上饶市| 额敏县| 株洲县| 拜城县| 清水河县| 集贤县| 应用必备| 宁晋县| 锦州市| 专栏| 山丹县| 泰顺县| 理塘县| 乌拉特中旗| 乌兰浩特市| 屏东市| 根河市| 饶阳县| 临夏市| 大宁县| 延吉市| 广宗县| 进贤县| 晋中市| 镇巴县| 临夏县| 泸定县| 固原市| 晋城|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