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的時候,走親訪友已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知道親戚有堂親和表親的分別,可是什么是“表親”?什么是“堂親”?這對于現在城市里的孩子來說,這兩個詞的意思他們都不太明白,今天我們就由一句俗語好好給大家解釋一番,順便理解一下這句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么意思?其中又蘊含著什么道理呢?
首先,“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這句話也叫“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意思是說“表親”和“堂親”是有區別的,說的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表親間的關系也在慢慢的疏遠,堂親的話,可不一樣,如果維系得好的話,五百年也不成問題,不過這也是一個比較夸張的說法;這是由于在古代堂親因為是一個姓氏,表示下一代是一個祖宗,就走的近一些,年代久一些的意思;而表親因為下一代變了姓氏,來往的宗氏活動就減少了。
至于,“表親”、“堂親”是什么?表親也就是母親這邊的親戚,一般就是姥姥姥爺、舅舅、姨姨這些親戚,這些還是相對比較親的,畢竟有母親的關系,但是等到了下一代,關系逐漸淡了;而堂親是同姓同宗親,父系兄弟叔伯侄類為堂親,俗稱“本家人也是由于受傳統觀念,由于中國幾千年來都是男性在家庭里起主導作用的地位,故而堂親這邊的關系來往比較多,自然而然也就更近了;由此可見,堂親緣于與父系存在血親的關系。
表親緣于與母系存在的血親和姻親,當然了,說"堂親五百年“,并非說堂親有多么的親,過去,族譜五百年后可以分修支譜,所以兩個同姓不宗之人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究親情的社會,所以說,親情是一個中國人安身立命所必不可少的。人生在世,我們既需要表親們的照應,同時也需要堂親們的支持,所以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真正道出了自古至今人際關系的真諦。