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帝的傳說由來已久,歷代人們都把黃帝(或炎黃二帝)看作是華夏的始祖。這種民族與文化的認同感形成了極強的凝聚力,在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黃帝傳說在我國古史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黃帝與“黃帝文化”也就成為經久不衰的研究熱點。傳統的黃帝及其文化研究,多是對先秦以來的史
籍文獻的考釋,由此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觀點。而現代考古學的建立,為人們開辟了認識古史的新途徑。當今的研究,只有把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結合起來,相互印證,才是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正確道路。
一
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文化應分布于中國的黃土地帶、特別是黃河中游一帶。因此,黃河中游的史前文化研究,就成為研究“黃帝文化”的基礎。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是歷代公祭黃帝的重要場所。黃帝陵所在的陜北一帶,有著十分豐富的史前文化。研究黃帝及其文化,理應首先從這里出發。
基于上述想法,2007年3月14至16日,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系與延安市文物局、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及黃陵縣文物旅游局等單位合作,對黃帝陵及周邊的史前遺址做了初步的調查。由于雨雪天氣的影響,僅踏查了位于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上城遺址和田莊鄉趙桌遺址,但也有一些收獲。
橋山上城遺址,位于黃陵縣城的橋山南坡,北距黃帝陵冢約500米。遺址面積約1.25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文化時期灰坑、墓葬等遺跡,為仰韶文化中期遺存(約距今6000~5500年)。墓葬壓于唐代上城城墻之下,部分已被破壞。形制為豎穴土坑墓;人骨僅存上肢、軀干和頭骨,初步判斷為一成年個體。由于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發現極少,這座位于黃陵橋山殘墓的發現,為從古人類的體質特征及遺傳基因方面探索史前諸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
趙桌遺址,位于黃帝陵之東的田莊鄉趙桌村南,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一處大型仰韶文化遺址。在斷面上發現有灰坑、陶窯等遺跡。窯址殘寬0.7米,殘高0.65米,存留部分似為火膛,上部有火燒土,下部為較為松軟的灰土。依據發現的陶片等遺物判斷,該遺址年代為仰韶文化中期,與橋山上城遺址大體同時。
此外,據陜西省文物普查資料,全省共發現史前時期遺址4200余處,其中陜北的延安、榆林達2000余處。因此,黃帝陵所在的陜北黃土高原,是探索“黃帝文化”的重要區域之一。
二
有學者認為,黃帝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對應的是仰韶文化,并把黃帝時代的年代框架界定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黃帝都有熊的歷史階段,對應考古學文化是主要分布于鄭州——洛陽之間的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依據這一觀點,黃帝文化的中心在河南,與豫中地區仰韶時期文化相關聯。
關于仰韶文化時空范圍的界定,學術界歷來有著不同的觀點。筆者近來發表了《關于仰韶文化的時空范圍界定問題》一文,認為由于歷史的原因,仰韶文化最初發現于豫西的澠池縣仰韶村并得以命名,這使許多人相信豫西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所在。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鄭州至洛陽之間的大河村類型文化與主要分布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應該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
依據目前公布的調查數據看,陜西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最多,達2040余處,主要分布在關中和陜北南部的延安地區,兩地相加達1774處,其中耀縣石柱塬遺址,面積竟達300萬平方米,是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區面積最大的遺址。而河南全省發現的仰韶時期遺址(包括大河村類型文化)共633處,其中豫西地區153處,目前尚未發現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特大型遺址。因此,渭水及其支流涇、洛河流域,理應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和中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