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三百余畝,山高僅三十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
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歷來都是文人墨客探幽尋奇之地,是江南最著名的勝景之一。
最為著名的是虎丘塔和劍池。虎丘塔又名“云巖寺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是古老蘇州的象征。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風壑云泉,令人流連忘返。
虎丘的建筑風格類別多樣,年代久遠。總體布局因地制宜,與自然景觀協調。其形式有塔、殿、橋、亭、樓、閣、墓等,呈現出宋、元、明、清、民國等建筑風格。
而沿路的碑刻更是記載了許多歷史典故,因此游虎丘是需要導游的,或者有一本可以講訴歷史的書籍,這里的歷史內涵非常豐富,不可錯過。
第二山門為元代建筑,其結構尚承襲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為兩段圓木相接而成,故俗稱“斷梁殿”。其門扉、連楹、屋頂瓦飾及部分斗拱雖經后世修補,但仍保持了元代風格。
擁翠山莊位于第二山門內西側,總平面呈長方形,此園依山筑屋,層造而上,各建筑之間點綴峰石花木,有小園林之勝。其外墻上的“龍虎豹熊”四個字別有情趣,有種隱居山林的感覺。
山莊北面是冷香閣,是品茶觀景的最佳場所。在其庭中植梅三百株,閣之上下都是五楹,東、西、南三面環以廊,高爽幽靜。
虎丘的茶與泉都是上品,有閑可以品嘗。
如紀念梁代僧人憨憨法師掘井治眼的憨憨泉,干將、莫邪夫婦為吳王試劍的試劍石等等,其故事內容非常傳神,為景點平添幾分色彩。
為風塵女子立碑在江浙一帶不少,西湖湖畔的“蘇小小”墓便是如此,自古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讓人回味無窮。因此即便是風塵女子也不例外,要知道這個古真娘墓的墓志銘竟然還是大文豪白居易所寫。
第三泉是山間天然泉水,相傳為唐代陸羽所評定,所以又名“陸羽井”。
既然叫陸羽井,井在哪里呢,根據記載,井口應在潭水之下,因年代久遠被覆蓋了。
千人石的正面就是——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劍池。
首先看到的是“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后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歷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
“虎丘劍池”墻的右邊是清嘉慶年間所建“二仙亭”內,據說這里曾是呂洞賓和陳摶在虎丘相遇對弈之處,亭內還刻有相關記載的石碑。
這里據說就是吳王陵墓的入口。
歷史上曾多次在劍池下發現“墓道入口”。明正德年間蘇州大旱,王鏊、唐伯虎等名士在干涸的劍池底發現三角形的洞口,入內只見“壘石數層若橫板而已”,遂在劍池東側崖壁上刻有兩篇紀事。
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遙望古塔,雄偉壯觀。
云巖寺塔是虎丘十八景之首,建于后周乾祐八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原來的塔頂毀于雷擊。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起,虎丘塔就向東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4米,斜度為2.48度,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據專家推測,因塔基巖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東北方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不過千年之后由于地質原因,斜塔危機出現,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古塔。后來1981年至1986年對該塔進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
云巖寺塔下的御碑亭是歷代帝王為此題寫的碑刻文字,記載了這千年古塔的傳奇。
虎丘真的很神奇,給人的感覺很奇特,神秘劍池和虎丘斜塔的傳說似乎還在延續,這里有著很多無法解釋的千古之謎,這里的傳說故事都能帶給人一種真實的錯覺,是夢是幻?
虎丘是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標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這句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到蘇州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