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膽結石未必只有做手術一種方法。中醫一...
治療膽結石未必只有做手術一種方法。中醫一副疏肝解郁的藥方怎么就治好了膽囊的病呢?俗話說“肝膽相照”,明白了中醫理論之后,你就知道這個詞并不是隨便說說。
近年來,膽結石發病率越來越高。這是一種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或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膽管,或是膽囊里面長了像石頭一樣的小硬塊。
這西醫上講這個膽結石的病因有許多,像缺乏運動、不吃早餐、體質肥胖等等。但咱們中醫上來講,膽結石其實就是肝氣不暢。肝氣不暢,就會化火,肝郁化火,就得結石。
對于這個結石,西醫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難道就是治療膽結石的唯一方法嗎?我不這么認為,手術固然見效快,但是這手術對于身體的損傷更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曾經有一位五十四歲的患者來找我,自述早在一年前就有了腹部悶痛的毛病。起初他并沒有在意,結果后來痛感越來越明顯,到最后發展成每次午飯之后,他都要疼一陣,而且疼痛是持續的鈍痛,沒有消停的時候。
患者到醫院就診后,確診了膽結石,經過治療,疼痛還是難以緩解。醫生便主張做手術。可是患者一方面年紀較大,另一方面也不想通過做手術的方法來治病,畢竟是給身上剌一刀。幾經輾轉,來到了我的醫館。
初見患者時,見患者舌紅,苔黃厚,脈象弦數,腹部疼痛拒按,是很明顯的肝郁日久而化火,典型的肝火的表現。
于是我寫下藥方:柴胡,鵝不食草,延胡索,金錢草,金鈴子,黃芩,郁金,通草,蒲公英,北茵陳。
患者十劑藥喝完后,疼痛、腹脹的感覺基本消失。后續我便繼續以健脾疏肝為思路,一段時間之后,患者再去醫院做檢查,發現膽結石陰影不在了。
那這個方子又是如何做到不做手術就讓膽結石消失的呢?其實表面上看,患者是膽囊有問題,但實則不然,患者真正出問題的地方其實是肝臟,肝臟出問題容易反饋為膽囊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肝膽相照”。
患者舌紅,苔黃厚,脈象弦數,再加上口苦、尿黃等表現,這就是標準的有肝火的表現,所以在用藥時,是用柴胡來疏肝解郁的。
郁金和茵陳,既能清肝火,還能疏肝氣。通草、蒲公英、黃芩,這些是清熱去火的。延胡索和金鈴子搭配,疏肝止痛,清肝經之熱。
金錢草,是傳統的化石之品。鵝不食草,為民間治療結石的常用藥,有一定利膽排石作用。
所以,只有先把肝臟養好,讓肝火消下去,這才能從根兒上解決結石問題,所謂“肝膽相照”就是這么個道理。
熟悉我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我是非常反對做手術的,因為我一直認為咱們的身體就應該是什么樣就什么樣,完整的身體一定是最好的,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
西醫總說,這個地方切掉沒影響,這個地方摘了沒有事的,若是真的一點影響都沒有,那咱們干嘛還長它呢?希望大家也能好好思考一下這里面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