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渝中區法院審結了一起贍養官司,繼子可以不給繼母贍養費。原來,繼母王女士經濟狀況優于繼子李永(化名)。因此,法官判決李永要盡精神贍養義務,常回家看看繼母。
李永表示服從,并稱,如果將來王女士沒了生活來源,他愿意照顧其生活。
每月給我100元贍養費
王女士稱,李永5歲便跟著她,是自己把他撫養成人,并且是他法律上的母親。盡管2009年王女士與李永父親離婚,但李永應該對她盡贍養義務,哪怕他不認這個關系。
王女士稱,自己每月有退休工資2000多元,生活開銷夠。但是患有腦疾,一旦住院將沒有辦法生活。所以要求李永每月支付100元贍養費,“我就要堅持這個形式。”
我一分錢都不會給
李永承認是繼母將他撫養成人,但他覺得王女士偏袒自己的子女。他們家本有兩套房子,原本李永和繼母女兒各一套。但李永發現自己那套房被繼母悄悄 過戶到她女兒名下。因此,繼母也與父親離了婚。種種不愉快讓李永不想和繼母扯上任何聯系。對繼母索要每月100元贍養費的要求,李永表示,自己一分錢都不 會給。
李永稱,他拒付贍養費的另一原因是,繼母經濟條件比自己好。“我每月才1500元工資,屬租房一族。支付800元房租后,生活拮據,有時還要靠父親救濟。”李永稱。
錢不給可以但要探望
法官表示,李永同王女士在法律上叫擬制血親。依據法律規定,即便王女士與李永父親離婚,但已形成撫養關系的王女士與李永之間的權利義務沒有隨之消失。李永仍有義務贍養王女士。
法官還稱,贍養義務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贍養。根據情況看,王女士生活條件較李永優越,李永可以不支付贍養費,但還是要對王女士進行精神贍養。作為繼子,他應常去探視繼母,盡到精神贍養責任。
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羅彬 實習生 于希 陶虹旭
知道嗎,你也可能忽略了精神贍養
渝中區法院民一庭有關負責人稱,精神贍養執行困難。判決子女常回家看父母,若子女仍不回家,也不可能押著他們回家。所以,精神贍養,最終還是來自于子女內心的孝道。
當今,孝順的方式早已多元化,父母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轉變,衣食住行保障退居其次,精神贍養則躍居首位。因為現在的父母們大部分都有穩定的退休金,他們不差錢,甚至愿意倒貼錢給孩子,改善孩子的生活。
這決定了父母們將越來越不看重物質贍養,而是更多地寄托于精神層面。但是,精神贍養作為贍養的一部分,卻遭受了越來越多人的忽略。
其實,精神贍養并不難,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尊重、關心、體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給予其慰藉,使其愉悅、開心就可以了。做子女的,應該認識到雖然工作重要,掙錢重要,但父母更重要、親情更重要。
■2007年11月,天津的劉老太將5個子女告上法院。法院在審判時將“精神贍養”納入判決,開創先例。法官在判決書上明確:由5個子女依次輪流到母親家中照顧,期限為一個月;如不能按時到崗,每人給付母親600元用于雇護工。
■2008年8月,江蘇省海安縣人民法院判決一起贍養糾紛案。判決由被告兒子龔某每月不少于兩次探望原告母親梁某,每次陪護時間不少于一小時;母親因病不能自理時,兒子龔某應予陪護。據悉,法院以判決形式單獨支持精神贍養訴訟請求的案件在全國并不多見。
(責任編輯:鄭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